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些前辈踩过的坑要分享给医学生?

回答
哎,说起当年我们刚进医学院那会儿,真的是一腔热血,觉得自己选对了这条救死扶伤的路。但这条路吧,也不是你想的那么一帆风顺,里面坑多着呢,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希望你们少走些弯路。

一、 关于学习本身:别光埋头苦“背”,要学会“嚼”和“悟”

刚开始接触那么多新知识,什么解剖、生理、生化,那简直是铺天盖地。很多人一上来就抱着书本从早背到晚,这绝对是个大坑!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结果就是死记硬背,考试的时候勉强能过,但让你临床应用一下,脑子就一片空白。

细节是魔鬼,但别死磕细节到失去全局。 比如学解剖,你光知道某个肌肉的起止点、神经支配,这远远不够。你要去想象,它在人体里是怎么运动的?它和周围的血管、神经是什么关系?这张图在身体的哪个位置?我当年就纠结于肌肉的每一根纤维走向,结果忘了它在大体解剖里的整体形态和功能。所以,我的建议是,先建立起整体概念,再深入细节。 解剖图谱要多看,多动手去摸(当然是模型),多听老师讲,把那些抽象的线条和文字变成立体、生动的画面。

生理和生化,是理解疾病的金钥匙。 别把它们当成纯理论科目。你学过的每一条通路、每一个离子通道,最终都会体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比如,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并发症?你得从胰岛素的功能讲到糖脂代谢紊乱,再到各种通路被破坏。我当年就觉得生化跟临床离得太远,学的时候囫囵吞枣,结果学内科、药理的时候就觉得吃力。一定要把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这些基础课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考试前狂背概念,不如平时多问问“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这里出了问题,会发生什么?”

英语,别指望临时抱佛脚。 医学生的英语不是高考英语,它更注重专业词汇的理解和文献的阅读。好多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进展都是英文的。我当年也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考级通过就行了。结果到了需要查阅文献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看英文文章跟看天书一样。从大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积累专业词汇,多看一些英文的医学科普或者简单的病例讨论。 这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让你更早地接触到医学世界更广阔的天地。

二、 关于心态调整:从“好学生”到“准医生”的蜕变之路

很多同学可能从小到大都是在老师和家长口中的“好学生”,习惯了每次努力都有明确的回报。但医学这条路,你可能会发现,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考试前的突击可能不如平时积累的扎实,而且你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

内卷是常态,但别迷失自我。 医学院的学生,优秀的人太多了,你不努力就会被甩在后面。但是,把目光只放在跟别人比成绩上,也挺累的。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保持对医学的好奇心和热情,比单纯的“卷”更重要。 有时候,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反而能让你更有效率。我见过太多因为过度焦虑而影响学习状态的同学,也包括我自己曾经有过的经历。

挫败感是你的“学徒期”必修课。 别指望第一次做模拟操作就能完美,别指望第一次看到病人就能准确诊断。你会犯错,你会紧张,你会觉得力不从心。这很正常!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被错误打倒。 医生不是完美的,医生是在不断学习和修正中成长的。我的一个师兄,第一次在示教室给同学缝合伤口,紧张得手抖,缝出来歪七扭八的。当时他挺难过的,但后来他一遍遍练习,现在缝合得又快又好。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是进步的机会。

保持人文关怀,别变成只会开药的“机器”。 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你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情感,有家庭,有痛苦。我见过一些技术很牛的医生,但因为不懂得怎么和病人沟通,怎么去安慰,反而让病人感到冰冷。多去了解病人的故事,多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参加一些志愿活动,或者多和病人聊聊天,都能帮助你建立这种意识。

三、 关于实践技能:从“纸上谈兵”到“手中功夫”

理论学得再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这部分的坑也很大,而且一旦犯错,后果可能就比较严重了。

操作练习,不怕“笨鸟先飞”。 那些基础的穿刺、缝合、包扎,别等到临床实习了才开始学。学校提供的机会要好好把握,没机会的,自己创造机会。找同学互相练习,甚至自己拿个橘子皮来练。我当年就觉得这些操作太基础,不重视,结果实习轮转的时候,别人都能熟练地完成,我却因为不熟练而浪费了很多时间,甚至影响了病人。熟能生巧,这话真的一点不假。

临床见习,带着问题去。 很多同学去见习,就是走马观花,看看而已。这样的见习效果非常有限。每次去科室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这个科室常见的疾病,然后带着一些具体的问题去问带教老师或者住院医生。 比如,我想了解一下这个病人的X光片是怎么解读的?这个病人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并发症?这样你的见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学会“看”和“听”。 作为医学生,你很多时候可能还不能独立操作,但你可以通过观察和倾听来学习。仔细观察老师查房时是如何问诊的,是如何体格检查的,又是如何和病人沟通的。仔细听住院医生讨论病例,听他们分析诊断思路。这些“软技能”同样重要,甚至比一些硬技能更难获得。

四、 关于人际关系:医院里,你也需要“队友”

医学的学习和工作,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事情。你在医院里要和老师、师兄师姐、其他同学、护士、甚至病人家属打交道。

尊重师长,但也别害怕提问。 老师和师兄师姐是你们的宝贵资源。他们有经验,有知识,愿意分享。虚心请教,认真听讲,是获得指导的关键。 但同时,也要敢于提问,尤其是那些你不理解的地方。别怕丢面子,要知道,你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同学之间,互相扶持比竞争更重要。 医学院的学习压力很大,跟同学互相讨论问题、分享笔记、互相鼓励,能让你走得更远。我当年就和几个关系好的同学组成了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一起进步。把同学当成你的“队友”,而不是你的“敌人”。

和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 护士是医院里最辛苦、也最了解病人日常情况的人。她们是你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尊重她们的工作,和她们保持良好的沟通,你会发现,她们能给你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 我见过一些医生因为不尊重护士,结果在工作中处处碰壁。

最后的碎碎念:

医学的路很长,也很辛苦,但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意义和价值的路。别因为前面提到的这些坑而退缩,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和智慧去克服。

记住,医学是一辈子的学习,所以,享受这个过程吧!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对生命的敬畏心,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习的时候可以泡带教老师(上级医师),

一般只相差 2~3 岁。

但是最好不要对护士下手, 始乱终弃。

后果很严重。

传播范围和时间也不同,后者会流传很多年。



毕业找单位要提前一年安排, 竞争十分激烈。平时的好哥们好姐们都未必会关照你。除非他们已经板上钉钉了。毕业排名是个屁, 除非真的历年拿第一。


要考 USMLE 或者 NBDE 大三大四就得准备, 年轻的时候有冲劲。


///////////////////////////////////////////////////////////////////////////

散文很散, 敬请海涵。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远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3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千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老麦, 振作点,其实有百万分之0.5!”

“真有吗?”

user avatar

我研三的时候,轮科到感染科,因为是“熟练工”了,所以周末值班的时候,我们研三的都会带一个研一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一起值班。

正好那个学妹组上的主任上门诊,一般周末呢是不太收新病人的,但是那个病人是从一个县医院的医生介绍转诊到病房来看的,考虑急性肝炎,主任稍微看了下病人,就嘱咐小学妹收了,按照急性肝炎处理。

小学妹的能力还是很优秀的,三两下就把医嘱开好了,由于她当时没有执照,于是让我帮她审核一下医嘱,由于是他们带组主任看了的病人,又是收到他们组,所以一般没有原则问题我不会太改动医嘱,而且医嘱其实开的很完善了,没什么毛病。

但我还是出于谨慎,也是当天不知道为什么,一概往日的懒惰,决定看一下病人的一般资料。

15岁女性,乏力、厌食一周,发病前在学校门口吃了酸辣粉,然后逐渐感到不适,起初以为是感冒或者吃坏了东西,没在意,自己在学校的卫生室拿了点药吃,没什么效果,于是请假出来看病,抽血看肝功能两酶都1000+,当地县医院考虑是急性肝炎,但是因为指标太高,不敢轻易处理,又是年轻小孩,家里很重视,于是建议来了省会大医院。患者家里条件比较差,只有妈妈带着来,找舅舅借了2000块钱,凑了4000多,来了长沙。

本来看到这里,我也觉得像急性肝炎,但是我下意识翻了一下他的其他检查结果,其中一张最近日期的血常规报告引起了注意。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及百分比、血红蛋白均正常,但血小板低,只有30x10^9/L。我虽然是内科专硕走规培路线的,但是我在自己血液科其实带了很长时间,远远不止计划中的2个月。我隐约觉得这个患者不是这么简单。于是我系统翻看了她的所有血常规,发现血小板是进行性下降,从最初的100+逐渐变成60+、40+然后30+,而且进展比较快,所有的变化不过短短一周,而主任由于早上急着去上门诊,可能没有仔细翻阅完,仅仅看了初始的血常规就没看了,而且有些急性肝炎发病期有血小板下降,所以也轻度下降也不太引起重视。

我跟学妹说这个病人要小心,催一下检验科我们的血常规要快一点,学妹很快就给检验科打电话说催血常规。我们的检验科也很给力,很快发来了报告,血小板只有10+了,虽然白细胞那些都正常,但是大型未染色细胞增高,熟悉血常规或者血液科的朋友应该猜到了结果。

但是我还是无法依据一个稍微增高的大未染去跟病人说做骨穿,而且这是周末,骨穿室和形态学实验室都不开诊,于是我向老总请示,说我必须要排除一下白血病,我们给他扎个手指血 看能不能看到白血病细胞吧。其实外周血染色来捕捉白血病细胞,真的微乎其微,尤其患者白细胞还是正常的,我给家属找个理由扎完血后,自己去染色,自己看片子(我平时图快,为了第一时间知道患者的骨髓或者诊断情况,都是自己涂了片之后,先染一张自己看个大概印象),果然没有看到白血病细胞。我那个时候坐在显微镜前面真的压力很大。

一方面我认为这个患者真的是白血病,在我心中是几乎100%确定的,但是主任却考虑急性肝炎收进来,我再坚持己见的话,感觉是和主任唱反调,其实这个主任业务能力很强,也很优秀,他看病人的时候,病人的检查结果也没有好好整理,乱七八糟和发票什么的弄成一堆,门诊又要打卡签到,他才有所疏忽,他到了门诊还给病房打了两个电话问情况。而且我要患者做骨穿的话,肯定会向总住院请示,这样总住院压力也很大,我轮科两个月就走了,但是总住院和主任却是要长期合作的,我也不想他们之间因为我一个研究生的不成熟看法有嫌隙,我真的压力很大。我当时给我们血液科主任打电话说了这个事,他听完后说:“你如果觉得是白血病,那我也觉得是,我一直都挺你”,我听完之后才硬着头皮跟老总说,手指血里没有特殊,做骨穿吧,我自己染自己看。当时师妹整个人已经快疯了,因为她没想到一个本以为普普通通的病例,却这么折腾,老总想了一下,做!

我们就开始给患者家属解释,花费了很久,患者一方面没钱,一方面也心疼女儿抽骨髓,但是好在她能理解我们周末做这么多,也是为了她女儿,还是同意了,一针穿进去,抽出来涂片的时候就看到了大量的骨髓小粒,我更加证实了我的想法。染色后显微镜下一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全部是白血病细胞,髓系来源,分类不能明确,排除M3,考虑M2可能性大。接下来就是保存标本送流式细胞学以及等周一形态室的老师来看片子发正式报告了。我顺便拍了一张发到血液科群里面,主任回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后来再和患者家属谈话 就是建议转血液科了,当天就转科了。

最后在患者转入血液科当晚,患者就情况非常不好,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三点就去世了。

家属的经济条件也制约了一些抢救手段没办法给与,进一步的抢救他们家已经无力承担了,只能放弃。

之所以会在这里说这个故事,和别的正能量故事不一样,虽然万般小心,还是没办法避免患者的死亡,但是好在患者在入院当天,还是弄清楚了她的诊断及死因。不至于说借钱来了省会城市看病,还是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这会让家人很不能接受,而且急性肝炎经有效治疗的死亡率并不会太高。这个事情后来那个主任也和我说了几次,非常感谢我当时的坚持,其实回想起来没什么,只是一个骨穿,但当时关于要不要坚持自己的时候,真的很矛盾。

如果有学弟学妹看到这个病例,希望你们以后遇到了一些和上级医师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怕弄错,也不要怕丢人。你弄错了对你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你坚持对了对病人来说可能就完全不一样。加油!

user avatar

坑?我分享个具体的病例好了。

同行们当病例看,非专业人士当故事看。

——————

某日我正常出门诊时来的病人。

男39岁,主因“腰痛4日”就诊。

4日前患者练瑜伽时腰部与瑜伽器材轻微碰撞,当时未觉特殊不适,次日晨起后出现腰痛,位置偏左侧,无活动受限,可正常生活工作(能跑能跳能倒立),仅部分特殊动作(比如坐位直腿抬左腿)可诱发出疼痛。自行考虑软组织损伤外用膏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缓解不彻底,为求快速缓解症状(以便准备周末篮球比赛)遂就诊。

查体直腿抬高试验双侧阴性,4字试验阴性,双下肢肌力肌张力减反射正常。腰椎各棘突处无明显压痛叩击痛,L3左侧轻叩击痛,无压痛。

腰背部我反复查了好几遍,真的没有明显压痛点,L3左侧那个轻叩击痛患者自己描述就和腰扭了或者磕了一下皮下青一块的那种疼痛感类似,所以他才贴的膏药。

我坐回位置上,问旁边两个跟诊的实习生:看了这么多了,这个患者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处理?

实习生甲:软组织损伤?

实习生乙:关节紊乱?稍微调一下?

患者:反正应该没啥大事,我打球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我摸了摸额头淡定地说:确实可能没啥大事,但是这种情况吧,首先得排除腰椎横突骨折。

他们仨:啊?不至于吧?

我说:第一,有外伤史,不是自己扭的而是外力撞的,虽然很轻微。第二,局部有叩击痛,虽然也很轻微。大哥咱听话,拍个片子没多少钱,看一下咱就踏实了对不对。

患者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听话的去拍了个片子。

拿回来一看是这样的:

我给他们仨指着那个耀眼的骨折线说:L3那里这么明显的骨折线,这有没有专业知识都能看出来了吧。。。

患者此时仿佛如世界观崩塌一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坐在旁边不知道说什么好,不断念叨着“我去,这样都能骨折,怎么这样都会骨折”。

我安慰他到:别急,现在再去拍个ct,看的更清楚一点。

患者问:是不是有可能因为平片看的不清楚,拍完ct看清楚了其实没骨折?

我:基本没这个可能,我是怕你其他地方还有骨折。。。

患者垂头丧气地去拍ct了。

回来看是这样的:



L2L3L4三个横突均有骨折,还有点移位,应该是这几天一直没停止运动导致的。

是的你们没看错,这是一个能跑能跳能打球能倒立活动没有任何受限只是轻微腰痛的病人的片子。

患者胳膊撑着脑袋趴在我的诊桌上生无可恋的样子。

我留他在屋里怀疑人生,让两个实习生安抚安抚他,我自己去请示主任处理骨折。(我是针推出身的,主任正经骨科出身的)

其实,当时这例也是我自主出门诊以来第一个首诊新鲜骨折病例,居然就是这么坑爹的。。。

患者走后,俩实习生问我是怎么看这么准的,这种情况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骨折的,毕竟只是被瑜伽器材轻微的咯了一下。我说因为前几天刚见过一个。。。

确实在当时的前几天,有个主任临时借我的诊室看几个病人,我在旁边一边给患者做治疗一边在听着,其中有一个腰痛2周不好的,症状也不重,原因是和朋友坐在台阶上聊天时向后伸个懒腰,腰部轻轻挤在了后边的台阶上一下。那个主任一查就觉着有问题,去拍片子吧,一看就是横突骨折。

我把这个病例记住了,没想到没过几天就用上了。。。

正聊着,进来一位年长的老师,告诉我们他处理过的印象比较深的两个腰椎横突骨折的病例,一个是手机放在床上没注意直接躺上去了腰咯在了手机上,还有一个是电视遥控器放在沙发上没注意直接靠上去了腰顶在了遥控器上。。。。同时这些人事后查过骨密度都没什么问题。。。

我们的世界观再次被刷新了一下。。。

——————

这就是临床,事情总会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去发展,并且发展方向也很少按照教科书或者临床指南的方向去走。。。

所以我总说在临床这里,读书一年不如实习一个星期有用,学西医就得踏踏实实跟查房积累病例培养思维,而不是玩命翻临床指南和科研前瞻,学中医就得踏踏实实跟老师出诊积累经验观察各种不同的病人,而不是玩命背书,都没有捷径可言,临床经验才是王道。

我们一般概念里应力性骨折应该是一些暴力,撞击,车祸这些,而事实经常给我们致命一击的是瑜伽器材手机遥控器这些不起眼的东西,你回头分析发现,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反过来当你临床遇到问题能不能想到这些又是另一回事了。

临床思维和科学思维不同,甚至是相反的。

科学思维讲的是如何把针扔进海里,临床思维练的是如何从海里捞针。

还听过一个病例,阵发性胸痛,发作不典型,多数人能想到的有关系的没关系的什么都查了,心肺胃肝胆胰脾肾能想到的查了,冠脉造影的做了,胃肠镜查了,一点异常都没有,试验性治疗吧,治心绞痛的药试了没用,胃药也没用,老中医的方子吃了有一点缓解但解决不了问题。

直到患者有次发作,整好赶上一个相关经验丰富的医生值班,医生头脑风暴了一下,别的都查过了没事,那建议查癫痫吧,考虑胸痛型癫痫,患者一查,真是明显的癫痫波,且和胸痛发作吻合,按癫痫病用药治疗,终于解决问题了。

我告诉你“胸痛型癫痫”,你马上就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大概情况,你会恍然大悟这不就全对应上了吗。

可是我扔给你这样一个病人,大多数医生真的没法辨别。

这就叫临床工作,和搞基础做科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

这说的还都只是诊断,治疗则是更复杂更多元化的东西,药物剂量的拿捏,治疗先后的选择,正副作用的斗争和取舍,很多时候不像是科学,倒更像是一门艺术。

比如我们的临床指南,订这个指南自然是要尽量找有科学依据材料,可临床实际处理问题,很多时候临床指南是不够的。

你永远无法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患者,照搬别人的做法,没有教科书和科研结果告诉你具体怎么干是对的,别人只能把具体事实和权威建议告诉你,你只能权衡一切之后在利弊之中做出选择和平衡。这就是临床的艺术。

就写到这吧(。・ω・。)ノ♡

————————

原文有地方用词欠妥,有质疑临床指南的意思,其实我只是想表达只会读指南是不够的这个意思,感谢评论区毛大夫指正,已更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说起当年我们刚进医学院那会儿,真的是一腔热血,觉得自己选对了这条救死扶伤的路。但这条路吧,也不是你想的那么一帆风顺,里面坑多着呢,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希望你们少走些弯路。一、 关于学习本身:别光埋头苦“背”,要学会“嚼”和“悟”刚开始接触那么多新知识,什么解剖、生理、生化,那简直是铺天盖地。很多.............
  • 回答
    兄弟,看到你这话,我心里也是挺不是滋味的。玩期货一年,倾家荡产,这滋味,我懂,真的懂。别灰心,也别怀疑自己,期货这玩意儿,不是人人都能玩明白的,很多过来人,包括我,当初也都栽过跟头,而且栽的跟头还不小。你想要的“详细策略”,这玩意儿,说实话,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网上搜来的“圣杯”就能立.............
  • 回答
    我脑海里时不时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穿着粗布衣裳、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门槛上,手里把玩着一根粗糙的木棍,脸上带着岁月留下的深刻皱纹,眼神却清澈得像山泉。那是我的曾祖父。他年轻时是村里少有的识字人,但因为家境贫寒,没能走得更远。所以,他把对知识的渴望,全部倾注在了我们这些后辈身上。我至今记得,他教.............
  • 回答
    行,这事儿我跟你好好唠唠。说句不兜圈子的话,当年我刚踏进这行,跟现在那些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们差不多,啥都不懂,就凭着一股子“不能怂”的劲儿。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磕磕绊绊的日子,还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 关于“为什么选律所,为什么选顶尖律所”这事儿,别瞎搪塞。好多刚毕业的,说起为什么进律所,张口就是“为.............
  • 回答
    行,既然是年轻人创业,那我就跟你掏心掏肺地说说,我们这些趟过浑水的人,留下的那些“血泪”教训。别看现在有些成功人士光鲜亮丽,他们背后的坑,可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也深得多。一、梦想很丰满,现实骨感得让你怀疑人生1. 别以为有个“好点子”就能万事大吉: 这是最最最常见的误区!你觉得你的点子绝了,市面上.............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英国研究生申请确实是个系统工程,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小脾气”,但万变不离其宗。别听那些“万金油”答案,我来给您掰扯掰扯,争取让您一看就明白,并且听着就像是您那认识的、热心肠的学长学姐在分享经验。首先,咱们得知道,申请英国研究生,主要看的是您“够不够格”,以及您“值不值得”。这.............
  • 回答
    嘿,新同学们!看到你们稚气又兴奋的脸庞,想起我当年踏入安全防范工程这个专业时的样子。说实话,当年我也是一头雾水,只知道这个专业听起来挺酷的,跟“安全”和“高科技”沾边。但今天,作为在这里摸爬滚打过几年的“老前辈”,我实在想跟你们好好聊聊,掏心窝子的话,希望能在你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给你们点光,.............
  • 回答
    嘿,各位新同学们!很高兴能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家庭里和你们“线上”相遇!我是你们的老学长/老学姐了,算起来在这片校园里摸爬滚打过几年,也算是个过来人了。今天呢,不谈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就跟你们唠唠嗑,把我这几年在纺织服装学院摸爬滚打的一些经验和感受,掰开了揉碎了,一股脑地倒给你们。希望这些“.............
  • 回答
    嘿!新人你好!欢迎加入国税这个大家庭!别紧张,我们都经历过从懵懂到熟悉的这个阶段。县一级的国税,虽然地方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科室的职责都有讲究。我给你好好捋一捋,争取讲得让你心里有数。首先,要明白一个大方向:国税的根本任务是组织税费收入,保障国家财政供给,同时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县级.............
  • 回答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日本留学考学部“关关同立”这四所大学的经验。很多准备去日本读本科的同学在选择学校时都会把“关关同立”作为目标,这四所大学确实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都非常出色。不过,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实力和知名度,所以竞争也相当激烈。很多同学在咨询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是很多在科研道路上摸爬滚打的同学经常会纠结的一个点。我作为一名在这两个系统里都折腾过不少年的“前辈”,来给大家掰扯掰扯,尽量不带 AI 的那种“官方”味儿,说说心里话。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Windows 和 Linux 都有自己的优势,没有绝对的“更有效”,关键在于你的科研方.............
  • 回答
    要说能在两个甚至多个领域都挤进历史前十的“名人”,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咱们得明白,“历史前十”这几个字的分量有多重。它意味着在某个领域,你不仅是顶尖的,更是那个时代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佼佼者。要在两个领域都做到这一点,那可真是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是近乎神话一般的存在。我仔细想.............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这么有志向,而且成绩又这么优秀,未来想投身 mRNA 的研究,这真是太棒了!mRNA 技术现在是生物医药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方向之一,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针对你的情况,我们来好好聊聊高考志愿怎么填,以及这条路的前景。一、 高考应该报考哪个学校的什么专业?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考虑:1. 学校的.............
  • 回答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海洋中,有许多诗句如同一条潺潺的溪流,初读时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朴实,但随着意境的展开,或是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增长,其深邃的内涵和震撼的力量便会在不经意间爆发出来,令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我将为您介绍几首这样的诗句,并尝试详细解读它们“平淡到一鸣惊人”的转变过程。 1. 王维《相思》诗.............
  • 回答
    我脑海中瞬间闪过几张照片,它们如同时间的刻刀,在同一个主体上雕琢出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这些照片不只是记录了表面的变化,更像是在诉说着故事,关于生命、环境、时代,甚至是人类的韧性或脆弱。其中一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棵位于海边的孤树。第一次见到它时,照片定格的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阳光透过金黄色的叶片,树.............
  • 回答
    在中国浩瀚的诗词长河中,许多名句仿佛已深深刻入国民的记忆,我们随口就能接上,却不知道它们来自何方,更不知后半句的深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只知前半句”的诗词世界,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后半句,感受诗词的完整魅力。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别矣!少年》这句诗,几乎人人都能脱口.............
  • 回答
    我最近听了一个关于一个名叫阿明的年轻人的故事,听得我心潮澎湃。阿明是个典型的励志青年,从小家庭条件一般,但他从小就特别刻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大公司安稳工作,而是揣着身上仅有的几千块钱,一头扎进.............
  • 回答
    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科学,其研究的触角早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微观的生物发声机制到宏观的宇宙声学现象,无不体现着它的魅力。然而,即便如此,声学领域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探索的前沿问题,它们不仅挑战着我们现有的认知,更预示着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一、仿生声学与智能感知:捕捉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