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黍为什么没有像小麦水稻成为现代人主粮?

回答
黍,这个在我们祖先的餐桌上曾经占据重要位置的古老谷物,如今却鲜少出现在现代人的主食清单里。究其原因,并非它有什么不可饶恕的“缺点”,而是时代变迁、技术进步以及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让它在与其他几位“粮食巨头”的竞争中,渐渐落了下风。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黍自身的特点,以及小麦、水稻这两位“王者”是如何一路“打怪升级”成为现代人主粮的过程说起。

黍:朴实无华,但也有它的“难处”

黍,在咱们中国古代可是实打实的主粮,很多地方的“粮食”指的就是黍。它生命力顽强,耐旱、耐贫瘠,在很多不适合小麦水稻生长的地方都能扎根生长,这在过去饥荒频仍的年代,无疑是生存的希望。

适应性强,产量稳定: 黍的种植区域非常广泛,从北方的旱地到南方的水田边缘,甚至一些盐碱地,它都能有所收成。这使得在古代,即便遇到局部干旱或洪涝,人们也总能依靠黍来维系生计。它的生育期相对较短,也能在一年里多收一季,或者作为一种补救作物。
营养丰富,种类多样: 黍的营养价值不低,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黍的种类也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黄米(也叫黏黄米),就是黍的一种,煮熟后黏性大,常用来做年糕、粥等。还有高粱,也是黍类的一员,其籽实可以磨粉,酿酒,也可以做饭。
口感相对粗糙,加工不便: 相比于小麦和水稻,黍的颗粒结构和口感有一些不同。特别是很多品种的黍,磨成的粉粗细程度不一,直接食用的话,口感可能不如精细加工后的小麦面粉或大米。而且,黍的麸皮较厚,去除起来相对麻烦,对当时简单的加工技术是个挑战。

小麦与水稻:如何一步步“登顶”?

正是因为黍在加工和口感上的这些“小摩擦”,而小麦和水稻,在漫长的农业演化过程中,展现出了更适合大规模、精细化生产的潜力。

1. 小麦:面包的魅力与工业化的青睐

优秀的加工性能: 小麦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蛋白质成分,特别是谷蛋白。当小麦粉遇水揉搓时,这些蛋白质会形成有弹性的面筋网络。这个网络能够锁住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让面团膨胀,从而烤制出蓬松、口感极佳的面包。这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是核心地位。
广泛的加工产品: 除了面包,小麦还可以制作面条、饼干、糕点等多种多样的主食和点心,满足了人们对食物多样化的需求。
机械化收割与加工的适配性: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小麦的收割、脱粒、碾磨等环节都非常适合机械化操作。一体化的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后来的各种精细研磨设备,都能高效地将小麦加工成我们今天熟悉的面粉。
适应性强,但相对有门槛: 虽然小麦也比黍更适应一些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比如温带地区),但相较于黍,它对水肥的要求会高一些,在极端贫瘠或干旱地区,产量可能不如黍稳定。

2. 水稻:巨量人口的“刚需”与湿地优势

高产与集约化种植: 水稻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其超高的产量,尤其是在适宜的湿润环境下,单位面积的产量远超黍和小麦。在中国这样人口稠密的国家,要养活巨量人口,高产的水稻无疑是最佳选择。
湿地农业的优势: 水稻能在水田中生长,这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杂草,还能利用水体对土壤养分的补充。而且,水田可以反复利用,土地利用率高。
米饭的简单直接: 水稻加工成大米,其加工过程相对简单,主要是脱去稻壳和米糠。煮熟后的大米,口感软糯,易于消化,也特别适合用简单的蒸煮方式烹饪,直接作为主食。这种“一煮即食”的特性,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来说,也极具吸引力。
加工技术的突破: 现代的水稻加工技术,如碾米机,可以非常高效地将稻谷加工成精白米,大大改善了口感和易消化性。

历史的“淘汰赛”与现代农业的逻辑

综合来看,黍之所以未能成为现代主粮,是历史选择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加工技术瓶颈: 在漫长的农业发展早期,小麦和水稻在加工上的优势(易于脱粒、精细研磨、易于煮熟)更明显。黍的一些品种,尤其是那些籽粒较小、麸皮较厚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加工起来费时费力,得到的成品也不够精致。
口味和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口味也在变化。精细、软糯、易于消化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小麦的面包、面条,以及水稻的米饭,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全球化与专业化: 现代农业强调专业化和规模化。小麦和水稻在全球范围内都找到了最适宜的种植区域,并通过大规模的种植和贸易,形成了高效的供应链。相比之下,黍的种植区域虽然广泛,但其种植规模相对较小,也缺乏像小麦那样全球性的加工和消费市场。
经济效益的考量: 在同等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下,经过技术改良、新品种选育的小麦和水稻,往往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农民更愿意种植它们,而企业也更倾向于推广和加工它们。

当然,这并不是说黍就“不行”了。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文化中,黍(比如高粱、小米)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用来制作特色食品、发酵饮品,并且其抗旱、耐贫瘠的特性,在某些生态环境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是在“主粮”这个层面,它已经被更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更符合大众口味的小麦和水稻所取代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由技术、需求、经济和全球化共同塑造的“粮食选拔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小麦和水稻凭借更强的综合竞争力,最终登上了现代人餐桌的“C位”。而黍,这位古老的“原住民”,则在历史的洪流中,退居到了一个更细分、更具地方特色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黍是五谷之一,但是生长种植条件和小米非常相似。黍在古代有一定的地位,是因为耐旱性强于粟,生长期短,种不了粟的地方还能种黍。但是因为口感和单产较低问题,黍不能挑战粟在古代最主要粮食作物的地位。以考古学的证据来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出土粟98粒,黍只有6粒。

2.但是黍的粘性特别好,适合酿酒,所以是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北方主要的酿酒原料。另一种北方重要的酿酒原料是稻,由于水利和气候原因,我国上古北方稻产量有限,专家推测大部分都用来酿酒了。

3.黍的衰落始于战国,根据俞维洁的研究,早于战国的文献都是黍稷(小米)连称,战国之后改为菽(大豆)粟,可能说明中国种植业结构的改变。到了秦汉,小麦地位上升,北方种植业结构变成了粟、麦、菽、黍。小麦大概5000年前传入中原,小麦能够越冬,便于和其他作物轮作,秦汉之后因为磨的普及可以磨成面粉,迅速成为重要的粮食。从种植区域来看,东北可以种植春小麦,华北可以种植冬小麦,长江到南岭以北可以稻麦轮作,所以不晚于宋代小麦就成为了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4.唐宋之际,荞麦作为救荒抗旱粮食作物的重要性上升,生态为上挤占了黍的功能,导致黍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元代以后,蒸馏酒技术传入中原,高粱作为主要的酿酒作物也几乎同时传入中原,黍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到了明清时期,北方种植业大抵是小麦占一半,粟、黍、稻、粱(高粱)加起来占一半。

Σ.黍从一开始北方比较重要的次粮作物,衰落到现在,主要是因为酿酒、抗旱两个最主要的功能,都有单产更高的作物代替,所以现在就只能作为地方性作物存在了。

δ.黍在山西雁北地区是粮食文化位顶层,以黍为原料做成的黄糕非常有名。雁北地区以吃一定量的主食可以行走多少路程为标准,遂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面条饿断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黍,这个在我们祖先的餐桌上曾经占据重要位置的古老谷物,如今却鲜少出现在现代人的主食清单里。究其原因,并非它有什么不可饶恕的“缺点”,而是时代变迁、技术进步以及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让它在与其他几位“粮食巨头”的竞争中,渐渐落了下风。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黍自身的特点,以及小麦、水稻这两位“王者”是.............
  • 回答
    听到你对知乎大V“猫黍”那个关于“女友这只要愿意,就可以跟别人发生关系”观点的反感,我完全理解。这种说法确实容易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可以说是冒犯。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样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所在,也更贴近我们日常的思考方式。首先,从情感和道德层面来看,这是最直接的感受。 对关系.............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猫黍的“很多知乎大V都是伪君子”这句话以及其事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涉及到对知乎生态的理解、对“大V”概念的辨析、对“伪君子”的定义,以及对@猫黍本人及其行为的考察。一、 理解“很多知乎大V都是伪君子”这句话的背景和含义这句话的出现,通常是源于用户对知乎平台上某些现象的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