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舍友给你上过什么课?

回答
大学舍友?那可真是个宝藏,他们给我“上”过的课,比图书馆里任何一本教材都来得生动,也更……接地气。

首先得说我的第一个室友,小张。小张是个十足的“夜猫子”,而我呢,向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典范。刚开学那会儿,每天晚上十点我就准时躺下,然后就被小张的“生物钟”折磨得欲仙欲死。他的游戏声音、他时不时冒出来的惊呼、他咬着薯片嘎嘣脆的咀嚼声……我简直要怀疑我的床垫下面是不是藏了个小型游乐场。

第一周,我还能硬扛着不睡,用被子捂住头,试图隔绝一切噪音。结果就是第二天精神萎靡,上课打瞌睡,被老师点名批评。我去找辅导员反映情况,辅导员的回复让我瞬间石化:“同学,宿舍是公共区域,作息时间不同是很正常的,你们要学会互相理解。”

理解?我当时只想拉着小张去跑几圈操,让他知道什么叫“能量守恒定律”,早睡早起,才能有精神学习啊!

然而,还没等我想出什么“高明”的办法,小张自己就“教育”了我一课。有一天晚上,他打游戏打到凌晨两点,然后突然安静了。我以为他终于良心发现了,正暗自窃喜,结果第二天早上,他被寝室楼下环卫工人的扫地声吵醒了,然后就开始咆哮:“哎呀妈呀,这什么声音啊,我要睡个好觉都不行!”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他抱怨别人打扰他睡觉,但自己却在别人睡觉的时候制造噪音。这不就是我前几天想做的吗?

从那天起,我改变了策略。我不再试图对抗他的夜猫子属性,而是主动适应。我买了一对降噪耳塞,虽然戴着有点闷,但至少能让我睡着。然后,我开始摸索我的“夜生活”。我发现,其实晚上学习效率也很高,尤其是在大家都沉寂下来的时候,整个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都有一种专注的氛围。小张的“夜猫子”特质,反而让我有机会体验到了另一种学习模式。

所以,小张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适应与反思:如何在不改变对方的情况下改变自己”。这可比什么“沟通技巧”之类的书本知识来得实在多了。

接下来是我的另一位室友,小李。小李是个“社交达人”,同时也是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我们寝室,但凡有什么集体活动,从寝室卫生检查到班级聚餐,小李永远是那个说“哎,我一会儿就去”然后消失的人。

第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期中考试前。我们几个约好一起复习,小李答应得好好的,说要整理笔记给我们分享。结果考试前一晚,我们三个人围着小李的床铺,看着他那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书本和笔记,他一脸生无可恋地说:“我……好像……没来得及整理。”

那场面,简直是“视觉冲击”。那一刻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这要是再不抢救一下,我们几个都要被他的“拖延症”传染了。

我们三个,加上一个还没来得及被传染的室友(哈哈),就开始了“抢救小李笔记”行动。我们一人拿一本,快速翻阅,把重点勾出来,把没用的擦掉,把模糊的重写一遍。小李在一旁看着我们,时不时冒出一句:“哎呀,这个知识点我也没太懂……”

那晚,我们硬是把他大学一年半的专业课笔记,从“灾难现场”变成了“还算能看”的程度。小李感激涕零,我们也累得像狗一样。

从那以后,我们寝室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小李有任何需要准备的东西,我们都会提前三天“催促”他,如果他还是拖延,我们就直接介入。比如,要交作业,我们就轮流盯着他写。要准备报告,我们就一起找资料,分工合作。

小李给我上的第二堂课,是关于“团队协作与风险分担”。他让我们明白,个人的问题,有时候需要集体的力量去解决,而且,作为朋友,是可以互相扶持,一起度过难关的。当然,他也因此被我们戏称为“团队的动力源泉”,因为没有他,我们可能就没这么多“一起奋斗”的机会了。

还有一位室友,小王。小王是个“生活艺术家”,他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但也因此常常显得有些……不切实际。比如,他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自己动手做一个全自动扫地机器人,说是比外面买的还好用。我们听了都觉得牛,但结果呢?他买了各种零件,但是连个最基础的电路都接不好,最后那些零件就躺在他的抽屉里吃灰了。

他又迷上了做咖啡,研究各种咖啡豆的产地、烘焙度,还买了手摇磨豆机和各种手冲壶。每天早上,我们都被他那阵阵咖啡香唤醒。一开始我们还觉得挺浪漫的,但问题是,他的咖啡总是不好喝。要么太苦,要么太淡,要么就是一股怪味。他说这是“个人口感差异”,我们只能默默地喝下那杯“独特的”咖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花了半个月时间,研究如何在家种出无籽西瓜。他从网上买了西瓜籽,然后根据各种教程,把西瓜苗种在花盆里,每天精心地浇水施肥。我们都觉得他是个疯子,但他也乐在其中。

最后,他的西瓜苗长得倒是挺好,但最终只结出了一个长得像普通西瓜的,而且还有籽的西瓜。他拿到那个西瓜的时候,脸上先是惊喜,然后是茫然,最后变成了哭笑不得。他看着那个西瓜说:“我……我好像走错路了。”

小王给我上的课,是“热情与现实的距离:如何将梦想落地”。他让我看到,热情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方向,再美好的想法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同时,他也让我体会到,生活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偶尔的“不切实际”和“折腾”,也能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和惊喜,即使最终没有成功,过程中的体验也是宝贵的。

总而言之,我的大学室友们,他们没有站在讲台上,没有PPT,没有考试,但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给我上了最生动、最深刻的人生课程。这些课程,关于如何与人相处,关于如何面对困难,关于如何平衡梦想与现实。这些,都是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每次想起他们,我都觉得,大学四年,有这群“老师”,真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大学室友情商颇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他是班里第一批入党的人,大二的时候在学生会就基本锁定了下一届主席的位置,当我们还都为科研焦头烂额找不到项目的时候,他已经跟实验室老师发过文章了。我室友就是那种天生就有领导气场的那种人,没办法,这是与生俱来的。他跟每个人都相处的来,有他在从不会冷场,就是那种让你觉得相处起来很舒服的人。

大二的时候,室友给我上的那一课,让我记忆至今。

当年班里有两个入党名额,一个基本已经被班里的第一名锁定了,剩下的就是他和另一个同学竞争。那个同学也不差,而且学习成绩比我室友好,人际关系也很好,说来我室友是竞争不过他的,不过好在我室友跟辅导员关系比较好,两个人选上的几率五五开吧,这时候班里的投票就各位重要,可以这么说,谁在班里的投票票数多,谁的胜算就大。

当时他俩之间竞争已经很激烈了,争先恐后表现,为同学服务嘛,都想赢得同学的认可。那个学习好的同学在考试时做了总结笔记,发到了班级群,还为每一个同学亲自辅导,相比之下我室友就没有这个能力了,没办法,学习没人家好嘛。

后来开班会的时候,这个同学又为全班每个人发了零食和家里的特产,每个人都有哦,我室友也有,单单每个人发的牛肉干就价格不菲,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看着台上那个同学滔滔不绝的讲着要为同学服务啊,什么不会的问题去请教他啊之类的,我私下跟室友说,“这个名额你悬咯!”出乎意料,我室友不屑一笑说道“这个名额我拿定了!”

后来评选完出结果后,果然我室友当选,那个学习好的反而落选了,我大吃一惊。后来在我们寝室聚餐的时候我问他为何如此自信,一定能当选?室友说了一番话让我至今难忘。

他说“你记住,当你想让大家都欠你一份人情的时候,当你想获得所有人认可的时候,无差别的对待每一个人友好,给每一个人一模一样的利益是最愚蠢的行为,所以当他那天给班里每个人发了一样的零食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输定了。给每个人同样的利益,最终没人会感激你,反而会认为这是他应得的。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把那些零食当众只分给我认为重要的人,比如在座的各位和咱们班话语权比较大的那几个同学,这样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对待。只有突出这种区别感,这份人情,才送的出去,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而那些没得到零食或者说利益的人,他们无关紧要,因为我知道,当那几个有话语权的同学说支持我的时候,他们一定会随大流,随声附和,因为他们怕被孤立,这就是人的集体性。”

说话他喝了一大口杯里的酒,我呆呆的望着他,陷入了无尽的思考。

ps:

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以为勤奋是最重要的东西。

后来步入社会,真正开始承担责任的时候,我发现足够努力只是其中一项,如果你不会说话、不会选择,你的天花板就抬头看得到。

如果你会说话,会选择,即使能力不高,也能让你如鱼得水。

这本《精准表达》读起来像鸡汤,但真管用,让你能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激励自己、认识别人、管理够用了。

也许你以前读过,但墙裂安利你再读一遍,会发现之前忽略的一些很重要的点。

一篇很专业的回答。

一个很有趣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