问题

Learning To Rank的pair wise方法如何得到全局排序结果呢?

回答
Pairwise learningtorank (LTR) 方法的核心在于学习一个能够区分查询相关文档对顺序的评分模型。虽然它直接处理的是文档对之间的相对顺序,但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计和步骤,最终可以推导出整个搜索结果列表的全局排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尽量还原真实的人工讲解风格。

理解Pairwise LTR的基石:文档对的相对顺序

咱们先从最根本的说起。Pairwise LTR不是直接告诉你一个文档对“A比B好”,而是告诉你“在某个查询下,文档A比文档B更相关”或者“文档B比文档A更相关”。它关注的是成对的比较,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分数。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查询 Q 和两个文档 D1 和 D2。我们有一个标注人员(或者系统根据历史点击等生成的信息),告诉我们:“对于查询 Q,D1 比 D2 更相关”。这就是一个pairwise label。

Pairwise LTR模型的目标就是学习一个函数 f(Q, D),它能够为查询 Q 和文档 D 生成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本身不一定有直接的物理意义,但关键在于:

如果 D1 比 D2 更相关,那么 f(Q, D1) > f(Q, D2)。
反之亦然。

模型的目标函数(loss function)就是为了最小化那些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不一致的文档对。例如,如果真实标签是 D1 > D2,但模型预测 f(Q, D1) < f(Q, D2),那么模型就会受到惩罚。

如何从“对”到“全局”?关键在于传递性

那么问题来了,有了这个 pairwise 的能力,我们怎么得到一个完整的列表排序呢?这就依赖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传递性 (Transitivity)。

在多数情况下,如果文档 A 比文档 B 更相关,文档 B 比文档 C 更相关,那么我们自然会期望文档 A 也比文档 C 更相关。虽然现实世界不总是这么完美,但大多数 LTR 模型都会建立在这种“近乎传递性”的假设上。

有了这个基础,Pairwise LTR得到全局排序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训练模型:从大量的文档对中学习排序函数

数据准备: 我们需要大量的查询文档对。每个查询都对应着一个文档列表,而这些文档列表是由人工标注者根据相关性排序的(例如,非常相关、相关、不相关)。
生成训练样本: 从这些标注好的列表里,我们提取出所有的文档对。如果一个查询 Q 对应的列表是 D1 (高相关), D2 (中相关), D3 (低相关),那么我们可以生成以下训练对:
(Q, D1, D2) D1 比 D2 更相关
(Q, D1, D3) D1 比 D3 更相关
(Q, D2, D3) D2 比 D3 更相关
通常,我们还会考虑一些“不相关”的情况,比如 (Q, D1, D_unrelated)。
模型选择: 常用的 Pairwise LTR 模型包括 RankSVM、RankNet、LambdaRank、LambdaMART 等。它们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学习那个排序函数 f(Q, D)。
RankSVM 试图找到一个超平面,使得所有正例对(D1 > D2)的得分差大于一个间隔(margin),而负例对(D2 > D1)的得分差小于负间隔。
RankNet 则使用神经网络来直接学习预测文档对的概率 P(D1 > D2)。它通过最小化交叉熵损失来实现。
LambdaRank/LambdaMART 则更进一步,它们在 RankNet 的基础上,直接针对排序评估指标(如 NDCG, MAP)的损失进行优化,通过计算“lambda”值(损失函数对模型输出得分的梯度)来指导模型参数更新。这使得模型更加关注排名靠前的文档。
模型训练: 使用前面生成的文档对数据和选择好的模型,进行参数训练。模型的目标就是学会一个函数 f,使得对于任何一个查询 Q 和两个文档 D_i, D_j,当 D_i 在真实排序中比 D_j 靠前时,模型预测的 f(Q, D_i) > f(Q, D_j)。

2. 推理阶段:为查询的所有候选文档打分

当一个新用户输入一个查询 Q_new 时,搜索系统会召回一个相关的文档集合(可能是几百到几千篇文档)。
应用排序函数: 将这个查询 Q_new 和召回的每一个候选文档 D_k,都输入到训练好的排序函数 f 中。
生成单文档分数: 对于每一个文档 D_k,我们都能得到一个分数 S_k = f(Q_new, D_k)。

3. 全局排序:根据分数进行排序

现在,我们有了查询 Q_new 下所有候选文档 D_1, D_2, ..., D_N 的分数 S_1, S_2, ..., S_N。
排序列表生成: 我们直接将这些文档按照它们的分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分数最高的文档排在最前面,分数次之的排在后面,以此类推。
这就是最终的全局排序结果列表。

举个例子帮助理解

假设我们训练了一个 Pairwise LTR 模型,它学会了为查询“机器学习”和文档生成分数。现在用户输入“机器学习”。

召回了以下文档:
D_A: “入门机器学习教程”
D_B: “深度学习最新进展”
D_C: “统计学基础概念”
D_D: “机器学习算法综述”

模型为它们打分:
f(Q="机器学习", D_A) = 0.95
f(Q="机器学习", D_B) = 0.70
f(Q="机器学习", D_C) = 0.20
f(Q="机器学习", D_D) = 0.85

将这些分数从高到低排序:
0.95 (D_A) > 0.85 (D_D) > 0.70 (D_B) > 0.20 (D_C)

于是,最终的全局排序结果就是:D_A, D_D, D_B, D_C。

为什么Pairwise模型可以得到全局排序?

得分的单调性保证: Pairwise LTR的核心就是通过学习一个评分函数,使其能够反映文档对之间的相对相关性。当模型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它学习到的函数 f(Q, D) 的输出值就隐式地编码了文档 D 对于查询 Q 的“相关性强度”。
传递性的力量: 尽管模型直接比较的是对,但它学习到的得分函数具有高度的单调性。如果模型被训练得很好,那么对于任意的 D_i 和 D_j,如果真实情况是 D_i > D_j,那么模型会倾向于输出 f(Q, D_i) > f(Q, D_j)。这种分数上的差异,一旦积累起来,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有文档按照它们在真实排序中的位置“映射”到一个分数区间上。
间接的全局优化: 虽然训练时是针对成对的比较,但很多 Pairwise 算法(如 LambdaMART)在计算损失梯度时,会考虑排名靠前文档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模型在优化过程中,间接关注了全局排序的质量,特别是那些对用户可见度更高的排名位置。

总结一下

Pairwise LTR方法通过学习一个能够区分文档对顺序的评分函数,它并不直接输出一个绝对的相关性得分,而是输出一个相对的“排名潜力”得分。在推理阶段,将这个函数应用于一个查询下的所有候选文档,就可以得到每个文档的“潜力得分”。最后,将这些得分进行简单地降序排列,就得到了最终的全局排序结果。它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能够准确捕捉文档对之间的相对偏好,并将这种偏好“传递”到整个文档集合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airwise learning to rank 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诸如ranknet这类方法,它们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让模型依靠“样本对”的信息来学习得到每个样本的score。所以得到这类方法最后的全局排序结果很简单,就是用所有样本的score来排序即可。

另一类方法是基于优先函数的方法。这类方法的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机器学习模型来学习两个样本之间的优先关系,例如f(x1, x2)=1表示样本x1优先于x2(x1应该排在x2前面),f(x1, x2)=-1表示样本x2优先于x1(x1应该排在x2后面)。从题主的问题来看,可能问的是“当我们已经训练出了优先函数f之后,如何对所有样本进行排序,并且使该排序在最大程度上与f的结果一致”。这个问题在学界被称为Rank Aggregation(排列聚合)。

Rank Aggregation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优先函数f是被训练出来的,它无法保证一定满足传递率这种对排序非常重要的性质。回想一下实数排序算法,它们其实依赖的是比较符(如小于符号)满足传递率。Rank Aggregation在1997年的“Learning to order things”这篇文章中已经被证明是NP困难的。因此后续的研究主要在针对性设计一些高效算法来寻找较优解,而不是最优解。

关于各种方法,我之前一篇文中有详细介绍,题主可以参考。

这里还是简单介绍一些。

“Learning to order things”这篇文章中的方法因为稍微复杂,所以不列举了,直接看那篇文章。

其它一些后续的方法一般比较“经验”,基本没太多理论的东西。例如,假设我们有x1,x2,...,xn个待排序样本。有些方法会用每个样本的supporter来作为它最后的ranking score。样本xi的suppoter的计算如下:

而另一些方法会把上面的f(x1, x2)的输出改为概率,而不是-1或1。

总之,方法很“经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Pairwise learningtorank (LTR) 方法的核心在于学习一个能够区分查询相关文档对顺序的评分模型。虽然它直接处理的是文档对之间的相对顺序,但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计和步骤,最终可以推导出整个搜索结果列表的全局排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尽量还原真实的人工讲解风格。理解Pairw.............
  • 回答
    深度学习领域专家人才的稀缺是当前科技行业一个普遍且令人头疼的问题。要深入理解其难点,我们需要从技术、实践、理论、生态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深度学习专家为何如此“奇货可居”: 一、 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与快速演进深度学习并非简单的“调包侠”,其核心是数学和算法的深度融合,并且这个领域在飞.............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分享我在深度学习模型(特别是 RNN 和 CNN)调参方面的经验。调参是深度学习中一项至关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模型的性能、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以下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技巧。核心理念:系统性、实验性与理论指导在开始调参之前,我始终秉持一个核心理念:调参.............
  • 回答
    机器学习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广阔且令人兴奋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而是实实在在的、正在改变我们理解和实践经济学的方式。过去,经济学家们主要依赖理论模型和传统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这些方法在解释宏观经济趋势、理解市场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们往往需要对经.............
  • 回答
    “元学习”:让机器像我们一样,学会如何学习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人类可以在接触到大量相似事物后,很快掌握一种新的技能?比如,你学会了弹吉他,再去学尤克里里,你会发现很多指法和乐理知识是共通的,学习曲线会陡峭许多。或者,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厨师,即使是第一次尝试一道新菜,也能凭借对食材的理解和烹饪技巧.............
  • 回答
    “联邦学习优化”和“去中心化优化”这两个概念,虽然紧密相关,但并不完全等同,而且联邦学习优化在去中心化优化的框架下,有着其独特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地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去中心化优化(Decentralized Optimization)的本质我们先从去.............
  • 回答
    评估两个深度学习数据集数据分布的一致性,是模型迁移、领域自适应、公平性评估等关键任务的前提。如果两个数据集的分布差异过大,直接将在一个数据集上训练好的模型应用到另一个数据集上,往往会遇到性能大幅下降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出这两个数据集的数据分布是否“合拍”呢?这不像看两张照片那么直观,更像是.............
  • 回答
    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Prompt Learning(提示学习)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与大型预训练模型(LLMs)交互的方式。它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提示,引导模型执行下游任务,而无需进行大量的模型参数微调。这种方法在许多任务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但如同任何技术一样,Prom.............
  • 回答
    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这个领域,近几年确实是风起云涌,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过去我们谈主动学习,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如何更智能地选择“最有用”的样本去标注,以期在有限的标注预算下,让模型学得更好。但现在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核心理念的深化:从“有用”到“.............
  • 回答
    在多标签分类问题中,评估模型的不确定性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深度学习的背景下。这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模型对预测的信心程度,还能指导我们在关键决策场景中如何使用这些预测。Evidential Deep Learning(EDL)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框架来量化这种不确定性,其核心思想是将分类任务转化为一个证据.............
  • 回答
    主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机器“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像传统的监督学习那样,被动地等待我们给它提供大量的标注数据。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数据标注成本高昂的情况下,让机器自己去挑选最有价值、最能帮助它提升模型性能的数据来进行标注。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学生,他遇到难题时,不是胡乱瞎猜,而是主动去请教老师.............
  • 回答
    文本表示模型如何通过对比学习挖掘语义相似度你是不是也曾好奇,为什么那些模型,通过一些“看图说话”或者“给段话找个近义词”之类的训练方式,就能那么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含义,甚至判断出两段话是不是在说类似的事情?这背后,其实有一套叫做“对比学习”的聪明方法在起作用。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它到底.............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需要去理解和学习其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归纳学习(Inductive Learning)和直推学习(Transductive Learning)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它们就像是两种侦探,用各自独特的方法来破解眼前的谜团。归纳学习 (Inductive Le.............
  • 回答
    探索偏多标签学习(Partial MultiLabel Learning)的奥秘:从概念到前沿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物体,比如一张图片,它不仅仅属于一个类别,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标签,但你只能确定其中一部分是准确的,剩下的则是不确定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偏多标签学习(P.............
  • 回答
    "Exploring Simple Siamese Learning"(探索简单的 Siamese 学习)是一篇在度量学习(Metric Learning)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这篇论文以其简洁明了的思路和出色的实验结果,为后续许多更复杂的 Siamese 网络研究奠定了基础。要评价这篇论文,我.............
  • 回答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与监督学习的详细对比介绍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是一种强大的人工智能学习范式,它旨在让智能体(Agent)在与环境(Environment)的交互中学习如何做出最优决策,以最大化累积奖励。与我们更熟悉的监.............
  • 回答
    自监督学习(Selfsupervised Learning,SSL)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发展迅猛,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新思路和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数据本身的结构或属性作为监督信号,而无需人工标注,从而能够从海量无标注数据中学习到强大的表示能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向,尽可能详细地.............
  • 回答
    这确实是图神经网络(GNN)领域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GCN和GAT在“如何聚合邻居信息”以及“聚合后如何进行特征转换”这两个关键环节的设计差异,导致了它们在归纳学习能力上的不同表现。让我详细说一说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归纳学习”(Inductive Learning)。在.............
  • 回答
    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我们总希望能让机器自己学习,但往往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你是个对数据标注感到头疼的研究者或者工程师,那么“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 AL)这个概念,很可能会让你眼前一亮。简单来说,主动学习就是一种“聪明的”学习策略。它不是被动地接收所有的数.............
  • 回答
    迁移学习:知识的传递与智能的飞跃想象一下,你学会了骑自行车,是不是很容易就能掌握骑摩托车?又或者,你精通了绘画,再学习雕塑,也能事半功倍。这种将已知知识应用到新领域的学习能力,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迁移学习”(Transfer Learning)的核心思想。在人工智能领域,迁移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