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食品上的保质期是如何算出的?商家怎么知道保质期到底是多久?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食品保质期这事儿。你逛超市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留意到包装上那个“此日期前食用”或者“最佳食用日期”?有的时候,你可能也会好奇,商家又是怎么知道这玩意儿到底能放多久的呢?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写个数字那么简单,其实是一门挺有学问的科学。

保质期,不是“过期”日

首先得弄清楚一个概念:保质期(Shelf life)并不等同于“过期日期”。

此日期前食用(Useby date):这个日期更侧重于食品的安全性。过了这个日期,食品可能就不再安全,吃了会有风险,比如微生物超标、产生毒素等。通常用于易腐败的食品,像鲜奶、熟食、生肉等。
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 date):这个日期则更多地关乎食品的品质。在过了这个日期后,食品可能口感、风味、色泽等方面有所下降,但通常情况下仍然是安全的。比如饼干、糖果、罐头食品等。

商家标注的保质期,其实是在努力平衡食品的安全性、品质和消费者的期望。

商家如何“算出”保质期?—— 这是个系统工程

商家知道保质期到底多久,这可不是靠猜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测试和评估得来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 原料的评估和选择(The Foundation)

原材料的特性:这是起点。每种食品的成分不同,决定了它的保质期基础。比如,含水量高的食品(像蔬菜、水果)比含水量低的食品(像饼干、干面条)更容易变质。油脂含量高的食品容易氧化变味,蛋白质高的食品容易滋生细菌。
原材料的质量:使用的原材料是否新鲜、是否经过妥善储存,都会影响最终成品的保质期。供应商的可靠性和原料批次的稳定性也很重要。

2. 生产工艺的考量(The Process Matters)

加工方法: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食品的保质期有巨大影响。
杀菌处理: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超高温灭菌(UHT)等,能有效杀灭或抑制微生物,大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添加剂:合规使用的防腐剂、抗氧化剂、抑菌剂等,虽然不被所有消费者待见,但在延长食品保质期、保持品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们能延缓微生物生长、抑制氧化反应。
包装技术:真空包装(Vacuum packaging)、充气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无菌包装(Aseptic packaging)等,都能隔绝氧气、水分、微生物,是延长保质期的重要手段。
卫生条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控制非常关键。交叉污染、操作不当都可能引入微生物,缩短保质期。

3. 模拟储存和稳定性测试(The Real Deal)

这是最核心也最耗时的一步,也最能体现“科学性”。商家需要模拟食品在实际销售和储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加速稳定性测试(Accelerated Shelflife Testing, ASLT):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不是真的等食品过期,而是人为地提高储存的“压力”,比如:
升温:在比正常储存温度更高的环境下(比如30°C、40°C甚至更高)储存食品,加速化学反应(如氧化)和微生物生长。科学家们通过一些模型(如Arrhenius方程)来预测在正常温度下的变化速率。
高湿度:模拟潮湿环境,观察食品是否会受潮、发霉。
光照:某些食品(如富含维生素的)对光敏感,需要测试光照对品质的影响。
实时稳定性测试(Realtime Shelflife Testing):虽然加速测试能提供初步数据,但最准确的还是在实际储存条件下进行测试。商家会将产品放在模拟商店货架或家庭冰箱等环境中,定期取样,检测关键指标,直到食品出现品质下降或安全问题。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比如罐头食品的保质期常常有几年。
检测的关键指标:在这些测试中,会关注很多方面:
微生物指标:检测细菌、霉菌、酵母等的数量,尤其是致病菌。
化学指标:如脂肪氧化程度(会产生哈喇味)、维生素含量、pH值变化、水分活度等。
感官指标:品尝、观察颜色、闻气味、评估质地。这虽然有点主观,但对消费者来说是最直观的。
包装完整性:检查包装是否漏气、鼓胀等。

4. 数据分析和确定保质期(The Calculation Part)

根据测试结果:通过稳定性测试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家们会分析食品在不同储存条件下各项指标的变化速率。
设定安全阈值:对于每项指标,都会有一个安全或可接受的阈值。比如,某种细菌的总数不能超过某个数值,某种营养素的含量不能低于起始值的80%。
推断和计算: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根据加速测试数据推算出在正常储存温度下,食品达到这些阈值所需的时间。实时测试则直接提供参考。
留出安全裕度: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放心的保障,商家通常会在计算出的理论保质期基础上,再留出一部分“安全裕度”。这可以应对实际储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可控因素,比如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消费者购买后的储存方式等。

5. 法规和标准的遵循(The Rules)

国家和行业标准:不同国家、不同种类的食品,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来规定保质期的标注方式和计算方法。比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对微生物的检测标准等等。商家必须遵守这些规定。
食品安全机构的审批: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对于新型食品或新工艺,可能需要通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审批。

总结一下,商家知道食品保质期多久,是基于:

对原材料特性和质量的了解。
对生产工艺流程的控制。
通过严谨的(加速和实时)稳定性测试,模拟食品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变化。
对各项关键指标(微生物、化学、感官)进行科学分析。
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还会留出安全余量。
并且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

所以,下次你看到食品包装上的日期时,不妨想想它背后付出的这些科学努力。当然,即使是标注了保质期的食品,如果储存不当(比如把需要冷藏的食品放在室温下),保质期也会大大缩短。所以,正确储存,同样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食品保质期,大多数人都不清楚一个事实:

「包装上的保质期」≠「实际保质期 」

「实际保质期 」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是食品企业在制定「包装上的保质期」时,需要考虑的其中一个因素

而「包装上的保质期」是食品企业给出的承诺:在这个日期内,出了问题你们找我 (企业方负责)。

反过来说,这也是企业的免责条款:过了这个日期,吃出什么问题,我就不再负责了。

所以「包装上的保质期」比起「实际保质期」有着更多的一层考虑是:企业的收益/风险比和营销策略。

这篇回答包含了对食品保质期制定的决策过程,也能帮助你对保质期作出更客观的判断。



在实际操作时,制定「包装上的保质期」并不是简单的测试食品腐坏时间,有三个因素需要考量:

1.「实际保质期 」 的实验值
2. 考虑不同供应链下的保存条件
3. 企业的收益/风险比、营销策略

下面分别解释下,每个环节下的决策考量。

1. 「实际保质期 」 的实验值

得到「实际保质期 」的第一步是找到一个固定条件下的食品保持期限。

试验法就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找到食品可食用的期限,利用高温、高湿或者强光照这些不利于食品保存的方式,去加速食品变坏的过程。

在加速过程中间歇性取样,来监测安全性和食品特质的变化,直到其中任意一个指标超标了。
最后,把加速试验得到的可食用期限代入到经验公式去推算实际的保质期。

比方说,我这袋大米在47度,60%的湿度下能放n天,按经验公式算出来在27度下就能放m天。

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试验结果来确定可食用的期限:

文献法:参考现有的文献和研究结果做判断
参照法:参照现有类似食品的保质期做判断

试验过程中如何来判断食品还能不能吃了?

首先是安全性,食品里的致病菌、黄曲霉毒素、重金属这些危害物成份不能超出法律和标准的要求,这是红线。

其次是食品特质,通过专业人员去评测色、香、味这些感官指标,判断它们有没有明显的变化。
这些评判的依据和食品企业承诺保质的内容是一样的,在保质期限内都不能超标。

有人认为这个期限就是食品的「实际保质期 」,也有人认为企业会在这个期限上再预留固定的弹性幅度 (比如10%),来抵消产品品质的波动。

但是这个期限是一个实验值,食品的「实际保质期 」还需要结合食品实际的实际供应链情况去确定。


2.考虑不同供应链下的保存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供应链上个的几个部门坐下来商量,我们举个大米生产的例子。

这些信息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产区原料会有很大的品质差异,原料产区在收割期有没有下过雨会严重影响大米的安全性,比如微生物总数、黄曲霉毒素等等。

同理,工厂的设备和管理水平、现场卫生控制情况也会影响大米的最终品质。

当然,影响最大的是销售和物流环节。

同样的大米销往高温、高湿的广东和低温、干燥的东三省,实际保质期可能会差好几个月。计划销售地区的气候会对食品的保质期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理,产品仓储的城市是不是经常下雨、仓库里的夏季温度是高是低等也是决定保质期的重要因素。

这些环节是对食品企业供应链能力的巨大考验,尤其是对于一些多原料产区和多销区的产品——能不能缩小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时间,和销往不同地区产品储存条件的差距

汇总这些信息以后,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会做整体的评估,根据之前得出来的实验值去制订「实际保质期 」。

比如,这个大米的保质期试验结果是18个月。根据对供应链信息的评估,在广东地区的预测保质期是15个月,辽宁地区是21个月。

那最后产品的保质期就可能统一成最短的那个期限:广东地区的15个月。

所以,大家有时候看到不同企业的产品保质期不一样,不一定是产品品质方面的差异,也有可能是销售区域的气候和储存环境的原因。

这里也建议大家去购买大品牌的产品,因为它们的议价能力更强——同样的价格下一般能买到更好的原料,争取到更好的仓储条件。

OK,现在确定大米的「实际保质期 」是15个月,研发和供应链方面的评估就结束了。

但是保质期的制定流程才进行了一半,下面还有重要的商业层面的考虑。


3.企业的收益/风险比、营销策略

对于上面说到的大米,理论上企业可以标识1天的保质期,也可以标15个月的。

这里面考虑的层面主要在商业上,比如收益/风险比。

在1天到15个月的范围内,「包装上的保质期」期限越短,企业承诺对消费者负责的时间越短,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也越低 (食品可以卖的日期变短了)

反过来,就是承诺负责的时间变长,风险和收益也变高。

这里企业可以取一个收益/风险比合适的时间,比如12个月。

当然这个时间可能对每个企业都不一样。

比如A企业供应链能力和品牌更强,3个月就能把大米送到消费者面前,6个月内就能卖掉,定了12个月的保质期来保证尽量售空,「包装上的保质期」离实际保质期还有3个月。

B企业在同样的环节分别需要4个月和7个月,它可能得冒着更高的风险来保证收益,定了14个月的保质期来保证尽量售空,它离实际保质期只有1个月了。

所以说,食品企业确实会在「包装上的保质期」和「实际保质期 」之间预留一段时间,但这个幅度不是固定的,它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对产品的定位来调整。

还有就是营销策略的影响。

比如现在大家对大米新鲜度的要求提升了,我缩短保质期,打个「百日鲜」的概念行不行呢?

当然可以,只要能够平衡收益和风险,为什么不能缩短呢?

但大米的「实际保质期 」是不会变的。

所以,「包装上的保质期」是综合考虑「实际保质期 」、「供应链条件」和「商业因素」的结果。


最后,有些我们经常关注的问题,也便有了更好的答案。

临期食品会有什么变化?过期1天的食品会有什么变化,还能不能吃?过期x天,但是表面、味道没变化的食品还能不能吃?

一般来说,临期食品的安全性不会有太大变化。

过期1天的食品也不会突然变坏,包装上的保质期和实际保质期一般还有一段距离,最大的变化就是生产企业不再为食品负责了

过期x天的食品安全性不好说了,因为企业的供应链情况、营销策略等的影响,我们不知道包装上的保质期离实际保质期到底还有多远。

这时候,低风险食品就变成了高风险食品,而且风险每天都在指数级地上升。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冒这种风险还是不值得的。

En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