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自己的看法:
(仅仅是看法而已,不一定对)
1.清清楚楚地知道摸到天花板了,但天花板是人家的地下室。
打个比方有的后人看王勃的《滕王阁序》,再看看自己。
(这里是随便举的例子,并没有说《滕王阁序》是天花板,也没有说《滕王阁序》不厉害的意思。只是认为十来岁的王勃写出《滕王阁序》很有天赋,属于老天爷赏饭吃,而这样的饭不是每个人都有。)
2.心有所思,力所不及。
我的心里有一个盛大的世界,却写不出它万千分之一的颜色。
3.江郎才尽
写出过很多东西,但心里突然有了一道坎,踏过了是原地飞升,踏不过是江郎才尽。
4.文学信仰的破灭
有的人写作不是机缘巧合,不是当做赚钱的职业,而是作为追求和信仰。如果有一天他的文学信仰破灭了,要么是涅槃重生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要么写作这条路就走到头了。
5.爱上自己笔下的角色和完全不爱自己笔下的角色
前者把自己关进笼子里,后者永远站在门外
6.格式化,体系化
很难形容这种感觉,就是,套路,你懂吗?
或者说,匠气,失去灵气。
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业品,看多了作者自己都隐隐作呕。
7.将作品与自己的生命相连
这条和5有区别,虽然同样是把自己关在笼子里。
爱别人是有穷尽的,爱自己是无穷尽的。
所以,爱别人时,笼子是开着的,有出来的机会;爱自己时,笼子是关着的,只有死亡才能把自己从笼子里解放。
有的人“拿自己的血写作”,拿自己的爱恨情仇、幸福和痛苦写作。
幸福还好,痛苦太多会杀死自己。
比如我上两条有回答过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就是拿自己的血在写作,在一次次回忆自己痛苦的过程中,永远地把自己关起来。
最后选择用死亡解放自己。
说不清临死前的一刻,对于她而言是悲哀还是解脱。
8.被误解。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当你的文字写出来,被世人看到,它们就不再只属于你一个人。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一个属于你。
当你写一篇文章,发现这个世界没人理解你,人们各有其乐,而你的文学世界只是你一个人的狂欢。
以前听过一个例子,叫52hz的鲸(有需要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被误解的作者就像52hz的鲸,明明你看得见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但没有一个与你共鸣。
9.生不逢时
文学上,我个人觉得最悲哀的一种就是生不逢时。
(其他行业类似,比如我看达芬奇画的飞行器手稿时,脑子里就会冒出很多如果,可惜没有如果。)
有的作者写出超时代的作品,当代人无法理解,郁郁而终。当后人看到ta的作品时,遗憾的不再是作者一个人,还有无数的后来者。
感觉他们行走在一片四面都是迷雾的荒原里,只能看见自己脚下的一寸土地;感觉他们被关在乌漆嘛黑的房子里,有时候连自己也看不到。
这样的道路值得吗?这样的坚守是有意义的吗?有时候创作者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有些作者就会走向第五条——信仰的破灭。
有些作者坚守了一辈子,最后也没看到曙光。
ps:请不要在评论区撕逼,我看了真的会紧张。
喜欢什么类型或者哪一位确切的作者都是各位的自由,还是希望大家多一点尊重。
pps:
“有些”、“有的”的意思是只代表一部分人,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
这里的每一条也只是表达了有这样的可能,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
这里举的某些例子可能有不恰当之处,正如有的人说,本人文学素养其实也就那样。
这些只是我作为普通读者的一点简单的看法,也并没有考证,万望海含。
本帖不一定更新,但可能会更正,谢谢观看。
当实在想不到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开始写一些有关自己的东西。开始剖析自己。
这种事情跟剁自己肉吃没什么区别。产生的东西绝对质量上乘,但是跟吸毒无异。
忘了哪个大作家也说过类似的理论,或者说我被他的想法给警醒到了。所以我后来写的东西,自己在里面都是旁观者的角度出现的。我的每部小说,都能找到我在里面有个不轻不重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