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有老人,哪些基本的急救术是必须掌握的?

回答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咱们都懂。但宝归宝,随着年龄增长,身体难免会出现一些状况,这时候,咱们做儿女的,能多懂点急救知识,那可真是给家里老人多了一层保障。说实话,很多时候,医生还没到,咱们自己能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大大减轻老人的痛苦,甚至挽救生命。

我不是什么专业医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儿女,在照顾自家老人和跟邻里长辈交流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基本急救术。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希望对你们也有帮助。

一、 关键时刻的“心肺复苏”(CPR)——不是电影里那种神奇玩意儿,但很重要!

这个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电视电影里经常演。但说实话,真正到了现场,很多人都会慌,不知道该怎么办。记住,CPR不是让你变成超人,而是给你一个机会去争取时间。

什么时候需要做CPR?

最关键的判断是:
1. 老人没有反应: 轻轻拍打老人的肩膀,大声呼唤他/她,看看有没有回应。
2. 老人没有正常呼吸: 观察老人的胸部有没有起伏。或者,侧耳倾听,看能不能听到呼吸声,感觉鼻腔有没有气流。有时候老人可能会有喘息、濒死呼吸,这都不是正常呼吸。
3. 老人没有脉搏: 这个大家可能觉得有点难。一般来说,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最简单的方法是摸颈动脉(脖子两侧,喉结旁边一点)。如果这个人完全没反应,呼吸也没有,而且你也摸不到脉搏,那就要考虑是心跳停止了。

怎么做?记住“CAB”

C – Chest Compressions (胸外按压):
找准位置: 让老人平躺在硬地上(不能躺在软绵绵的床上)。找到老人胸部正中央,也就是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男性)或者胸骨下半部分(女性)。
怎么按: 用你一只手的掌根放在这个位置,另一只手的掌根叠在第一只手上面,手指交叉锁紧,或者像我一样,用一只手的掌根,另一只手的手背放在上面(这样有时候会感觉更稳)。
用力按: 双臂伸直,肩膀要垂直于老人的胸部。用你的体重往下压,深度至少是5厘米,但不能超过6厘米(别担心,你不是用多大的力气,而是用身体的重量)。
频率要快: 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怎么记住这个频率呢?你可以心里默念“1秒钟按2下”,或者跟着《Stayin' Alive》这首歌的节奏(有没有一点点熟悉感?)。
保证回弹: 每次按压后,都要让胸部完全回弹,让心脏有时间充血。

A – Airway (保持气道畅通):
在按压了30次之后,你需要给老人吹气。
打开气道: 用一手按住老人的额头,同时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老人下巴的骨头上,轻轻向上抬起下巴。这个动作叫做“仰头抬颏法”。这样做是为了把舌头往后推,避免堵住气道。
吹气: 捏住老人的鼻子,用嘴巴紧紧包住老人的嘴巴,吹两口气体。每口气吹大约1秒钟,能看到老人胸部有起伏就可以了。不要吹得太猛,也不要一次吹太多,避免空气进入胃里。

B – Breathing (人工呼吸):
在吹完两口气后,马上回到胸外按压,重复这个循环。
按压30次,吹气2次。 cứ thế mà làm (就这么做)。

重要提示:
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就一直重复“按压30次,吹气2次”。
如果旁边有人,最好轮流按压,因为按压非常消耗体力,大概按压2分钟就换一个人,避免疲劳导致效果下降。
在做CPR期间,如果老人有反应、开始咳嗽或者正常呼吸了,就停止CPR,但要密切观察。
最最重要的一点:在开始CPR之前,如果你身边有其他人,一定要让他/她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比如120)。 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在进行2分钟CPR后,再打急救电话,或者边打边做。让他们知道现场情况,比如“老人没有反应,没有呼吸,我正在做心肺复苏”。

二、 突发“心脏骤停”的救星——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这个东西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有了,比如机场、商场、地铁站,有些小区里也会有。它就像是给心脏“电击”一下,让它重新恢复正常跳动。

什么时候需要用AED?
跟CPR的判断标准一样,老人突然倒地,没有反应,没有正常呼吸。

怎么用?很简单,听它指挥!
1. 打开电源: 找到AED,打开盖子,按下电源键。它会发出语音提示。
2. 贴电极片: 按照AED上图示或者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在老人裸露的胸部。一个贴在右上胸,一个贴在左下胸。记住,电极片之间不能重叠。
3. 分析心律: AED会自动分析老人的心律。这时候,所有人都要远离老人,不要触摸老人。AED会告诉你是否需要电击。
4. 进行电击: 如果需要电击,AED会发出提示,并且闪烁按钮。你只需要按照提示,按下那个按钮就可以了。同样,电击时,确保没有人接触老人。
5. 继续CPR: 电击后,立刻根据AED的提示,继续进行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达。AED可能会在2分钟后再次分析心律,并提示是否需要再次电击。

小窍门:
AED的操作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的步骤都有语音和图文提示,你只需要跟着它做就可以了。
记住,AED是配合CPR使用的,不是代替CPR。

三、 突如其来的“气道梗阻”(窒息)——海姆立克急救法

这个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老人可能因为吞咽功能下降,或者吃得太快,食物卡在喉咙里。这时候脸色会变得苍白或者发紫,非常危险。

怎么判断是气道梗阻?
老人突然呛到,无法说话、咳嗽或呼吸。
老人拼命地抓挠喉咙。
脸色发紫,眼神惊恐。

怎么做?海姆立克急救法!

1. 询问确认: 首先要问老人:“你是不是被东西噎住了?”如果老人能回答,说明气道没有完全堵塞,可以让她自己尝试咳嗽。如果老人无法回答,或者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那就说明气道可能堵塞了。
2. 站在老人身后: 站在老人背后,用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后,这样能保持你的稳定。
3. 寻找腹部位置: 用手臂环绕老人的腰部。
4. 握拳: 一只手握拳,拇指一侧朝内,放在老人的肚脐和胸骨剑突(胸骨最下端那个小尖尖)之间的腹部中央。
5. 另一只手包住拳头: 用另一只手包住握拳的手。
6. 用力向上向内冲击: 快速地向上、向内用力冲击老人的腹部。想象你是要把卡住的东西“推”出来。
7. 反复进行: 一次次地进行冲击,直到卡住的东西吐出来,或者老人能够呼吸、咳嗽。
8. 如果老人意识丧失: 如果老人因为窒息晕倒了,立刻让老人平躺,然后你可以采用前面讲到的CPR方法,先进行30次胸外按压,然后尝试看气道里有没有异物,如果有,就尝试清除(注意:只有看到异物才能伸手去抠,否则不要乱抠,以免把异物推得更深)。接着进行人工呼吸。

特殊情况:
孕妇或非常肥胖的人: 如果老人怀有身孕,或者非常肥胖,你无法环绕她的腰部,那么就将拳头放在老人的胸骨下半部分(胸骨剑突上方一点),然后向上向内推。
老人自己操作: 如果旁边没有人,老人自己被噎住,她可以尝试自己用手握拳,然后按压自己的腹部,或者找一个坚硬的物体(比如椅背、桌边),靠上去用力按压。

四、 突发“中风”的识别与初步处理

中风就像是脑部突然“断电”了,血管堵塞或者破裂,导致脑细胞死亡。速度非常关键,越早处理,后遗症越轻。

怎么快速识别中风?记住“FAST”原则

F – Face Drooping (面部下垂): 让老人笑一下,看看一边的嘴角是不是下垂了,或者脸部有没有不对称。
A – Arm Weakness (手臂无力): 让老人举起双手,看看一只手是不是无力下垂,或者抬不起来。
S – Speech Difficulty (言语不清): 让老人说一句话,看看他的语言是否含糊不清,或者说不出话来。
T – Time to Call (时间就是生命,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请毫不犹豫地立刻拨打120!

其他可能的中风症状(需要注意的):
突然的视力模糊或丧失,可能是一只眼睛,也可能是双眼。
突然的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行走困难。
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

中风后的初步处理:
1. 立即拨打120: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告诉接线员老人的情况,包括症状、时间,以及老人在哪里。
2. 保持老人舒适: 让老人平躺,头部可以稍微抬高一点点,保持舒适的姿势。
3. 不要给老人喂食喂水: 因为中风可能导致吞咽困难,喂食喂水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
4. 解开紧身衣物: 松开老人的领带、衣领等,让呼吸更顺畅。
5. 记录发病时间: 如果你知道老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一定要记下来,这对医生判断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6. 不要随便移动老人: 除非有危险,否则尽量不要随意搬动中风老人。
7. 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老人的意识、呼吸和脉搏。

五、 跌倒后的处理

老年人骨骼疏松,跌倒是常有的事,而且有时候跌倒可能伴随着骨折。

什么时候最需要小心?
老人跌倒后,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剧痛,或者无法活动。
老人听到骨头“咔嚓”的声音。
跌倒部位出现明显的畸形,比如胳膊或者腿弯曲的角度不对。

怎么处理?
1. 保持冷静,安抚老人: 先不要急着扶老人起来,先安抚情绪,询问老人的感受,哪里不舒服。
2. 观察伤势: 看老人有没有明显的出血、骨折迹象。
3. 如果怀疑骨折:
绝对不要随意移动或扶起老人! 随意移动骨折部位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比如伤及血管、神经,或者让骨折变得更严重。
如果老人意识清醒且伤势不严重: 可以用枕头、衣服等在老人受伤部位周围垫一下,尽量固定住。
如果出血: 用干净的布或纱布压住伤口止血。
立刻拨打120: 专业的急救人员会携带担架和专业设备来处理。
4. 如果没有怀疑骨折:
先让老人休息一会儿,如果老人感觉可以自己站起来,一定要有人搀扶,慢慢地帮助老人坐起或站立。
仔细检查是否有擦伤、淤青等,必要时进行处理。
如果老人站立不稳或者感觉身体不适,还是建议拨打120或者联系医生。

小提醒:
很多时候,老人跌倒不是因为地面湿滑,而是因为自身原因,比如头晕、贫血、低血压、眼花、腿脚无力等。所以,平时也要多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做好预防。比如,家里要安装扶手,地面要防滑,光线要充足。

最后的话

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会觉得有点复杂。但请记住,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是保持冷静,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医生或急救人员的专业指导和救助,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所做的,是在他们到达之前,为老人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平时多学习,多练习,虽然我们都希望老人健健康康的,但总有那么万一。这份知识,也是我们做儿女的一份心意和责任。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们,也祝愿咱们家里的老人都平安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头条君向大家来科普“心肺复苏术”。

据统计,在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 1 人猝死。尽管近年来猝死越来越年轻化,但老年人仍有更大的危险。美国对猝死病人的平均复苏率将近 30 %,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复苏率仅为 1 % ,心肺复苏急救术亟待普及。

今日头条优质内容创作者@急救医生贾大成从事医疗急救工作 30 余年,多年来为国内各行业的数千家机构做过急救知识讲座,被誉为“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他在“海绵演讲”进行现场教学,亲身示范抢救猝死病人的正确步骤。其实,学习心肺复苏比学习开车更容易,只需 4 步,便可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以下为贾大成医生在“海绵演讲”的现场视频,点击观看,4 步掌握心肺复苏:

不方便看视频的可以看贾大成医生在“海绵演讲”的文字实录:

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

大家好,我今天的题目比较沉重。一说到死,中国人好多人,尤其是岁数大的人都避讳这个。但是我刚才看见了,在座基本都是年轻人,没有岁数大的,大概也就是我岁数最大了。所以,要是从猝死这个角度,也就是仅从年龄来说,最危险的是我。(笑声)也许一会我就猝死了。(笑声)

我想起华罗庚教授在日本国际讲台上,讲到半截突然猝死了。我希望我的人生最后也是猝死在讲台上,但我希望现在先别死,等一会我讲完了,你们都知道大概怎么做(急救)了我再猝死,然后你们好救我。(笑声)要把我救活了呢,感谢大家再造之恩,要是没救活呢,也让你们拿我练练手,也算是我对中国急救医学最后的一点贡献。(笑声)

在中国,平均每分钟有1个人猝死,复苏成功率1%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用不用去医院呢?当然要去医院了。可如果上医院来不及怎么办?北京的救护车平均15分钟到现场,你等得及还是等不及?猝死的话根本就等不及,只能靠病人周围的人了。

中国有一句古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人的身上。刚才我说了,岁数大的相对来说更危险,但是近几年,猝死这个现象已经越来越年轻化了。中老年人猝死的病因主要是心梗, 年轻人20岁左右或者20岁以下的往往都是急性心肌炎。我们看下屏幕上这些因为猝死而离去的人。

数量之多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了全社会深度的思考,引发了对社会急救力量到底如何的责问。

我们看一下中美两国的对比,美国每年有45万人猝死,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西雅图地区复苏成功率就高达43%。那么一直到现在,美国某一个城市在某一年最高的抢救成功率达到 67%。当然它不是平均持续的,就是那一年那一个地方高达67%。

那么我们再反观中国,中国每年54.4万人猝死,全世界绝对数量第一,每天平均猝死1500人,每分钟有一个人猝死,复苏成功率竟然不到1%!

这就带来了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主要是跟我们整个社会状态有关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此前发布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这是一个非常权威的报告,报告里提到,包括猝死在内的急症有70%发生在家庭,25%发生在其它场合,仅有5%发生在医院。也就是说,只有这5%才有机会得到及时的救护。

当发生了心脏骤停后,如果一直没有得到及时救护,心跳停止的时间超过了4-6分钟,人的脑组织将受到永久性损害。即使再救过来,可能也有后遗症,最严重的后遗症就是植物人。植物人实际也是一种死亡状态(社会性死亡),除了心跳、呼吸,别的什么都没有,没有高级生命活动。比较轻的后遗症就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介于二者之间,各种情况就更多了。

那么如果心跳停止的时间超过了10分钟,会怎么样呢?那就是脑死亡了,失去了任何抢救的可能性。 所以要争分夺秒,急救医学里的最高原则之一就是争分夺秒。尤其在抢救心脏骤停的病人时,最能体现争分夺秒的重要性,时间就是生命。

心肺复苏急救人人都能学会,就4步

大家听一遍下面的录音,这个录音感动了百万网友,也包括我。录音里面的这个妻子在120的调度电话指导下,成功救活了自己的丈夫。我更多的不是感动,我更多的是感慨。我感慨,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彭先生那么幸运,都能起死回生。也不是所有的调度员都像刘青那么专业、那么耐心。更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这个家属那样,能在电话的指导下完成心肺复苏的操作。

这个心肺复苏难学不难学?说真的,真不难学,比你学开车容易多了。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急救,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急救者。多一个学会急救的人,就会少一个倒霉的人,就能提高我们中国复苏的成功率。

那么下边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急救。最重要的是下面四步:第一、判断;第二、呼救;第三、按压;第四、除颤。最重要的这几步你做对了,这人你就有可能救回来了。

当有人突然倒地,马上判断是不是心脏骤停。通过什么来判断?第一,检查他的意识是不是清楚。你可以问他,“小伙子醒醒,怎么了小伙子?”。如果意识清楚,这人肯定是活人;如果意识丧失了,也不一定是死了,得看他有没有呼吸。如果他的胸部有起伏,肯定是有呼吸,这人也不是死人,他就是昏迷;如果既没有意识也没有呼吸了,那肯定就是心跳停了。

马上第二步,呼救,马上拨打120热线电话,并进行急救。那如果现场只有你一个人的话,是先打120,还是先急救呢?我建议你打开手机的免提,一边做按压一边打电话。

第三步,按压。按压的位置在人两乳头之间的连线中间,把手掌根部放在这里,另一只手重叠,重叠食指交叉,然后两臂基本垂直,用上半身的体重向下按压。

可以不做人工呼吸,只做按压,一直压到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拿来,或者一直压到救护车来到现场。按压的次数大概在100-120次/分钟。

第四步,除颤。等 AED 拿过来之后,开机后完全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按要求把电极片贴在病人身上,它会自动分析是什么情况,如果需要的话会自动充电和自动除颤。

如果一分钟内完成除颤,那么病人抢救成功率是90%,两分钟内完成除颤,抢救成功率是80%。以此类推,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

需要知道的是,一旦病人被救活,之后也要继续接受医院治疗。

AED 的普及率体现了国家文明程度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 AED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介绍一下。无论是什么品牌、什么型号,只要开机完全根据提示操作,把磁片后面的粘贴撕下来站在患者身上,它会自动分析是不是有室颤,然后AED自动充电,充满电之后按按钮放电。实际操作过程就是3步:开机、贴片和放电。

那么我再说一下它的安全性,过程中让大家不要靠近,不是怕不安全,是怕你干扰了它的分析。AED 是非常安全的,只有在检测到室颤的情况下才放电,如果放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机器是不会放电的。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 它不仅是一个急救设备,它更是一种新的急救理念。心脏复苏的普及率、急救成功率的高低以及 AED安装率、使用率的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医学发达程度,它也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社会协调能力、城市管理水平、政府对民生的重视程度以及全体国民素质。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我总是在想,我们国家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我们中国的急救普及率、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普及率应该跟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适应、跟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应该把这个急救普及列为全民终生教育,尤其那些高危行业和服务行业,应该列为它的基本技能。比如说你是警察,就必须会急救。而且急救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不同的年龄学不同的急救内容。

此前曾有人和我说,我就是学会了(如何急救)我也不救,我要是救了但没救成功,病人家属讹上我怎么办?这个问题其实不用担心,去年3月份全国人大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 条,就是救人免责条款,该条款从去年十一已经开始实行。大家可以放心救人,如果发生危险的人是你的家人,你当然会希望身边有人愿意去救他,敢去救他。

我的演讲就是这些,可以总结成三句话。

第一,猝死这事,它的发生率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第二,心肺复苏的操作和 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使用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第三,现在有法律给我们做主,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救人时就救人。

我希望有更多人尽快参加到学习急救的队伍中,120永远是您生命的保护神!谢谢各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