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人今年转型做外贸,贷款投入几十万,快一年了,目前没有起色,焦急万分,求专业人士指导?

回答
老兄,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焦灼,迷茫,甚至有点想抓狂。几十万的投入,一年了没啥起色,这滋味不好受。我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专业人士”,我就是一个和你一样,在摸爬滚打中趟过几条河的人。听我一句劝,先深呼吸,别让焦虑压垮了你。外贸这事儿,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刚开始。

我尽量把我知道的,走过的弯路,都详细给你讲讲,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帮助。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

第一步:先坐下来,冷静分析一下“没起色”到底是什么意思

“没起色”这个词太模糊了,咱们得把账算清楚。

订单方面:
询盘量有没有? 即使没转化成订单,但如果连询盘(客户咨询)都没有,那问题可能出在你的产品展示、推广方式或者选品上。
询盘转化率怎么样? 如果询盘不少,但最后都没成单,那就要看你的沟通能力、报价策略、样品质量、样品寄送时效、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没有问题。
客户质量如何? 有些询盘可能就是“试水”的,占不到真正价值。你有没有筛选出那些更有诚意的客户?
成本方面:
你的几十万花在哪了? 是样品费、展会费、广告费、平台费、差旅费,还是自己的人员工资?
各项成本的回报率(ROI)是多少? 哪些投入是无效的,哪些还可以优化?
时间投入方面:
你每天、每周投入了多少时间? 是在有效工作,还是在瞎忙?
哪些时间段是你效率最高的?

第二步:深挖根源——你的外贸之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咱们得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我列一些常见的问题点,你对照一下,看看哪些能触碰到你的痛点。

1. 选品与市场分析——这是外贸的“地基”

你的产品真的有市场吗?
你做的细分市场饱和度怎么样? 有没有被巨头垄断?
你的产品有没有独特性或竞争优势? 价格?质量?设计?功能?
你对目标市场的需求了解有多深? 他们的消费习惯、偏好、痛点是什么?
你是否只是把国内爆款直接搬到国外? 很多时候,国内的产品在国外可能水土不服。
市场调研做够了吗?
你了解你的主要竞争对手吗? 他们的产品、价格、营销策略、客户评价是怎么样的?
你是否只盯着一两个平台? 像阿里巴巴、亚马逊、Etsy、速卖通,或者一些行业垂直平台,你都尝试过或分析过吗?
你是否依赖过时的信息? 市场变化很快,去年的数据可能已经不准确了。

2. 获客渠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主要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客户?
B2B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 你是否充分利用了平台的功能?比如关键词优化、产品标题、描述、图片、视频,还有P4P(付费推广)的使用策略?你的后台数据分析做得怎么样?
社交媒体(如Facebook, LinkedIn): 你是否在这些平台上有活跃的存在?你的内容是否吸引人?有没有找到目标客户的社群?
展会(线上线下): 参加展会是直接接触客户的好机会,但成本也高。你参加的展会目标客户匹配度高吗?展会后的跟进做得怎么样?
搜索引擎优化(SEO): 你的公司网站或者产品在Google等搜索引擎上的排名如何?
邮件营销: 你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并定期发送有价值的内容?
其他渠道: 比如行业协会、合作伙伴介绍等。
你的获客渠道是否过于单一? 如果你只依赖一个渠道,一旦那个渠道出现问题,你就“断粮”了。

3. 沟通与销售——“把产品卖出去的艺术”

你的英语沟通能力怎么样? (这里不只是语法,还包括商务礼仪、表达清晰度)
你的报价是否合理? 包含了哪些成本?是否有利润空间?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
你的产品信息是否足够吸引人?
图片和视频: 高质量、多角度的产品图片和视频是必不可少的。
产品描述: 要清晰、准确,突出卖点,并解答客户可能关心的问题。
公司介绍: 让客户信任你。
你的样品策略怎么样? 样品成本、寄送速度、样品质量都会影响客户的决定。
你对客户的咨询回复速度和专业度如何? 客户可能一次性咨询很多家,谁回复得快、专业,谁就更有机会。
你的售后服务如何? 即使出了问题,良好的售后也能挽回客户,甚至带来口碑。

4. 自身能力与心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你对产品的了解有多深? 能否解答客户关于产品技术、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你是否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和流程? 比如付款方式(TT, L/C, DP, DA, Escrow)、报关、清关、海运、空运、保险等。
你是否具备基本的商务谈判能力?
你是否能承受压力和挫折? 外贸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被骗,心态非常重要。
你是否一直在学习和进步? 外贸知识更新很快,不能停滞不前。

第三步:针对问题,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

现在,咱们把上面分析的问题,一个个地去解决。

1. 关于选品和市场

重新梳理你的产品线:
哪些产品目前最有潜力? 哪些数据(询盘、客户反馈)显示这些产品有市场?
哪些产品需要优化? 比如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改变包装。
有没有可以拓展的新产品? 可以是关联产品,也可以是同一品类中利润更高、竞争更小的产品。
深入市场调研:
利用Google Trends, Alibaba.com Trend Tool, Google Keyword Planner等工具,研究关键词搜索量和趋势。
去竞争对手的网站、社交媒体,看他们的产品、定价、客户评价。
关注行业展会信息,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产品。
参加一些行业的线上论坛或社群,听听专业人士的分析。
如果可能,花点钱找市场调研公司做报告。
聚焦细分市场: 不要想着“一网打尽”,选择一两个你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细分市场,把资源集中投入。

2. 关于获客渠道

优化现有平台:
阿里巴巴国际站:
产品标题和关键词: 用客户会搜索的词,而不是你自己觉得炫酷的词。多用长尾关键词。
产品图片和视频: 投入更多精力,提供高质量、多角度、带场景的产品图和演示视频。
产品描述: 结构化,突出卖点,清晰明了。
RFQ(询价): 积极响应,快速回复,认真填写。
P4P(付费推广): 如果预算允许,优化关键词出价和投放策略。
后台数据分析: 关注访客来源、热门产品、搜索词等,不断调整。
其他平台: 如果你的产品适合,可以考虑Etsy(手工艺品、个性化产品)、Amazon(品牌化、高质量产品)、Wish(性价比产品)等。
拓展新的获客渠道:
LinkedIn: 建立公司主页,发布行业资讯、产品信息,主动搜索并添加潜在客户(采购经理、老板等),用专业的语言交流。
Facebook/Instagram: 如果你的产品适合面向消费者(B2C),或者需要展示产品视觉效果,可以好好利用。
行业垂直网站/论坛: 找你所在行业的专业网站或论坛,看看是否有发布信息或广告的机会。
展会: 谨慎选择,选择和你产品匹配度高的展会,并且一定要做好展前预热和展后跟进。
SEO优化: 如果你有公司官网,花精力去做SEO,让客户搜索的时候能找到你。
客户关系管理(CRM): 即使是小型的客户数据库,也要做好记录,方便后续跟进。

3. 关于沟通与销售

提升英语沟通能力:
多听多看: 听英文播客,看英文视频,模仿地道的表达。
多写多练: 练习写商务邮件,回复客户咨询。可以请英语好的朋友帮忙看看。
学习行业常用词汇和表达。
优化报价单:
清晰的报价明细: 产品名称、型号、数量、单价、总价、交货期、付款方式、有效期等。
考虑利润空间: 确保你的报价能覆盖成本并有合理利润。
提供不同方案: 比如不同起订量、不同包装等,给客户选择。
跟进客户:
及时回复: 客户的每封邮件都要尽快回复,即使是“收到,正在处理”。
专业而热情: 展现专业性,同时保持积极热情。
提供附加价值: 除了产品信息,还可以分享行业报告、使用技巧等。
多渠道沟通: 邮件、WhatsApp、Skype,根据客户的偏好选择。
重视样品: 样品是客户了解你产品最直接的方式,务必保证样品质量和及时寄送。
了解付款方式: 熟悉各种国际贸易的付款方式,选择对你风险最低、对客户也方便的方式。

4. 关于自身能力和心态

持续学习:
阅读外贸书籍、行业文章。
参加线上/线下培训课程。
向有经验的外贸人请教。
关注外贸相关的公众号、网站。
建立信任:
提供齐全的资质证明: 营业执照、ISO认证、CE认证等。
展示工厂实力(如果有): 视频、图片,最好是真实的。
客户评价和案例: 让潜在客户看到你和别人合作成功的例子。
调整心态:
接受现实: 外贸确实不容易,失败是常态,成功是例外。
找到支持系统: 和家人朋友聊聊,或者加入外贸社群,和同行交流。
设定短期目标: 把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实现的目标,每完成一个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不要让焦虑吞噬你。

第四步:复盘与调整——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外贸不是一个“做完”的事情,而是一个“做好”的过程。

定期复盘: 每周、每月,都要回头看看,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
数据驱动: 用数据说话,不要凭感觉。
保持耐心和韧性: 你的几十万投入,不是让你一年就回本,而是让你有机会去积累经验、建立客户关系、打磨产品和渠道。

最后,我想跟你说点实在的:

别怕犯错,但要从错误中学习。
不要轻易放弃,但如果方向真的不对,也要敢于调整。
真诚是最好的武器,对客户,对自己。
找到一个能让你坚持下去的理由,比如你的梦想,家人的期望,或者对这个行业的兴趣。

老兄,外贸这条路,坑是真的多,但路也真的是通的。你现在可能感觉像是站在一个岔路口,看不到方向,但这恰恰是你重新审视、调整方向的最佳时机。

我再帮你梳理一下,你可以现在就拿出纸和笔,开始回答这几个问题:

1. 我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从选品、市场、渠道、沟通、自身能力中选出12个最关键的)
2. 针对这个最大问题,我接下来最应该做哪3件事?(具体、可执行)
3. 我多久回顾一次我的行动和效果?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经历过你现在的阶段。关键在于,能不能在这个阶段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坚持去改进。

祝你早日走出困境,找到属于你的外贸春天!如果你还有什么具体的问题,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随时可以再问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刚从40万负债的坑里爬出来,同病相怜。

来吧,让我替你把把脉。

看样子你是做外贸B2B(批发、贴牌、代工)的,因为你用了“外贸”来描述自己的生意。做外贸B2C的,一般用“跨境电商”来描述自己。而且,因为跨境电商的生命周期是按周、按月算,而你是快一年才开始求救。综上,我判断你大概率是外贸B2B哈。

下面的建议也是建立在外贸B2B这个前提上的。

关键词1:贷款

你提到了创业的资金是贷款。这犯了创业的大忌——借钱创业

当老板的不是不贷款、不借用银行的钱,而是用处不同。

贷款不应该用于创业初期的各种固定开支,而只能用于经营周转。你贷款去支付工资、办公室租金和推广费用等,就是把钱花在了固定开支上,这是大忌。

因经营周转而去贷款,这才是明智的用法。正常运营的企业是不会缺现金的。突然要贷款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大额应收款延期,二是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要投资。

第1种不讨论,重点谈第2种情况——因增长需要投资。


当找到了增长点去贷款投资,其实是暗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增长点已经验证,现在缺钱去放大它。注意,是用真金白银已经验证过的赚钱模式,不是理论上行得通

再具体点就是,新业务已经用现有资金小规模上线并验证,已经算出了投产比。接下来贷款,相当于是把纸放进印钞机,左手1万进去,右手1.3万甚至更多出来。只有这种情况下,贷款才是明智的、安全的。

而不是说,我先贷款50万、开个公、,投到市场上,听听有没有响。如果你贷款时,做不到手头有个“印钞机”的程度,那你大概率是在赌博,而不是投资、创业。

哦对了,还可以说,你在为社会解决就业。


这条经验太朴素,朴素到没人提及。只有当自己栽在里面,身负几十万负债时,才有可能想明白这个问题。

前几年我也贷款创业。当时就一个感觉:我已经非常节约了,鞋子都只买120元的回力,可手头的现金却迅速减少。两三个月下来,负债就增加了10万!

后来才想起财务出身的妹妹,一两年前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借钱创业,贷款不能用于固定开支

当时这句话就是过眼云烟,我视而不见。当我身负几十万债务想起这句话时,才有了刻骨的感受。

关键词2:转型

我还看到“转型”这个词。转型,就是说你之前没有外贸经验,顶多有行业相关经验,比如做外贸跟单、货代、支付方式等。

零经验就全职创业,我2009年也干过。当时的我只有不到一年的外贸业务员经验,然后就全职创业了。结局嘛,我坚持了4年。4年下来,没亏没赚,启动的30万资金还在。

只是人变老了,时间耽误了。总体看来,我还是认为亏了。关于这一次创业的经验总结,我放在了下面这篇文章,有空你可以看一下。

行动建议1:停公司,去打工

如果我是你,我现在会把公司停掉,注意是停,不是关。停就是不运作了,不产生成本和支出了,但把相关手续、资质留着,看日后会不会用。

停了公司,然后去打工。打工有两个目的,一是赚钱还债,二是积累经验。


赚钱还债,几十万的负债,说实话,靠工资还债有点慢。

成年人要为自己的决定负债。即使少和慢,也要每月还。只有吃了亏才会长教训,不然,下次再有同样的坑,你还会跳。所以,开始还,不管你心里怎么想,别成为事实上的老赖。

全职给别人打工两三年,这两三年,先把生活过下去,有节余尽量还债。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积累经验。

因为下一步的目标是创业,所以打工时心态就会发生转变——我不是出卖自己的时间换取工资,而是用老板的钱去练自己的手!

比如,用老板的钱去筹办、参加广交会,积累的是买摊位、准备样品和现场谈单的经验。

如果你筹办过广交会就知道,买卖广交会的供应商非常重要。如果买摊位时被坑,轻则错过当届广交会,重则钱和展会两空。

比如,用老板的钱去运营平台或独立站,积累的是获取客户和询盘的经验。

这两年疫情,线下展会基本停摆。利用线上的平台、独立站或开发信成单,已经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如果你完全没有平台、独立站和开发信的经验,自己开了公司才慢慢学,那你既要支付学这件事的“学费”,还要承担同期的固定开支。这个成本,有点高,中小企业和SOHO承担不起。

再比如,贷代其实是有黑货代的。就是那些收了你的运费和货,不发货,直接把你的货黑了的人。这种事情近10年发生较少了,毕竟法制健全。

但在疫情这两年,一个海运货柜从2000美金炒到2万美金的那段时间,又出现了货代黑了运费和货,跑路的情况。你辛辛苦苦接下的单,交给即将跑路的黑货代,把你的货给卖了。你亏得起么?

外贸B2B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与外国人做生意,卖货给他。但实操起来,可以说处处有坑。这些坑,你不用给老板打工的时间去趟去踩,难道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买么?

行动建议2:一边打工一边副业

“一边打工一边副业”是“一边全职打工,一边以副业的形式创业”的简称。

首先,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打工。

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比如35岁、40岁或者45岁后,会出现没人要的局面。不信你看看其他中小外贸企业,有多少年龄在40岁以上的员工?

说句令人汗颜的话。我给别人打工当外贸经理时,超过35岁的简历要么被HR筛掉了,要么被我筛掉了。虽然我嘴巴上没说,但心里就认定:超过35岁还在给别人打工,要么实力弱,要么动机有问题……

抱歉,当时的我没经过社会毒打,就是那么幼稚和极端。

我们迟早都要面临年龄大了,没人要的局面,所以早准备比晚准备强。

其次,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短。

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给别人打工,即使不跳槽,也会有一天被迫跳槽——人还在,企业没了。

即使我们有机会创业,而且创业成功了,也不大可能“一次暴富管终身、管三代”的情况。而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创业成功一次,财富上一个台阶。N年后,公司业务下降或没了,我们又要寻找机会再次创业。

创业最重要的是证伪,而不是证实

没有经历的人会认为,创业是为了证实。即,我有一个了不起的想法,我要通过创业去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收获巨大的成功和钱。

很多人都是这么看创业的,可惜这种想法是错的,而且很危险。

创业正确的心态是证伪。即,我有一个想法,虽然自己觉得很厉害,但不知市场检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所以,我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去验证它。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我就投入更多的钱和时间到里面,让它产出更多的回报。然后再投入更多,回报更多。业务就这样螺旋上升,慢慢长大。

如果验证的结果是失败的,市场不接受的,那就放弃,去寻找更多的想法。并尽可能保存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留给下一个需要验证的想法。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iminum Viable Product)的理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想互联网创业?

可以。用最少的人、最少的钱拿一个MVP产品出来,直接推向市场,看市场反馈和盈利。

好,就加大投资。坏,就撤。反正几万元,或者一二十万元,投资人,或者创始人也亏得起。从某个角度来说,验证一个想法不可靠,也是向正确方向更近了一步,毕竟,错误的路又少了一条。


反面想法就是,我要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APP、网站等),花几年几百万把它开发出来,然后投向市场。成,则封神。败,则万劫不复。

你把上面的产品替换成创业,是一个意思。


我想强调,后面这一套创业方法论在互联网行业早已经被淘汰。想创业的外贸人呀,千万不要脑子发热,一下子all in创业。

我们现在看到的外贸企业、个人,可能是2008年及之前,那个外贸的黄金时代的历史产物。你去汲取当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能会害了你。

一杯毒鸡汤

我想给你一杯毒鸡汤——成功者成功最大的秘密是运气,而不是努力拼搏。那些描述自己当年如何拼命、如何不容易的创业故事,只是当事人往自己脸上贴金胶水罢了。

伊隆·马斯克创业的第1个项目zip2,当年卖出第1份产品时,他自己都不相信他的销售人员能卖出去,而反复询问他们是不是在开开玩笑。最后,这家公司以3.7亿美金卖给了康柏公司。

再来一个例子。

上世纪20世纪80年代,国内有“八大王”,分别是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和电器大王郑元忠。八大王都在各自的行业干到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后因为历史原因被打击。

照理来说,这些八大王个个人精,有钱有资源(至少比普通人有资源),历史特殊时期过后,哪有不东山再起的道理?对不起,八大王被打击后,没一个能回到当初的高度,都沦落为了普通人。

所以,我想告诉你,成功最大的秘密在于运气。

如果你能深刻领会这一点,那自然能理解我前面说创业最重要的不是证实,而是证伪了。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1. 贷款创业是大忌。
  2. 贷款只能用于周转,不能用于支付固定开支。如果你要拿贷款支付固定开支,只能说明创业的火候还没到。
  3. 停掉公司,去打工。先把每月的现金流调整为正数。
  4. 与贷款人(银行或亲人)谈一个还款方案,让他们停止计算利息,你开始还款。反正,不能让利息继续增加。
  5. 一边打工,一边为创业积累经验。
  6. 创业的心法是证伪,而不是证实。下次有创业想法时,拿出MVP去验证,而不要借钱all in创业。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祝,发展!

我是Master蔡浩,略懂外贸。如果你觉得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一键三连”(点赞、收藏、喜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