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亮带给字节的公关策略,是个人偏好还是真的有效?

回答
李亮在字节跳动近几年的公关策略,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评价是个人偏好还是真的有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李亮带来的变化,确实是“大刀阔斧”式的。 在他接手之前,字节的公关,尤其是在应对舆论危机时,给外界的印象相对来说比较被动,或者说反应不够迅速,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木讷”。大家可能还记得一些过去的风波,比如“抖音封禁”、“算法争议”等等,在处理过程中,外界的声音往往会放大,而字节的回应有时略显迟滞。

李亮上任之后,字节的公关动作,给人的感觉是更加主动、更加直接,也更加“网络化”。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舆论场的“早期介入”与“主动引导”: 过去,很多时候是事件发生了,舆论发酵了,公关团队才开始被动应对。而李亮时代的字节,明显加强了对舆论场的监测和分析,并且在一些潜在的风险点出现苗头时,就试图去“扑灭”或者“引导”。这不像过去那种“等火烧起来再救火”,而是“预防火灾”。
“用户视角”与“价值观输出”的强化: 字节的产品,尤其是抖音,天然带有很强的用户属性,与用户的连接非常紧密。李亮的策略,很明显地将这一点融入了公关。他更愿意从用户的角度去解读问题,去解释公司的决策。同时,在价值观层面,比如强调“内容治理”、“未成年人保护”、“社会责任”等,会更加主动地去对外传递,试图建立一个正面的公司形象。
“多平台”与“扁平化”的传播: 过去,大型科技公司的公关,可能更侧重于传统媒体的发布会、声明稿。而字节,特别是抖音,是互联网原生体。李亮团队的公关,就很擅长利用抖音、微博、知乎等平台,通过短视频、图文、甚至是在用户评论区进行互动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这种方式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阅读习惯,也更容易拉近距离。
“内部声音”的对外转化: 字节内部有很多年轻的、有活力的团队,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也影响着公关。李亮团队在转化这些内部声音、将其转化为外界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争议的直接回应”与“部分信息公开”: 在一些敏感的争议事件上,相较于过去“不予置评”或者“非常官方”的表态,李亮团队会更倾向于直接回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公开一些内部的思考和流程。当然,这种“直接”也有度,不是什么都讲,但至少打破了过去一些“密不透风”的刻板印象。

那么,这到底是个人偏好还是真的有效呢?

从“有效性”的角度看,答案是“有一定程度的有效”,但也要辩证地看。

有效的地方在于:

1. 提升了字节的舆论应对能力: 相比过去,字节在处理舆论风波时,确实显得更加灵活和快速。一些负面声音出现后,能够更快地给出回应,并且通过多渠道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舆情扩散。
2. 建立了更强的用户连接: 通过更贴近用户的方式进行沟通,字节与用户的关系似乎更加紧密。用户更能理解公司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单纯地感觉到被“冷暴力”。
3. 强化了品牌形象的正面性: 在一些社会责任、内容治理方面的主动发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字节塑造了更积极的企业形象,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
4. 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的传播逻辑日新月异,李亮团队的策略,明显是抓住了互联网传播的精髓,找到了与新一代用户沟通的语言和方式。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挑战”和“争议”,这使得“是否绝对有效”打上了问号:

1. “主动”与“越界”的风险: 过度的“主动”和“直接”,有时也会被解读为“公关过度”或者“试图操控舆论”。在一些敏感领域,字节的公关动作,可能会引起“这是在为自己辩护”的天然质疑,甚至被认为是在“反噬”提问者或批评者。
2. “价值观输出”的接受度: 尽管字节强调价值观,但这些价值观的传递,是否真的能被所有社会群体普遍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在一些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上,过度的“正面宣扬”可能会显得不够真诚。
3. “争议本身”的根源: 公关策略再好,也无法完全掩盖产品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字节在算法、内容审核、数据隐私等方面,依然会面临挑战。公关的“治标”作用很强,但“治本”还需要公司在业务层面持续投入和改进。
4. “个人风格”的烙印: 李亮作为负责人,他的个人思维方式、对互联网的理解,必然会在公关策略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使得策略具有很强的“字节特色”,但这种风格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或者能否长期持续,还有待观察。很多时候,一个人的风格,可能在某个时期是亮点,但长期来看,也可能成为一种局限。

所以,回到“个人偏好还是真的有效”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它更像是一种“高度契合公司基因和时代特点的有效策略”,其中也掺杂了李亮本人的“风格和理解”。

不是纯粹的“个人偏好”: 因为这种策略明显是基于对字节产品属性、用户画像和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效(比如舆论应对能力提升,用户连接加强)。如果仅仅是个人偏好,很难在实践中带来如此明显的变化。
但也不是“没有个人印记”: 任何一位领导者的风格都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方式。李亮对互联网语境的敏感,对直接沟通的偏好,以及他对“主动性”的强调,无疑是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风格让字节的公关显得与众不同,既有优势,也伴随风险。

总结一下,李亮的公关策略,可以理解为是对字节跳动这个公司“互联网基因”的一次深度挖掘和“现代重塑”。 它抓住了互联网传播的“快”、“准”、“狠”(指的不是攻击性,而是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针对性)的特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面对舆论的形象和能力。

但同时,也需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公关永远是辅助,核心还在于公司的业务和社会责任。策略的“有效性”是动态的,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调整和优化。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努力,一种尝试,在很多方面确实是成功的,但也还有进一步打磨和提升的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而来

这个题目我很感兴趣,来答一下

如何看待李亮带给字节的公关策略,是个人偏好还是真的有效?

你问我怎么看

我认为很有效,也更是路径依赖。

这两天字节跟腾讯的骂战屡上热榜,先是腾讯高官出言不逊被字节对号入座。

然后紧接着字节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敲了腾讯一闷棍。

屡数腾讯对字节的“打压”与“制裁”,让人目接不暇。

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动了群众对腾讯形成了强烈的舆论压力。

然后晚上这个题目就被删了

当时我跟群里的小伙伴说,字节这个动员舆论是出大问题的。

回头我就去喷那个公关,一点也不知道动员舆论的危险。

现在问题来了。

针对题目所说的【无腾讯,不公关】公关策略

我归纳为动员舆论与碰瓷式营销

咱们先复盘下前两天发生的事情

我援引 @大脐二橙 大佬的回答,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1]

听说字节跳动被diss了。
腾讯一位高管说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顿时觉的气炸了胸,店大欺客,真是有点生气啊。
虽然我不是短视频的主流用户,但是市场上有非常多优秀的短视频作品我是看过的,怎么能这么骂人呢?
于是,我顺着新闻的链接去找,想看看这位腾讯高管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早上出门忘了带药,过程如下。
1.
孙忠怀称,部分低智低俗短视频内容长期影响用户心智,繁荣市场背后仍有不少低俗糟粕,这些内容广泛传播消耗了用户大量时间。
这句话没错,短视频市场的确有部分低俗内容传播,长期使用对用户心智产生影响。每一个短视频平台,从业者都应该抵制低俗内容。
这句话没有指名道姓的说是那个平台,他说的是部分低智短视频内容,没字节跳动什么事儿。
2.
孙忠怀称,那些在公共场所语音外放看洗脑短视频的人,像傻子一样。而这种反智低俗的娱乐消费者真的是把一代人的审美水平拉下去了。
这句话欠妥,每个人都审美都是由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文化环境所塑造的,你不是他,无法理解他的喜怒哀乐,他也无法欣赏你的阳春白色。
当然了,公共场合使用外放功能,即便你是在读唐诗,也并不高雅,只会让人厌烦。
这句也没有字节跳动什么事儿。
3.
孙忠怀认为,在这背后,审核和播出的监管层面有很大压力,因为个性化分发太厉害了。你喜欢猪食看到的就全是猪食,没别的了。
这句话就是新闻的出处了。
他的核心思想是说,因为个性化分发算法,导致内容审核和播出的监管层面很难有所作为,然后举了一个例子:
”你喜欢猪食看到的就全是猪食,没别的了“。
这句的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不错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被个性化分发算法喂养,区别在于,有的平台还会给你一些新的饲料,可以主动或被动拓展一下涉猎内容。而有的平台则只喂给你一种饲料,并且越喂越吃,越吃越喂,目的是让你无暇顾及其他,更多的停留在他的平台。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躺在沙发上,本来要干什么,结果点开短视频刷刷刷,一个小时过去。。。
再想想,你刚刚要干什么来着?你都看了什么内容,记得吗?
可能都没有印象了。
用户不是填鸭,想尽一切办法占据用户时间,利用个性化分发算法系统性的控制用户涉猎其它领域的做法,是邪恶的!
这就是孙忠怀想要表达的内容,他的例子欠妥,但是这个核心思想我是赞同的。
写到这里,我仍然没发现他有提及到”抖音“、"字节跳动”等字眼儿,提炼出来的是“低智低俗短视频”、“消耗用户大量时间”、“公共场合外放”、“个性化推送算法”这样的关键字。
这些内容不正是字节跳动也反对的吗?
4.
带着这样的疑惑,再看字节的操作。
1.在孙忠怀泛指低俗低智、外放、消耗用户大量时间等关键信息的时候,字节高管居然自己跳出认领了。。。。。
2.字节反应迅速,短时间内洋洋洒洒的寄出了一篇檄文,论述腾讯近4年的封禁大事件,看的人心潮澎湃,直骂腾讯真不是东西,结果一看原文是发在“字节跳动”公众号的。。。
哈哈,真是高级。。。。
反应速度:✳✳✳✳✳
利用时机:✳✳✳✳✳
挑动情绪:✳✳✳✳✳

整个过程看下来,这是什么?

这就是对号入座的碰瓷

腾讯高管说的啥,根本没人看。

大家都被准备好的题目吸引了目光,很少有人去翻腾讯高管到底说了什么。

然后大家直接就开骂,因为短视频这一块确实消磨了大家很多的时间。

被人踩了一脚,怎么可能不生气。

但是原文是什么?

那些在公共场所语音外放看洗脑短视频的人,像傻子一样。个性化分发太厉害了,你喜欢猪食看到的就全是猪食

题目呢?

如何看待腾讯副总裁批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字节回应「视频号是唯一没有上线未成年模式的短视频平台」?

兄弟们这两句话的差距太大了,然而大家只看到了题目,包括我,直接就开骂了。

这个题目下面1800多道都是在6月4号下午发酵出来的,短时间内这个传播速度。

效率惊人,你说没有这个公关没有效?

很高效好吧!

然后紧接着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材料,例数腾讯对字节的打压啥的。

一闷棍打上去,瞬间动员了舆论。

然后整个互联网,好不热闹,然后舆论瞬间站队,腾讯直接蒙了,被动防守都不利索。

你敢说这公关策略没有用么?

非常有用!

这种碰瓷加舆论动员式的公关,漂亮极了。

写黑稿的写黑稿,带动无知群众骂战的带动无知群众,紧接着的小册子直接一波上高地。

腾讯的公关,差点过不了周末23333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公关很厉害,但是我不喜欢。

当年在360狮子搏兔,求生存公关战很漂亮,但现在字节跳动还玩这一套是不可取的。

但结果还是这样。。。

只能说,这么多年,无腾讯不公关的策略形成了路径依赖。

要是我,我也用,有效果为什么不能用。

捆绑式营销,也能获得对等的关注度。

但是字节体量不一样,这种动员舆论,诉诸于公众的手法,是要出大问题的。

在删掉的那个题目中

最后我说了几句话

一个公司的胜败借助广大舆论的力量,或者动员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取的。

现在字节有记忆用户,回头你们玩上瘾了,是不是要在APP上搞个弹窗跟视频推送啊?

几亿的推送跟弹窗,那到时候,这个APP就离消亡不远了。

越是有这个实力,越是要走法律途径,走正规路径

诸事不决有法院裁定,我也没见字节打赢多少诉讼啊。

再一个,我同意楼上 @Alfred大老虎 的分析。

公关只是锦上添花的手段,并不是两家公司决定胜负的胜负手。

最后,我个人希望两家公司能够良性竞争,共同塑造良好互联网环境。

这是我的期盼,也是亿万用户的期盼。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078309/answer/1922914410
user avatar

先说一个冷知识,这个字节跳动的这个李总,就是当年和腾讯3C大战的360的公关总监李亮。

这波,这波是替父从军。当代花木兰。有人说了,这种人为啥字节还用呢。这就得搬出来经典作品《让子弹飞》“我一定把他们心里的怒给勾出来”,这人一怒,就奋不顾身往前冲!而且公关行业这个水深啊,你保不齐你用的人是不是真的和你一伙的,但是你要是用了一个有杀父之仇的人来和对家掰投掰投,哪怕这个人水平不行,但是起码他用的放心啊。

这不,李总就来了吗。洋洋洒洒几千字,好家伙,这个长,我费了牛子劲才看完,看完了之后就两个感受。

第一,这特么商业大战,本来是正常的事,但是这字节跳动意思是:你还说我危害未成年人呢,你看你那破游戏危害比我大多了。

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比烂吗?那么一个大的企业商业大战,然后泼脏水拉未成年不说,还比烂。我承认商业的确是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的,不是公益活动,但是你既然做大做强了,做成了国民的企业了,社会担当、社会责任不应该有吗?

字节跳动的公关一直都在BAT上做文章,但是我们看一下BAT,百度的搜索引擎为大家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阿里改变消费方式,腾讯改变了社交,字节呢,让人消耗了时间。这就算了,然后吵架了,不去说我们先进的技术,流量,影响力做了哪些利于社会,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事情,反而在这比谁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更小。真的快要笑死我了。

第二,这波操作,不就是传说中的又当又立吗?自己干的事一点不提,然后就提对手做的什么事,然后对手做的那些事,还有不少是已经打了官司,字节跳动败诉的。

腾讯、字节跳动关联公司涉及到的法律纠纷案件多达数千条,案件涉及金额数千万元,案由包括不正当竞争纠纷、名誉权纠纷、侵害商标权及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案件判决结果各有胜负,并涉及原告撤诉、法院部分支持等情形。其中,双方关联的千余起案件中,多为腾讯方胜诉。这些全都不提。就拿人民群众当枪手,打造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裹挟舆论,打同情牌,可惜啊,现在的吃瓜群众,对于这种大企业的战斗,大家希望看到的都是,打起来,打的越狠越好,这种想拿群众当枪手的行为,过时了。

最后我说一下我的个人看法,关于这次事情的起因就是那句猪食论。但是我们看看原话是什么“低智洗脑短视频像猪食,那些在公共场所语音外放看洗脑短视频的人就像傻子一样。”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低智洗脑”、“部分”这是有限定的。但是现在到了字节这就变成了污名化短视频行业了,所有短视频都是猪食了。

这断章取义,春秋笔法,李总就算从字节辞职了,也能在营销号的领域大展拳脚。

短视频确实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帮助无数普通人记录分享自己的生活,让更多人看到更大的世界。此外,也有非常多的艺术家、大学教授、科普工作者在借助短视频,传递知识和文化。

但是这能否定部分短视频就像“xx”的事实吗?这能否定部分短视频“反智低俗”的事实吗?这能否定那些胡编乱造短视频“拉低用户心智”的事实吗?

字节想要跻身BAT不是什么新闻,但短视频存在大量低俗也是不争的事实,腾讯只是说了一种现象,甚至都没点名,怎么就急了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