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斐扬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山岳派之间是什么关系?

回答
在法国大革命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几个关键的政治派别如同时代的潮头,激荡起历史的巨浪。其中,斐扬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山岳派是其核心和最激进的部分)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引人注目的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更有尖锐的对立,深刻地影响了革命的走向。

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先回到大革命的起点。

1. 斐扬派:温和的君主立宪支持者

斐扬派(Feuillants)的名称来源于他们经常集会的斐扬修道院。在大革命初期,尤其是在1789年三级会议召开和攻占巴士底狱之后,法国社会普遍渴望改革,但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相当有影响力的精英,并不急于彻底推翻君主制。

核心主张: 斐扬派是君主立宪制的坚定拥护者。他们希望保留国王的职位,但大幅限制其权力,建立一个类似英国的议会制君主国家。他们认为,国王作为国家元首,能够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一个强大的立法机构则能代表民意。
政治基础: 斐扬派主要由代表资产阶级的温和派、部分自由派贵族以及一些支持改革但又担心激进变革的官僚组成。他们倾向于维护法律秩序,反对暴力和无政府状态。
与其他派别的关系:
与革命初期的改革者: 在大革命初期,他们与那些希望建立制宪议会、颁布宪法的力量是合作的。
与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的对立: 随着革命的深入,当激进派开始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时,斐扬派与他们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斐扬派认为激进派过于激进,威胁到了社会秩序和财产安全。他们试图通过立法手段,例如《1791年宪法》,巩固君主立宪制,并压制激进派的活动。

2. 吉伦特派:共和国的温和倡导者

吉伦特派(Girondins)得名于其主要成员来自法国西南部的吉伦特省。在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后,吉伦特派逐渐成为国民立法议会和国民公会中的重要力量。

核心主张: 吉伦特派是温和的共和国主义者。他们也支持建立共和国,但比雅各宾派更为温和,更注重法律程序和地方自治。他们不赞成巴黎的过度集权,对山岳派的激进政策持保留态度,尤其担心国家权力被巴黎的民众和俱乐部所垄断。
政治基础: 吉伦特派主要代表了法国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专业人士和部分地方精英。他们在大革命早期支持建立共和国,但对革命的暴力手段和对人民群众的动员持谨慎态度。他们普遍支持对外战争,认为可以将革命的理念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与其他派别的关系:
与斐扬派的演变: 在君主立宪制时期,吉伦特派与斐扬派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存在分歧,但总体上都属于温和派。当国王路易十六试图逃跑(瓦伦事件)后,君主立宪制的支持者(包括斐扬派)的信誉受到严重打击,吉伦特派则凭借其共和国立场获得了更多支持。
与雅各宾派(山岳派)的尖锐对立: 这是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之间最核心的矛盾。随着战争的升级和国内经济民生的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雅各宾派认为吉伦特派不够果断,无法有效应对危机,并且担忧吉伦特派内部的联邦制倾向会分裂国家。而吉伦特派则批评雅各宾派的激进政策,认为他们煽动了民众的过激行为,威胁到自由和秩序。这种对立最终导致了1793年吉伦特派的倒台,许多成员被处死。

3. 雅各宾派(山岳派):激进的共和国捍卫者

雅各宾派(Jacobins)的名字来源于他们经常集会的雅各宾俱乐部。而“山岳派”(Montagnards)则是因为他们在国民公会中的座位安排在最靠上的地方,象征着他们的激进立场。实际上,在国民公会时期,“山岳派”更像是雅各宾派在政治斗争中的具体表现。

核心主张: 雅各宾派(山岳派)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激进的派别。他们坚定不移地主张建立共和国,并且为了捍卫革命成果和国家统一,不惜采取强硬乃至极端的手段。他们强调中央集权,认为这是应对内外危机的必要措施。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和满足民众需求,他们支持价格管制、救济措施等干预政策。
政治基础: 雅各宾派主要代表了巴黎的底层民众(无套裤汉)、革命知识分子和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他们善于动员群众,并通过俱乐部、报刊等组织形式将革命思想深入传播。
与其他派别的关系:
与斐扬派的彻底决裂: 斐扬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雅各宾派看来是反动的,是对革命的背叛。雅各宾派利用民众的愤怒,在推翻君主制和驱逐斐扬派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压倒吉伦特派: 雅各宾派认为吉伦特派的温和和地方主义是软弱的表现,无法带领法国走出危机。他们指责吉伦特派与外国势力勾结(尽管证据不足),并最终通过发动武装起义,在1793年将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从国民公会中清除出去,并最终将其领导人送上断头台。
掌握权力后的统治: 在吉伦特派被清除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山岳派)掌握了国民公会和救国委员会的领导权,开启了法国大革命中最具争议的“恐怖统治”时期。

总结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权力转移和立场激进化(或称“革命深化”)的轨迹:

从君主立宪到共和国: 斐扬派代表了革命初期对改良的期望,希望在旧制度框架内进行有限改革。随着国王的失信和人民对专制的厌恶,他们的立场变得孤立,最终被更激进的派别取代。
从温和共和国到激进共和国: 吉伦特派是早期的共和国主义者,他们支持建立共和国,但对革命的进程和手段持谨慎态度,强调法律和秩序。雅各宾派(山岳派)则认为,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必须采取更为激进、果断的措施来保卫革命,这导致了他们与吉伦特派的根本性冲突。
权力斗争与意识形态分歧: 斐扬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主张之间的权力斗争。斐扬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保守力量,吉伦特派代表了更广泛的资产阶级和地方力量,而雅各宾派(山岳派)则成为了无套裤汉等下层民众意志的代表。他们的意识形态分歧,尤其是在如何处理国家权力、如何应对危机以及革命的最终目标上,构成了他们之间冲突的根源。

简而言之,斐扬派是革命的温和派,希望有限度的改革;吉伦特派是共和国的温和派,但与雅各宾派在手段和激进程度上存在分歧;而雅各宾派(山岳派)则是最激进的共和国捍卫者,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目标,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压倒了其他派别。这三者之间的演变和斗争,是理解法国大革命关键阶段不可或缺的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革命初期,所有资产阶级激进分子都同属于早期的“雅各宾派”,他们目标一致,反对君主专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大革命初步成功以后,雅各宾党人内部出现分歧,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金融资产阶级“斐扬派”率先从雅各宾党中分裂出来,取得政权。国王欠着大金融资本家的钱,所以“斐扬派”是坚决反对废除国王的。之后反法联军集结,“斐扬派”不愿开战,法国内忧外患。雅各宾领袖再次发动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和“斐扬派”统治,“吉伦特派”获得政权。吉伦特派也是从雅各宾党中分裂出来的,他们代表工商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共和,主张开战卫国,并取得大捷。但工商资产阶级为自己利益,不愿控制疯涨的物价,继而引发不满。此时与“吉伦特派”持对立观点的人统属于“山岳派”,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基本都是剩余的雅各宾党人,马拉,丹东,罗伯斯庇尔都是“山岳派”的代表人物。当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以后,罗伯斯庇尔掌权实行“雅各宾专政”,是为狭义的,也是人们普遍认知上的“雅各宾派”。“山岳派”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吉伦特派”而言的,吉伦特派倒台后“山岳派”的概念慢慢消失了。事实上,原同属“山岳派”的雅各宾党人在失去共同的敌人以后也分裂开来,例如丹东为首的雅各宾党人反对罗伯斯庇尔的政治恐怖,分化成为温和的“丹东派”。此类势力后来均在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专政”下惨遭清洗。最终,罗伯斯庇尔独裁及政治恐怖引发普遍不满,最后的“雅各宾派”被热月党人推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