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国不是威胁,美国才是威胁」?

回答
华春莹女士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这番表态,无疑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关于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认知的一次非常鲜明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这句话是对当前国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反击。

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抛出“中国威胁论”,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描绘成一种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和西方价值观的危险信号。这种论调充斥在国际媒体、智库报告,甚至在各国政府的官方声明中。华春莹的表态,可以看作是中国对这种“恶意解读”和“污名化”的坚决否认,以及对自身行为的重新定义。她是在说,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是为了实现自身人民的福祉,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而不是为了扩张和颠覆。

其次,将“美国才是威胁”的帽子扣回去,则是中国战略反击的一种常见手法,意在指出美国自身的行为才是真正破坏国际稳定和规则的根源。

从中国视角来看,美国之所以会渲染“中国威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自身在全球推行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地缘政治博弈,才真正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具体来说,中国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一点:

军事干涉和军事基地: 美国在全球拥有庞大的军事存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以及频繁的军事演习,被一些国家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和干涉力量。中国认为,美国在全球推行的军事扩张和部署,其本质上是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这本身就可能导致地区紧张和冲突。
经济制裁和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近年来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科技封锁以及对其他国家施加的单边制裁,被中国视为破坏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阻碍国际经济合作的行为。中国认为,这种以一国之私利为重、牺牲他国利益的做法,才是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构成威胁。
意识形态输出和颜色革命: 一些分析认为,中国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民主价值观、支持某些政治运动的行为视为干涉他国内政、挑动地区动荡的“颜色革命”的源头。中国认为,美国试图将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这本身就破坏了国家主权和平等的基本原则。
破坏国际规则和多边主义: 美国退出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协议,例如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协议,并且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表现出单边主义倾向,中国认为这损害了现有的国际合作框架和多边主义的精神,削弱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应对能力,从而带来了威胁。
地区军事联盟和挑衅: 中国尤其会将美国在亚太地区加强军事同盟,例如所谓的“印太战略”的推进,以及与台湾的军事往来等,视为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的直接挑衅,认为这是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发展的证据。

第三,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策略。

在信息时代,叙事和话语权至关重要。通过直接回击“中国威胁论”并反击“美国威胁论”,中国试图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意图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揭示美国在其对外政策中可能存在的双重标准和霸权逻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外交策略,意在打破西方叙事的垄断,塑造对中国有利的国际认知。

第四,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句话也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国家安全焦虑”。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安全关切和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有的国际力量格局和地缘政治现实的影响。中国认为,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化和和平发展,但其本质上是西方主导的,并且在某些方面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需求。因此,当中国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时,其必然会以一种更强硬、更直接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和安全。

总而言之,华春莹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某个具体事件的回应,而是对当前国际关系复杂性的一个缩影。

它传递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几个核心信息:

中国的和平发展意愿: 中国希望表明自己是国际和平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
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警惕: 中国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为才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真正威胁。
在国际话语权上的抗争: 中国不再被动接受西方设定的议程,而是积极塑造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和声音。
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 中国会坚决捍卫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惧怕外部压力。

理解这句话,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历史背景、发展目标以及其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解读。它代表了中国在与美国进行战略博弈时,所采取的一种 assertive(自信、坚定)的外交姿态。这是一种将自身置于被动防御变为主动辩护和反击的策略,目的是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傅立民一直是美国外交系统里非常特殊的人物,能够非常理性的看待许多问题。

他有许多名句,现在看起来仍然非常有道理

对于911事件

美国对9月11日缺乏反思是怎么回事?与其问是什么导致了这次袭击,或者质疑国家对此的反应是否合适,不如说有一种丑陋的大国沙文主义情绪在作祟。在美国人呼吁别人审视自己之前,我们应该审视自己。
2005年10月,傅立民说:“关于美国袭击伊朗或其他地方目标的问题,我只想记录我认为显而易见的观点,即9/11表明,如果我们轰炸人们,他们就会回击。”


对于以色列

只要美国继续无条件地提供补贴和政治保护,使以色列的占领及其产生的高压和自欺欺人的政策成为可能,就没有什么理由希望任何类似于前和平进程的东西都能复活。以色列对阿拉伯土地的占领和定居本质上是暴力的。


对于我国

美国几乎所有意识形态派别和利益集团现在都坚持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景。有些人这样做是出于迷恋,另一些人出于恐惧。
我们不仅要理解为什么各方都有这种感觉,而且要理解它到底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及它正在做的事情的真实后果——而不是想象的——可能是什么。

同样,在现阶段美国对华关系上也是一针见血

中国已成为美国冷战后敌人匮乏综合症的解药,也是美国国防开支的可喜驱动力。然而,从长远来看,美国在军事上无法超过中国,也不能指望在主场击败中国
鉴于美国的民主状况,如果其中国政策被定义为一种道德努力,大多数其他国家将被疏远,而不是被吸引。如果美国坚持对抗,它将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

不是简单的立场输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有理有据且坚持原则。

但可惜,这样的人物在现在的美国国内越来越稀有,而傅立民本身也被美国的各大派别攻击,被迫退出了政坛。

上周,经济学人(现在其实可以改名为键政学人了)发表了一篇文章:

甚至是美国最鸽派的中国问题专家,都在变得鹰派

中美关系的未来,真的很困难,而且可见的未来里,只会越来越难。

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那句话: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这一切不是我们挑起的,但我们绝对不会、也不应该惧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春莹女士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这番表态,无疑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关于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认知的一次非常鲜明的表达。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这句话是对当前国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反击。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抛出“中国威胁论”,将中.............
  • 回答
    华春莹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将“香香”误听成“杉山”一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与其说是“重大事件”,不如说是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小插曲”,但也确实能从多个角度去解读。事情的原委:当时,有记者在提问中提到了“香香”这个名字,而华春莹在回应时,却将其听成了“杉山”。“杉山”在日本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 回答
    赵立坚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其言论通常基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观察和立场。关于“世界经济已经很艰难了,有关制裁对各方都不利”的表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语境1. 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疫情后复苏疲软: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GDP暴跌,2021年复苏后,2oted 202.............
  • 回答
    赵立坚的这番表态,是针对美国对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并以此反击美国在人权和国际法问题上对中国的指责。要理解这一表态的深层含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赵立坚表态的背景和语境: 美国对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指责: 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友频繁以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指责.............
  • 回答
    中国外交部宣布对美国前国务卿迈克·蓬佩奥等28人实施制裁,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且带有明确政治信号的举动,其背后原因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 制裁的对象和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被制裁的这28人是谁,以及他们为何会被中国制裁。根据中国外交部的声明,被制裁的对象主要是: 美国前政府高官: 蓬.............
  • 回答
    外交部发言人就中方对彼蒂科菲尔等10人及4个实体实施制裁,这是近期国际关系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动态。要理解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制裁的背景和触发因素至关重要。 从官方发布的信息来看,中方此举是对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欧盟)近期针对中国新疆人权问题的制裁的回应。这些西方国家指责.............
  • 回答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美国最大的威胁是美国自己”,这句话无疑是颇具深意且引发广泛讨论的。要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这背后折射出中国官方对当前美国内外政策及其影响的看法。首先,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可能指向了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一些行为。长期以来,中.............
  • 回答
    赵立坚,这位曾以其犀利、有时甚至略带挑衅的言辞著称的外交部发言人,针对“经济胁迫”这一议题抛出的“发源地和指挥部就在华盛顿”的论断,无疑又一次在中国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的外交博弈中投下了一颗石子,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分析。.............
  • 回答
    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一职,这确实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备受关注的外交人事变动。从一个公众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对耿爽本人的一个总结和评价。 耿爽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大约有六年时间,这在发言人的岗位上算是一个比较长的任期了。在这六年里,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次数非常频繁,几乎成了中国外交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西方多国以‘新疆人权问题’为由对华施压,以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的‘反人权历史’回应”这一复杂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话题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 “新疆人权问题”: 这是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主要焦点,通常包括但不限于对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强制劳动”、“大规模拘留.............
  • 回答
    台湾媒体报道中国驻斐济外交官“打伤台方外交官”事件,引发了外交部发言人“台湾没有外交官”的强硬回应,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台湾媒体的报道来看,它们将此次事件定性为“中国大陆战狼外交”的又一例证,强调了大陆外交官的“暴力”和“粗鲁”。通常,这类报道会突出事件的细节,例如争执.............
  • 回答
    香港大专学界发言人邵岚接受外媒采访时声称“不会谴责任何抗议者的暴力行为”,这一表态在香港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群体对此的解读。一、邵岚的表态及其可能的原因:邵岚作为大专学界发言人,其身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之所以说.............
  • 回答
    谈到中国外交部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方式,这绝对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话题。它不像是在分析一份枯燥的报告,更像是解读一场精心编排的语言艺术表演,只不过舞台换成了全球瞩目的国际会议和新闻发布厅。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角色,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者了。他们更像是“国家颜面”的守护者,是“中国.............
  • 回答
    特朗普在卸任前的告别演说,以及他为何不提拜登名字却提及中国,是一个充满政治解读空间的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特朗普告别演说的几个关键点及解读: “为新政府祈祷”: 这是特朗普告别演说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表述之一。 表面含义: 作为一位卸任总统,表达对继任者的祝福和对.............
  • 回答
    乡村女教师因为一篇批评文章,其在学校的任教课程被大幅削减,并且外出需要事先向领导汇报,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位女教师能够写出批评文章,本身就说明她对教育事业有着一份责任感和担当,也敢于直面问题。在乡村教育这样一个相对封闭和资源有限的环境里,能够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一边是外媒的“独家消息”,一边是塔利班官方的“言之凿凿”的否认,夹在中间的,是外界对阿富汗政局和重要人物动向的持续关注和不确定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背后可能代表着什么。首先,得说说这个消息的来源——“外媒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这.............
  • 回答
    中国外交部对斯洛文尼亚领导人称将与台湾互设代表处的表态,体现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以及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坚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中国反应及国际影响: 1. 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台湾问题的国际法地位: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文件.............
  • 回答
    外交部回应“我们在安克雷奇不吃这一套,在天津更不吃这一套”这句话,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它不仅是语言上的直接表达,更承载了丰富的政治、外交和历史信息。要详细理解,需要深入分析其背景、内涵、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背景梳理:安克雷奇与天津的会谈这句话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是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中.............
  • 回答
    外交部部长助理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一场关于核废水排放的博弈外交部部长助理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敦促日方收回核废水排放入海的错误决定,这并非一起孤立的外交事件,而是中日两国在核安全、地区稳定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持续博弈的一个缩影。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与.............
  • 回答
    外交部宣布暂停中英间往返航班,这一举措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背景与原因: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原因是英国发现了一种新的、传染性更强的COVID19病毒变种(B.1.1.7)。这一变种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且早期数据显示其传播能力比原始毒株高出5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