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会爬行对婴儿来说有多重要?

回答
婴儿爬行,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发展道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别小看这四肢着地的匍匐前进,它不仅仅是身体力量和协调性的初步展现,更是大脑发育、感官探索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萌芽的起点。

1. 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

当婴儿开始尝试爬行时,他们的全身都在被调动起来。

力量的积蓄: 为了抬起身体、保持平衡,他们需要不断锻炼颈部、背部、肩膀、手臂和腿部的肌肉。这些肌肉的增强,是他们未来站立、行走乃至跑跳的基础。想想看,他们需要克服重力,将全身的重量支撑在细小的四肢上,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协调性的提升: 爬行要求大脑精确地向身体各个部位发送信号,协调手脚的配合。左右手脚的交替运动,身体的重心转移,都需要高度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一旦建立,将为孩子日后更复杂的运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体感觉的发展: 在爬行的过程中,婴儿的身体与地面频繁接触,他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势。这种“本体感觉”的增强,对于他们建立身体意识、空间感知以及进行精细动作至关重要。他们开始理解“我在哪儿”,“我的手脚在做什么”。

2. 感官世界的深度探索:

爬行是婴儿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

视觉能力的拓展: 过去,婴儿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他们主要依赖近距离的视觉。当他们能够爬行时,世界的边界瞬间被拓宽了。他们可以主动接近感兴趣的事物,观察物体的细节,例如地面上的纹理、家具的边缘、家人的表情。这种主动的观察,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视觉能力的精进,也让他们对世界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触觉的丰富体验: 地毯的柔软、地板的凉滑、玩具的材质……爬行让婴儿有机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各种不同的触感。这种丰富的触觉输入,对于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发育至关重要,也帮助他们区分不同的物体和环境。
空间概念的建立: 爬行是婴儿最初的“导航”练习。他们需要判断距离、绕过障碍物、找到通往目标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大脑正在悄悄地建立起对空间的认知,理解“前面”、“后面”、“旁边”这些概念,为日后理解地图、方位甚至抽象的空间关系打下基础。

3. 认知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萌芽:

爬行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智慧的启蒙。

好奇心的驱动: 婴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看到远处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或者听到一阵有趣的声音,都会激发他们想要靠近、想要弄清楚的欲望。爬行提供了实现这种欲望的途径,让他们能够主动去追寻答案,满足自己的好奇。
目标导向的行为: 婴儿会设定目标,比如拿到那个玩具,或者爬到妈妈的身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会思考如何避开眼前的阻碍,甚至尝试不同的路径。这种从“看到”到“想到”再到“做到”的过程,是解决问题能力的雏形。
精细动作的准备: 许多研究表明,能够充分爬行的婴儿,在日后学习使用双手进行精细动作时,会表现得更出色。这是因为爬行过程中,他们已经锻炼了手部的力量、协调性和双侧协调性,为日后捏、抓、握等动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社交和情感的初步互动:

爬行也为婴儿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交体验。

与家人的互动: 当宝宝爬向你时,你可能会伸出手鼓励他,或者开心地迎接他。这些积极的互动,让宝宝感受到爱和安全感,也让他们学习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沟通方式。
独立性的培养: 爬行是婴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探索。他们可以自主地去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自主性,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给家长的建议:

我们应该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开放的环境,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去爬行。不要过早地将孩子放在学步车里,那会限制他们的自主探索,甚至影响他们正常的爬行发育。当宝宝在地上探索时,多一些耐心和鼓励,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爬行的乐趣,也尽情地发展他们的潜能。

总而言之,爬行绝非仅仅是孩子学会的一个本能动作,它是孩子身体、大脑、感官和认知能力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孩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请给你的宝宝更多爬行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和感知这个精彩的世界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重要!!!

爬行的益处大家都说了,我就不赘述了。单从实际生活讲一讲。

十一个月的小孩和十五个月的小孩相差非常大。

智力上、协调能力上、体力上的差距都很大。

初中毕业学高数跟高中毕业学高数能是一样难度吗?

小孩晚一点走路,就少磕碰一点啊!

孩子大一点,平衡更好少摔倒,有力气下盘稳,智商高一点知道害怕少冒失。安!全!很!多!

没事儿别自讨苦吃教孩子走路。这种事情不用教也能会。

腰不累吗?

user avatar

6岁后写作业慢的,上课容易开小差的,

多半8个月爬的少。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的专业名词你必须知道。

首先,爬得少的人注意力不一定会出问题,但注意力有问题的孩子很可能是爬得少。

如果你的孩子注意力出现了问题,下面这个名词可能对你很重要:

一、ATNR&STNR的残存

ATNR——【非对称性颈部张力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这个反射在孩子0-2个月开始出现。简单说,这个反射就是头转向哪个方向,孩子的手臂会自然申向那个方向[1]。这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抓握看到的东西。

见下图↓↓↓

另一个叫做STNR——【对称性颈部张力反射】(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这个反射在孩子4-6个月左右出现。[1][2]——当宝宝跪地时,头部抬起时,手臂会自然伸直,两腿自然弯曲,并做好向前蹬腿的准备,像小兔子一样。很显然,这是方便孩子做好爬行准备的一个反射。


当孩子在爬行时,他会尽量使用上面讲的两个反射,用来抓握物品和探索这个世界。

而如果这个反射没有使用足够,就会造成【反射残存】,孩子就会容易非常的躁动。通俗的讲,就是改用的时候没用,宝宝“憋”的难受。


所以注意力缺失的孩子常见表现就是躁动不安、无法安坐。与上面这一点非常契合。这在感统学科和婴幼儿康复学中叫做【感统失调】。

爬行让孩子更好的“放电”并充分使用【ATNR】和【STNR】,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之后的几年不那么容易躁动,保持正常的神经反射水平。

二、多爬的其他好处。

很多回答和问题都有描述,这里不赘述。简单列出好处清单:

1、锻炼颈部、腰背部肌肉——防止日后含胸驼背

2、四肢协调(比“走”要好的多)——锻炼小脑,以后运动好

3、手眼协调,促进视知觉的发展

4、身体更大面积的接触,促进多种感知觉发展

5、两侧协调运动——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分化

具体内容献上一条视频供大家参考[3]:↓↓↓

视频来源:Youtube女子力科学社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9125712601464832

更有研究指出,在宝宝爬行阶段,他需要更近距离的接触地面和面前的障碍(相对于步行),所以对于宝宝的爬行策略选择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爬行较多的宝宝可帮助以后更快的学习更负责的动作技能。在日后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的表现都有可能要优于其他孩子[4]

三、爬到何时

别怕脏,别怕麻烦,多爬总是好的。

但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要爬到何时呢?”

很遗憾,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儿园时期,【ATNR】(非对称颈部张力反射)仍然大量存在。[5]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孩子上小学之前,爬行可以尽可能多的进行

四、如何补救

在其他类似问题中,有知友评论说:

“我孩子没学爬就会走了怎么办?”
“我孩子已经上学了,已经出现问题了怎么办?”

别着急,我在一篇关于注意力的回答中有详细阐述如何针对性的利用身体活动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那么如果现在还没有问题,或者孩子还小的话怎么办呢?

简单粗暴的一句话:能爬就爬!

不一定要肚子贴着地面,当孩子长大一点(2岁左右),就可以让孩子做更高难度的爬行——仅四肢着地,和家长一起比赛快速爬行

这样不但锻炼孩子更高级的平衡觉,还可锻炼孩子的四支力量。同时,家长也跟着健身了。相信我,这非常有趣。

下面是我和女儿一起爬行的有趣视频,供大家一乐:↓↓↓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9129944771579904

四、爬的好不等于学习好

更正一下评论中的错误理解哈。

爬的好只是为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上课表现提供积极影响,但并不代表一定学习好。学习成绩好是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学校、家庭、同学、社会)。


当然,爬得不好也不一定就学习不好注意力差。每个孩子发展节奏不同,爬和注意力没有绝对的关系。

所以爬的好不是万能药,但爬得不好确实对未来孩子发展有诸多风险。

参考

  1. ^ab宝宝爬行的好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kdhyDvhvIY
  2. ^ Allen, & Marilee, C. . (1987). The symmetric tonic neck reflex (stnr) as a normal finding in premature infants prior to term. Pediatric Research, 21(4), 208A-208A.
  3. ^别着急让宝宝学走路,爬行的好处你想象不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xwsjg5kUg
  4. ^ Margaret H. Mcewan, Roberta E. Dihoff, & Gary M. Brosvic. (1991). Early infant crawling experience is reflected in later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72(1), 75-79.
  5. ^ Zemke, & Ruth. (1981). Incidence of atnr response in normal preschool children.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Pediatrics, 1(2), 31-3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