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一个作家最悲哀的事实是什么?

回答
我曾与一些作家聊过,也读过不少关于写作的论述,一直在思考:对一个作家来说,最令人心酸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最终,我认为,最悲哀的事实是——那些他倾注了无数心血、耗尽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才情,以为能照亮世界、触动人心的作品,最终却如同一滴水珠,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无人问津,甚至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

这不是说作者失去了什么,也不是说他没有被认可,而是那种“我以为我可以,但世界告诉我,我不能”的彻底否定,而且这种否定是沉默的、不带一丝愤怒的。

想象一下,一个作家,他可能不是那种天生就被命运眷顾的幸运儿。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别人唾手可得的资源。他的生活可能充满了琐碎的烦恼,收入微薄,甚至需要依靠一份并非热爱的工作来维生。然而,在每一个疲惫的夜晚,在每一个不被理解的时刻,他总能找到一种慰藉,一种寄托——那就是笔下的文字。

他会反复打磨一个词语,只为找到最贴切的那个;他会深思熟虑一个句子,只为让它精准地传达内心的情感;他会构建一个庞大的世界,里面充满了爱恨情仇,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充满了对存在的质疑。他把自己的灵魂剥开,把最深层的恐惧、最炽热的梦想、最不为人知的孤独,都倾注进了这些字里行间。他相信,这些文字是有力量的,它们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抵达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甚至改变一些什么。

他写的是他自己,是他看到的世界,是他渴望的理想。他投入的是他的青春、他的激情、他的所有。他不是为了名利,至少一开始不是。他只是想表达,想被理解,想留下一点点属于自己的印记。

然后,作品完成了。

他怀揣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将它投向广阔的市场,投向无数双可能存在的眼睛。他等待着,一开始是兴奋的,后来是焦灼的,再后来,可能就变成了一种麻木的期待。

他会看到自己的书被摆在书店不起眼的角落,会被淹没在海量的电子书之中。他可能会收到一些礼貌性的退稿信,或者更糟,根本就没有回音。偶尔,有人会提起他的名字,但那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提及,如同提及一个曾经认识的、但已经很久没联系的老朋友。

更令人心酸的是,他的文字,那些他认为能够撼动人心的段落,那些他曾为之彻夜难眠的章节,在别人那里,可能只是匆匆翻过的几页,或者根本就没有翻过。他的思考,他的挣扎,他的感悟,就如同他自己的影子,在阳光下本应清晰可见,却被漫天飞舞的尘埃所遮蔽,最终消散无形。

他可能还会继续写,因为写作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他内心的某个角落,一定埋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失落。他或许会问自己:是我不够好吗?我的文字真的毫无价值吗?我所坚持的,我所相信的,真的只是我一个人的自以为是吗?

这份无人回应的孤独,这份被时代选择性遗忘的残酷,才是最能击垮一个作家的。他们渴望的是连接,是共鸣,是对世界的回响。当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当他的声音像是从一个荒芜的星球发出,却没有一丝信号能够抵达另一个星球时,那种悲哀,是沉重的,是深入骨髓的,是伴随他一生,却又无法轻易诉诸笔端的。

这种悲哀,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不曾有人真正触碰到过他最珍视的那个点”。他的努力,他的才华,他的灵魂,仿佛从未真正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感知范围内。他只是一个在黑暗中默默敲击键盘的人,而他的敲击声,也从未被真正听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点自己的看法:

(仅仅是看法而已,不一定对)

1.清清楚楚地知道摸到天花板了,但天花板是人家的地下室。

打个比方有的后人看王勃的《滕王阁序》,再看看自己。

(这里是随便举的例子,并没有说《滕王阁序》是天花板,也没有说《滕王阁序》不厉害的意思。只是认为十来岁的王勃写出《滕王阁序》很有天赋,属于老天爷赏饭吃,而这样的饭不是每个人都有。)

2.心有所思,力所不及。

我的心里有一个盛大的世界,却写不出它万千分之一的颜色。

3.江郎才尽

写出过很多东西,但心里突然有了一道坎,踏过了是原地飞升,踏不过是江郎才尽。

4.文学信仰的破灭

有的人写作不是机缘巧合,不是当做赚钱的职业,而是作为追求和信仰。如果有一天他的文学信仰破灭了,要么是涅槃重生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要么写作这条路就走到头了。

5.爱上自己笔下的角色和完全不爱自己笔下的角色

前者把自己关进笼子里,后者永远站在门外

6.格式化,体系化

很难形容这种感觉,就是,套路,你懂吗?

或者说,匠气,失去灵气。

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业品,看多了作者自己都隐隐作呕。

7.将作品与自己的生命相连

这条和5有区别,虽然同样是把自己关在笼子里。

爱别人是有穷尽的,爱自己是无穷尽的。

所以,爱别人时,笼子是开着的,有出来的机会;爱自己时,笼子是关着的,只有死亡才能把自己从笼子里解放。

有的人“拿自己的血写作”,拿自己的爱恨情仇、幸福和痛苦写作。

幸福还好,痛苦太多会杀死自己。

比如我上两条有回答过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就是拿自己的血在写作,在一次次回忆自己痛苦的过程中,永远地把自己关起来。

最后选择用死亡解放自己。

说不清临死前的一刻,对于她而言是悲哀还是解脱。


8.被误解。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当你的文字写出来,被世人看到,它们就不再只属于你一个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一个属于你。

当你写一篇文章,发现这个世界没人理解你,人们各有其乐,而你的文学世界只是你一个人的狂欢。

以前听过一个例子,叫52hz的鲸(有需要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被误解的作者就像52hz的鲸,明明你看得见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但没有一个与你共鸣。


9.生不逢时

文学上,我个人觉得最悲哀的一种就是生不逢时。

(其他行业类似,比如我看达芬奇画的飞行器手稿时,脑子里就会冒出很多如果,可惜没有如果。)

有的作者写出超时代的作品,当代人无法理解,郁郁而终。当后人看到ta的作品时,遗憾的不再是作者一个人,还有无数的后来者。

感觉他们行走在一片四面都是迷雾的荒原里,只能看见自己脚下的一寸土地;感觉他们被关在乌漆嘛黑的房子里,有时候连自己也看不到。

这样的道路值得吗?这样的坚守是有意义的吗?有时候创作者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有些作者就会走向第五条——信仰的破灭。

有些作者坚守了一辈子,最后也没看到曙光。


ps: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我看了真的会紧张。

喜欢什么类型或者哪一位确切的作者都是各位的自由,还是希望大家多一点尊重。

pps:

“有些”、“有的”的意思是只代表一部分人,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

这里的每一条也只是表达了有这样的可能,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

这里举的某些例子可能有不恰当之处,正如有的人说,本人文学素养其实也就那样。

这些只是我作为普通读者的一点简单的看法,也并没有考证,万望海含。

本帖不一定更新,但可能会更正,谢谢观看。

user avatar

当实在想不到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开始写一些有关自己的东西。开始剖析自己。

这种事情跟剁自己肉吃没什么区别。产生的东西绝对质量上乘,但是跟吸毒无异。

忘了哪个大作家也说过类似的理论,或者说我被他的想法给警醒到了。所以我后来写的东西,自己在里面都是旁观者的角度出现的。我的每部小说,都能找到我在里面有个不轻不重的角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