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知欲;2-观察力;3-好奇心;4-学霸
123的内涵按约定俗成或个人理解都行,但4的范围太广,简单约定为三种:天才学霸(41)、勤奋学霸(42)和人设学霸(43)。三者分别包含两个基本型:通才型(411)和专才型(412);考试型(421)和研究型(422);外在型(431)和内在型(432)。其中411多为各界青年领袖,412一般成为技术天才;421构成高考实力派,422多为名校研究生;431比如仅仅按时或终于戴上博士帽,432常见于普通高校班级学霸。
需要说明的是,中学大学之外,学霸一词很少使用。但431是例外,且多贬义,例如演艺圈的学霸人设,应该不是本题讨论重点。
很大,但需要引导,或者说兴趣面规范,一旦扭到黄赌毒,也会好奇观察求知。
学霸的必备条件是自制力。说到做到。答应你的事,孩子基本不用你多说,他/她就能认真去做。
至于好奇心,求知欲,甚至一些小聪明都没太大的用处。
要学习好,就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下课以后花三分钟把知识点过一遍。每星期自己看着目录花一两个小时把学的东西想一遍。睡前把今天学的都再过一遍。说起来就这么简单!
但是吧,这种事情就跟减肥一样,管住嘴,迈开腿,难倒多少痴男怨女。
学习这事儿也一样,按时预习复习,形成规律,养成习惯,自然越学越顺。听着不难。可是,有几个孩子下课铃一响,不是浑身躁动?花三分钟把知识点想一遍?多少人都十七八岁了也做不到。
至于孩子小时候的所谓求知欲,没太大用处。现代所有学科的系统训练都是越来越无聊。小孩子忍受无聊的能力才决定了他学习的上限。至于那些基于好奇心东一点西一点凑起来的不成体系似懂非懂的知识,对他未来学习没什么帮助,甚至还能有反作用。
如果问主真想培养一个学霸,就要尽可能让孩子明白,小聪明没什么可炫耀的。能坐得住,定得下,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一件事才了不起。
从现在就要帮孩子,让他能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帮着他每天都坚持,让他能够早早具备做长期规划的能力。此外,要让孩子早早就明白,知识系统博大精深,那些零星的知识点根本不值得炫耀。
再啰唆几句,好奇心这东西几乎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不好奇。对新奇事物有兴趣不要说孩子,成年人也一样。这种东西不用培养,也无需鼓励。但是要想真的了解新奇事物背后的原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需要大量枯燥乏味的训练,还需要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下独自探索。此外,我们社会目前的规则要求人不能有短板,兴趣可以让孩子在某个学科特别出众,但是不足以让孩子没有短板。那些他不喜欢的,不擅长的学科才是决定他能上什么层次大学的根本原因,而这些学科显然不是靠兴趣撑起来的。
评论区有一个朋友总结得很精辟,自制力决定下限,兴趣决定上限。很不幸的事实在于,绝大多数的人如果错过一些机会,就会永远丧失拼上限的可能。对于99%的孩子来说,学习都不会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这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教育制度本来就是要把所有孩子放在一起,依次排名,挑出前10%,1%。孩子们整体再优秀也没用,因为这种相对竞争不会因为整体提高而提高。可以这么说,目前给孩子们教育的难度,其实是他们这个年纪接受能力的极限。除了少数天才以外,没有哪个孩子能够轻轻松松在高考这种游戏中从容应对。或者说不仅是高考,而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如此。普通人,只有通过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反复训练,才可能拿到比拼上限的入场券。
当然,如果问主家产上亿,(对今天家产千万都不足以让孩子远离这种竞争。)或者问主愿意赌一赌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个小天才,那么大可轻视自制力,延迟享受这种人为可控的因素,但如果问主自己不是天才,家里几代也没有过那种顶尖的学霸,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延迟享受。否则,上限没达到,可能跌到毫无下限。从概率上来说,只要孩子对一门学科没兴趣,在没有足够自制力加持的情况下,他就再无可能在一流的教育平台上拼他感兴趣的学科,让孩子对每门学科都感兴趣这是一个完全不可控制的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