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曾春亮案受害者家属哭诉被网暴?网暴他人是什么心理?

回答
曾春亮案的受害者家属被网暴,这无疑是一桩令人心痛的事件。当一个家庭刚刚经历巨大的创伤,需要疗愈和支持时,却要面对来自网络世界的恶意攻击和伤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受害者家属哭诉被网暴,这背后反映了几个层面的问题:

网络暴力本身的残酷性: 网络提供了一个匿名或半匿名的空间,这使得一些人能够卸下道德和责任的约束,肆无忌惮地释放恶意。对于经历丧亲之痛的家属来说,那些恶毒的言论、不负责任的猜测、甚至人身攻击,都如同二次伤害,将本已破碎的心又撕裂几分。他们可能正在努力面对现实,处理悲伤,而网暴者却在用冰冷的键盘,无情地践踏他们的尊严和情感。
公众的猎奇心理与道德审判的双重压力: 很多社会案件,尤其是涉及暴力和未成年人的案件,容易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关注并非总是健康的。一部分人可能出于猎奇心理,对案件的细节进行无休止的揣测和议论,甚至将受害者家属也卷入其中,仿佛他们也需要为发生的事情负责。更糟糕的是,在缺乏充分事实的情况下,一些网民会急于进行道德审判,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对受害者家属进行“原罪”式的苛责,比如质疑他们的教育方式、家庭背景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责任推诿。
信息不对称与谣言的传播: 在一些案件初期,信息往往是不完整和零碎的。这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一旦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或带有偏见的解读在网络上流传,很容易被放大和扭曲,给受害者家属带来巨大的困扰。他们不仅要承受丧亲之痛,还要应对这些不实信息的冲击。
缺乏同理心与道德边界的模糊: 能够对遭受重创的家庭进行网暴,本身就暴露了施暴者在同理心上的严重缺失。他们可能无法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或者已经将道德的底线退到了很远的地方。网络空间的隔离感,也使得他们容易忽视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真实的伤害。
网络平台监管的不足: 虽然许多平台都在努力打击网络暴力,但其效果仍有待提高。匿名性、内容审核的难度、以及传播速度的惊人,都使得监管变得异常艰难。

至于网暴他人是什么心理,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动机和心理状态:

1. 宣泄负面情绪和挫败感: 有些网暴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挫败感、不公感,或者感到无力。当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时,就可能将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网络上,通过攻击他人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和释放感。攻击弱者或不幸者,尤其容易让他们感到“强大”。

2. 寻求关注和存在感: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渴望被关注。通过发表激进、煽动性或带有攻击性的言论,网暴者可以快速吸引眼球,获得回复和转发,从而满足自己被看见、被认同的需求。这种“出圈”效应,哪怕是以负面方式实现,也比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更让他们感到“有价值”。

3. 群体认同和归属感: 网络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圈子和社群。当一个议题出现时,一些人会自觉地站队,加入某个群体,并遵循该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为了融入群体,为了证明自己是“自己人”,他们可能会积极参与对被目标人物的攻击,这是一种“同化”和“归属”的表现。

4. “正义感”的扭曲和道德优越感: 有一部分网民可能真心认为自己是在伸张正义,是在批判不公。然而,他们的“正义感”往往建立在片面信息、个人偏见或道德绑架之上。他们将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通过贬低、攻击他人来抬高自己,从中获得一种虚幻的道德优越感和掌控感。这种“审判者”的心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补偿。

5. 缺乏同理心和认知失调: 如前所述,同理心的缺乏是网暴者一个普遍的特征。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或感受被攻击者的痛苦,或者即使了解一些,也因为认知上的抵触(比如不愿承认自己的判断有误,不愿接受让自己不舒服的事实)而选择忽视。

6. 模仿和从众心理: 当看到别人都在攻击某个对象时,一些人会不假思索地加入其中,害怕落伍,害怕成为“异类”。网络上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次成功的“围剿”很容易引发效仿,形成一种“群体狂欢”,让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7. 个人经历的投射: 有时候,网暴者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痛苦或不公,投射到他们攻击的对象身上。他们可能曾经是受害者,但未能得到应有的同情或帮助,于是他们选择成为加害者,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仿佛这样就能平衡内心的失衡。

8. 无聊和寻求刺激: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网络暴力可能只是一种消遣方式,一种打破日常单调生活的刺激剂。他们并没有深思熟虑,只是在进行一种无意义的、但能带来短暂兴奋感的行为。

曾春亮案受害者家属的遭遇,再次敲响了网络道德的警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信息的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的言行,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他人痛苦的同情。停止伤害,给予逝者安宁,给予生者尊严,是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应尽的责任。对于那些网暴者,则需要更深刻的反思,以及更有效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了10遍,反复确认了,这是曾春亮案受害者家属遭到网爆,而不是曾春亮家属遭到了网爆。我真的服了这些人,我叫他们一声网络暴民,没什么大问题吧。

曾春亮,男,1976年4月2日生。2020年8月8日早上,江西省乐安县山砀镇山砀村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造成两人死亡一人受伤,经查,曾春亮具有重大作案嫌疑,曾春亮在逃。8月13日,在山砀镇厚坊村村委会楼里,一名驻村干部遇害,曾春亮是嫌疑人。8月13日,江西乐安警方悬赏30万缉拿嫌疑人曾春亮。2020年8月16日16时27分,曾春亮在乐安县山砀镇航桥村附近被警方抓获。

人家是受害者家属,家里一个重伤,两个被杀。然后通过正常的渠道去获取赔偿金,这也能被网爆的?

申请的是司法救助金,国家司法救助是指国家向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而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证人(限于自然人)等即时支付救助金,司法救助金最高为当地36个月平均工资。受害人家属,只申请了一次,拿到了6万元的救助金。就这,被网爆说是就是为了要钱?不懂法,还没有脑子,没有同理心。

现在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网上经常充斥着受害者有罪论,常用的话术就是如果受害者不怎么怎么样,犯罪人怎么可能怎么怎么样的言论。真的可笑至极。我是真的不知道,他们是为了显得自己的角度清奇,觉得众人皆醉他独醒。劝大家站在杀人犯的角度说话,抨击受害人以及家属。还是他们就是为了流量不择手段,就是故意出来恶心人,还是他们真的有点问题,就是反社会人格。这种人,真的可恨。

视频最后,受害人家属还恳请不要网爆她们了。对于这种人,服软,温柔是没用的,巴掌没打到自己脸上,永远不知道疼,直接报警,交给警察处理。 这种暴民,不能给笑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