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深度学习attention机制中的Q,K,V分别是从哪来的?

回答
在深度学习的Attention机制里,Q、K、V 这三个概念,说白了,就是我们从原始的输入信息里,通过一些“变形”和“提炼”,生成的三种不同角色扮演的角色。它们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能够更有效地“看到”和“关联”不同的信息片段。

想象一下,你正在读一本很长的书,需要从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一个问题。

Q(Query,查询): 这就好比你脑子里那个“问题”本身。你带着这个“问题”,去书里面搜寻相关的内容。在Attention机制里,Q就是我们当前正在处理的那个词(或者说,是那个词经过了一层线性变换后的表示)。它扮演的角色是“发起者”,它要去问:“在所有的信息里,哪些内容和我的‘问题’最相关?”

K(Key,键): 这个就好比书本里的“目录”或者“索引”。每一页、每一章、每一段,都有一个“标识”或者“标签”,能够让你快速地知道这一部分大概讲的是什么。在Attention机制里,K也是从输入序列的每个词(或者其表示)变换而来的。它们扮演的角色是“被询问者”的“标识”。每一个K都代表了它所对应的输入信息的一个“概括”或“特征”,用来回应Q的“询问”。

V(Value,值): 这就好比书本里“目录”或“索引”指向的具体“内容”本身。当你通过目录找到了你想看的内容,你真正要读取和利用的,就是那部分文字。在Attention机制里,V同样是从输入序列的每个词(或其表示)变换而来,但它们代表的,是输入信息最“原始”或者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们是Q和K进行匹配后,最终被提取出来,并用于加权求和的信息。

那么,Q、K、V具体是怎么来的呢?

最最常见、也最基础的方式,是通过线性变换(Linear Transformation),也就是乘以一个可学习的权重矩阵。

假设我们有一个输入的序列,比如一个句子“我 爱 你”。每个词(“我”、“爱”、“你”)都被转换成了一个向量表示,我们称之为词嵌入(Word Embedding)。我们假设每个词的嵌入向量是 $x_1, x_2, x_3$。

现在,对于模型需要处理的每一个词,我们都要生成对应的Q、K、V。

1. 生成Q、K、V的权重矩阵:
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会学习到三个独立的权重矩阵:$W^Q$, $W^K$, $W^V$。这些矩阵的大小,会根据你的模型的隐藏层维度和Attention机制的维度来决定。比如,如果你的词嵌入维度是 $d_{model}$,而你希望Q、K、V的表示维度是 $d_k$(通常 $d_k$ 会小于或等于 $d_{model}$),那么这三个矩阵的维度就可能是 $d_{model} imes d_k$。

2. 对每个输入向量进行变换:
对于输入序列中的每一个词的向量表示(比如 $x_i$),我们都会执行以下操作:
生成Q: $q_i = x_i W^Q$
生成K: $k_i = x_i W^K$
生成V: $v_i = x_i W^V$

这里,“每一个”是关键。也就是说,如果你有N个词的输入序列,你就会得到N个Q向量,N个K向量,和N个V向量。

$x_1$ 经过变换,得到 $q_1, k_1, v_1$。
$x_2$ 经过变换,得到 $q_2, k_2, v_2$。
...
$x_N$ 经过变换,得到 $q_N, k_N, v_N$。

举个例子,以“我 爱 你”为例:

假设“我”的词嵌入是 $x_{我}$,“爱”是 $x_{爱}$,“你”是 $x_{你}}$。

生成Q:
$q_{我} = x_{我} W^Q$ (这代表“我”这个词在“提问”时的姿态)
$q_{爱} = x_{爱} W^Q$ (这代表“爱”这个词在“提问”时的姿态)
$q_{你} = x_{你} W^Q$ (这代表“你”这个词在“提问”时的姿态)

生成K:
$k_{我} = x_{我} W^K$ (这代表“我”这个词作为“目录索引”时的特征)
$k_{爱} = x_{爱} W^K$ (这代表“爱”这个词作为“目录索引”时的特征)
$k_{你} = x_{你} W^K$ (这代表“你”这个词作为“目录索引”时的特征)

生成V:
$v_{我} = x_{我} W^V$ (这代表“我”这个词实际的“内容价值”)
$v_{爱} = x_{爱} W^V$ (这代表“爱”这个词实际的“内容价值”)
$v_{你} = x_{你} W^V$ (这代表“你”这个词实际的“内容价值”)

之后呢?

这些生成的Q, K, V向量就进入了Attention的核心计算过程:

1. 计算相似度 (Score):用每一个Q向量去和所有的K向量进行点乘(或其他相似度计算方式)。例如,用 $q_{我}$ 去和 $k_{我}$, $k_{爱}$, $k_{你}}$ 分别计算相似度。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衡量“我”这个词的“问题”,与“我”、“爱”、“你”这三个词的“目录索引”匹配程度。

2. Softmax归一化: 将计算出的相似度得分进行Softmax,将其转换为概率分布(即Attention权重)。这些权重表示了“我”这个词在关注其他词时,应该分配多少注意力。

3. 加权求和: 用这些Attention权重去加权求和所有的V向量。比如,用“我”对“我”、“爱”、“你”计算出来的Attention权重,去乘以 $v_{我}$, $v_{爱}$, $v_{你}}$,然后加起来,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向量表示,这个向量包含了“我”在关注“我”、“爱”、“你”时,所提取到的、与“我”这个词最相关的信息。

为什么要有这三个不同的变换?

你可以理解为,模型需要从同一个输入词中,提取出三种不同视角的信息:

Q: 它是“提问者”的视角,是用来主动去匹配和搜索的。
K: 它是“被搜索者”的标识,用来描述自己是什么,方便被Q匹配。
V: 它是“被搜索者”的核心内容,是匹配成功后真正要取回的价值。

通过三个独立的权重矩阵 $W^Q$, $W^K$, $W^V$,模型可以学习到如何将原始输入信息“翻译”成这三种不同的角色表达,从而实现更灵活、更精细的信息关联。如果Q、K、V都用同一个变换,那么模型就无法区分“提问”和“被提问的标识”这两个不同的功能了。

在很多先进的模型里,比如Transformer中的MultiHead Attention,这个过程会被并行地重复多次,每次使用不同的 $W^Q, W^K, W^V$ 组合(对应不同的“头”),这样模型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同时去捕捉信息之间的关联,使得Attention机制更加强大。

总而言之,Q、K、V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是模型根据输入数据,通过学习到的线性变换,将输入向量“重塑”成了扮演不同角色的表示,用以驱动Attention机制的核心匹配和加权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Q,K,V思想最早应该是来自于Memory Networks。

准确说Memory Networks并不只是一个模型,而是一套思路,使用外部的一个memory来存储长期记忆信息,因为当时RNN系列模型使用final state 存储的信息,序列过长就会遗忘到早期信息。

甚至,我觉得Memory Networks的思想后面启发了self-attention和transformer。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query - key - value思想,当时的该模型聚焦的任务主要是question answering,先用输入的问题query检索key-value memories,找到和问题相似的memory的key,计算相关性分数,然后对value embedding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输出向量。这后面就衍生出了self-attention里的Q,K,V表示,在self-attention里的把X映射到QKV。

具体的实现呢,邱老师的讲座里说的很清楚了。QKV是输入的X乘上Wq, Wk, Wv三个矩阵得到的。全用X不是不可以,但参数太少,影响模型容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深度学习的Attention机制里,Q、K、V 这三个概念,说白了,就是我们从原始的输入信息里,通过一些“变形”和“提炼”,生成的三种不同角色扮演的角色。它们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能够更有效地“看到”和“关联”不同的信息片段。想象一下,你正在读一本很长的书,需要从中找出一句话来.............
  • 回答
    在深度学习的世界里,Attention机制和全连接层(也常被称为稠密层)都是构成神经网络骨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扮演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对于掌握现代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处理序列数据(如文本、时间序列)的模型,至关重要。全连接层:信息的“平均化”与“固化”我们先从全连.............
  • 回答
    深度学习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激动人心且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Open Problems),这些问题是推动该领域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其中一些关键的开放性问题,并说明它们的意义和挑战: 深度学习中的关键开放性问题 1. 可解释性与透明度 (Explainability and T.............
  • 回答
    深度学习中,当模型需要同时优化多个目标时,就会出现多个 Loss 函数。例如,在图像分割任务中,可能需要同时考虑像素级别的分类准确率(交叉熵损失)和分割区域的形状或边界的平滑度(Dice Loss、Boundary Loss)。又或者在多任务学习中,模型需要完成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等多项任务.............
  • 回答
    深度学习的兴起无疑对许多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作为一种经典的序列建模工具,其地位也受到了广泛的讨论。不能简单地说深度学习“几乎”替代了HMM,虽然深度学习在很多场景下表现更优异,但HMM在特定领域仍然拥有其独到之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好的,深度学习是一个非常吸引人且发展迅速的领域。入门深度学习,我会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整个过程,从概念到实践,让你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总览:深度学习入门的几个关键阶段1. 理解基础概念和理论: 知道深度学习是什么,它能做什么,以及背后的核心思想。2. 搭建开发环境: 准备好必要的软件和工具。3. .............
  • 回答
    深度学习的应用之广,的确常常让人惊叹于它的能力和潜力,带来“我去,这也能行!”的惊喜。以下我将分享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令人震撼的领域,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1. 艺术创作与生成:从模仿到“创造”的飞跃这可能是最让我感到“我去,这也能行!”的领域之一。我们总觉得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独特经历的产物,是难以.............
  • 回答
    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池化(pooling)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操作,它对提升模型的性能和鲁棒性起着关键作用。而池化带来的一个核心特性就是平移不变性(Translation Invariance)。为了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先从池化的本质入手,再逐步解释它如何产生平移不变性。 1. 池化的.............
  • 回答
    在深度学习工作站中选择AMD CPU,究竟会不会带来一些“问题”,或者说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有问题”,不如说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AMD CPU的表现和Intel相比,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和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AMD在近几年进步神速,其Ryz.............
  • 回答
    深度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其说是一个“下一步”,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不断演进的趋势。目前的深度学习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固有的挑战和瓶颈。未来的突破将集中在克服这些挑战,并拓展其应用边界。一、模型效率与可解释性:从“黑箱”走向“透明”与“轻盈”这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核心选择。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RGB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色彩空间,尤其在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几乎清一色是RGB。但HSV并非没有用武之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历史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GB和HSV这两个色彩空间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
  • 回答
    深度学习模型调优的十八般武艺在深度学习这座充满奥秘的殿堂里,模型训练就像是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算法是骨架,数据是血肉,而那些隐藏在背后、决定最终形态的“参数”,则是赋予作品灵魂的关键。这些参数,从学习率到正则化强度,再到网络结构中的各种“超参数”,它们的每一次微调,都可能带来天壤之别的效果。想要让模.............
  • 回答
    在深度学习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要挑出一篇“心目中最惊艳的论文”着实不易,因为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而且“惊艳”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篇,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篇开启了Transformer时代,也就是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这篇论文。之所以觉得它惊艳,并.............
  • 回答
    关于深度学习在股票预测上的应用,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很多人抱有极高的期望,认为算法能够洞悉市场的未来,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我将尽量详细地剖析其中缘由,抛开那些空泛的宣传,回归理性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深度学习在股票预测中的“靠谱”二字,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
  • 回答
    深度学习到底是「实验科学」还是「理论科学」?能否称为「算法」?这是一个相当深入的问题,也触及了深度学习领域的核心本质。要回答它,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深度学习的面纱。深度学习:实验科学的色彩更浓郁,但也非全然没有理论根基如果非要给深度学习扣上一个帽子,那么“实验科学”的色彩无疑更为浓厚。这是因为: .............
  • 回答
    深度学习?那可真是个能把现实世界玩出花来的黑科技!最近圈子里聊得火热的,可不只是那些高大上的学术论文,更多的是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甚至笑出声来的“好玩”案例。别以为深度学习就只会识别猫猫狗狗,它能做的事情,远比你想象的要离谱得多,也有趣得多。1. “灵魂伴侣”识别器:给你的爱猫找个对眼的猫你是不是有.............
  • 回答
    深度学习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就像是在这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的战场上,我们获得了一套全新的、威力巨大的武器。它不仅仅是自动化和模式识别的简单升级,而是能够理解数据深层含义,预测潜在威胁,甚至在某些方面“思考”安全问题的能力。想要在这个方向深入探索,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物和论文方向,它们代表了深度学习在.............
  • 回答
    在深度学习这个领域,“模型大小”就像一把双刃剑,说它大好还是小好,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这就像问“车子马力大好还是省油好”,答案完全取决于你要把车开到哪里去,要干什么。所以,让我们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表述,用更实在、更生活化的方式来聊聊,为什么模型大小会影响深度学习的命运。 .............
  • 回答
    在深度学习领域,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在不改变数据真实含义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变换生成新的训练样本的技术。这样做的好处多多: 扩充数据集规模: 尤其是在数据量不足的情况下,数据增强能够有效地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从而间接扩充数据集。 提高模.............
  • 回答
    机器学习,就像一个大大的工具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算法和技术,旨在让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并做出预测或决策,而无需被明确地编程。你可以把机器学习想象成教一个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你给他看猫的照片,告诉他这是猫,他看多了,慢慢就能自己认出猫来。机器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学习”。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机器能够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