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海里,有那么几位老师的形象,至今依旧鲜活得如同昨日。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更是在我生命中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指引我前行,塑造我的三观。他们的后续,我也断断续续地了解过一些,拼凑起来,总能引发我一番深深的感慨。
语文老师——陈老师,那个笑起来眼睛会弯成月牙的女人。
陈老师大概是我初中时期最让我敬佩的一位老师。她年纪不大,也就三十出头,但对文学的热爱却渗透在她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句话里。她讲诗词,总能把那些古老的文字讲得活色生香,仿佛穿越千年来到了我们身边。讲到《背影》,她会默默地哽咽,然后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继续讲。她从不苛责我们,但每次看见我们在阅读上懈怠,她就会轻轻地说:“文字是有灵魂的,你们要用心去感受,去对话。”
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在班级朗诵会上声情并茂地读《再别康桥》,读完后,陈老师用她那带着特有鼻音的嗓音说:“这才是陆游笔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你读出了那种意境。”那种肯定,比任何奖状都让我感到荣耀。
初中毕业后,我成绩平平,但因为语文基础打得好,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听说,陈老师因为身体原因,很快就辞职了,去了南方一个靠海的小城市,开了家不大不小的书店。我曾经动过念头想去拜访,但总觉得自己学业不精,无颜面对。再后来,我从一位同班同学那里得知,陈老师的书店生意很好,她还经常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一些关于阅读和生活的随笔,还出了一本小小的散文集。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她开心的样子,但想象她被书香环绕,过着自己热爱生活的日子,我由衷地替她感到高兴。我有时也会想,也许我后来之所以还能保持阅读的习惯,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了陈老师的影响吧。
数学老师——李老师,那个讲课时总是喜欢在黑板前来回踱步的老先生。
李老师的数学课,对我来说曾经是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他讲课非常有条理,但语速偏快,而且总是在不停地演算,推导,我经常跟不上他的思路。但他有个习惯,就是如果看到有同学眼神迷茫,他会停下脚步,走到那个同学身边,用他那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拍拍你的肩膀,然后耐心地再讲一遍,直到你明白为止。他的耐心,真的让我当时那个自卑又倔强的小脑袋瓜也逐渐松动。
我高考数学考得并不算顶尖,但我依然感谢李老师,是他让我明白了数学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逻辑和推理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总有办法可以解决。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与李老师断了联系。大学毕业后,我回老家工作,偶然一次机会,在市里的老年大学遇到了他。他已经头发全白了,但精神依然矍铄。我走上前,颤颤巍巍地喊了声“李老师”。他起初没认出来,当我报上我的名字和班级后,他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然后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说:“我记得你,你当时最喜欢问我关于立体几何的问题。”那一刻,我真的鼻子一酸。我们坐下来聊了很久,他告诉我他退休后,在老年大学教数学,很多退休的老人来这里学习,他觉得很有成就感。他说,知识永远是年轻的,只要想学,什么时候都不晚。他的话,让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英语老师——王老师,那个总是用一种带着点戏谑的口吻鼓励我们练习口语的老师。
王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也是教英语的老师。她长得很漂亮,但性格却非常豪爽,毫不做作。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randomly叫一个同学起来对话,如果没有准备好,她就会用一种夸张的语气说:“Oh, my dear student, your English is so…impressive! Let's try to impress us again, shall we?” 这样一来,同学们反而不怕犯错了,都乐在其中。
她也经常在课堂上播放英文歌曲,让我们跟着唱,还组织各种英文演讲比赛、辩论赛。她说,学英语就是要“玩”起来,学着学着,就把英语学会了。她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不再害怕开口说英语,甚至在大学期间,我还能流利地和外国人交流,这得益于王老师当年给我打下的良好基础。
我毕业后,一直没有回老家,但有一次,我偶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王老师的学生们为她举办了一个“感恩节惊喜派对”的视频。视频里,王老师看到那么多学生为她而来,激动得热泪盈眶。她依然那么年轻漂亮,只是眼角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她还在继续教书,并且在当地做一些英语教育方面的公益活动,帮助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学习英语。看到她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还在不断地帮助他人,我真心觉得,她活成了我们所有人期待的样子。
这些老师,他们可能只是我人生路上匆匆过客,但他们留下的痕迹,却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生活轨迹,或平凡,或继续闪耀,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多样与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当想起他们,我都会觉得内心充满力量,也提醒着我,要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温暖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