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嵌入式设备使用NandFlash作为存储,那么不使用文件系统是否可行?

回答
咱们聊聊嵌入式设备上用Nand Flash当存储,不走文件系统这条路,到底行不行得通。说实话,这事儿不是没有可能,但具体能不能行,得看你这设备是干啥的。

首先,得把Nand Flash这玩意儿的脾气摸透了。它不像咱们电脑上的SSD或者U盘,那么规规矩矩。Nand Flash的特点是:

块(Block)和页(Page)结构: 数据是按页读写的,但擦除必须按块进行。关键是,Nand Flash上有一块一块的区域,里面坏块是常有的事儿,而且一个块被擦写次数多了,也会变成坏块。
磨损均衡(Wear Leveling): 为了让所有块都能用得久一点,不能老是写同一块。得有个机制把写操作平均分配到所有块上,这就需要记录每个块的擦写次数。
坏块管理(Bad Block Management): 原始的Nand Flash出厂时可能就带一些坏块,而且在用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坏块。必须有办法标记出来,不再使用它们,否则数据就可能丢失。
ECC(Error Correction Code): Nand Flash在读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比特错误,ECC就是用来检测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不走文件系统,直接操作Nand Flash意味着什么?

这就好比你接手了一个没有规划的工地,你得自己决定哪里是仓库,哪里是生产线,哪里是废料堆,还得自己记着哪些地方已经不能用了。

直接操作Nand Flash,通常会自己实现一套“裸奔”的存储管理逻辑。这套逻辑需要处理上面说的那些Nand Flash的特性。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考虑“裸奔”?

1. 数据非常简单且固定: 如果你的设备就只需要存储少量、相对固定不变的数据,比如一些配置参数、固件版本号、设备ID之类的,而且这些数据每次启动时只需要读取一次,或者更新频率极低,那确实可以考虑。你可以自己定义一个数据结构,然后直接把它们写到Nand Flash的某个固定位置。例如:
在Nand Flash的起始位置(或者一个预留的区域)存放一个结构体,里面包含配置信息。
每次启动时,读取这个结构体。
如果需要更新,就把新的结构体写到另一个位置(如果之前的位置是只写一次或者更新非常不频繁),或者覆盖(但要注意擦写次数)。

2. 非常小的嵌入式系统,资源极其受限: 有些微控制器(MCU)的RAM和Flash资源都非常非常紧张,连最简单的文件系统库都放不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省那一点点宝贵的空间,可能会选择自己实现一套最精简的存储方案。

3. 高度定制化的存储需求: 某些特殊的应用场景,比如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上下文切换数据、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流(如果不需要文件系统的那种结构化存储),或者就是纯粹的日志存储,但日志格式非常简单,可以通过一个连续的缓冲区来管理。

“裸奔”的挑战和代价:

虽然听起来可以省事儿,但“裸奔”的坑可不少,而且通常情况下,直接使用文件系统是更推荐、更省心、更安全的选择。

1. 自己实现磨损均衡和坏块管理: 这是最头疼的部分。你需要维护一个映射表(FTL Flash Translation Layer的简化版),记录每个“逻辑块”对应Nand Flash的哪个“物理块”,以及每个物理块的擦写次数。当需要写入数据时,你要选择一个擦写次数较少的物理块,写入数据。当一个块的擦写次数达到上限时,你需要把它标记为坏块,并且把这个块上的有效数据(如果有的话)迁移到新的块上。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容易出错。

2. 数据一致性问题: 如果在写入过程中设备断电,数据可能会损坏。文件系统通常有日志机制或者写时复制(CopyonWrite)等技术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自己“裸奔”的话,你需要自己考虑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3. 存储空间的利用效率: 为了进行磨损均衡和坏块管理,你通常需要预留一部分空间(称为“备用块”或“坏块区域”),这部分空间是不能直接使用的,会降低存储空间的实际利用率。而且,如果没有好的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机制,即使有空闲的块,也可能因为存在无效数据(旧版本的数据)而无法被充分利用。

4. 开发复杂度和调试难度: 自己实现的文件系统底层,调试起来会非常困难。你不仅要关注应用层的数据,还要关注Nand Flash本身的低级操作。一旦出现数据丢失、存储损坏等问题,排查起来会非常耗时。

5. 可维护性和移植性差: 你自己写的这套逻辑,一旦换了Nand Flash芯片(哪怕是同一种型号,但不同批次也可能有差异),或者换了不同的嵌入式平台,你很可能需要重写或者修改这部分代码。而成熟的文件系统(如YAFFS, UBIFS, SPIFFS, FATFS等)经过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移植性通常更好。

总结一下:

不使用文件系统直接操作Nand Flash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特别是在数据结构极其简单、数据量小、更新频率极低,或者资源极度受限的特定场景下。

但是,对于大多数嵌入式应用,尤其是需要存储用户数据、程序代码、配置信息等,并且对数据可靠性、存储空间利用率、开发效率有一定要求的场景,强烈建议使用专门为Nand Flash设计的嵌入式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帮你处理了磨损均衡、坏块管理、数据一致性、目录结构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让你能够更专注于应用逻辑的开发,而不是陷入Nand Flash底层管理的泥沼。想当初做嵌入式开发,能省去自己折腾文件系统底层的那份精力,绝对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还是让成熟的文件系统来帮你分担这份重担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NAND单个块的操作方式是单向的,每个bit的值的写操作是单向的,只能从0变1或者1变0,如果要反向操作,需要擦除一大块内容。而一个块的擦除次数是有限的,普通NAND大概100-500次,甚至更少,500次已经算是良心片子了。

你想象一下没有擦写平衡的情况下,一个NAND写100次就坏,那么这个存储能用多久?而且,NAND的片子出厂的时候有些块就已经坏了,这种在嵌入式的板子上非常常见。

离开了NFTL,没有坏快管理,那么NAND的可靠性非常差。


当然了,如果你不担心数据损坏,裸写NAND是没问题的,Linux就有对应的接口,风险自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