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春的抱怨可以理解,但他喷错了对象,也说错了原因。
导火索是《地久天长》的票房不理想,本来王景春在柏林电影节拿到影帝,电影还斩获了影后,风头很盛,这两年又都说市场成熟了,好电影春天来了,大家市场预期很高。但显然这种声望没有转化为商业收益。
拍艺术电影很辛苦,费功夫,也未必受市场待见,最后还亏本,赔本赚吆喝。
搞艺术电影的多少又对超级英雄这类纯粹的商业题材有点儿看不起,两个归根结底也不是一门类,就好比音乐里唱美声的看不上唱流行的,鄙视链不一定合理但客观存在。
要清高,就得受得了清贫。
一上火一失控就容易乱说话。
显然骂错了,对象就不对。
《复联4》绝对不是中国电影的野蛮入侵者,恰恰相反,它是目前冷清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拯救者。
现在市场真的太冷了。开年以后,随着贺岁档结束,国内电影市场逐渐冷清直至冰封,复联4开画前全国电影单日票房已经降低至3000多万,比传统意义上票房最低的大年三十还低。
票房收入与观众人数出现双降,观众大量流失,一半以上影院亏损经营。
票房水平是有关部门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也维持着资本对整个行业的信心。大环境萎靡,整体投资下降,影院更加市场导向,拍片和排片资源都会流向更能赚钱的商业片,小众文艺片生存空间只会更加狭窄。
所以才请了这外来的大仙,各种一路绿灯实现了内地超前北美首映的粉丝狂欢。
复联4并不是在挤压国内电影的生存空间,反而是在维持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所谓体面。
同时,王景春的原因找得也不对,“不要脸”是情绪话,是骂人,先不说;“跪久了”有专属语境的,一般暗指崇洋媚外,国人膝盖软。
把一个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如何共生发展的问题,活脱脱变成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层面的问题。好像放复联看复联有损国体民族尊严。
这就有点儿偷换概念了。
复联4 是不存在排它保护的,没有任何强制性政策护航,凶猛的票房表现完全是自身商业价值的体现。这种生猛也不仅仅只是中国,放眼全球,复联4都在创造纪录,神当杀神,佛挡杀佛。一个迪士尼倾注心血步步为营培养了10年的庞大商业计划,爆发出这样的能量是意料之中,也是理所当然。
要说跪,全球都在跪。
如果王景春真敢说实话,他倒不妨说说谁在被保护,谁占据着最有利的黄金假期阻挡分账电影进入,继而形成了潜规则和准垄断。
是谁能够充分使用公共媒体资源大作广告。
他都知道,也懂,可不说。
复联4是体量大,但在国内没根没底,就跟一傻大个儿一样,骂起来一点风险都没有,不骂你骂谁。
可他忘了,骂复联4是不政治敏感,但站在后面的可不是什么包场群众和被收买的票房,是真金白银花钱买票的观众,人花自己钱看电影被扣个“爱跪”的帽子,谁能忍?
所以又火速道歉,才发现,哦,原来自己的经纪公司CAA也是美国的,这不就尴尬了嘛。不能说你搞艺术就是国际合作,观众看引进大片或者影院给复联4高排片就是跪久了啊。
这跟抗战时有艺人说“太君懂戏”,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啊,抱怨可以,但问题根源要找准了,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你就好好说艺术电影院线建设和专项配套资金支持,谁也不会吐槽。
别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到国家民族尊严的高度,否则最后容易弄得不可收拾,一地鸡毛,自己也跌份儿。
有什么好说的。
你们说国产动画需要保护,电视都被外国动画霸占了,请给国产动画一些机会。好嘛,国家二话不说不让播外国动画了,我们连猫和老鼠都看不到了,结果你们就折腾出来两个流氓熊欺负正直伐木工的故事。
你们说外国电视剧太多了,电视都被外国片霸占了,请给国产剧一些机会。好嘛,国家二话不说,所有好的时段都不让播外国电视剧了,然后你们就搞了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出来糊弄人。
你们说电影行业需要支持,国家二话不说,总理亲自发话,政策开始倾斜,引导资金流入,你们行业的普通员工工资都比别的行业高一截。然后最后搞了一堆偷逃税的和全行业洗钱。
现在你们一事无成,该赖的全赖了,政府能做的全做了,你们找不到理由继续赖下去了,终于开始对排片开喷了。。。
让我说,你们在洗钱之余,稍微花点心思拍部电影不行么?非得把自己搞的吃相这么难看,最后要对拍片下手。。。
我看不少回答和评论认为我在喷王景春,我必须说一下,我跟他无冤无仇的,我喷他干嘛?
王景春是一个拍文艺片的,啥叫文艺片?文艺片除了艺术水平之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赚钱、不叫座,一个拍文艺片的,通常情况下也不在意我拍个文艺片要有多少票房(期待票房高肯定有,但是不高一般也不在乎)。所以王景春发声,是为他自己么?商业片和他都不挨着,他为什么要说话?还不是为了他那些同行们。。。他不是为了自己发声,而是为了电影行业发声,我也从来没有说王景春如何,我指的始终是“你们”也就是整个行业绝大多数人,他们配得上王景春这番话么?
也就是名声好的人敢说话,换个名声不好的,说了有啥用?可怜知乎这么大,还真有看不懂我在说什么的,急不可耐的就开喷。
我想起郭德纲总说的一段话:
我们有些相声同行总盼着我死。他们就是想不明白,就是我死了,你该卖不出去票,还是卖不出去。
……………………………………………………
看了一些别的回答,也看了评论里不同的声音。有人说,王景春怼的是影院,不是粉丝,别自己对号入座。
我也说,我说的就是他怼院线没有道理。
既然选择拍文艺片,就要接受自己的影片受众少,不如商业片卖座。甚至可能都比不过一般的商业片,那就别在意票房。
你在意票房,那你可以选择避开强大的对手。非要赶着和复联一起上映,复联的宣发和粉丝的数量,又不是秘密,基本所有人都知道这会是个极其卖座的电影。非要硬碰硬,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影院只是根据市场反应来排片的。
你完全可以选择避开的。好比都告诉你是淘汰赛了,你可以自由选择对手,然后你非一上来就选个世界冠军,结果被秒杀,还要怪裁判没多给你几次机会吗?
如果你自诩是文艺片,曲高和寡,那就别和商业片比票房。本来是两条不同的路。没见过哪个卖奢侈品的,去和快消品比销量,比不上,还要骂超市不让他上架的。
如果你说,我不在意票房啊,我拍电影只是为了我的艺术追求,或者只是给我的粉丝,能理解我的观众看的。那你上院线干嘛?你放网上,优酷爱奇艺会员可看。或者,干脆完全开放,免费观看。反正你拍完了,完成自己艺术追求了,放网上能被更多粉丝看到,多好啊。
…………………………………………………
再次更新。
忽然觉得,中国电影不行,是有原因的。
我在评论里一再表示,不是说文艺片不好,而是文艺片不该上院线和商业片较劲。
就说王景春的《地久天长》,上映32天的时候,票房4000多万。那时候复联还没上映,说什么复联挤掉他的排片,有点找借口了吧?
我也没说王景春拍的《地久天长》不好,只是这么好的电影,上院线了没票房,不反思一下原因吗?就只会指责观众不行,没审美;院线不行,就只知道赚钱;大环境不行,太浮躁。
大众文化冲击小众文化,历来如此。大多数人看电影就是为了消遣,图个乐,你非让我去看你有深度有内涵的电影,我不愿意看,就要被你指责吗?你小众,就高人一等?
与其在这唧唧歪歪怨天尤人,不如好好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文艺片打不过商业片,是非常正常的,全世界都如此。看来全世界的观众都不行?
这次复联只是把这种现象扩大化,极端化了。难道文艺片的制作人、导演,不应该借此机会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文艺片的出路在哪?想要票房高,想要观众多,就拍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想要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品,就选择正确的渠道,合适的受众。
自己不反思,整体只会埋怨大家没审美,理解不了自己。好像毕导也是这么认为自己的《逐梦演艺圈》的。
文艺片,上院线就请遵守市场规则;放到公众面前,就请接受大众的评价和选择。要不然就请选择别的路。观众只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你再骂也没用。
…………………………………………………
最后说几句,ENDGAME
有人把电影说成是本来是少数有识之士的东西,似乎电影是个非常了不得的东西,传道授业解惑,匡正人间正气。
好像喜欢商业片、肤浅庸俗的电影(姑且这么说)的人都是无知群众,而喜欢高冷的、富有哲理的电影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大众审美的有识之士,虽然少数,但是掌握真理。
先不说事实是否如此,是否喜欢个不同类型的电影就是有识之士。暂且认为如此,这些少数所谓的有识之士,就是哲学家、改革家,甚至是先知,是引领者。但这和票房与排片有关系吗…
这个世界上,先知、哲学家,促进了社会发展,是少数,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好的,我承认。
这样的人,干嘛还要去和凡夫俗子争谁是流量明星,谁的微博粉丝多呢…我有点不能理解。
票房确实不能说明一部电影的艺术水平高低,我也没这么说过。票房只能证明一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我一直也没说高端艺术片不如低俗商业片啊?
我一直在说的是,这是处于两个不同赛道的东西,不应该用同一标准来评价。高端艺术片,定位高端,受众小是天然的,不要和商业片比票房。影院是以票房收入为导向的,这么排片也无可厚非,怎么就是有人理解不了呢?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学差不多。
从没有人认为严肃文学、纯文学或者人文学科的学术论文的成就不如哈利波特、小时代。但是,书店会把那些艰涩的严肃文学、学术著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吗?会大面积地摆放这类著作吗?可能你到书店,都不一定能找到这类书。甚至你到网上搜索,都不一定能找到这类书。这类书的作者;就要出来骂这届读者不行,书店不行,大环境不行吗?
你高端,你去高端圈子里展示就好了。你承担传道授业的责任,你就去找愿意听你传道的人。至于大多数人,看书、看电影,我只是为了消遣、娱乐。书店、影院是满足这些人的盈利机构。
你觉得自己是高端电影;是艺术性极高的电影;不要来影院,你去学院,去电影节,去你的高端圈子。来影院,就请尊重市场选择。
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比销量,学术著作和畅销书比读者数量,我还能说什么呢?我一直在强调的就是定位和受众错误。
话说回来,作为艺术片,你的价值、你的内涵体现在艺术性上,不体现在票房上。你看商业片比你票房高了,你就骂街,观众也不行,影院也不行,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艺术性价值也不够自信。
人民日报会去和咪蒙比谁的粉丝多吗?更不会去怪热搜天天总推小鲜肉,不推时政要闻吧?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杠精请自重吧。不然我真的会觉得,我掌握了一种超能力:
我说出的话,和你听到的我说出的话,不是同样的话。
也许是我们的打开方式不同。
…………………………………………………
挂一个人
我也觉得《复联4》的排片过高了。
但理由不太一样:近些年来,超级英雄以及动漫改编类的电影,真的是太多了。对我这类几乎不接触动漫的人来说,一来没兴趣,二来看着觉得很多地方应该是有背后故事的,但又不知道,很累。
而不看这类片子呢,你会发现本身片源就不多,再加上排片少,就真的没什么可选择的了。
无奈。
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导演们致力于拍电影去欧美拿奖,至于国内观众,哪算啥?
居然只能靠陈佩斯和他父亲拍二子开店之类的电影来让大家看的爽
那些拿了这个奖那个奖的电影,真是看不懂啊,就这么姜文的让子弹飞一部是都能看懂的
全国电影院真是一片凋敝,全靠组织学校学生和各个单位包场看看电影,还是看老电影,南征北战地道战啥的
后来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总算是撕开了一个口子
就是,拍点老百姓能看的懂的电影
总是抱怨好莱坞大片拍片高
实际上,要不是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院不知道还能剩下几家
本来我们应该和台湾香港一样,本地电影全军覆没,彻底沦为好莱坞大片的市场的
万幸虽然这些导演大多靠不住,香港大导演大演员更多的是过来圈钱,也不是认真演戏,幸好邓超啊董成鹏(煎饼侠)甚至郭敬明都还是出来开始拍电影了,你不拍群众喜欢看的,那我来拍
虽然他们技术不行,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但是至少拍出来的电影大家看的懂
真的,我们观众就这么点小小的要求了····
说难听点,豆瓣文艺青年上千万,每年看2部文艺电影,那就是七八个亿的票房,养活七八部文艺电影是没问题的
但是有吗?
虽然大家嘴上都是这电影好,深邃啊有文化,艺术,好看
实际上还是乖乖的去看大片的
王老师又是东京电影节影帝又是柏林电影节影帝的
问题是···
说难听点,就算全电影院别的片子都不放,您拿奖的电影百分百拍片
那票房也是哗啦啦啦啦啦· ····
毕竟文艺青年们啊,既希望他们喜欢的东西很多人喜欢,又不希望很多人喜欢,因为很多人喜欢了,逼格就没了·····
领导说过高了,那肯定就是过高了!
电影这个东西,不仅仅是娱乐,而且还是文化。美国和中国现在关系微妙,美国要全面的遏制中国发展,已经不再视中国为朋友,所以我们对美国的文化产品要提高警惕,即使是人畜无害的爆米花电影也不能信马由缰,由着他们。《复联4》这个片子我看炒作的过火,就不是一个好现象,这个不仅坑了我们的腰包,还教坏了我们的孩子,这是和平演变啊!你们这些人啊,觉悟太差,为了钱什么都忘了,一点聚会性都没有!怎么工作的啊?
马上,这个片子的热度给我降下来,国产的好片子给我排上去,谁要是不执行,一律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