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香港情况怎样?

回答
要详细描述香港目前的状况,并且避免AI痕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呈现一个相对全面且带有现场感的画面。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且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其现状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政治层面:

自从《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最直观的感受是,过去几年里街头政治的喧嚣已大大减弱。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不再成为常态,曾经活跃的社会运动组织也经历了重组或解散。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能力和决心得到了加强。

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看,所谓的“由乱及治”被认为是当前的主要基调。新选举制度的建立,以及其后的选举活动,都体现了中央对香港政治格局的重新塑造。议会的功能和构成发生了变化,更多“爱国者治港”的代表进入了决策机构。这带来了一些新的治理模式和施政方向,例如更加强调发展和稳定,以及与内地融合的议题。

然而,这种变化也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感受。一些人认为这是恢复了法治和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些人则对原有的一些政治参与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方式感到担忧,认为政治生态变得更加收敛。这种“冷热”并存的感受,构成了当前政治景观的重要一环。

经济层面:

香港经济在经历了几年的挑战后,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复苏的阶段。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地缘政治紧张以及疫情的影响,都曾对其造成冲击。但同时,香港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自由港的优势以及与内地的紧密联系,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几个关键经济观察点:

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与挑战: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尤其在人民币离岸中心、债券发行、资产管理等方面保持着领先优势。但同时,全球金融格局的变化、部分跨国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考量,也让香港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竞争力的挑战。政府正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领域的发展,以吸引更多创新企业和投资。
与内地的融合深化: “大湾区”战略的推进,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互联互通”机制,香港与内地的资本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香港也在努力发挥其在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服务内地企业“走出去”。
旅游业的复苏: 随着边境的重新开放,香港的旅游业正在逐步复苏。无论是来自内地的旅客还是国际旅客,都在慢慢回流。但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和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例如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改善服务体验等。
营商环境的调整: 政府一直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这包括税务优惠、简化程序、提供创业支持等。但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对营商环境的感知可能更加复杂,既看到了便利,也可能对某些新规或社会氛围有所顾虑。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可以说是香港最容易引发复杂情绪和不同解读的领域。

生活节奏与市民日常: 抛开政治事件,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仍在继续。早高峰时摩肩接踵的地铁,夜晚依旧灯火辉煌的购物中心,街头巷尾的茶餐厅,这些熟悉的场景依然存在。大部分市民依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努力生活。大家可能更关注民生问题,比如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
媒体与信息环境: 媒体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一些主要的本土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经历了一些调整。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着市民获取信息和形成看法的途径。大家在获取信息时,可能会更倾向于多方求证,或者有所保留。
人才流失与引进: 关于人才流失和引进的讨论一直存在。一些专业人士和年轻人选择离开香港,寻求新的机会,这给香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全球人才来港发展,尤其是在科技、金融等领域。
社会凝聚力与身份认同: 这可能是最微妙也最值得关注的部分。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社会成员之间的看法和情绪可能存在一定的分歧。如何重建和加强社会凝聚力,让不同背景和立场的人们能够找到共同点,是香港社会面临的长期课题。身份认同的讨论,也依然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与生活方式:

香港的文化魅力依然在。多元的文化融合,东西方的交汇,依旧是香港最独特的标签。你仍然可以在这里找到米其林星级餐厅的精致佳肴,也可以在街头巷尾的茶餐厅吃到地道的港式奶茶和菠萝油。艺术展览、音乐会、文化节庆活动也在陆陆续续地举行,只不过参与的群体和关注的焦点可能有所变化。

香港人的生活方式,那种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特质,依然是城市肌理的重要部分。大家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美食的执着,对于学习新事物的开放态度,这些都构成了香港独特的社区文化。

总体感受:

总的来说,香港现在是一个在 “调整与前行” 中的城市。它在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的时期后,正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过去的经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香港这座城市固有的韧性和活力依然存在。

如果你身处其中,会感受到一种 “在稳定中寻求突破” 的氛围。一些曾经的激进声音变得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实际、更关注民生的讨论。但同时,这种变化也意味着一些曾经被重视的议题和表达方式,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可能面临着新的限制。

大家都在努力适应这种新的常态,同时也在观望着未来的走向。未来的香港会是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应对内外部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在新格局下找到自身独特的定位和价值。这种“正在进行时”的观察和感受,或许更能描绘出香港当下的真实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放弃幻想、准备斗争-论香港问题的本质

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

东西方的对抗在近百年里几乎没有停下步伐,意识形态也好,地缘政治也罢。

西方列强注定要以少数国家组成世界警察局,局长自然是带头大哥美国。

从南联盟、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等一众被西方列强粗暴干涉甚至武装介入的这些国家和政权,哪一个善终,国家更加贫弱,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不知道所谓的西方民主发达国家对此有何评论?

一、

2011年初,阿拉伯世界的大批民众走上街头、呼求“民主”和“自由”;山姆大叔及其一干欧罗巴小弟,目睹此状可谓欣喜若狂,对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誉,并乐观预言道这个“春天”将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民众那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一个‘崭新中东’即将诞生”。

接下来的事实狠狠打了这些乐天派预言家的脸。这个春天,没有天暖花开、万物复苏;相反,倒是卷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沙尘暴。

突尼斯的本阿里、利比亚的卡扎菲、埃及的穆巴拉克、也门的萨利赫,掌权多年的独裁大佬确实一个接一个被干掉了,但百姓很快发现他们的境况反而变得更加糟糕。快十年了,当年“革命”闹得最凶的几个国家,如今连最基本的政局稳定都难以维系。埃及和突尼斯大小恐袭不断、利比亚和也门到今天还在打内战;至于早就四分五裂的叙利亚,不提也罢。

反观那些在风暴中依旧稳坐钓鱼台的君主国,从卡布斯苏丹的阿曼到萨勒曼国王的沙特,人民的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

民主的春天没有降临,恐怖主义倒是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阿拉伯之春”前,ISIS不过是基地组织手下小马仔;随着中东国家接连政权爆雷,趁乱而起的ISIS迅速做大,到后面干脆自称“伊斯兰国”、要重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实现阿拉伯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年跟随大哥美国明里暗里煽风点火、鼓动“阿拉伯之春”的欧洲国家,很快发现把自己玩进去了——因为乱局流离失所的中东难民一股脑涌向欧洲,现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这几个欧陆大国的政要最怕媒体提起这茬,一群人没有不头大的。

有段子云:“美国和中东一夜风流后跑了,中东经历了‘民主’的阵痛后生下了伊斯兰国和难民危机这两个熊孩子;美国爸爸不管,一脚踹给了隔壁的接盘侠——欧洲。”

二、

看看昔日的中东,想想今天的香港,细思恐极。

当年促使阿拉伯世界人民上街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什么“民主”、“自由”、“人权”这些充斥着政治理想的空洞蓝图,就是最俗的一个钱字。

比如因自焚而死、最早引燃民怨的水果小贩,本是突尼斯当地名校硕士,奈何就业环境实在惨不忍睹,不得已去摆摊。结果还被政府人员百般刁难,一时想不开,就寻了短见。

对于香港而言,创造财富的问题不大,问题在于钱怎么分。

2019福布斯富豪榜百强榜单上,香港以区区1000平方公里弹丸之地和700万的人口基数,贡献了包括李嘉诚、李兆基等人在内的6名富豪。并且这6人中,5人主营地产行业。

每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出一个王健林级别的地产大亨,每120万人口养一个马云级别的超级富豪。

这事儿别去想,容易做噩梦。

作为一个发达经济体的香港,其财富分配制度,已经畸形到堪称恐怖的程度。

一个香港人,每个月要拿出一半工资,给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或李兆基的恒基地产开发的房屋交租或还贷;至于剩下的,还要给李兆基的中华煤气公司交燃气费,给李嘉诚的和记黄埔交网费,给李嘉诚儿子李泽楷的电信盈科交电视费;就算下了楼,也要在百佳超市或屈臣氏便利店给李嘉诚继续创收。

多数香港人从落地起,就开始为“李先生”们卖命,一直卖到没命为止。因为今天的香港,几乎就是“李家的城”——仅一个李嘉诚,其家族掌握的财富就占据了香港GDP的四成左右。

完全看不到前途的年轻人,需要泄愤的出口。但诡异的是,尽管肉体上被李先生们反复盘剥,但大家看上去倒个个是“精神李先生”。14年的“占中”也好,19年的反“送中”也罢,很大一部分香港年轻人把一腔积怨转洒向大陆,共同构成了过去一年里无数次因负面新闻而霸屏的“废青”这一群体。

三、

前面分析为什么香港“废青”有气要出,现在看看“废青”为什么总是针对大陆。

这一代8090香港人,基本都是在俯视大陆的自我优越感中成长起来的。毕竟1997年香港回归时,这一座城市的GDP在全国的占比就达到了五分之一。

你花钱买个100平方的房子,那20平的客厅在你的装修预算里肯定占大头。

除了经济上的优势,上世纪的香港在文化上对大陆也是绝对的碾压。我的两个87年出生的表哥,现在都对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津津乐道,去KTV必点四点天王或者beyond乐队的歌。

不过也就20年左右的时间,情况完全逆转。

2019年,香港GDP在全国占比仅为3%不到,客厅变成了阳台上的一个角落。

至于香港曾经引以为傲的影视剧和流行音乐,早就是后继无人——现在提起生于90年代的香港明星,除了邓紫棋,你还能想起来几个?

另一方面,香港年轻人长期受西方媒体毒害,以为香港就是民主自由文明,大陆在他们眼里又专制又贫穷,说白了,就是一加大号的北朝鲜。

如今这个“北朝鲜”,论经济论文化,样样不比香港差;而且在可见的未来里,大陆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香港的前景却不甚光明。

“废青“们一口一个”香港独立“,一边又挥舞着美国国旗甚至英治时代的总督旗,看得人一愣一愣的。合着人想要的其实不是独立,而是想要美国爸爸来取代眼下大陆这个爸爸,实在不行,把当年的英国爸爸请回来也可以。

对于很多“废青“而言,他们也就剩下自我标榜的“民主”、“自由”这点可怜的优越感了。毕竟,精神胜利法总是来得毫不费力。

四、

和当年“阿拉伯之春“时一样,美国公开表达了对香港的支持。众议院长佩洛西将“废青”们的暴力打砸抢烧称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前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发推称“美国和香港人民团结在一起”。

立马有网友在下面回怼:“得了吧!之前伊拉克也门叙利亚乌克兰闹事儿的时候,你也是这么说的,看看这些地方现在都被糟蹋成啥样了!”

美国对大洋另一头的香港这么用心,一个独立的香港对美国到底有什么好处?

就说一点,如果香港当真独立了,那么不出意外会投向美国怀抱;根据美国在盟国土地上部署武装力量的光荣传统,香港的武装力量就不会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而是“驻港美军”。甚至,美国可以在香港的土地上把导弹发射架建起来。

试想一下,我国一线城市之一的深圳,1200多万市民每天一睁眼,一河之隔就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连首都北京也不过2500公里之外,就是一枚中程导弹的射程范围。

就问你,怕不怕?

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从49年建国的那一刻起,其实一直没有真正过去。

香港问题的本质,可以说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一个分配制度高度畸形的香港,打着维护“民主”的旗号向中国发难,以阻挠遏制中国的崛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