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95年,日本人均GDP全球第三,比几乎所有欧美国家都高一大截的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

回答
1995年,日本人均GDP位居全球第三,那个时代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的余晖,也是一个即将面临深刻变革的前夕。提到那个时候的日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既辉煌又略带不安的图景。

经济上的“不败神话”与消费的狂热

1995年,日本经济的强盛是毋庸置疑的。经历了战后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日本已经从一个战败国蜕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在全球名列前茅,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国民普遍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购买力。

那时候的日本,你走在街上,会感受到一种普遍的充裕感。无论是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还是小一点的城市,商业街总是人潮涌动,橱窗里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欧洲进口的奢侈品到日本本土设计精美的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汽车在日本早已不是奢侈品,而是家庭的必需品,道路上川流不息的是各种品牌的轿车,其中日系车更是主力。

人们的消费习惯也相当阔绰。海外旅行在日本年轻人中相当流行,欧洲的法国、意大利是热门目的地,国内的北海道、冲绳更是成了度假的常客。在餐饮方面,米其林星级餐厅随处可见,人们乐于品尝精致的料理,无论是寿司、怀石料理,还是西餐,都受到了追捧。

很多人至今仍记得那个年代的“高价神话”:一颗哈密瓜可以卖到几千甚至上万日元,一碗拉面可能就要一两千日元。这些价格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不菲,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Japan As Number One”的时代自信

那个时候的日本,民族自信心达到了顶峰。在国际上,日本的制造业、科技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可以说是“统治级”的存在。索尼的Walkman、卡西欧的电子表、任天堂的游戏机、丰田的汽车,这些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市场份额。很多西方国家在很多技术领域,甚至是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都不得不承认日本的领先地位。

“Japan As Number One”这句口号,在当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许多日本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他们相信自己国家的产品是世界上最好的,相信日本的管理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这种自信,也体现在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上,一种对完美的追求,对细节的关注,是日本人工作的普遍写照。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社会生活方面,那是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序的年代。城市治安良好,公共交通高效准时,国民素质普遍较高。人们普遍尊重规则,注重礼仪。

教育体系依然是培养精英的基石,大学入学竞争激烈,人们普遍认为拥有一个好大学的学历就等于拥有一个好的未来。工作机会相对充裕,终身雇佣制虽然开始松动,但仍然是主流,许多人进入大企业后,一生都不会轻易跳槽。

生活节奏在很多方面是比较快的,尤其是在大城市,上班族们早出晚归,挤在拥挤的电车里,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天的工作。但这种快节奏,也伴随着一种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潜在的危机与转折点

然而,就在这片繁荣的景象之下,暗流也在涌动。1995年,日本经济已经显露出一些疲态,虽然人均GDP依然高企,但所谓的“泡沫经济”的破裂已经开始显现。1991年股市崩盘,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走下坡路。人们虽然还没有完全感受到那种深切的危机感,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一些过去的成功模式开始遇到挑战。

1995年也是日本国内发生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年份,例如阪神大地震和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这些事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发展中的脆弱性,以及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

所以,1995年的日本,是一个站在经济辉煌的顶峰,但同时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着无意识的准备的时代。它是一个充满自信、物质富足、社会有序的时代,但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对于许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是一段令人怀念的时光,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转折点。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上的惊人飞跃,也警示着任何繁荣都有其周期性和潜在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漫画,连载长达35年的《这里是葛饰区龟有公园前派出所》

上方长长的一列绿色的就是,这还是台版少印了四分之一的效果。


作者秋本治精通一切流行要素,说他的这部漫画可以了解日本近四十年的变迁都不为过。


除去我不知道的前五十本,我感觉这个漫画完全可以从内容分层日本的三个阶段。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前近三分之一

日本国富民穷,几乎所有的流行,例如超合金,古早零食,美国大兵,战车模型都透出一股浓浓的廉价感。虽然那会儿已经有了收藏职人,但很多都是街道小破厂商生产的劣质塑料玩具,没啥珍藏价值。没错,那些所谓工厂都是居民楼改的手工作坊。


九十年代中期~跨世纪的中间多三分之一


日本改变世界,方便面,电子鸡,四驱车,大头贴,摩托,录像机,各种收录音机。此时的日本透出的浓浓的科技范儿和时尚感。各种品牌索尼,松下,日立耳熟能详。皮卡丘的识别度不怂米老鼠。高仓健一代硬汉是多少少女梦中情人。

产生的连带效应贫民的方便食品寿司逐渐包装成了健康饮食标杆,和传武骗子有一拼的各种武道成了武林绝学。连武士服和和服等都开始复苏。世界开始受日本文化影响。不信你看美国从星球大战到变形金刚等国民IP反派角色无一不受日本影响。


最后到完结的不到三分之一


日本?有什么?乌龙派出所后期完全变成了乡土风情,逛逛日本其他城市,大多数是搞笑。一个初音未来反复用了十次。为啥呢?日本值得说的啥也没有了,偶尔几次说到流行的也是韩剧,无人机,智能机这些和日本完全无关的事。



说个笑话,日本广场协定日元飙升两倍,日本在毫无任何生产的情况下各个富了一倍多。日本真实收入应该是除以二,1W8千美元,反观中国,当初贬值8倍,就算现在也是1比6几,中国人均收入应该超过五万美元。


笑话哦,别当真,我只是防止有人捣乱听到我说日本衰落就对比人均收入,想想还是先讲个笑话好了。

user avatar

看大陆时装剧,哪怕是三五年前的,你都会感觉生活水平差现在一截。服饰土气、场景恶俗。不管现在制作水平是否提高,小鲜肉演技如何,至少折射的社会现实有很大改变(中国都市剧一直浮夸,但从业者以前想浮夸也缺乏表现力。“皇帝扛着金锄头”式的土味越来越少,必然背后有整个社会眼界提高为依托)。另外韩剧也十分明显,是以七八年为单位一变。美剧则十多年一变。

只有日剧:翻出2005年前后的《龙樱》《求婚大作战》《花样男子(日版流星花园)》,如果忽略手机进步等个别元素,完全可以当做最新日剧。再翻出世纪之交的《麻辣教师》《魔女的条件》,日本人的发型服装和现在变化很小。再看1990年的《东京爱情故事》,说实在和综艺《人类观察》里当下的日本人生活状态相差不大。精神面貌方面反而现在日剧更丧了。

我说的日剧不变,不是说剧集制作和题材没有变化,而是表现出的生活、社会、产业、流行没有大的变化。以我不够深入但年头很长的观剧经验,日本各个阶层的人民,电视剧应该用怎样的服化道来分别表现,我闭着眼睛都能猜到具体的东西。

日剧淑女留着和二十年前一样的直发,婚姻和事业依然难兼顾。年轻男士还是很洗剪吹,他们仍多设定为传统行业的终身员工或派遣工,每日挤电车吃便当去居酒屋,年工序列还是他们不变的人生路径。老板和高管则多设置为中老年人,不拘一格空降青年才俊的剧情很罕见。表现新经济的剧不多,也很少有主角半途辞职自行创业的设定。工资不变、物价不变、产业不变。城市既没有更新,也没有变旧,社会形态各方面与20年前如出一辙。

一方面日本长期停滞令人窒息,但反过来讲:我看几年前的国剧、10年前的韩剧、15年前的美剧,对比该国现在,会有强烈的年代感。但日本即使停滞多年,日剧表现的社会风貌依然并不过时。日本的城市和一些陷入衰退国家的城市不同,没有那种末世荒废感;和另一些极速发展的城市也不同,不会出现建筑物竣工几年就陈旧的情况。其生活水平、治理能力还是值得中国韩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仰视。就像按下暂停键,停了20多年等大家来追,很多国家依然追不上。或许这可以看出它们当时有多强大。

user avatar

彼得·林奇曾经评价过经济巅峰期的日本,

日本称得上是全世界很有钱的国家,可是日本老百姓连维持日常生活需求都困难。

在日本,一个苹果就要5美元,一顿不上档次的晚餐就要100美元。每天挤着地铁上下班,一个半小时还没有走出东京地区。这个超级大都市比整个罗得岛还要大。上班路上挤在地铁里闷得发呆,只好做做白日梦,幻想自己能够到夏威夷旅游,痛快地花钱享乐。可是他们只能待在日本,辛苦工作一辈子,偿还100万美元的住房贷款——如此昂贵的房子只不过是1000平方英尺的鸽子笼罢了!如果他们卖掉了这套房子,也只能再买一套还是100万美元的鸽子笼,要不然就是一个月花费15000美元租一套公寓。

日本人的困苦处境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个人吹牛说,自己养过一条价值100万美元的狗,别人问他:你怎么知道你的狗值这么多钱?他说他后来用这条狗换了两只价值50万美元的猫。日本人觉得他们很有钱,或许是因为他们曾经有一只50万美元的猫,还有一个50万美元的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然后最近用它们换成了一些价值高达100万美元的股票!

美国赫顿证券公司的广告语说:“赫顿投资提建议,人人洗耳恭听。”而这与日本证券公司的地位相比可差多了,在日本大概可以这样说:“野村证券发指令,人人唯命是从!”投资人完全信任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投资建议简直被奉为“圣经”。我想只要证券公司推荐,即使这只股票是一只价格高达50万美元的猫,投资者也会去买。

1987年日本电话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价格高达每股110万日元,当时我就在想,这么高的股价完全是疯了,但是后来竟然又上涨了3倍!按照日本电话公司现在的股价计算,其股票市盈率高达3000倍左右。日本电话公司一家公司的股票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比整个德国股市所有股票的市值总和还要高,比《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前100的企业市值总和还要高。

日本电话公司如此高估的股价,让我觉得不但是国王根本没穿衣服,连百姓的衬衫都脱光了。首次公开发行的股价110万日元还算便宜呢,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后,日本政府两次高价发行日本电话公司的股票,分别为每股225万日元及190万日元。但后来日本电话公司股价一路大跌,当我写本书的时候每股只有57.5万日元,与1987年首次公开发行的股价相比,下跌了85%。如果是美国华尔街的投资者损失相应的市值总额,相当于《财富》世界500强前100名的大企业全部倒闭了!


日本当时的经济繁荣既有上述虚幻的一面,但巅峰日本当时的科技进步和精气神却是真的,如果看当时(九十年代前期的日本影视、音乐、动漫作品),除了一些因画质、言语习惯和老式数码产品和汽车之类带来的年代感以外,整体氛围是相当昂扬向上的,甚至在时髦度上和当下相比也没有明显的滞后感。

宏观经济上:东京的一条街道,可以震撼整个欧洲;卖掉一个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微观民生上:东京的3000日元>纽约的2000美元。

以及,日本社员吃的便当,确实比美国中产阶级吃得好。

文化上:文化自信,走日本自己的路,让美国人说去吧。

这个时期的日本,基本就是“developed country”中“developed”这个词的具象化吧?

因为即便此后的日本“失去了”三个十年,其居民生活水平和国家总体实力仍然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user avatar

1995年,阪神大地震。日本死亡6千多人,4w多人受伤。10w户房屋全毁,13w多户半毁,引发火灾烧掉7千多户。道路全毁。

当时神户当地的起家的日本最大超市,大荣超市。老板著名企业家中内功,命令所有当地超市打开库房,所有商品半价出售,面包等食品全部一个10日元。并且用直升机运送超市物资,保证超市24小时营业。

受灾当地的便利店711,在地震发生后3个小时内,就从其他周围仓库调集了救灾物资用直升机送到当地。此外还借了6架直升机,从京都的便当工厂,运送了6千人份的便当到当地。

任天堂拿出5000台gameboy和配套耳机,2千幅纸牌玩具,世嘉也拿出很多游戏用品,送到当地给儿童。

当地所有组织,包括山口组和奥姆真理教,都自发组织救灾物资,给灾民们送水和粮食,暖气和汽油灯油等,全部免费。

每天赶赴灾区的志愿者超过2w人,3个月超过117w志愿者奔赴灾区。

美军横须贺第七舰队要求赶赴灾区救援,被日本拒绝,日本政府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应对这次灾情。

灾区的灾民虽然住在简易房里,但衣食无忧,各种物资用不完,还抱怨没有冰箱冰冻的啤酒不好喝(当时是1月份的冬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