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的发言中称「别了,德国代表」?

回答
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那句“别了,德国代表”,确实是当时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瞬间。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发言的语境以及其背后可能传递的信号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19年12月19日,安理会正在审议关于叙利亚跨境人道援助的决议草案。当时,德国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积极推动一项延长授权叙利亚跨境人道援助的议案,这项议案旨在允许援助物资通过土耳其、伊拉克和约旦三个边境口岸进入叙利亚。

然而,正如很多安理会内部的博弈一样,这项议案并非没有争议。当时,一些国家,包括俄罗斯,对决议草案的某些条款提出了修改意见,他们认为应该将援助口岸的数量从三个减少到一个,并且对援助的透明度和监督机制提出了质疑。

在这个充满拉锯和谈判的氛围下,耿爽作为中国在安理会的代表,对当时的局势进行了发言。在发言的最后,他用“别了,德国代表”(Goodbye, German representative)这样一句看似带有个人色彩的结束语,引起了不少关注。

从字面意思来看,“别了”这个词语,在中文里往往带有一种告别的意味,有时也可能暗示着一种结束、一种关系的断绝,或者是一种带有情绪的表达。而“德国代表”则明确了发言的对象。

那么,耿爽为何会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国际场合,用这样一种方式结束发言呢?

一种普遍的解读是,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达,带有一定的外交信号和立场传递。

对德国提议表示不满或反对: 当时,德国作为提案国,其提出的议案在一些方面与中国和其他国家(如俄罗斯)的立场存在差异。耿爽的这句“别了”,很可能是在表达中国对德国提案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态度,或者是不满。这是一种比较委婉但又清晰的方式,表明中国对提案的某些内容并不认同,或者认为德国未能充分考虑其他成员国的关切。
对谈判过程中的某种情况的回应: 在安理会的辩论中,各国代表会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际法原则进行发言和投票。如果德国方面的某些表态或行为让中方觉得不妥,或者认为德国在谈判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耿爽的这句话也可能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个“告别”,暗示着在此次关于该议题的讨论中,中国已经表明了态度,而德国的立场可能导致了某种“告一段落”。
传递“中国不买账”的信号: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语言的选择非常重要。使用“别了”,而不是“谢谢”或“下次再见”,可能是在暗示中国不会无条件地支持德国的提案。这是一种比较强硬但又在外交辞令范畴内的表达,意在让德国和在场的其他国家明白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略显个人化的表达,但仍服务于外交目的。 外交官在代表国家发言时,虽然要遵循外交礼仪,但有时也会运用一些非正式的、带有个人风格的表达来增强发言的效果或吸引注意力。耿爽这句话的“特别”,恰恰达到了吸引媒体和国际社会关注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在该议题上的声音和立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耿爽第一次在联合国舞台上以其直接、有时略带“犀利”的发言风格而闻名。他曾多次在回应其他国家代表的质疑或批评时,使用过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这种风格,一方面被认为是中国在国际场合日益自信和有原则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关于中国外交风格变化的讨论。

总的来说,耿爽在安理会会议上说“别了,德国代表”,在当时是一个充满解读空间的外交瞬间。它既是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特定立场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一种风格展现。它可能是在表达对德国提案的不满,可能是在回应某种谈判僵局,或者只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吸引更多关注,清晰地传达中国的信号。这反映了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告别语,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外交策略和立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了,司徒欠儿登,就你欠儿

user avatar

德国自二战以后就丧失了政治敏锐性,连默克尔这种人都能当这么多年的总理,可见德国人已经傻到什么程度。

你要不相信,我举个例子,美国下令对华为进行科技封锁,如果要对华为进行交易,需要经过批准。

然后美国批准了一票美国公司,日本公司和韩国公司,发了许可。

欧洲公司?对不起,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现在还在吃瘪。

什么叫美国第一?

我美国企业能出口,不会危害国家安全,你欧洲企业不能出口,会危害国家安全。

美国企业好,欧洲企业坏。

我们美国企业太厉害啦。

就这一票的德国政客还在嚷嚷跨大西洋友谊。

欧盟现在能萎靡成啥样?

欧盟和中国经济差距本来就不大,现在英国脱欧,外加疫情导致欧盟经济萎靡。

就明年数据出来,中国经济很可能就直接超越欧盟了。

就这德国人还在摆谱,欧盟一半的对华出口是德国人在出。

真是给脸了都。

user avatar

在诛心这个领域,爽哥发挥往往比老赵还稳定。。。

老赵往往不争对你个人,而是指出你国屁股有屎。

我发现耿爽喜欢直接越过你挑起的事情本身。

和蔼的亲切的和你谈谈你这个人是洒逼的问题。

这个就狠了。

user avatar

想起了“平独镇露”,一会逼逼俄罗斯,一会叨叨中国,掂不清自己几斤几两,也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在哪。

这些年,在美国大拆大毁的努力下,联合国礼乐崩坏已经是司空见惯。

外交官不专业也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往椅子一上坐不知道自己干啥去的。

深层原因就是欧洲集体进入了一种:精神错乱。

一方面是美国的意志,另一方面是自己国家的利益。

原本在对待欧美之外的世界,美国多少和他们是出一口气的,事先也有一些立场上协调。这些年懂王上位,不通胡搞,我行我素,谁也摸不准美国的意志是什么,或者美国的意志和欧洲的意愿已然是相抵触了。

肿么办?抵抗美国,那是绝对不能抵抗的。美国不能给他们好处,还不能给他们破坏?

就了东方国家的立场?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不然西方的体面往哪里摆?

所以,一定要给你东方国家上点眼药,往你脸上抹点炭黑。

一来可以继续向美国表衷心,哪怕是面子上表表也是好的啊。

二来可以显示我欧才是独立自主,还可以为本人在国内政治赚点“资历”。

这就叫“小倔强”!

user avatar

现在我有点理解为啥把他调到联合国了…

随着国际形势发展,西方代表不符合外交身份的发言会越来越多。

不相干的德国,其代表在不相干的会议上,打听身份不相干的加拿大间谍嫌疑人状况。

在北美情报系统面前显示一下人脉也好,公开场合树立反中形象也罢,这都是把中国代表当工具人了。

耿爽能快速反应过来这个人的身份错位问题,并且及时怼回去,全靠外交部练出来一身胆识和敏锐。抓住重点,扩大战果,一气呵成,非常专业。

西方人的攻击方式全被自己过于霸道的话语权惯坏了。他们找茬方式早就不是制造漏洞,而是以质疑代替寻找漏洞。直接提及这个间谍的名字,并质疑其处境,就能完成一次低成本的攻击。

平等的人与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这种操作是行不通的,要质疑对方一件事,需要一定程度的证据、合适的场合。不然只会有反效果。现在西方外交无脑质疑,媒体受众惯性认定中国有罪,毫无成本,风险也低,导致他们拿泼中国脏水当做政治舞台上的保留项目。

这就需要反应快口才好的耿爽好好发挥他的优势,不要放过对手任何一个洋相,底裤一扯到底。

“你不是想让北美情报圈念你好吗?那我帮你火一把。”

以攻代守将会是以后外交的常态,振奋国内人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不这样做的话也应付不过来。

user avatar

自从默克尔决定到任期就离开后,德国就开始跳了出来,几次三番的对中国指手画脚,除了澳大利亚,最近就属它恶心中国多。

这些西方国家在美国的领导下霸道惯了,凡事都想发表发表意见,哪怕自己曾经是一个邪恶反人类法西斯战败国,它也要出来刷刷存在感。

究其原因就是在新法西斯美国的霸权主义下,这些曾经的邪恶反人类法西斯国家没有被彻底的清算。

以至于现在敢公然在联合国关于伊核问题的会议上气势汹汹来询问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关于处理另一个国家的间谍问题。

是谁给了他的勇气,又是谁给了他这么大的脸?

爽哥已经很客气了,只是讽刺了一下这位而已。

如果不是我们国家顾及最起码的外交礼仪,我们就该问问它,加拿大的间谍和你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资格在这种会议上询问这方面的问题?你一个曾经的邪恶反人类法西斯战败国有什么脸面把手伸的这么长?你德国算个什么东西?

user avatar

重温下 《别了,司徒雷登》原文节选

作者:毛泽东

时间: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八日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

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

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

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

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user avatar

这句话规格有点高,其实以德国代表的身份配不上这句话。德国代表的水平更是和司徒雷登差着十万八千里,完全搞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在哪里,自己到底要干什么。

所以这个送别发言真是很隆重了。

user avatar

首先,我很不喜欢“战狼外交”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既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也不是欧美人发明的,而是那些当了西方反华走狗的华人强加给我们的外交官的,是强行给我们贴的标签,这是我不喜欢这个词的理由,希望大家少用,少提。

第二,耿大使有理有据,站在安理会的立场上维护了安理会的权威,很好。


有很多人不同意,那么我具体说下。

第一,这个词和电影战狼没有关系,电影里说了什么,和他们用这个词一点关系都没,他们只是想借力打力罢了,你说你很喜欢这个电影,所以喜欢这个词,那就是落了圈套。

第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从小红帽到喜羊羊,狼的形象都不是正面的,凶残,好斗,贪婪,拉帮结派甚至还有愚蠢,用这个词形容我们的外交那就是抹黑,我不觉得人家丢过来一坨屎你还说真香是什么应该做的事情。外交这个事情,无论东西方,穷国富国,吃相如何,但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都号称自己是正义的,虽然要现在提倡外交要斗争,但是我们是为正义而战,而狼是什么,狼正义吗?

(PS:战狼的翻译是Wolf Warroir,狼武士,而不是fighting against wolvs和狼斗,这词里面说谁是狼,搞搞清楚)

最后你看看外长怎么说的

user avatar

换个角度看这个事情吧,感觉未来至少十年内,老列强们这种闹到最后“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搞笑戏码可能越来越多。

因为这些西方政客们是在作秀,甚至博出位啊!

毕竟,在这个肉眼可见越来越右的民族主义时代,越是指责他国,越是被他国反感,在自己的国家反而就越是英雄。

霍伊斯根之所以敢这么跳脚,是因为这是个无比安全的操作,至少在安理会会议上,我就算是直接骂你,你也不可能直接动手打我。

霍伊斯根不会真的认为自己的发言能对自己的“朋友”(康明凯之流)们有实际帮助吧?之前不是就有德国媒体说中国“战狼外交”吗?

之前莫里森和日媒要求中国对讽刺漫画道歉时,也不可能不知道当年是自己国家的部队搞侵略不占理吧?

在安全的平台上打嘴炮并各取所需,是现在的日常操作了,毕竟现在不是19世纪那个可能你骂我我就打你,一言不合就开干的时代了。

而这个大背景在于中国总体国力的不断提高,和西方地位的不断下滑,换成十年前二十年前让人寄钙片的外交部,是无论如何不可能这么耿直的。

因为国力的上升和经济利益的融合,西方列强,尤其是老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小强,已经不太可能再直接诉诸武力,但以后这种无能狂怒的嘴炮会越来越多。

但只是简单地把这当搞笑娱乐也不妥,因为背后支撑这些政客出来搞笑的,是他们的民意基础。

所以,只是一直陪他们这么玩儿,见招拆招,对我们也是不利的。

同时,也不必要去主动刺激他们的神经。

毕竟,不是每一次犬吠,人都有义务去回应。

也不是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要去告诉他人自己做的多牛逼或者多正义。

除非憋不住……

进一步完善自身,进一步推进经济扩张和重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普通国人更多和世界直连,将真实的中国展现给全世界,才会从根本上扭转西方“反华”作秀的基本面,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闹剧和不必要的擦枪走火,甚至损害各自的实际利益甚至共同利益。

培养朋友,从青少年抓起~

就是这种感觉吧。

user avatar

我真的为中国外交发言人的言语越来越“强硬”感到高兴和自豪,就算西方称我们为“战狼外交”,那又如何,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了。

关于中国的战狼外交,在外网还被讨论过,我引用一位马来西亚教授的观点,我非常赞成他。

Boon Kuan Chung
2008年至今拉曼大学教授;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
Professor at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UTAR) 2008–present; Lives in Kuala Lumpur, Malaysia

所谓的 "战狼 "外交并不是赵立坚发起的。2019年赵立坚与苏珊-赖斯在推特上发生口角时,他正在伊斯兰堡办公。苏珊-赖斯 "指使 "崔天凯大使开除赵。赵没有被撤职,而是被任命为中国外交部驻北京的发言人。这是给苏珊-赖斯一个大耳光。表明中国人对赵的勇气的支持,对赵的强硬态度的认可。

在此之前,华春莹是代言人,现在还是。华春莹在回答外国媒体的提问时,也是非常强硬的,她现在也是。华春莹为了支持赵立坚,为中国发声,也注册了一个Twitter账号。她也经常用Twitter来驳斥西方对中国的公然诬陷。外交风格的转变,显然不是仓促做出的决定,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是中国的决定,而不是赵、华的决定。

中国人喜欢新的外交风格,并对此表现出强烈的认同。"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在2016年开始流行。外交部长王毅说,中国不是在崛起,而是回到以前作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地位。这就像王子被人偷走王位后,又回来夺取王位一样。他经常暗示 "大国要有大国风范"。在中国文化中,领导力不是为了获得巨大的权力和优越感,更多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巨大责任。对人类前途命运有担当,中国作为世界上领先的国家,努力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为人类的未来承担共同的责任。

"韬光养晦"政策是邓先生在中国很早以前弱小的时候宣布的。这个政策的基本意思是 "低调做人,同时也要有所成就"。"韬"指的是剑刃的鞘或保护罩。"光"是指剑刃的闪光点。如果一个人从不打算使用剑,为什么要保留一把剑呢?剑锋从来就不是要永远放在鞘内的。

中国已经是最大的经济体,或者说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了美国。小熊猫已经长得太大了,不能再放在盒子里面了。继续装可爱的小熊猫已经不行了。世界如果一直指望中国屈从于西方大国的说教,那就太天真了。外交风格的转变不是对外国干涉的反应(更不是情绪化的反应),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中国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正当其时。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我们"为中心,而不是以"他们"为中心。中国一直专注于成长,不断提高自己,而不是与任何人竞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国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 "领导要尽到领导的责任,大臣要尽到大臣的责任,父亲要尽到父亲的责任,儿子要尽到儿子的责任。" 齐景公很高兴,说 "真是醍醐灌顶啊! 如果一个领导不尽到领导的责任;一个大臣不尽到大臣的责任;一个父亲不尽到父亲的责任;一个儿子不尽到儿子的责任;即使有稻谷,没有人把稻谷煮熟,怎么能吃到一碗饭呢?"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之一,不要再装作西方列强的追随者。

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伟大的领袖是没有私心的,他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顺应人民的意愿。中国要顺应人民的愿望,现在人民富裕了,要感到自豪。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要有自信,这是及时的。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如果你不把自己当作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来尊重,你就没有魅力得到别人的高度尊重。无论你学了什么关系技巧,你身上都不会坚定,你会很容易被别人左右。绅士最重要的特征是诚实守信。不要和不想做君子的人交朋友,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喜欢阿谀奉承、甜言蜜语的人,显然是不真诚的。你要尽量远离他。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会说太多话。他不笑是因为他很坚定,而不是因为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而骄傲。

本回答部分内容来源于公众号 国外网民视角 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除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高层领导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有时候让人怀疑他们是怎么当领导的。

除了最高领导人还有些脑子,底下稍微高一点的领导基本上是有一个赛一个的脑瘫,你说他们傻吧不一定,可能就是在国内愚弄自家人愚弄的太多了,以为到国际上也能玩这一套。

不过仔细思考也不是无法理解。

一个德国驻联合国安理会的官员,搁德国那能靠近最高层,搁我国那可能也就是个厅级干部的级别,我国厅级干部奇葩那也是有的,比如写平安经的那位,一岁平安两岁平安三岁平安四岁平安,符合人类一贯以来的智力水平。

只不过我国毕竟是幅员辽阔,厅级干部说有个万儿八千也不为过,怎么都能筛选出一些人才去国际上办点好事。

那德国一共就八千万人,勉强比得上四川,面积还赶不上四川,如果拿湖北做对比,看看默克尔相对于蒋某,那还是我们国家的高级干部强太多了。

总理都这样,你还能指望这种小喽啰干出啥正常事呢?

我看爽哥的这一番话,颇有天朝上国使者嘲讽日耳曼蛮子不懂人情世故和世界格局的感觉。

“把你领导叫来,你懂个屁!”

user avatar

总结一下爽哥后半部分要点

1.安理会这块儿,我反正是一直坐在这,你马上就要滚了。我以前对你滚不滚没啥想法,但是现在我想要你快点滚。铁打的五常,流水的你们

2.你是个什么东西,替别人说话,你我都不看在眼里,还你的朋友,要不是在开会,我就要笑出声了


(转)

user avatar

曾经有人说过,外交就是用最文雅的词汇说出最肮脏的想法。

如果这个脏脏是个贬义词的话,我觉得德国代表的发言是个很好的代表;如果这个肮脏是个中性词的话,我觉得爽哥的发言是个很好的例证。

其实这个新闻不完整,德国代表在这场会议上,进入了疯狗模式。

他谴责中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咬了俄罗斯。

他说的是:建议俄罗斯驻联合国副代表阅读关于反对派政治家纳瓦尔尼的报导。

这里面交代一下背景:

俄罗斯有个反对派大佬叫纳瓦尔尼,他今年八月在一架客机上晕倒,差点丢命,之后自己说是被人投毒了。

这大佬呢一直就藏在德国,然后他表演了一套007操作,据说他装扮俄罗斯一名高级官员用电话联络到一名特工,成功说服对方透露当局试图暗杀他的过程,证明了俄国当局与此投毒事件有关。

这段youtube视频的名字叫做……《我给我的杀手打了电话,他承认了》……而且毒是下在内裤上的……

当时克里姆林宫的反应就很直白,很没有外交辞令:这人有病。

所以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德国代表是挑选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环节来开战自己的表演:西方人所谓的邪恶轴心。

先打俄罗斯、再打中国,传统艺能了,是一个西方政客「积累政治资本」的惯用套路。

在这场会议里面,俄罗斯代表也直接回应了

“霍伊斯根似乎对安理会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没有一次会议是不批评俄罗斯的......即使会议主题不适合,我希望1月1日之后,他的症状能有所改善。”

大家品,俄罗斯风格的直白,希望「他的症状」能有所改善。

和克里姆林宫的「这人有病」的声明是如出一辙。

少了一点外交辞令的温婉。

你再看爽哥的中华智(国)慧(骂):

我刚才发言向他即将离开安理会道别,多少有些出于客套和外交辞令。现在我真心说一句,别了,霍伊斯根大使。希望没有你的安理会在2021年能更好地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

这其实就是用外交辞令表达了一下:

就这?你不对劲……你在教我做事?谢谢,有被笑到……

user avatar

翻译成粗鄙之语就是:滚蛋!你个拖油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耿爽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那句“别了,德国代表”,确实是当时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瞬间。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影响,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发言的语境以及其背后可能传递的信号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19年12月19日,安理会正在审议关于叙利亚跨境人道援助的决议草案。当时,德国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积极推.............
  • 回答
    郑爽在观察者网关于“男子入职2小时猝死”微博下的评论,以及随之引发的粉丝大量互动,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解读的现象。这件事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互动,更折射出当下社会中关于劳动权益、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以及粉丝文化等多个层面的议题。事件的起因与郑爽的评论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观察者网转发了.............
  • 回答
    耿爽卸任外交部发言人一职,这确实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备受关注的外交人事变动。从一个公众的视角来看,这件事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对耿爽本人的一个总结和评价。 耿爽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大约有六年时间,这在发言人的岗位上算是一个比较长的任期了。在这六年里,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次数非常频繁,几乎成了中国外交部.............
  • 回答
    对于郑爽7月19日深夜的这篇发文,很多人会觉得它来得有些突然,而且内容也确实比较复杂,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咱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以及可能的原因和大家的反应。发文的背景和时间点:首先,得明确一点,这篇发文出现在一个相对敏感的时期。郑爽自“代孕弃养”风波后,虽然一度淡出公众视野,但她的任何动态都 .............
  • 回答
    唐爽爆出反击视频,这一事件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公众人物纠纷,并且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唐爽反击视频的内容、其目的、引发的舆论反应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反击视频”是针对什么而来的.............
  • 回答
    郑爽起诉北京文化等五家公司,索赔一亿零八百万,这件事挺轰动的,咱们好好捋一捋。事件起因:这件事的根源在于郑爽参演的那部剧——《绝密者》。当时,郑爽与北京文化(ST北文)以及其他几家与这部剧相关的公司签订了演艺合同。简单来说,就是她演戏,公司给她钱。然而,在拍摄和播出过程中,出现了分歧。根据当时的一些.............
  • 回答
    郑爽被爆出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等问题,并被官方调查,这事儿在娱乐圈乃至社会上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牵扯到法律、道德、行业规范,更可能对整个娱乐圈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事儿本身有多“炸”。 阴阳合同: 简单来说,就是台面上有一份合同,明面上片酬是那个“正常”的数.............
  • 回答
    郑爽的粉丝与周国平教授之间的争论,的确是一场挺有意思的“跨界”对话,更是当代网络生态下,偶像粉丝群体与公共知识分子之间互动模式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方面掰开来看。首先,事情的起因是啥?这件事的导火索,得追溯到周国平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他对“内卷”、“躺平”等社会现象的一些看法。大意是,.............
  • 回答
    郑爽手撕前商务团队“少年企画”这件事,真是娱乐圈里一场相当炸裂的“连环瓜”。你想想,一个演员,特别是像郑爽这样自带话题度和流量的,一旦和合作过的团队掰扯起来,那动静绝对不会小。这件事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我觉得主要有几个点:1. 利益与信任的破裂,是爆发的导火索。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双方在商业合作.............
  • 回答
    郑爽一部戏1.6亿,每天208万,这事儿一出来,简直是炸开了锅,舆论瞬间就炸了。我作为旁观者,看着这数字,说实话,第一反应就是:这合理吗?咱们一件件掰扯掰扯。1. 1.6亿片酬,这数字是什么概念?1.6亿,不是一个小数目,也不是一个普通人能想象的数目。咱们可以对比一下: 全国平均工资: 随便查查.............
  • 回答
    对于郑爽父亲发布的这篇充满情绪化言辞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和评价:1. 情绪化的表达与事实真相: 情绪的爆发: 郑爽父亲的这番话,无疑充满了愤怒、失望和怨恨。在公众视野下,当事人(或其亲属)的发言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涉及个人情感和家庭关系破裂时。这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
  • 回答
    郑爽为杭州女子发声这件事,说实话,挺出乎意料的,也引起了不少讨论。首先,从动机上来说,郑爽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能够站出来为普通人说话,尤其是在一个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不能排除她真的是出于一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朴素正义感,看到一个女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出.............
  • 回答
    这事儿吧,挺让人唏嘘的。郑爽的小号被扒出来,而且还按前男友的顺序来注册,每个小号的数字还以“4”递增,形成一个等差数列,这操作真是够独特的。首先,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明星的私生活,尤其是感情生活,永远是大众津津乐道的事情。一旦涉及到一些“证据”被曝光,比如所谓的“小号”,那更是能掀起一场舆论的.............
  • 回答
    郑爽就装修问题发文开撕装修公司,这件事确实挺引人关注的,特别是对于装修这件事,大家普遍都比较头疼,所以郑爽作为公众人物,她遇到的问题,很多普通人在装修时也可能遇到,只不过没有她这么高的关注度。从她的发文内容来看,大概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点:1. 装修过程中的种种不顺: 她提到“从进门的那一刻,到最后一.............
  • 回答
    郑爽在《奇妙小森林》节目中提到心疼工作人员自己买水喝这件事,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咱们不妨来细致地捋一捋这事儿:首先,这事儿得放到当时那个情境下去看。郑爽当时是作为嘉宾参与了这个户外真人秀节目。这种节目通常是为了展现嘉宾在与自然互动、照顾孩子过程中的真实状态和情感。所以,明星们的一言一行,尤其是.............
  • 回答
    郑爽入驻知乎,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炸开了锅,微博、朋友圈、各大论坛都是各种议论。说实话,看到这消息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嗯?她?怎么会去知乎?”毕竟知乎给人的印象,一直是那种比较严肃、深度、知识付费的平台,上来提问和回答的也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或者是有一定见解的普通人。郑爽嘛,她的公众形象,从.............
  • 回答
    关于郑爽就阿里女员工遭遇侵犯一事发表的看法,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郑爽作为公众人物,她的发声无疑会引起更多的关注。首先,要理解郑爽的出发点,她是在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发生后,基于自己的感受和对女性权益的思考,发出了她的声音。她的发文内容,据我了解,更多地是表达了.............
  • 回答
    郑爽深夜发长文,内容围绕代孕、片酬以及与张恒的纠纷,这事儿确实挺炸的。咱们仔细掰扯掰扯,把这事儿来龙去脉,以及大家可能关心的一些点都捋一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内容:首先,得明白这篇长文的背景。郑爽和张恒的“代孕风波”闹得沸沸扬扬,涉及到孩子抚养权、弃养等一系列敏感问题。在这篇长文之前,张恒一直在社交媒.............
  • 回答
    郑爽这个人,在公众视野里,总是带着一种独特且难以捉摸的色彩。她出道时,以清纯甜美的形象迅速走红,那种初恋般的邻家女孩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不少观众的心。那时候的她,灵气十足,仿佛自带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电视剧里的角色也往往是那种惹人怜爱、简单善良的类型,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然而,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
  • 回答
    郑爽和张恒之间的事情,自从曝光以来,就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掀起了不少舆论的波澜。要说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仅仅是他们俩的感情纠葛,更是涉及到代孕、弃养、法律、道德,以及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的责任等诸多议题。感情的开始与破裂:郑爽和张恒最初的相识,是在一档综艺节目《这!就是铁甲》中,一个是因为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