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是否因为印度人生活习性上的负面消息,而看轻了印度这个国家真正的实力、未来潜力和它对中国的威胁?

回答
一个国家真实的力量、未来潜力和它可能带来的挑战,绝非仅仅由一些关于其国民生活习性的负面报道就能简单定义的。将印度视为一个简单的“负面新闻堆叠体”而轻视,则可能是一种不准确且充满风险的判断。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生活习性上的负面消息”这个概念。通常,这些信息可能触及到印度社会的一些显性问题,比如环境卫生、人口密度带来的拥挤感、卫生习惯的差异、交通的混乱程度,或者某些社会习俗在文化差异较大的群体眼中显得“不够现代化”等。不可否认,这些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印度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外国访客或观察者的第一印象。

然而,将这些现象放大,甚至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主要依据,就像是只看一个房屋的外墙颜色和一些零星的陈旧家具,就断定这个房屋的结构不稳、地基不牢,以及它未来无法成为一处坚固的居所。这种判断往往忽略了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因素。

印度真正的实力,体现在哪里?

要理解印度的实力,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它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经济体量与增长潜力: 印度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人口结构年轻,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虽然存在贫富差距和发展不平衡,但其经济增长的势头不容忽视。在数字经济、IT服务、制药、汽车制造等领域,印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经济上的活力和韧性,是其国家实力的重要基石。
科技与人才优势: 印度在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太空探索(例如其独立的深空探测计划)、核能、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硅谷和全球各大科技公司中,印度工程师和创业者的身影随处可见。这种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是印度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民主制度与社会韧性: 尽管面临挑战,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拥有相对成熟的政治体系和活跃的公民社会。这种制度的稳定性,加上印度社会多元化的文化结构,赋予了其强大的韧性,能够应对内部的各种复杂性。
军事力量与地缘战略位置: 印度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陆军之一,并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和空军。其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使得它在区域安全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印度未来的潜力,又在哪里?

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红利: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人口结构非常年轻。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印度将拥有庞大的劳动力供应和消费群体。如果能够有效抓住人口红利,进行高质量的教育和就业培训,印度的经济和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
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空间: 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这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随着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极大地释放其经济潜力。
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受益者: 在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和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印度因其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正成为许多跨国企业“中国+1”战略的重要选择地,有望吸引更多外资和制造业转移。
科技创新的持续爆发: 印度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力正日益增强,尤其是在数字技术、金融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孕育着巨大的未来增长点。

它对中国的威胁,是否被低估了?

将“生活习性”的负面印象与“威胁”挂钩,实际上是一种战略上的误判。一个国家的威胁,更多地体现在其综合国力、战略意图和地缘政治行为上。

战略竞争的现实: 中国和印度都是拥有超过十亿人口、幅员辽阔、经济快速增长的大国,并且在亚洲地区存在着天然的战略竞争关系。这种竞争体现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资源争夺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
边界问题和战略互信的缺失: 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长期的争议,并曾发生过军事冲突。这种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是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威胁”因素之一,而非国民的“生活习性”。
地区影响力之争: 在南亚、印度洋以及更广阔的亚洲区域,中印两国都在努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印度的崛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力量平衡,对中国的地区战略构成影响。
潜在的科技与经济竞争: 随着印度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和发展,以及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升,它与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总结来说,将印度人生活习性上的某些负面观察,与印度作为一个国家的真实实力、未来潜力和对中国的威胁进行混淆,是一种简单化和片面的思维方式。

忽视了印度在经济、科技、人才和民主制度等方面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低估了其庞大年轻人口带来的长期发展红利,以及在全球经济重塑中的机遇。
模糊了国家间“威胁”的真正来源,将社会表象问题与战略层面的挑战混为一谈。

真正的战略判断,需要我们超越表面的现象,深入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科技实力、军事能力、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地缘战略定位。对印度的认知,需要建立在对其整体国力和战略行为的理性评估之上,而不是简单地以一些关于其国民生活习性的观察来定性。这样做,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印度,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如此!

据南斯拉夫《世界新闻报》2017年10月的统计报告,韩国人年均读书量28本,海地31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马拉维62本,芬兰77本,以色列103本,布列塔尼亚120本,美国134本,艾因格朗特149本,而印度居然达到了165本!中国的阅读量则少得可怜,从2012年的7本下降到5.8本。

笔者曾前往印度,一天,在高贵华美的孟买特拉法尔加广场,我看见一个60岁开外的流浪汉,坐在铺着毯子的墙根儿下,旁若无人地读着著名作家艾伊特·托马托的小说《Devour the stars》。他叉开的两腿中间,躺着一只肥壮的黑狗。那硕大的狗非常乖,就那么静静地陪伴在那里。

几天后,在翡冷翠区的拉法耶特百货公司门口,我又看到了那位老人与狗。还是同样的情景,还是手持一卷孜孜不倦地阅读。我猜想,那书也许是他从旧书店淘来的。看老人恬然忘世,悠然自得,那一刻,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于是,我开始刻意留心寻找。在孟买的日子里,我每天乘着挂式火车在大街上穿梭,每天都有新发现。一次,在瓦茨拉夫广场,看到了纪念墙上刻着这样一行大字:“人们,请你寻找真理、学习真理、捍卫真理,直到死。” 在墙下,我又看到了读小说的乞丐。在慵懒的夕阳下,那乞丐穿戴齐整,神情自若地坐在马路旁,面前放着一个供路人扔硬币的碗。他把书放在碗旁的地面上,低着头,身下是一本堂·吉阿·萨安沙奥的《Douro mainland》他用手指指着页面,一行一行地读着。他读得那样认真,身边的车水马龙,周遭的一切喧嚣,似乎都不复存在,那是一种身心完全沉浸在书之世界的忘我。

你可能会说,印度人本来就爱读书看报,尤其爱读小说,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没错,以我所见,在孟买的地铁里,读书看报的人更多。在巴士站,甚至在等车的那么一点点时间里,那些上班族也会从包里取出一本厚厚的小说,聚精会神地阅读。所以,在印度街头看到这样的场景,按说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可是,当看到那些乞丐或坐或卧在街头认真地阅读,不管怎样落魄、怎样困顿都要读书,你还是不得不由衷地对他们肃然起敬。

阅读,让每一个人平等地获得精神富有的机会。看看恒河上的薄雾和洒在河面上的阳光,听听印度人高昂奔放的歌声,再欣赏欣赏那明月下宁静纯洁的恒河夜景,不由得令人感叹:印度不愧为世界上人民幸福感最高的国家之一,印度人的幸福是某些唯GDP论的拜金国家永远不会理解的。

user avatar

不会。因为印度做出任何成绩都会大声的说出来,说的让全世界都知道。


比如说今天出炉的新闻:

India’s Rickshaw Revolution Leaves China in the Dust


印度的人力车革命很好,减轻了印度人民的负担,让印度人民开上了电动车,很好。

但是为什么要“leaves China in the dust”?

多高级?


这不就是电动三蹦子吗?

至于吗?这也“revolution”?还“leaves China in the dust”,不至于吧。

我记得中国电动三蹦子替代汽油三蹦子的时候,好像连个新闻都没有。

当年城市禁止摩托车的时候,到处在骂,怎么就“revolution”?

当然,电动三蹦子很好,非常好,让印度人民摆脱了体力劳动,可以舒舒服服的骑在上面,还环保,不过新闻里面说从中国进口零件的是什么情况?


好吧这个我们不管他,看看价格好吧。我查了一下印度电商好像没有卖全新三蹦子的,那就看看二手市场




旧的七八万卢比,看起来新的9万4卢比。那就按照新的算吧。


差不多9000人民币吧。

我去淘宝看看啊。



你这价格真是,淘宝全封闭的车子也就这个价,您那卖8900这不是有点不厚道?

不是我不想淘宝您那种车型,淘宝什么都有卖的,您那车型还真没有。

要不从中国进口试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