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王景春斥责复联4排片过高?

回答
王景春斥责《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简称“复联4”)排片过高,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因为它触及到了电影市场、产业生态、观众选择以及平台方(院线)的利益等多个层面。

事件背景:

在《复联4》上映初期,以其前所未有的热度和IP号召力,几乎占据了全国影院的绝大部分黄金时段和场次。这种现象级的排片情况,虽然为电影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但也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其中就包括演员王景春。他曾公开表示,这种“一家独大”的排片现象,实际上是“压制了其他优秀国产影片的生存空间”,认为“排片过高”对电影市场生态不利。

如何看待王景春的观点(详细分析):

1. 保护国产电影市场的视角:

这是王景春观点最核心的出发点。他作为一名中国演员,自然会关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市场垄断的担忧: 当一部电影(尤其是引进片)占据了过高的市场份额和排片量时,其他电影,特别是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就很难获得足够曝光和观影机会。即使这些国产片本身质量不错,也可能因为排片不足,观众看不到,导致票房失利,甚至直接“扑街”。
生态失衡: 电影市场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有头部大片,也有各种类型和体量的影片百花齐放。如果市场被某一部或几部影片过度占据,就会导致生态失衡,长远来看不利于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人才和创作的打击: 如果国产电影的创作者发现,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提升影片质量,都无法在市场上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这会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可能导致一些有才华的电影人转向其他领域。

2. 市场规律与公平竞争的视角: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排片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影片的预售情况、观众的期待值以及影院方的商业判断。

商业逻辑下的必然: 《复联4》是全球现象级的IP,其前作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预售票房也创造了多项纪录。影院方作为营利性机构,自然会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市场热点,选择排片给《复联4》,以期获得最高的上座率和票房收入。从这个角度看,影院的决策是符合商业逻辑的。
观众选择的体现: 排片量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强烈需求。影院试图满足绝大多数观众的观影意愿。
“过高”的界定模糊: “过高”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市场化运作中,如果一部电影能够持续保持高上座率,影院方自然有理由维持其排片。问题在于,这种高排片是否挤占了本应属于其他影片的“合理”份额。

3. 平台方(影院)的利益视角:

影院方是排片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利益考量至关重要。

利润最大化: 《复联4》的强大号召力意味着更高的上座率,这意味着影院能卖出更多的电影票和周边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风险规避: 相较于不确定性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复联4》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影院选择排片给它,也是一种风险规避的策略。
合作关系: 影院与电影发行方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发行方也会根据影片的热度和市场潜力与影院进行排片上的协商。

4. 观众的视角:

观影选择的权利: 观众有权利选择他们想看的电影,当一部备受期待的影片上映时,他们自然会涌向提供该影片的影院。
失望与不满: 然而,过高的排片量也可能导致部分观众不满,比如他们想看的其他国产片场次很少,或者热门场次一票难求。

5. 对电影产业生态的更深层思考:

王景春的批评,实际上是在呼唤一个更健康、更多元化的电影市场。

“马太效应”的加剧: 类似《复联4》这样的超级IP电影,往往会加剧市场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呼唤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也包括市场层面的。如果市场准入和资源分配存在事实上的不公平,那么就难以激发整个行业的活力。
对国产电影的长期责任: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发展和转型期,需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扶持。过度依赖引进片,或被引进片“绑架”排片,都不是长久之计。

王景春观点的影响和局限性:

积极意义: 他的发言引起了公众和行业对电影市场排片现象的关注和讨论,促使大家反思市场机制的公平性,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国产电影。
局限性/辩证看待:
市场化运作难以完全干预: 在市场经济下,过度的行政干预排片是不可取的。
国产电影自身的责任: 国产电影要获得好排片和高票房,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身的质量、内容和营销。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排片过高”。
引进片也是市场一部分: 引进片也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多元化的内容和观影体验,是市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王景春斥责《复联4》排片过高,是一种从保护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和维护公平市场环境出发的呼吁。他的观点触及了市场化运作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头部内容的绝对优势是否会损害行业的整体生态。

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认识到:

市场规律是现实的: 影院的排片行为受商业利益驱动,而《复联4》的市场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 一味的“赢家通吃”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多元化的内容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更为重要。
国产电影的努力是根本: 国产电影自身质量的提升和创新是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不能寄希望于通过限制竞争对手来获得优势。

总的来说,王景春的批评有其深刻的道理,提醒了我们关注电影市场背后更复杂的生态问题,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市场化运作的复杂性和国产电影自身发展的责任。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博弈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旨在追求一个既有商业活力又能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电影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景春的抱怨可以理解,但他喷错了对象,也说错了原因。

导火索是《地久天长》的票房不理想,本来王景春在柏林电影节拿到影帝,电影还斩获了影后,风头很盛,这两年又都说市场成熟了,好电影春天来了,大家市场预期很高。但显然这种声望没有转化为商业收益。

拍艺术电影很辛苦,费功夫,也未必受市场待见,最后还亏本,赔本赚吆喝。

搞艺术电影的多少又对超级英雄这类纯粹的商业题材有点儿看不起,两个归根结底也不是一门类,就好比音乐里唱美声的看不上唱流行的,鄙视链不一定合理但客观存在。

要清高,就得受得了清贫。

一上火一失控就容易乱说话。

显然骂错了,对象就不对。

《复联4》绝对不是中国电影的野蛮入侵者,恰恰相反,它是目前冷清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拯救者。

现在市场真的太冷了。开年以后,随着贺岁档结束,国内电影市场逐渐冷清直至冰封,复联4开画前全国电影单日票房已经降低至3000多万,比传统意义上票房最低的大年三十还低。

票房收入与观众人数出现双降,观众大量流失,一半以上影院亏损经营。

票房水平是有关部门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也维持着资本对整个行业的信心。大环境萎靡,整体投资下降,影院更加市场导向,拍片和排片资源都会流向更能赚钱的商业片,小众文艺片生存空间只会更加狭窄。

所以才请了这外来的大仙,各种一路绿灯实现了内地超前北美首映的粉丝狂欢。

复联4并不是在挤压国内电影的生存空间,反而是在维持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所谓体面。

同时,王景春的原因找得也不对,“不要脸”是情绪话,是骂人,先不说;“跪久了”有专属语境的,一般暗指崇洋媚外,国人膝盖软。

把一个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如何共生发展的问题,活脱脱变成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层面的问题。好像放复联看复联有损国体民族尊严。

这就有点儿偷换概念了。

复联4 是不存在排它保护的,没有任何强制性政策护航,凶猛的票房表现完全是自身商业价值的体现。这种生猛也不仅仅只是中国,放眼全球,复联4都在创造纪录,神当杀神,佛挡杀佛。一个迪士尼倾注心血步步为营培养了10年的庞大商业计划,爆发出这样的能量是意料之中,也是理所当然。

要说跪,全球都在跪。

如果王景春真敢说实话,他倒不妨说说谁在被保护,谁占据着最有利的黄金假期阻挡分账电影进入,继而形成了潜规则和准垄断。

是谁能够充分使用公共媒体资源大作广告。

他都知道,也懂,可不说。

复联4是体量大,但在国内没根没底,就跟一傻大个儿一样,骂起来一点风险都没有,不骂你骂谁。

可他忘了,骂复联4是不政治敏感,但站在后面的可不是什么包场群众和被收买的票房,是真金白银花钱买票的观众,人花自己钱看电影被扣个“爱跪”的帽子,谁能忍?

所以又火速道歉,才发现,哦,原来自己的经纪公司CAA也是美国的,这不就尴尬了嘛。不能说你搞艺术就是国际合作,观众看引进大片或者影院给复联4高排片就是跪久了啊。

这跟抗战时有艺人说“太君懂戏”,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啊,抱怨可以,但问题根源要找准了,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你就好好说艺术电影院线建设和专项配套资金支持,谁也不会吐槽。

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到国家民族尊严的高度,否则最后容易弄得不可收拾,一地鸡毛,自己也跌份儿。

user avatar

有什么好说的。

你们说国产动画需要保护,电视都被外国动画霸占了,请给国产动画一些机会。好嘛,国家二话不说不让播外国动画了,我们连猫和老鼠都看不到了,结果你们就折腾出来两个流氓熊欺负正直伐木工的故事。

你们说外国电视剧太多了,电视都被外国片霸占了,请给国产剧一些机会。好嘛,国家二话不说,所有好的时段都不让播外国电视剧了,然后你们就搞了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出来糊弄人。

你们说电影行业需要支持,国家二话不说,总理亲自发话,政策开始倾斜,引导资金流入,你们行业的普通员工工资都比别的行业高一截。然后最后搞了一堆偷逃税的和全行业洗钱。

现在你们一事无成,该赖的全赖了,政府能做的全做了,你们找不到理由继续赖下去了,终于开始对排片开喷了。。。

让我说,你们在洗钱之余,稍微花点心思拍部电影不行么?非得把自己搞的吃相这么难看,最后要对拍片下手。。。

我看不少回答和评论认为我在喷王景春,我必须说一下,我跟他无冤无仇的,我喷他干嘛?

王景春是一个拍文艺片的,啥叫文艺片?文艺片除了艺术水平之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赚钱、不叫座,一个拍文艺片的,通常情况下也不在意我拍个文艺片要有多少票房(期待票房高肯定有,但是不高一般也不在乎)。所以王景春发声,是为他自己么?商业片和他都不挨着,他为什么要说话?还不是为了他那些同行们。。。他不是为了自己发声,而是为了电影行业发声,我也从来没有说王景春如何,我指的始终是“你们”也就是整个行业绝大多数人,他们配得上王景春这番话么?

也就是名声好的人敢说话,换个名声不好的,说了有啥用?可怜知乎这么大,还真有看不懂我在说什么的,急不可耐的就开喷。

user avatar

我想起郭德纲总说的一段话:

我们有些相声同行总盼着我死。他们就是想不明白,就是我死了,你该卖不出去票,还是卖不出去。

……………………………………………………

看了一些别的回答,也看了评论里不同的声音。有人说,王景春怼的是影院,不是粉丝,别自己对号入座。


我也说,我说的就是他怼院线没有道理。


既然选择拍文艺片,就要接受自己的影片受众少,不如商业片卖座。甚至可能都比不过一般的商业片,那就别在意票房。


你在意票房,那你可以选择避开强大的对手。非要赶着和复联一起上映,复联的宣发和粉丝的数量,又不是秘密,基本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极其卖座的电影。非要硬碰硬,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影院只是根据市场反应来排片的。


你完全可以选择避开的。好比都告诉你是淘汰赛了,你可以自由选择对手,然后你非一上来就选个世界冠军,结果被秒杀,还要怪裁判没多给你几次机会吗?

如果你自诩是文艺片,曲高和寡,那就别和商业片比票房。本来是两条不同的路。没见过哪个卖奢侈品的,去和快消品比销量,比不上,还要骂超市不让他上架的。

如果你说,我不在意票房啊,我拍电影只是为了我的艺术追求,或者只是给我的粉丝,能理解我的观众看的。那你上院线干嘛?你放网上,优酷爱奇艺会员可看。或者,干脆完全开放,免费观看。反正你拍完了,完成自己艺术追求了,放网上能被更多粉丝看到,多好啊。

…………………………………………………

再次更新。

忽然觉得,中国电影不行,是有原因的。

我在评论里一再表示,不是说文艺片不好,而是文艺片不该上院线和商业片较劲。

就说王景春的《地久天长》,上映32天的时候,票房4000多万。那时候复联还没上映,说什么复联挤掉他的排片,有点找借口了吧?

我也没说王景春拍的《地久天长》不好,只是这么好的电影,上院线了没票房,不反思一下原因吗?就只会指责观众不行,没审美;院线不行,就只知道赚钱;大环境不行,太浮躁。

大众文化冲击小众文化,历来如此。大多数人看电影就是为了消遣,图个乐,你非让我去看你有深度有内涵的电影,我不愿意看,就要被你指责吗?你小众,就高人一等?

与其在这唧唧歪歪怨天尤人,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文艺片打不过商业片,是非常正常的,全世界都如此。看来全世界的观众都不行?

这次复联只是把这种现象扩大化,极端化了。难道文艺片的制作人、导演,不应该借此机会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文艺片的出路在哪?想要票房高,想要观众多,就拍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想要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品,就选择正确的渠道,合适的受众。

自己不反思,整体只会埋怨大家没审美,理解不了自己。好像毕导也是这么认为自己的《逐梦演艺圈》的。

文艺片,上院线就请遵守市场规则;放到公众面前,就请接受大众的评价和选择。要不然就请选择别的路。观众只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你再骂也没用。

…………………………………………………

最后说几句,ENDGAME

有人把电影说成是本来是少数有识之士的东西,似乎电影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东西,传道授业解惑,匡正人间正气。

好像喜欢商业片、肤浅庸俗的电影(姑且这么说)的人都是无知群众,而喜欢高冷的、富有哲理的电影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大众审美的有识之士,虽然少数,但是掌握真理。

先不说事实是否如此,是否喜欢个不同类型的电影就是有识之士。暂且认为如此,这些少数所谓的有识之士,就是哲学家、改革家,甚至是先知,是引领者。但这和票房与排片有关系吗…

这个世界上,先知、哲学家,促进了社会发展,是少数,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好的,我承认。

这样的人,干嘛还要去和凡夫俗子争谁是流量明星,谁的微博粉丝多呢…我有点不能理解。

票房确实不能说明一部电影的艺术水平高低,我也没这么说过。票房只能证明一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我一直也没说高端艺术片不如低俗商业片啊?

我一直在说的是,这是处于两个不同赛道的东西,不应该用同一标准来评价。高端艺术片,定位高端,受众小是天然的,不要和商业片比票房。影院是以票房收入为导向的,这么排片也无可厚非,怎么就是有人理解不了呢?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学差不多。

从没有人认为严肃文学、纯文学或者人文学科的学术论文的成就不如哈利波特、小时代。但是,书店会把那些艰涩的严肃文学、学术著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吗?会大面积地摆放这类著作吗?可能你到书店,都不一定能找到这类书。甚至你到网上搜索,都不一定能找到这类书。这类书的作者;就要出来骂这届读者不行,书店不行,大环境不行吗?

你高端,你去高端圈子里展示就好了。你承担传道授业的责任,你就去找愿意听你传道的人。至于大多数人,看书、看电影,我只是为了消遣、娱乐。书店、影院是满足这些人的盈利机构。

你觉得自己是高端电影;是艺术性极高的电影;不要来影院,你去学院,去电影节,去你的高端圈子。来影院,就请尊重市场选择。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比销量,学术著作和畅销书比读者数量,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一直在强调的就是定位和受众错误。

话说回来,作为艺术片,你的价值、你的内涵体现在艺术性上,不体现在票房上。你看商业片比你票房高了,你就骂街,观众也不行,影院也不行,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艺术性价值也不够自信。

人民日报会去和咪蒙比谁的粉丝多吗?更不会去怪热搜天天总推小鲜肉,不推时政要闻吧?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杠精请自重吧。不然我真的会觉得,我掌握了一种超能力:

我说出的话,和你听到的我说出的话,不是同样的话。

也许是我们的打开方式不同。

…………………………………………………

挂一个人


user avatar

我也觉得《复联4》的排片过高了。

但理由不太一样:近些年来,超级英雄以及动漫改编类的电影,真的是太多了。对我这类几乎不接触动漫的人来说,一来没兴趣,二来看着觉得很多地方应该是有背后故事的,但又不知道,很累。

而不看这类片子呢,你会发现本身片源就不多,再加上排片少,就真的没什么可选择的了。

无奈。

user avatar

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导演们致力于拍电影去欧美拿奖,至于国内观众,哪算啥?

居然只能靠陈佩斯和他父亲拍二子开店之类的电影来让大家看的爽

那些拿了这个奖那个奖的电影,真是看不懂啊,就这么姜文的让子弹飞一部是都能看懂的

全国电影院真是一片凋敝,全靠组织学校学生和各个单位包场看看电影,还是看老电影,南征北战地道战啥的

后来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总算是撕开了一个口子

就是,拍点老百姓能看的懂的电影



总是抱怨好莱坞大片拍片高

实际上,要不是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院不知道还能剩下几家


本来我们应该和台湾香港一样,本地电影全军覆没,彻底沦为好莱坞大片的市场的


万幸虽然这些导演大多靠不住,香港大导演大演员更多的是过来圈钱,也不是认真演戏,幸好邓超啊董成鹏(煎饼侠)甚至郭敬明都还是出来开始拍电影了,你不拍群众喜欢看的,那我来拍

虽然他们技术不行,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是至少拍出来的电影大家看的懂

真的,我们观众就这么点小小的要求了····


说难听点,豆瓣文艺青年上千万,每年看2部文艺电影,那就是七八个亿的票房,养活七八部文艺电影是没问题的

但是有吗?

虽然大家嘴上都是这电影好,深邃啊有文化,艺术,好看

实际上还是乖乖的去看大片的


王老师又是东京电影节影帝又是柏林电影节影帝的

问题是···


说难听点,就算全电影院别的片子都不放,您拿奖的电影百分百拍片

那票房也是哗啦啦啦啦啦· ····

毕竟文艺青年们啊,既希望他们喜欢的东西很多人喜欢,又不希望很多人喜欢,因为很多人喜欢了,逼格就没了·····

user avatar

领导说过高了,那肯定就是过高了!

电影这个东西,不仅仅是娱乐,而且还是文化。美国和中国现在关系微妙,美国要全面的遏制中国发展,已经不再视中国为朋友,所以我们对美国的文化产品要提高警惕,即使是人畜无害的爆米花电影也不能信马由缰,由着他们。《复联4》这个片子我看炒作的过火,就不是一个好现象,这个不仅坑了我们的腰包,还教坏了我们的孩子,这是和平演变啊!你们这些人啊,觉悟太差,为了钱什么都忘了,一点聚会性都没有!怎么工作的啊?

马上,这个片子的热度给我降下来,国产的好片子给我排上去,谁要是不执行,一律处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