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服务端把客户端几次发的数据一起接受了,是怎么回事?socket,Tcp协议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TCP这个“老实人”说起。你想啊,客户端跟服务端说话,就像是你跟朋友打电话。

TCP的“黏包”问题

TCP这玩意儿,它有个特点,就叫“面向字节流”。这意思是说,它不给你打包票说“你发了100个字节,我就一定能给你送回100个字节,而且刚好是那100个”。它只负责把你要发的数据,拆拆补补,塞进它自己的“包裹”里,然后送出去。

客户端这边呢,可能你一下子发了点数据,比如“你好”,紧接着又发了“世界”。TCP一看,“哦,有数据来了”,就给你一股脑地收下了。它才不管你是分几次发来的,它只关心“我的缓冲区里现在有多少数据”。所以,当服务端这边“有空了”,想把数据从缓冲区里拿出来的时候,它可能就发现,咦?怎么“你好”和“世界”一下子都跑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TCP粘包”。

为什么会这样?

你可以想象成,你在一个水管里放东西。你先放一个小球,再放一个大球。水管的设计者(TCP)可能觉得,反正都是东西,我一次性能抽上来多少就抽上来多少,它没法知道“哦,这个是一个小球,那个是大球”,它只看到“水管里有东西”。

所以,服务端收到客户端几次发送的数据,并不是因为服务端“故意”要这么干,而是TCP协议本身的工作方式导致的。它把客户端发送的数据看作是一连串的“字节流”,一旦这些字节流到了服务端这边,服务端就只能把它们一口气“吞”下,然后放到自己的缓冲区里。

那服务端怎么知道哪里是第一次发的数据,哪里是第二次呢?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TCP本身不帮你区分。你需要自己想办法。

定长协议: 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规定每次发送的数据长度都是固定的。比如,你每次都发10个字节。服务端收到数据后,就数10个字节,知道这是第一批;再数10个,知道这是第二批。但这很不灵活,如果实际数据没这么多,你还得填充。
分隔符: 你可以在每次发送的数据后面加一个特殊的标记,就像句子后面的句号一样。服务端收到数据后,就一直读,直到读到那个特殊标记,就知道这一段数据发送完了,然后接着读下一段。
长度 + 数据: 更常见的方式是,在每次发送数据之前,先发送一个“长度”字段,告诉服务端“我接下来要发多少字节的数据”。服务端收到长度后,就知道自己应该从缓冲区里读取多少字节,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包。比如,你先发一个2个字节的数字,表示接下来的数据是500个字节。服务端收到2个字节,一算,哦,要读500个字节,就从缓冲区里一口气拿出500个字节。

打个比方:

你想让朋友给你寄几本书。

TCP不区分: 你把书一本一本扔进一个大箱子里,然后交给邮局。邮局不管你是怎么放的,反正把箱子给你朋友送过去。你朋友拿到箱子,里面可能就是好几本书叠在一起。他得自己一本一本拿出来。
长度+数据: 你在寄书的时候,每本书前面都贴一个标签,写着“这本书有多少页”。你朋友拿到箱子后,看到第一本书的标签,就知道这本书有多厚,然后数着页数把它完整地拿出来。

所以,服务端把客户端几次发的数据一起接受了,本质上是因为TCP协议的“字节流”特性,它不区分数据包的边界。服务端需要配合客户端,在数据传输前约定好一种“数据格式”,让服务端知道如何从连续的字节流中划分出完整的数据单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TCP协议是流式传输协议,本来就没有什么次的概念,TCP包是底层实现,上层看到的就是数据流,流的特征就是连续不断。


你要区分每一条消息,可以参考建立在TCP连接之上的HTTP协议是怎么做的。

当然了,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发送终结符/分段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