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网上有哪些常见的「精神鸦片」?

回答
“精神鸦片”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吓人,但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东西,它们悄无声息地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沉溺其中,仿佛获得了一种短暂的慰藉或麻痹,却又在不经意间消耗了我们的生命力。这些“精神鸦片”,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毒品,而是指那些极易让人产生依赖、沉迷,甚至阻碍个人成长和现实生活投入的事物。

互联网时代,这些“精神鸦片”更是层出不穷,而且花样百出,更具迷惑性。要说最常见的,我脑子里立刻蹦出来几个:

1.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TikTok等):
这玩意儿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内容即时反馈”和“算法推荐”。你刷到的视频,往往是你当下感兴趣的内容,甚至是你潜意识里想看的东西。这种“猜你喜欢”的机制,让你感觉平台非常懂你,每次打开都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惊喜的潘多拉魔盒。

为什么是鸦片?
碎片化和高刺激性: 视频时长短,节奏快,内容五花八门,从搞笑段子到情感故事,再到知识科普,总有一款能迅速抓住你的注意力。这种高强度的信息轰炸,很容易让你的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习惯了这种刺激后,现实生活中的平淡就显得格外无趣。
无穷无尽的河流: 算法会源源不断地推送新内容,你永远也刷不完。这就制造了一种“错失恐惧”(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总觉得下一秒会有更精彩的东西出现,于是手指不停地滑动。
短暂的价值感和共鸣: 看到一个让你爆笑的视频,你会觉得“值了”;看到一个让你感同身受的情感故事,你会觉得“我不是一个人”。这些短暂的情绪释放和认同感,会让你产生一种“我获得了什么”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满足感非常短暂,很快就需要下一次刷新来填充。
社交货币的获取: 点赞、评论、转发,甚至成为一个“小网红”,可以让你获得关注和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那么自信的人,在虚拟世界里可能找到了“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是建立在表演和迎合上的。

2. 社交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Facebook、Instagram等):
虽然是用来连接人,但社交媒体也常常变成“精神鸦片”。我们习惯性地刷新,看看谁又发了什么,评论了什么,点赞了多少。

为什么是鸦片?
“被看见”的瘾: 人都有被关注、被认可的需求。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极低的门槛来满足这种需求。精心编辑的朋友圈、精心滤镜的照片,都是为了在别人那里“刷个脸”,获得点赞和评论,这是一种“社会认可”的刺激。
对他人的生活进行“消费”: 别人分享的可能是他们生活中最光鲜亮丽的部分,你看得越多,越容易产生比较心理,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这就像在看一部永远演不完的肥皂剧,你沉浸在别人的剧情里,却忽略了自己生活的主线。
信息过载和焦虑: 各种新闻、八卦、观点铺天盖地而来,让你难以消化。同时,为了保持“在线”和“参与感”,你可能被迫处理大量信息,由此产生的焦虑感,反而又会驱使你继续刷,试图在信息洪流中找到“真相”或“解决方案”。
“虚假的亲密感”: 隔着屏幕的点赞、评论,以及 occasional 的私信,会让你觉得和很多人“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浅尝辄止的,难以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深度连接。

3. 网络游戏(尤其是手游和MMORPG):
游戏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即时反馈”、“成就感”和“虚拟世界”。

为什么是鸦片?
沉浸式的逃避: 游戏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规则和目标体系。在游戏里,你可以扮演一个强大的角色,完成各种任务,获得奖励,这比在现实生活中为生计奔波、面对挫折要容易得多。
“无限的循环”和“进度条”: 游戏设计往往是“杀怪升级打装备挑战更高难度的怪”的循环。这种不断解锁新内容、提升角色能力的过程,会持续给你带来成就感。尤其是那些有“进度条”和“数值增长”的设计,会让人产生“我总是在进步”的错觉,即使在现实中毫无进展。
社交和竞争: 很多游戏都有多人模式,可以和朋友一起玩,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建立社交圈,甚至进行竞争。这种虚拟的社交关系,有时比现实中的社交更容易维护,也更容易获得归属感。
“概率性强化”: 抽卡、开箱、掉落装备等机制,利用了心理学中的“概率性强化”。就像赌博一样,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欧皇附体”,获得极品道具,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会让你更上瘾,不断尝试。

4. 网络小说和各种“爽文”:
这类内容以极快的节奏、戏剧化的冲突和主角“一路开挂”的设定,来满足读者的“爽”点。

为什么是鸦片?
情绪的快速过山车: 主角遭遇不公,然后瞬间反击,让敌人吐血;主角获得奇遇,然后实力飞升。这种情节设置,能迅速点燃读者的情绪,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一种“逆袭”的快感。
代入感和想象力的解放: 读者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主角身上,想象自己拥有超凡的能力,改变命运,成为人生赢家。这提供了一个廉价而有效的“梦想实现”途径。
逃避现实的压力: 当现实生活充满压力和不如意时,沉浸在小说中,体验主角的辉煌人生,可以暂时忘却烦恼,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不劳而获”的满足感: 小说中的主角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这迎合了部分人“希望不劳而获”的心理。

5. 新闻聚合和资讯类App(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
信息爆炸时代,这些App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它们也可能成为“精神鸦片”。

为什么是鸦片?
“知情权”的幻觉: 我们总觉得需要时刻了解最新的动态,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于是,我们机械地刷新,即使看到的大部分信息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甚至只是引起焦虑。
算法驱动的内容: 和短视频类似,算法会根据你的阅读习惯推送内容,但往往会强化你的既有观点,形成“信息茧房”,让你难以接触到不同的声音。
“情绪化”新闻的陷阱: 很多新闻为了吸引眼球,会放大负面情绪、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长期阅读这类新闻,容易导致我们对世界产生悲观的看法,或者变得过度敏感。

如何“戒断”?

识别出这些“精神鸦片”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管理和调整我们的使用习惯。

设定界限: 比如,每天使用短视频或社交媒体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甚至在特定时间段(如睡前)完全关闭。
培养替代性活动: 多去阅读纸质书,多和朋友面对面交流,去运动,学习一项新技能,做一些需要专注和耐心的手工。这些活动更能带来长期的满足感和个人成长。
关注现实生活: 提醒自己,网络世界只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和幸福,仍然需要通过在现实中的努力、体验和连接来获得。
学会“慢下来”: 接受生活中的平淡,感受那些不被算法推荐的、细微的美好。

说到底,这些“精神鸦片”之所以能吸引我们,往往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获得短暂满足感的途径。而真正的成长和幸福,往往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为之付出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络上有种现象“同类人抱团”。知乎曾有一个问题《在大学,不合群怎么办》。题主描述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和班里同学处不好,然后被孤立了,过得不快乐,怎么办?然后我点进去看,发现很多高赞答案竟然在说:自己过得开心最重要,为什么一定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为什么一定要去改变自己“讨好”别人。。。。大概就是这类意思。。。

我当时挺惊讶的,因为如果你只是一段时间或在某些场合不合群,被孤立,可能是别人的问题。而如果你从小到大接触很多不同的人和人群,一直被孤立,那自己身上可能就有问题了。你应该去改变自己,你改变自己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你的某些生活方式、作息方式、为人处世方式或说什么话已经“伤害”或“困扰”到别人了,而你自己却不知道而已。。。如果有一个和你类型差不多的人,以你的方式和你打交道,你同样也可能被他“伤害”或者“困扰”到,你也不想和他多说一句话。。。。

回到我最开始讲的,《大学,不合群怎么办?》的问题下,为啥高赞答案和很多答案都是劝题主做自己,自己开心最重要呢?因为很多回答者或者关注那个问题的人自己可能就是不合群的,他们有一些目前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总是觉得别人有问题,然后就认同那些高赞的观点。。。

在知乎上,一个1k赞的回答不一定有一个50赞的回答表达的东西正确、更实用。而有些答案之所以赞多,只是认同那个观点的人多,或者认同那个观点的人恰好很多都关注了那个问题。网络把本来相隔千里没有任何交集却只是共同认同一种观点的人“集聚”到了一起。。。。

而更糟糕的是,高赞的东西能被更多的人看到,那么认同这种观点的人就更多的关注到那些答案,然后赞就更多。。有些人认为高赞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或者认为它很有“道理”,是应该被遵循的。然后他觉得和自己的“同类型”的人很多,然后就淡化了自己身上的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完全是正确的,然后就不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继续按着原来的方式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工作或踏入社会了,他不得不去面临自己身上的问题。。。。。

user avatar

01

你知道吗?

只要改个年龄,

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其实是这样的:

如果你还在使用QQ的话,

能看到腾讯新闻每天的推送。


这些新闻的标题往往是:

“xx明星被拍到和xx同行”、

“xx明星站队撕x、已寄律师函”

“xx红毯艳压xx”……


知乎上有个答主@ 蔡江舟raist ,

做了这么一件事:


他把QQ资料中的年龄改成了12岁,

系统推送的新闻画风就全变了。


没有了博人眼球的明星娱乐八卦,

而是关注生活本身的趣味。


比如,分享有趣的剪纸,

漂亮少见的蘑菇,

还有一些天文奇观。


小孩子的世界,

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


等到长大以后,

我们就很难被这些“普通平淡”的事物吸引了。


前段时间有篇吐槽信息流客户端的文章火了。


文章说,这些客户端有自己的算法,

会根据我们的兴趣进行特别推送。


如果你喜欢看家长里短,

平台就会持续给你推送婆媳、彩礼这种话题相关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看游戏操作帖,

那你的主页里就全是各种游戏攻略、短视频教学。


这样一来,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面就越来越窄,

总是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小小世界中。


可是,我们应该反过来指责平台的算法吗?


网站为了提高被阅读的效率,

自然会倾向于推送更容易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内容。


各大新闻网站的小编们,为了阅读量,

也只能写博眼球的新闻,

千方百计地取出没有美感但能吸引你注意力的“震惊!”、“毁掉”类标题。


许多社会学家都认为,

媒介的变化会带来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的变化。


但是变化的方向,取决于我们自己。


比起指责短视频网站让我们堕落,

信息流客户端让我们变傻,

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

为什么自己总是选择去关注这些让我们堕落、让我们变傻的内容呢?


不是我们被算法操控,

被迫接受了这些信息流,

而是我们的注意力,

主动选择了这些内容。

02

我们的大脑喜欢简单。

因为不用思考。


上班已经够累了,

谁还想选择hard模式呢?


于是,我们摈弃了去研究如何细致描述自己的感受,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体会文字的触感。


而是选择了最简单的表达方式——网络语言。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语。


“我也是醉了”、“666”、“牛x啊”、“硬核”……


在微博上,年轻人还热衷于使用缩写进行沟通。


xswl是“笑死我了”;

dbq是“对不起”;

nsdd是“你说的对”……


是啊,流行语能拉近距离,

缩写打起来也省力。


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

用“666”都能接上话题;


想表达情绪的时候,

还有什么比一句脏话更“海纳百川”吗?


每新出一个流行梗,

我们迫不及待地去了解它的涵义,

不想被抛弃被嘲讽“这都不知道”。

了解之后,就广泛使用。

直到它过气。


但是,这些网络用语只是让使用者快乐,

只是省了我们的力,

于听者而言,是增加了他们的理解成本的。


领导不会明白你为什么说这个明星“糊”了;

爸妈不明白你为什么指责亲戚朋友“ky”;

爷爷因为觉得你冒犯“陈独秀”而愤怒;

当你说你喜欢的明星是szdd时,

没人能如你所愿,

联想到“三字弟弟”,再想到是“王俊凯”……


大脑习惯了走捷径,

习惯了用网络语言表达。


等到我们想要精准表述的时候,

才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这个能力。


如果有心的话,你可能会发现,

发朋友圈时,

如果是复制的一段话,

是会被折叠的。


而一个字一个字手动编辑的,

就会得到更多展示。


微信的公关部表示,原因很简单:

微信鼓励原创。


口头上的表达都很难做到原创了,

谁还会认真地去即兴记录下属于自己的原创文字呢?


积累、习得需要时间和心血,

失去却总是最快的。


03


文字的意象具有边界性,所以有了电影。

电影艺术,也有属于它的成瘾机制。

前两天,入围了多伦多电影节的《过春天》,排片量一片惨淡。

即使身处省会城市,也要跨越大半个城市在冷门时间档才能看到排片。

在柏林电影节上罕见拿了两个大奖的《地久天长》,上映12天了,票房也才四千万。

四千万是什么概念?

同时期的三观不正、豆瓣评分不及格的情爱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票房是9个亿。

青年作家张五毛,

在王景春老师获奖后,发微信祝福。

王景春回复说:

“请多帮我宣传一下,我们很用心,
希望有更多人能看到这部影片。
目前的排片不理想,
又遭遇美国大片的阻击……”

优秀的导演、优秀的作品向市场低头。

比起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理解的电影,

那些强刺激的性、暴力、血腥更能吸引人得多。

张艺谋陈凯歌的老师、北电的知名教授周传基说:

“有能耐的拍低成本片子;

有智慧的拍无成本片子;

废物才拍大片。”


大片多容易吸引人啊。

谁不喜欢看轻松又强烈的视觉特效呢?

在电影行业,还有个说法。

“拍恐怖片,就是闷声发大财。”

也许你会说,

“只是想先看看休闲不费脑的片,

等到以后会看有价值的电影的。”

可是,等我们想要认真去欣赏的时候,

优秀的作品已经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我们已无能为力。

我们不能责怪市场。


现在的景象,

全都是我们主动去选择的。

04

比起酒精成瘾,更可怕的是“精神鸦片”。

“舒适感本身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我们却往往意识不到。

我们享受舒适,享受捷径,

享受固步自封,享受降维打击。


那些简单、低价值的事物,

却像鸦片一样,让我们成瘾。

选择使用流行的网络语言,

让我们丧失了精准表达的能力;

选择低质量的影片,

让优秀的电影人向市场低头……


别人跑十公里产生的多巴胺,

我看娱乐八卦就能轻松获得。


别人在辛苦地走上坡路,

获得的成就感,

不如我在下班时打上几局游戏来得容易。


我的阅读量来源于名人去世那天传播时的金句;

我的成长只停留于收藏几篇让我有感触的鸡汤;


提起音乐,我满脑子都是我们一起学猫叫……


此类精神鸦片,不胜枚举。

“凡成瘾者,皆大同小异。”


我们不是指责选择轻松模式去生活的人。


我们只是不希望,

当我们后悔之时,

发现已经没有戒掉精神鸦片的能力了。


05

如果发现染上了“精神鸦片”,

那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重新思考那些你更加愿意去完成的长远目标

我想要在工作上得到怎样的提升?

这需要我做些什么?

我想要在家庭中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可以把哪些娱乐时间转化为亲子时间?

今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

我想要在剩下的时间为自己点亮什么技能?

那就把无意义的事情舍弃掉。


当对精神鸦片产生渴求感时,

将它与长远的目标进行衡量。

通过对比,强化目标的动机,

弱化对精神鸦片的依赖性。


第二、面对选择时,主动挑战有些难度的。


如果你的英语处于高中水平,总是去阅读小学英语水平的内容,久而久之,英语能力就会下降。


总是待在舒适圈中,能力是会退化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在择偶的时候,有人会抵触对方说“喜欢旅游”。

有答主说,归根究底,这件事太简单了,花钱游玩谁不会。

相比而言,喜欢一个人旅游就高了一些门槛。

这意味着需要具备独立制定一系列计划和随时应变的能力。

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什么门槛,

不需要什么能力就可以做,

那它给你带来的价值就少的多。

那些多年前刷“你是GG还是MM”的,

并没有多有趣。

时间过去了,

玩梗并没能在他们身上留下什么记忆点。


如果觉得当前的选择很轻松的时候,

就应该去寻找自己跳一跳才能够得到的目标。


让你感到有难度的选择,才能帮助你成长。


第三、面对自己不喜欢却有意义的事,建立反馈机制。


游戏迷人的点在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结果。


技术不行的话,研究研究套路,也很快就能看到明显的提升。


但是,有些事情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就需要我们将效果可视化。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减肥,每运动一天,你可以贴一张便利贴。坚持下来的话,就可以得到一串长长的便利贴。


如果哪一天偷懒的话,就要推倒重来。


那么,当你偷懒的时候,当你试图劝自己少运动一天没什么差别的时候,便利贴就能起到一点警示的作用。


工作很辛苦,看不见长进让人很难坚持。

这不是沉迷精神鸦片的借口。


反馈不明显的事物,就自己主动给自己建立一个反馈。


警惕那些让我们舒适又无意义的精神鸦片。


礼崩乐坏的时代,

我们要向精神鸦片说不。


不要高估自己短期的变化,

低估自己长期的变化。



PS:辛苦写的2000多字,觉得有点用的同学,欢迎给个赞支持...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贺嘉老师 ( ID:kuajie123),收获更多演讲+成长的干货

user avatar

各个网站的智能推荐系统


以……知乎为例吧

刚进知乎的时候,感觉是一帮大佬在神仙打架,我在旁边搬个小板凳啃瓜围观。每每有我不知道的领域,爆出一个冷门但又通俗的回答,一群激动的小伙伴都被炸出来,上蹿下跳的点赞和留言。


然后知乎有流量有钱了,引入了智能推荐

如何过滤掉无效的信息,从而给用户提供最为精准的内容推荐,这是知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知乎首页技术团队负责人


用户体验的确上去了,因为我只能看到我想看到的信息了

体质内的,每天看到的就是体制内有多好,互联网行业泡沫爆了,金融领域过劳死了

体质外的,每天看到的就是公务员的丧,事业编制的三十危机,体制内的铁饭碗被打破

女生,每天看到的就是相亲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奇葩男,如何瘦腿丰胸,如何嫁入豪门

男生,每天看到的就是现代女为什么那么物质,什么副业稳定月收入一万,如何搭讪


我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嫖客

知乎原本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习分享平台,现在转型成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妈妈桑,追在我屁股后面给我推荐腿长腰细胸大的姑娘

爽就行,干嘛在乎有没有学到东西


我深切的怀疑,是不是前几年手游行业的冷寂,溢出了一群上瘾心理分析的BA加入了知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