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希罗多德的《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地位如何?

回答
希罗多德的《历史》:真伪之辩与不朽传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鲜少有著作能像希罗多德的《历史》一样,既饱受赞誉,又备受争议。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哈利卡那索斯人,用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公元前五世纪波希战争的波澜壮阔。然而,时至今日,关于《历史》的真实性与历史地位的讨论,依然如火如荼,它不仅是一部记录过去的文本,更是一个关于叙事、记忆与理解的深刻课题。

《历史》的叙事与内容: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希罗多德的《历史》并非一部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一部包含地理、民族志、政治、宗教、战争以及大量神话和传说的百科全书。其核心内容围绕着希腊人与波斯人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冲突展开,从波斯帝国的崛起,到吕底亚王国的灭亡,再到萨拉米斯海战和普拉提亚战役等关键性战役。

然而,希罗多德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为了解释这场东西方文明的巨大碰撞,他深入探究了波斯帝国及其统治下的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甚至连他们神话传说中的起源都一一涉及。他穿越了当时已知的世界,从埃及的金字塔到斯基泰的草原,从腓尼基的港口到巴比伦的城墙,将无数的见闻、传说和故事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画卷。

他的叙事方式极具感染力,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鲜活的人物刻画和令人惊叹的细节。他善于运用对话和故事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时代的脉搏。例如,他对克洛伊索斯国王财富的描写,对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在温泉关的英勇牺牲的叙述,都充满了文学的美感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真实性的困境:信史还是虚构?

正是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写法,以及其中夹杂的大量轶事、传说和听闻,让《历史》的真实性成为了后世争论的焦点。

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夸大与虚构的成分: 希罗多德在书中引用了许多他人的证词,包括那些早已过世的证人,也包括一些他自己并未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有些细节,比如某些战役中双方兵力的巨大悬殊,可能存在夸大的成分,以突出希腊人的胜利和勇气。
神话与传说的混杂: 希罗多德并非铁板一块的历史学家,他并不排斥将神话和传说视为理解历史的一部分。例如,特洛伊战争的起源,他将其归因于埃及法老的女儿和帕里斯的诱拐,并以此引申到希腊与波斯的冲突,这种处理方式更接近于一种神话式的解释,而非严格的历史考证。
记叙的二手性: 尽管希罗多德进行了广泛的旅行和采访,但很多时候,他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二手信息,甚至三手信息。这必然会导致信息失真或被加工的可能。
目的地与事件的矛盾: 有些学者指出,希罗多德在书中描述某些地点时,可能并未真正到过,或者他所记录的事件与地理位置之间存在不符。

辩护的观点则认为:

“听闻”的时代局限: 在那个没有照相机、没有详细文字记录的时代,口述历史和听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希罗多德已经尽力去核实信息,他常常会说明自己“听闻”某事,并指出可能存在不同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史学上的审慎。
历史学家与故事讲述者的结合: 希罗多德的写作风格并非刻意欺骗,而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历史的理解方式。他们将历史视为一个包含神意、英雄事迹和人民情感的整体,而非纯粹的客观事实罗列。
关键史实的可靠性: 尽管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争议,但《历史》对于波斯战争中的核心事件、重要人物和基本进程的记述,与后来的考古发现和更晚的史学家的著作大致吻合,尤其是在描述希腊各城邦在战争中的反应和策略方面,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民族志和文化记录的价值: 即使某些事件的准确性存疑,希罗多德对各地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的描述,为我们了解古代世界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宝贵材料。这些内容在后来的历史学家那里,往往是难以获得的。

历史地位:不朽的开创者

无论如何,《历史》的真实性争论,都无法动摇希罗多德在历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他被尊为“历史学之父”,绝非浪得虚名。

开创了“历史”这一学科: 在希罗多德之前,人们更多地是将神话、史诗和传说视为对过去的认知。希罗多德第一次尝试以一种更具系统性和理性化的方式,去探究“过往之事”(history,源自希腊语“historia”,意为“探究”、“询问”),关注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
确立了叙事结构: 他将宏大的历史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之下,通过因果链条的梳理,使得历史叙事具有了逻辑性和连贯性。这种叙事框架,对后来的历史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民族志学家: 他通过亲身经历和广泛的采访,将古代世界的地理、风俗、文化以生动的笔触呈现出来,为后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他对于埃及、斯基泰等地的记录,至今仍是研究这些地区古代史的重要参考。
历史学的“批判性”开端: 尽管他的“批判”方式与现代史学不同,但他已经展现出一种对信息来源的关注,以及对不同说法进行比较和取舍的初步意识。他常常会说“我必须记述我所听闻的,但我未必信其为真”,这是一种朴素的史学审慎。
对西方文明的深远影响: 《历史》不仅记录了希波战争,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西方人对自身文化起源的认知。它展现了希腊人如何对抗看似不可战胜的东方帝国,如何捍卫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这种叙事对于欧洲民族认同的形成,以及对“西方”与“东方”概念的界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一位不完美的巨人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一部复杂而迷人的著作。它或许不像我们今日所期盼的那般严谨客观,其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作者的个人情感、偏见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印记。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恰恰赋予了它独特的生命力。

希罗多德是一位伟大的故事讲述者,一位充满好奇心的探险家,更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他用他的笔,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宝藏,这些宝藏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我们理解历史、理解人类自身的一种启示。他或许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精确的记录者,但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历史”的发现者,也是一位无可争议的“历史学之父”。《历史》的真实性,或许永远无法被完全量化,但它所承载的价值、它所开启的视野,以及它所塑造的深刻影响,则是不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提到希罗多德记录的,关于古埃及历史的相关内容,总有一些朋友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希罗多德的《历史》是故事集、古希腊历史造假、古埃及历史造假等。下面我引用一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出版家 王以铸先生的关于希罗多德《历史》的评价,这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的观点:

《历史》一书是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30/20年)所撰述的记述公元前六到五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战争的一部历史名著。此书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此罗马著名政治活动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历史学之父“。

希罗多德虽然写了这样一部大作品,但是对他本人的生平,并无详细文献记载,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资料,结合他本人的作品作一个十分粗略的叙述。据十世纪的苏达辞书的介绍,他出生在小亚细亚多里斯人的城市哈利卡尔那索斯的一个名门,父亲吕克瑟司,母亲德律欧,还有一个兄弟铁奥多洛斯。他由于反对本城的僭主吕戈达米斯而被迫移居萨摩斯岛;在这里他学会了伊奥尼亚方言。后来他从亡命中返回家乡,赶跑了僭主,但又因同国人不合而再次背井离乡,这之后,他还参加过建立图里伊的殖民活动(公元前443年),最后就死在这里。

从其他史料和他本人的作品,我们还知道他到过许多地方:除了小亚细亚的诸城市之外,还可以举出希腊本土(特别是雅典),马其顿、埃及、腓尼基、叙利亚、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等地。就当时条件而论,他见闻之广应当说是罕见的,所以后来又有人称他为”旅行家之父“。至于他为什么要走这些多地方,后人根据他的作品作过种种推测。有人说他可能像早期的埃伦那样,是一个到各地采办货物的行商;有人认为他可能是想仿照他的前辈海卡欧斯的样子去写一部更加翔实的地理作品;还有人认为他到各地去是为了搜集写作材料,比如,他在雅典就朗读过自己的作品并得到了异常丰厚的报酬。

苏达辞书没有提到他到过雅典的事情,但从《历史》本身并证之以其他资料,我们知道他不但到过雅典,而且同以伯里克利斯为首的雅典民主派和一些著名作家(例如著名悲剧诗人索波克列斯)有过交往。他在雅典的时期大概在公元前447——443年间。没有史料说明他为什么到雅典,但从他的作品为雅典民主派辩护这一点来看,他可能是应邀来到雅典为之宣传并参加他们的殖民活动的。

希罗多德虽然是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又为雅典民主派做过宣传,但他并不是站在泛希腊爱国主义的立场来写他的《历史》的。他赞扬的是雅典人,而不是整个希腊民族:他对波斯人也是公正的,并无肆意诋毁之处,相反,他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更高明的文明。这同后来的希腊人把异族一概视为”蛮族“的观点迥然不同。后来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为此对他有所指责,这应当说是一种偏见。

此外,希罗多德在为雅典民主派宣传时,虽然也承认民主制度的若干优点,但这并不说明他本人始终具有奴隶制民主思想。且不说他本人具有波斯臣民这一局限性,即使从他的作品中对波斯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毋宁更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统治者。

希罗多德虽然自称要用他的作品保存人类的功业,但他从来不是一个说教者,更不想用他的作品来教训别人,他好像无动于衷地记述了恶人善终,好人受罪的事实;而且他笔下的神又都是专横又嫉妒的。霍瓦尔德说他无视一切道德准则,是小亚细亚城市商人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实际上恰好误会了作者作为史家的诚实和公正。

尽管《历史》记载了不少荒诞无稽的传说,并因此受到比希罗多德略晚的希腊史家修昔底德的讪笑,但它仍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他的记述有不少是亲自调查得来的。其中有很多为后世的发掘和研究所证实;对于史料,他基本上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当然使得他无法摆脱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点,但他却和他以前仅仅记录了干巴巴的纪实散文家不同,他对史料开始有了某种批判的态度。

上述文献来自:王以铸,希罗多德《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user avatar

图6

图5

图4

图3,内容在Ⅱ

图2,内容在Ⅱ

图1,内容在Ⅱ.

Herodotus,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希腊史学家。他唯一存世并因之享有盛名的作品是《历史》(The Persian Wars.或Histories)

具体的体例组成前面的答主也讲了,我看了看,大致与我印象中相同,不多赘述。

这本书在中国网络上饱受网友贬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在如今看来略显尴尬的“神秘主义”史观。针对于此的批判并无什么不合理之处。然而大多数人进而否定《历史》的一切价值,这就显得很极端了。

事实上,历史在古希腊是与文学的定义相混杂的。

西塞罗(Cicero)曾经详细的谈及这两者的关系。(西塞罗的书太贵,买不起……)

也许几千年前的学者们在阅读莎草纸上的抄本时会相信那些记录下的古老传说。

时过境迁,大段文字的史学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希罗多德记录下来的不是简单的hearsay.)

但作为同时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学资料,历史在重构古典时代风貌与语言修辞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Ⅰ希罗多德的学术贡献也并非一无是处。

首先,Ελλαζ名词的使用,由他率先推广使用。我认为,这可以说是希罗多德一生最大的成就。因为,在希波战争期间,大部分的城邦或被雅典软胁迫,或一腔热血,都投入了对一个庞然大物――波斯的反抗中。此时的希腊尚未统一,无论是在不同城邦的殖民商业经济还是政治上。但这份促进历史前进的统一责任率先由希罗多德完成,他称呼以阿提卡希腊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为“希腊” 使用诸如‘Ελενην

Ελληναζ 般的变体来称呼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与人物,也许希罗多德只是为了行文上的方便,他可能不知道这一举措对历史的演进有何影响。

依据A.D.GODLEY(At Magdalen College,Oxford.)《历史》的导言。

“but when latter he saw himself disliked by his countrymen,he went as a volunteer to Thurium,when it was being colonised by the Athenians.There he died and lies buried in the market place.(Suidas)”

This is supported by good evidence,and there seems to be no reason for doubting it.It is also stated that he visisted Athens and there recited some part of his history;this may have happened,as alleged,about the year 445.It is evident from his constant allusions to Athens that he knew it well,and must have lived there.

随着这本蕴含希罗多德早年周游地中海、黑海翔实见闻的书逐渐流传,以雅典人为代表的诸城邦所受的影响潜移默化。

希罗多德死后不知多少年,人们开始相信,数百年的纷争并没有掺杂进任何彼此间的鄙夷。不同城邦的利益、文化、信仰都可以冠以希腊人之名。

神话时代,在半神英雄们扬起的风帆周围,流转的不是他们攫取财富功名的私欲,而是希腊人民热切勇敢、开拓进取的护佑。

勇士的前进,捍卫的是民族的尊严与荣誉。

“He is the first to construct a long and elaborate narrative,in which many parts are combined in due subordination and arrangement to make one great whole.

(How and Wells'Commentary on Herodotus.) ”

“Every separate history,every individual statement is to be tried on its own merits.”

(R.W.Macan,Herodotus Ⅳ~Ⅵ.)

在过往没有任何材料借鉴参考的前提下,希罗多德做出了这样的努力。值得我们铭记。


Ⅱ用词与早期历史的“地中海人”角度。

正如最上图片1那样,哈利卡内索斯人希罗多德自述,感觉自己有义务避免让早期的历史记载失散。如果不这样做,那么英雄与伟大的人,他们的光辉就会被人们所遗忘。

读到这里,不免觉得这段话与普鲁塔克在《忒修斯传》中的开头很相像。

随手放上台湾译者席代岳关于这段的翻译,给没有了解过的人:

“我生长在这块人烟辐辏的土地,能够站在人类历史的立足点,掌握真正可以接触到的资料,要对希腊和罗马的英雄豪杰,就他们的平生加以记载和评述。还可以更进一步的说明:我要不这样努力去做,那么以后除了传奇和神话,其余的史实都无法留存下来。每个市民都以大诗人和寓言家自居,他们的叙述完全不值得采信,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传闻。

让我们怀抱希望,相信传说带有纯粹史籍的特质。顺从理性的净化程序,并且认为这是它应该遵循的路线。不过,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能够发现有一点可能性存在,就不应该将所有事物全部视为可疑。我们只能乞求读者网开一面,对于古老的故事抱着宽容的态度。”

希罗多德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般。而在图1的2段开始,希罗多德也开始叙述起了腓尼基人,波斯人,亚述人(叙利亚)等地中海诸民族的源初与迁徙。即图2、3,希罗多德综合了波斯学者的看法,但仍可明显看出有一定传说的特质。

如希腊神话中用烂的抢人建国桥段。波斯与腓尼基开始于一个叫io的女子。

接下来,接特洛伊海伦的老盘……图4 5

由此希腊人对特洛伊的洗劫,以及对小亚细亚城市的洗劫成功引起了波斯人或者说米底人的注意,波斯学者们认为就此,波斯人对希腊的复仇是相当合理的。因为the persians claim Asia for their own.自此,希腊被认为是大海另一边觊觎亚洲土地的民族。

图6的内容相当重要。

希罗多德论述了第一个城邦强权国家,亚洲的Lydia。

克莱索斯是阿吕亚拓斯之子,自叙利亚南流向Euxinus北海的哈里斯河北岸霸主。他与之前拉凯代蒙(即斯巴达多利亚人)西蒙瑞尔建立的统治不一样。before the reign of Croesus all greeks were free.

赫拉克勒斯家族的统治逐渐落到克莱索斯一脉,但无疑都是强权,都是僭主,而且世袭有近500年。

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对τνραννοξ是持赞美态度的,因为在一代代的传承下,希腊人以及其他民族被有效的组织起来进行对外侵略的反抗与城市建设长达百年。


王朝最终亡于卡丢勒斯,一个唆使自己侍卫巨吉斯Gyges偷窥王后洗澡,获得满足感的国王。下图即是用典名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