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深度学习中,模型大了好还是小了好呢?

回答
在深度学习这个领域,“模型大小”就像一把双刃剑,说它大好还是小好,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这就像问“车子马力大好还是省油好”,答案完全取决于你要把车开到哪里去,要干什么。

所以,让我们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表述,用更实在、更生活化的方式来聊聊,为什么模型大小会影响深度学习的命运。

模型大: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全能型选手”

想象一下,你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教你。这位老师知识渊博,懂各种学科,还能根据你的不同需求,给你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这就是我们说的“大模型”的魅力。

学习能力强,潜力无限:
更强的表达能力: 大模型通常拥有更多的参数,这些参数就像老师脑子里储存的知识点。更多的参数意味着模型可以学习到更复杂的模式、更细微的特征,对数据的理解也更深入。就好像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能讲清楚高数,也能掰扯明白古诗词。
处理多样化任务: 随着模型规模的爆炸式增长,我们看到了像GPT3、BERT这样的大模型,它们不仅能写文章、回答问题,还能翻译、编程,甚至进行创意写作。它们就像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什么都能 dabble 一下,而且 dabble 得还不错。
在复杂场景下表现出色: 面对海量、高维度、充满噪声的数据,比如复杂的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大模型往往能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它们能“记住”更多的细节,区分出那些微妙的差异。

但是,也有“大”的烦恼:
训练成本爆炸: 训练一个庞大的模型,需要巨量的计算资源(GPU、TPU)、海量的数据,以及漫长的时间。这就像请那位全能老师,他的学费非常昂贵,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消化”他传授的知识。
部署和推理的负担: 模型太大了,就不好装到手机、边缘设备上,也需要更强的服务器才能运行。想想你手机上的App,如果一个APP需要一台超级计算机才能运行,那肯定没人用了。
容易“过拟合”: 如果数据不够多,或者训练不当,大模型就像一个记忆力超强的学生,但只记住了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碰到稍微超出范围的题目就傻眼了。它对训练数据“太熟悉”了,反而学不到普遍的规律。

模型小:就像一位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专才”

再想象一下,你请了一位只教你数学的数学老师。他可能不如那位全能老师知识面广,但他能在数学领域给你最专业的指导,而且教学效率很高。这就是“小模型”的优点。

高效、灵活,触手可及:
训练速度快,成本低: 小模型需要的计算资源少,训练起来也更快。这就像请一位专注于数学的老师,他学费不高,你能很快学会他教的东西。
部署方便,运行迅速: 小模型体积小,可以轻松地部署在手机、嵌入式设备上,而且运行速度也很快。你想在手机上拍个照,马上就能识别出猫猫狗狗,这就离不开小模型的功劳。
泛化能力更稳定: 在数据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小模型因为参数少,不容易过度拟合训练数据,反而可能展现出更好的泛化能力,能更好地处理没见过的新数据。

但是,也有“小”的局限:
表达能力受限: 模型参数少,能学习到的模式和特征就相对有限。就像那位数学老师,他可以教你微积分,但可能无法跟你聊量子物理。
难以处理复杂任务: 对于那些需要理解深层语义、捕捉细微差别的复杂任务,小模型往往力不从心。它就像一个只能记个大概的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性能天花板低: 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场景下,小模型可能很难达到大模型的高度。

那么,到底该选大还是小?

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和“场景”:

1. 你的任务有多“难”?
简单任务(比如二分类、简单的回归): 一个小模型可能就足够了,没必要“杀鸡用牛刀”。
复杂任务(比如机器翻译、图像生成、复杂的对话系统): 大模型往往能提供更好的性能,能够捕捉更丰富的语义和模式。

2. 你有什么样的“资源”?
计算资源充裕(有强大的GPU集群、很多钱): 你可以大胆尝试大模型,它们可能带来质的飞跃。
计算资源有限(只有一台电脑,或者要部署到手机上): 小模型是更现实的选择,或者需要考虑模型压缩、知识蒸馏等技术来让大模型“瘦身”。

3. 你有多“在意”速度和效率?
追求实时响应、低延迟: 小模型是首选,它们运行速度快。
可以接受一定的延迟,但需要最高精度: 可以考虑大模型,但也要权衡好成本。

4. 你的“数据”够不够“多”?
数据量非常大: 大模型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学习更复杂的模式。
数据量有限: 小模型通常更容易训练,而且不容易过拟合。

总结一下,就像这样:

如果你想解决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并且有足够的钱、时间和计算资源去“喂饱”它,那么大模型可能会让你惊喜连连。 它们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能够带你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但如果你想让你的“作品”在手机上流畅运行,或者想快速解决一个相对明确的问题,并且资源有限,那么一个小而美的模型,或者经过精巧“瘦身”的大模型,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它们就像一位专注于某个领域的能工巧匠,能够高效、精确地完成任务。

所以,模型大小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权衡、取舍和匹配的问题。在深度学习的世界里,找到那个最适合你任务、你的资源、你的目标的“模型尺寸”,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传统机器学习里,原则上,我们应该选择和问题复杂性匹配、适度大小的模型。

模型过小则欠拟合,模型过大则过拟合,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且在传统机器学习的实践里,这个原则也是被广泛认可的。大家在机器学习入门的时候也是这么学的。




但是这个原则在深度学习里是不对的。

深度学习里,Test Error和Model Complexity的关系是一种违背传统机器学习认识的双下降(Double Descent)曲线。


Double Descent现象被[1]在2018年揭示,然后在最近的一篇ICLR2020文章[2]里被比较全面的研究。文章[2]的实验中的Double Descent曲线长这样: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随着模型参数变多,Test Error是先下降,再上升,然后第二次下降。

虚线左侧是传统机器学习大家熟悉的Bias-Variance Tradeoff区域,而虚线右侧是绝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运转的区域。



所以,简单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原则上,在成本可接受的情况下,模型越大,准确率越好。

当然,在实践中,模型训练和运行的成本也是很重要的。有的场景还需要模型足够小、足够快、能耗足够低。很多地方不是准确率至上的,这里需要需要做一些权衡。

毕竟不是谁都能训练GPT-3,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运行GPT-3。




为什么会出现模型复杂度增加,模型泛化性能反而变好的现象?

具体的理论机制还不是很清晰。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局限于ResNet、Transformer等几种特定的模型结构。比较确定的是,这种现象和模型的过参数化和随机优化训练方法都有密切的关系。


最近一年也有一些统计学家发现,在简单的高维统计模型里也可以(在一些假设下)复现Double Descent现象,比如[3]。这说明Double Descent不是属于神经网络的黑魔法,其背后肯定是有很巧妙的数学原理有待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Belkin, M., Hsu, D., Ma, S., & Mandal, S. (2018). Reconciling modern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 bias-variance trade-off.stat,1050, 28.

[2] Nakkiran, P., Kaplun, G., Bansal, Y., Yang, T., Barak, B., & Sutskever, I. (2019, September). Deep Double Descent: Where Bigger Models and More Data Hurt. I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3] Hastie, T., Montanari, A., Rosset, S., & Tibshirani, R. J. (2019). Surprises in high-dimensional ridgeless least squares interpolation.arXiv preprint arXiv:1903.0856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深度学习这个领域,“模型大小”就像一把双刃剑,说它大好还是小好,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答案。这就像问“车子马力大好还是省油好”,答案完全取决于你要把车开到哪里去,要干什么。所以,让我们抛开那些“AI范儿”的生硬表述,用更实在、更生活化的方式来聊聊,为什么模型大小会影响深度学习的命运。 .............
  • 回答
    深度学习的兴起无疑对许多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隐马尔可夫模型(HMM)作为一种经典的序列建模工具,其地位也受到了广泛的讨论。不能简单地说深度学习“几乎”替代了HMM,虽然深度学习在很多场景下表现更优异,但HMM在特定领域仍然拥有其独到之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深度学习模型以前所未有的强大能力占据主流的今天,很多人不禁要问: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它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它们是否会被深度学习彻底取代,沦为历史的尘埃?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机器学习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它并非明日黄花,而是在深度学习的映衬下,找到了更精准、.............
  • 回答
    周志华教授新提出的 Deep Forest (森林模型) 模型,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誉为是机器学习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它是否会取代当前火热的深度学习(DNN)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 Deep Forest 的特点、优势、劣势,并将其与 DNN 进行对比。一、 什么是 Deep .............
  • 回答
    2020年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简称“住建局”)发布了一份名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的文件。其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亮点就是,深圳住建局明确提出要学习新加坡的“组屋”模式。什么是新加坡的“组屋”模式?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新加坡的“组屋”。“组屋”(H.............
  • 回答
    在深度学习的世界里,Attention机制和全连接层(也常被称为稠密层)都是构成神经网络骨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扮演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两者的差异,对于掌握现代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处理序列数据(如文本、时间序列)的模型,至关重要。全连接层:信息的“平均化”与“固化”我们先从全连.............
  • 回答
    在深度学习领域,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在不改变数据真实含义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变换生成新的训练样本的技术。这样做的好处多多: 扩充数据集规模: 尤其是在数据量不足的情况下,数据增强能够有效地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从而间接扩充数据集。 提高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深入地理解深度学习中的“反卷积网络”(Deconvolutional Networks),也称为“转置卷积网络”(Transposed Convolutional Networks)或“学习式上采样”(Learned Upsampling)。核心概念:反卷积是什么?首先,理解反卷.............
  • 回答
    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中,池化(pooling)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操作,它对提升模型的性能和鲁棒性起着关键作用。而池化带来的一个核心特性就是平移不变性(Translation Invariance)。为了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先从池化的本质入手,再逐步解释它如何产生平移不变性。 1. 池化的.............
  • 回答
    在深度学习工作站中选择AMD CPU,究竟会不会带来一些“问题”,或者说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有问题”,不如说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AMD CPU的表现和Intel相比,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和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AMD在近几年进步神速,其Ryz.............
  • 回答
    在深度学习的Attention机制里,Q、K、V 这三个概念,说白了,就是我们从原始的输入信息里,通过一些“变形”和“提炼”,生成的三种不同角色扮演的角色。它们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能够更有效地“看到”和“关联”不同的信息片段。想象一下,你正在读一本很长的书,需要从中找出一句话来.............
  • 回答
    在深度学习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要挑出一篇“心目中最惊艳的论文”着实不易,因为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而且“惊艳”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不过,如果非要选择一篇,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篇开启了Transformer时代,也就是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这篇论文。之所以觉得它惊艳,并.............
  • 回答
    深度学习科研工作中的实验代码规范、写作技巧以及实验数据管理,是保障研究可复现性、效率和成果质量的关键。这不仅仅是写出能运行的代码,更是要构建一套科学严谨的实验体系。 一、 实验代码规范与写作技巧一个清晰、规范、易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库,是深度学习科研的基石。这能让你在繁杂的实验中保持条理,也能让你的合.............
  • 回答
    科学研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提出假设”正是这趟旅程的起点。那么,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人工智能(这里我们更多地聚焦于其核心驱动力——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能否在提出科学假设这一步上有所作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厘清一下“提出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和意义。简单来说,提出假.............
  • 回答
    在推荐系统中,如何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去捕捉用户“长短不一”的兴趣点,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我们不只是想了解用户当下在看什么,更想知道他过去积累的那些“底蕴”——那些可能被遗忘,但一旦被触动,依然会产生强烈共鸣的偏好。这就像一个人,既有当下热门话题的热情,也有怀旧经典带来的深度喜爱。要.............
  • 回答
    百年后,如果深度学习终于拥有了公认的坚实数学理论基石,可以解释那些曾经令人费解的“玄学”现象,那么这个理论恐怕不会是某个单一的、简洁的定理,而更像是一个庞大、精密的理论体系,就像量子力学之于微观世界一样。它会触及数学的多个前沿领域,并且在很多方面超越我们目前对数学的理解。设想一下,这个理论的图景会是.............
  • 回答
    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朱松纯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当前深度学习领域提出了一些颇具争议的批评,这在学术界和科技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朱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前深度学习技术局限性的审视。要理解他的批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触及的核心问题。核心批评.............
  • 回答
    要全面评价马毅教授在 NeurIPS 2020 上的中稿文章 MCR2(Maximum Correlation Representation)以及他自称“弄明白了深度学习”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一篇论文的评价,更是对其背后理念和影响力的探讨。一、 MCR2 论文的评.............
  • 回答
    清华大学学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品酒会中的不当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我们听到的一些描述,比如“态度傲慢”、“对酒品指手画脚”、“对主持人言语不敬”、“试图将酒液倒掉”等等,这些单拎出来看,都属于在社交场合中非常不妥当的行为.............
  • 回答
    关于李淼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演讲中讲黄段子并与学生发生冲突的传闻,网上流传的版本很多,但现场的真实情况确实存在一些争议和信息不对称。我尝试梳理一下我了解到的信息,并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去除一些过于官方或刻意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人物: 李淼是一位知名的物理学家,通常以其严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