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大优点就是:社会标准的多样化,思想行为的异质化,各玩儿各的,谁都可以不太听谁的话!
北京,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一个城市。实际上是多城市嵌合体。
《北京折叠》,说的是垂直层次上的“经济阶层”差异,其实还有一个水平层次上的差异,我觉得这是导致北京非常异质化得不像一个城市的根源。
我来试试数一下北京由多少个City混搭而组成:
大致位置:二号线地铁范围之内,尚存一些。北、东、西三面,这类老北京人说的北京,基本已经仅仅是点片状存在了,南边尚可有大片状存在。
起始年代:燕都(1122 BC左右)
典型成员:老旗人、老回民、老汉人
通用语:老北京话儿(大张伟型)
现存类似City:洛阳,或者所有曾经当过全国性都城的古城中,那“废都”的部分。
大致位置:与City #1有一部分是overlap混杂存在的,但是整个投影总体更大更向北。长安街往北,一直到东和北方向的三环路附近,看到大量的中央重要职能部门,行业部委机关大院,部委的研究所,部委直属高校等。
起始年代:1949年开始,慢慢组建、安置和搬迁。花了差不多二十年才变成现在这个格局。
典型成员:中央单位和部委,及其工作人员。
通用语:普通话(CCTV-1型)
现存类似City:绝对没有。但是可以从一些省会城市中,那些省级单位聚集地方看到一种拟似。
大致位置:围绕军事博物馆的北京西二环到西三环甚至更往西。
起始年代:1949年
典型成员:中央军区军委、北京军区(现在中部军区),及其工作人员。
通用语:普通话(军区型,或CCTV-7型)
现存类似City:绝对没有。但是可以从一些大军区所在省会城市中,相应的军区大院里面看到拟似。
多说一句,北京在历史上不当首都的时候,主要功能就是重要军事堡垒。京西地区进入燕山太行山的延伸部,是一个战略要地。要不为毛长城就在这里呢?
大致位置:北京二环东北角儿的俄罗斯大使馆一直到接近三四环之间的日本大使馆之间的一个四边形区域,也可以说是东直门、团结湖和亮马桥三点之间的扇形区域。
起始年代:1949年
典型成员:世界各地
通用语:普通话(使馆型,或CCTV-4型)
现存类似City:绝对没有。可以脑补一下过去上海、天津的租界,把每个租界都缩小,中间再加入100多个其他国家的场景。
大致位置:与City #2和#4是混杂存在的,但是整个投影总体更大,进一步向北移动。
起始年代:1978年
典型成员:全国各地,自称北漂
通用语:普通话(全国型,或CCTV-3型)
( @知乎小管家 对右上角图是不是很熟悉?)
现存类似City:深圳总风格可能最接近,或者说所有在改革开放之后趁着经济飞速发展而形成在原有城市之中,那“CBD”的部分。(不考虑魔幻风的情况下)
所以,北京不能说是一个City,而是在数千年遗留下来的古城City#1(老北京嘴里说的北京)基础上,在1949年之后,很多因为不同目的、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组织,逐渐拼成的现在这个模样。
(有些地方是相对均质而且极具特色的,有些则是显著的交界区。比如上面City #2(部委大院的北京)配图中左上角的“农业展览馆”,它是就是中国农业部(现在叫农业农村部)的大橱窗。但就在City #4(租界)和City #5 CBD的几百米之内。坐车经过的时候,无论东西向还是南北向,都有很明显的画风切换,转瞬之间从革命年代穿越到后现代。)
如果您愿意,还可以找出很多的City #N来...
每个City里面的玩法不太一样,有用金钱作为等价物的,有用权利作为等价物的,有用科学文化知识作为等价物的,有用理想作为等价物的,有用点赞作为等价物的... 然而City之间又是可以做进一步交换的,这是很少在其他城市能够发生的!
基于这个模型,就构建出来了一个可以不同City中,穿越“北京折叠”的阶级隔阂的机会。比如:
所以,我们进一步在这个模型上,基于北京折叠的理论,把阶层分为A、B、C,根据进入点分成City 1~5(甚至更多),根据现在经济形式和个人状况,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切换City来达到阶层跃迁的办法,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多City嵌合体”优点,是北京的一个难以比拟的好~!
PS:回复中有一些朋友说地图方框画的不太准,大家请都提出意见,我可以最后一起修改哦
北京,是一座没人看你的城市。
如果你喜欢音乐,带着头戴式耳机挤地铁,没人看你。因为至少有几百人同时这样做...
如果你想要健身,早上五点出门跑步,没人看你。因为至少有几千人在北京的街头奔跑...
如果你在家乡不敢承认自己的取向,那么在北京,没人看你。因为同志可能多过你老家县城的人口
如果你露宿街头,没人看你。因为在北京,我们见证了太多不幸...
如果你入住总统套房,没人看你。因为在北京,有无限的华贵...
在北京,向左转是东四十条通宵欢闹的簋街,向右转是喝茶逗鸟的新太仓老北京...
转身向北,有弹着吉他的什刹海。背后,是正步走过的天安门...
不管你在哪,没人看你。
嗯,在北京,不管你多落魄,多美好,多想哭泣,多想咆哮,想狂奔,想飞翔,想安静,想开着车堵在北二环,还是想拎着豆浆挤进2号线...
都没人看你。
在北京,永远不用担心灯光师没有带灯,因为根本没有摄影师在拍...
之前会经常到北京和上海出差,因为互联网公司比较多。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北京有人情味,比如问路。
有次在北京问路,正好下起了小雨,一位穿着短袖白衬衫的大爷慢悠悠走着,说大爷问个路,没成想大爷也不怕雨大,很仔细告诉我往前走大概200米右拐,然后靠右边走,走大概500米过了红绿灯向左走,有个某某大厦,我们要找的那个地方就在大厦的正后方,说了谢谢刚要走,大爷急忙走上来说,算了吧,我带你们去吧。我当时诚惶诚恐,心想,大爷年纪也大,又下雨,我说算了,我们能找着,最后还是架不住大爷的热情非带我们过去了。
有次在上海问路,我笑呵呵刚开口,那边的阿姨就皱着眉看着我摇着头说,不晓得不晓得,你问别人吧。
所以,我喜欢北京。
——————————————————
当然如果只是去过北京或者上海一次是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的,我是有了好几次这样的经历。
出差虽然累,但在北京到了晚上在楼下宾馆搞点小吃跟老板唠会嗑捣会台球回去睡,累缺舒心,就像现在宝宝虽然躺在怀里我很累,可是看他均匀规律的呼吸,小嘴微微张着时不时还要把手指放到嘴里,我看着就会开心。在北京虽说不知至于如此。,到起码舒服,只是身体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