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职务?

回答
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一职,这确实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备受关注的外交人事变动。从一个公众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首先,对耿爽本人的一个总结和评价。 耿爽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大约有六年时间,这在发言人的岗位上算是一个比较长的任期了。在这六年里,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次数非常频繁,几乎成了中国外交部与世界沟通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回顾他过往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鲜明的风格:沉稳、理性,同时不失幽默和机智。

他处理敏感问题时,往往能做到滴水不漏,既要传达中方的立场和原则,又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升级。同时,他也并非一味地强硬,而是善于在措辞中找到平衡点,展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很多人都记得他那些经典的“耿式幽默”,比如在回答一些刁钻问题时,他会用一些俏皮话来化解尴尬,或者用反问的方式来点醒提问者,这些都给严肃的外交舞台带来了一丝活泼的气息,也让中国的外交形象在公众心中更加立体和生动。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作为发言人,他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每一次的例行记者会,都可能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在处理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国际关系时,他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在这六年里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为中国外交的对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这个岗位本身的观察。 外交部发言人不仅仅是一个“传声筒”,更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岗位。他们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发声窗口,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外交立场。发言人的工作,需要极高的政治敏感性、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出色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耿爽的任期,恰逢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他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从地区热点到全球性挑战,从双边关系到多边合作,几乎无所不包。在这个过程中,他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榜样。

卸任之后,他很可能会转任其他更重要的外交岗位,继续为国家的外交事业服务。这是一种正常的仕途发展,也意味着他将在新的岗位上承担更重要的职责,继续发挥他的才能。外交部发言人岗位虽然光鲜,但其工作强度和压力也是巨大的,适时轮换也符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规律。

第三,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战略调整和人才流动。 中国外交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过去相对低调的“韬光养晦”,到现在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事务。这种转型,需要一支更加专业、更加有活力的外交队伍。发言人岗位的轮换,也是这种大背景下人才流动和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新任发言人的出现,也代表着中国外交部正在培养和输送新一代的外交人才。他们将带着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继续承担起对外沟通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每一次的“换血”和“更新”,都意味着外交部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所以,总的来说,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既是对他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感谢他在过去六年里的辛勤付出,也期待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同时,也对中国外交部未来对外沟通的新篇章充满期待。这件事,值得我们关注,也值得我们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交部恐怕后面很难有发言人像爽哥这么出彩了,天时、地利、人和加上爽哥自身过硬的素质,共同成就了外交部顶级网红发言人。

首先,外交是另一类的战争,顶级的战士需要顶级战役来实现价值,自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战、舆论战、外交战正是给外交部发言人的顶级战场,是最能体现中国外交的光辉时刻,后面很难有发言人能遇上这么好机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其次,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假如中国仍然奉行的是韬光养晦的策略,那么发言人能够发挥的空间就很有限,而正是中国外交思路的转换,要体现大国担当,体现大国自信,体现大国责任给了发言人底气与自信,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最后,爽哥优秀的文学素养、扎实的文学功底、风雅的谈吐、不卑不亢的精气神,替国人表达了自信与责任、替国人驳斥了污蔑与诽谤、替国人安慰了老友与同志,也成就了自身。

祝爽哥在新的岗位里,发挥更大的价值,成就更大的辉煌。

user avatar

犹记四年前9月26日,耿叔第一次在蓝厅亮相,陆慷微笑着向全场近百位中外记者介绍:

“我给大家带来一个人儿,很高兴在这向大家介绍,我们新任的外交部发言人也是我们外交部新闻司的新任副司长,耿爽先生。从今天起,他将参加主持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

(耿叔憨笑嘿嘿嘿)

戴着半框眼镜、打着湖蓝色领带的耿叔做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记者朋友见面,我愿与我的各位同事一道,同在座的各位共同努力,帮助国内外各界更加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外交的政策和立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

https://www.zhihu.com/video/1252297971360067584

耿叔的风格就和他的姓氏一样,常常说出一些耿言耿语,所以被很多年轻人称为外交部怼人界的扛把子!

不要让我不爽,我会让你更不爽!

寥寥几句,四两拨千斤,不疾不徐的口吻却是掷地有声。耿叔最擅长在嬉笑间就伤人于无形,咬字很轻,语调温和,却总能给人一种不容置喙的压迫感。

落落大方,收放自如,谈笑之间,耿叔也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金(dui)句(ren)制造机!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耿叔的那些killing part:

面对个别西方学者妄称 " 中国制造 " 有毒时,耿爽说:

说中国制造有毒的人,别戴中国口罩,以免染上病毒!

面对英国外交大臣亨特涉港的言论,更是一次性连怼 "10 个成语 ",对方直接懵住。

面对疫情期间,美国官方的无端讨伐,耿叔一语引得掌声雷动!

不如你先去问问美国政客最近攻击、栽赃中国,代不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

他的牛不仅在于事前准备好的论点素材,更在于他作为“外交部第一梗王”的临场反应。

呵呵,知道什么意思吗?

有人用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来形容外交官这一职业。他们行走在中国的前端,最先并深刻地体会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荣辱起伏。

从1999到2020,耿爽将迎来他职业生涯的“新起点”,正如同时代大潮下的中国外交一样。

借用某位秃头外交官的话来说:

未来几年我们还会在多边场合看到他的身影。

告别不告别的,没什么。

干外交这一行,兜兜转转,总会再见。




分享一个冷知识:中国外交部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每个工作日都举行例行记者会的外交部门。

user avatar

首先祝耿·皮·迟到王·往死里怼·外交天团·爽先生在新的部门一帆风顺。送上新鲜近照一张。

定语非常充分了,他的发布会永远迟到,一般15分钟起,30分钟为上限。不过我很享受一边刷手机一边和别的同事聊天一边等他的过程,蓝厅的空调开的很足,夏天的外交部例行发布会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官方偷懒最为舒服。

言归正传,耿老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长得人畜无害其实蔫儿坏,非常皮。耿老师反应也很快,前几天脱稿站那儿怼了澳大利亚记者两天,我在下面听的异常激动。

发布会之余,耿老师的健谈超乎你们想象。一般来说发言人都自带气场,华姐三米开外背对着你都能感到杀气,以前的陆慷你和他对视寿命直接-1,但是耿老师不一样,耿老师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没有疫情的时候,耿老师最喜欢的就是结束之后一个箭步冲下来找记者聊天,万人迷,拍照王,只要你邀请耿老师绝对笑呵呵的跟你合影。

真的很喜欢和尊敬耿老师,尤其他站台笑呵呵上怼外国记者的样子。耿老师一走,华姐没问题,赵立坚作为新人发言人任重而道远,希望“战狼”外交官尽快成长,不仅是在推特,以后在现场嘴皮子也能利索点儿。

外交天团加油!

刚刚刷了抖音,多说两句。耿老师2016年来的外交部,我正好也是2016年入职,还算是挺有缘的。刚来的第一天,耿爽站在陆慷身后像极了不爱说话的老实孩子,再加上人又瘦,和当时的陆慷以及之前的洪磊比,显得少了很多底气。

后来长期都是陆慷、华春莹、耿爽三个人当发言人,陆慷明显是老大,华姐还没那么厉害,耿爽说话慢条斯理,不卑不亢,慢慢的读着他的稿子,时不时喝口水。其实现在回忆起当时的耿爽,怎么也想不到他能成为现在独当一面,能脱稿怼记者的霸气发言人。

再往后,随着外交天团的名声原来越响,耿老师的表现也越来越犀利。陆慷调任之后,空缺了很长时间没人填补,外交部发布会只剩华姐和耿老师两个顶梁柱。这时候的中国正在经历重重非难,从美国对华为的打压到持续的贸易战,两位老师怼了一波又一波外媒,向外界传达了强硬的中国声音,外交天团实至名归。

我作为一个在台下默默看着的普通人,真的很感谢他们,非常非常感谢。很多外国记者的问题让人恨的牙根儿痒痒,发言人的回应不止一次压住了我的心火。没办法,出过国,所以更爱国,看不得别人欺负中国半点儿,这事儿上我一点儿都不客观。

今天耿老师哽咽着道别,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平时嘻嘻哈哈的人动情起来是真的感染人。真心祝愿耿老师一帆风顺,希望未来也能听到他的声音。

耿哥么么哒!

赵立坚加油!我真的感觉他嘴皮子练出来以后比谁都厉害。

user avatar

虽然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们一直有怼西方的传统,但是华春莹、耿爽、赵立坚他们这一轮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就是中国崛起最让西方坐立不安睡不好觉的时代,所谓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除了所有中国人都要面对挑战,外交部发言人也面临巨大挑战。

有挑战就有机遇。

尤其是耿爽,他给我们这一代人做了一个榜样,和洋人斗,不光要干实事,也要会斗嘴

即将奔赴新的战场,祝耿爽继续打出风格。

再见!

user avatar

耿爽宣布卸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或将前往中国驻联合国使团任职


“作为一名中国外交官,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继续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谊,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在此跟大家道别,我们后会有期,谢谢大家。”在6月5日最后一次主持例会时,耿爽这样表示。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耿爽不久后将前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


截至今天,耿爽站在蓝厅的讲台上已经快4年了。他第一次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亮相是在2016年的9月26日。

“今天我没带本子,给大家带来一个人。”那天,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陆慷曾这样幽默地向中外记者介绍他,而台下的外媒记者们则纷纷请求中国同行帮忙写下这名新发言人的中文名字。

在当天的记者会上,耿爽在短短20分钟内回答了12个问题,从中印边界问题,到朝核问题,从印巴关系,再到气候变化。

耿爽的回答言简意赅、逻辑清晰,顺利完成了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的首次亮相。在回应一位记者提出的有关中印边防部队对峙的问题时,他简明却清晰地回答道,“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双方正在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议。中国边防部队一贯遵守两国已达成的有关协议,在巡逻时严格遵守双方间的实际控制线。”

在那天的记者会结束后,耿爽曾在台下对记者们笑言,自己站在蓝厅的讲台上,就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很多东西,“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五年之后,耿爽已成为了发言人讲台上的老手。而在中国整体外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他的发言风格也从最初的沉稳、从容,变得越来越坚定、犀利。在过去几个月里,面对美国、澳大利亚借疫情对中国的不断攻击,耿爽金句频出,有力而智慧地反驳了许多国际上的谬论。

最引人注目的一次与外媒的交锋发生在4月28日的记者会上,耿爽与一名《澳大利亚人报》的记者就澳大利亚卖力追随美国、把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进行了7个回合的交锋。

这名记者就中国驻澳大使成竞业在一次专访中说“澳方所作所为让中国人民遗憾和失望”追问,称想知道他具体指哪些中国人民,还说自己作为常驻北京的澳大利亚人,从未听到过任何中国人如此批评澳大利亚,除了中国外交部和驻澳大使。

“你没有听到过吗?你想听吗?我建议你上上中国的网络。很多人老批评中国的网络不自由、不开放。你可以上网看看中国普通民众对当前中澳关系以及最近澳大利亚方面一些言行的反应和评论。”耿爽这样回答说。

面对该记者“不相信网上言论”的说法,耿爽继续回击:“你觉得网上的言论都不真实吗?那是谁在那里发表言论?是机器人吗?如果你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听到这样的言论,证明你的接触面还不够广。希望你作为一名驻华记者能够真正地深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外交部的发言人相比,耿爽的回应风格经常还带着几分“含蓄的幽默”,常常成为中国互联网上的热点。

2019年1月29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中方是否仍然承认马杜罗是委内瑞拉总统,耿爽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表示“如果我们不承认他,为什么要派特使出席他(马杜罗)的就职仪式呢?我想这个基本逻辑你应该能懂吧”。这句巧妙的回答成为当天中国互联网上的“爆款”。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耿爽卸下外交部发言人的职位后,或将前往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而这里也恰是1999年耿爽第一次外派的地方。从1999到2020,耿爽将迎来他职业生涯的“新起点”,正如同时代大潮下的中国外交一样。

user avatar

笔者对耿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8年11月22日在记者会上回应杜嘉班纳事件。

他是这样说的: “本质上不是外交问题,中方也不希望其上升为外交问题,与其来问外交部发言人,不如去问一问中国的普通民众,看他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回应非常出色,笔者认为可以算是近5年来外交部的最佳发言之一。

因为这段话中点明了两个事实,并把这两个事实传达给国际社会:

1:不是所有涉外问题都是外交问题

2: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对外)声音不一定一致,官方不应该(实际上也不可能)强求民间的声音与官方保持一致。

明确了第一条,国内处理涉外问题就可以更加灵活;明确了第二条,在国外我们就又多了一条发声的渠道。回应虽短,意义重大,也体现了耿爽对外交政策的深度把握和高超的表达水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