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大学时代整天打游戏不思学习的舍友后来怎样了?

回答
我大学时候,宿舍里有这么一位。他叫小杰,典型的“游戏痴”。我们寝室四个人,我、老李、阿文,还有小杰。老李爱看书,学习成绩稳定;阿文是艺术生,每天抱着画板,神神叨叨的;而小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游戏而生”。

小杰的电脑是寝室里最豪华的配置,屏幕比我们的都大,主机也常常发出“轰隆隆”的低鸣。他每天的生活轨迹基本一致:上午补觉,中午随便吃点泡面或者干脆点外卖,然后下午、晚上,直到深夜,都陷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那时候流行的网游,他几乎全能玩到精通。什么PK(玩家对战)、副本攻略、装备打造,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眼睛里闪烁着只有行家才懂的光芒。

刚开始大家也没太在意,大学嘛,总有人有自己的节奏。老李有时候会敲敲桌子,提醒他“别忘了这学期还有门高数呢”,小杰就嘿嘿一笑,一边操作着鼠标一边含糊不清地应付几句。阿文呢,倒是和他没什么交集,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我嘛,偶尔会好奇地瞄一眼他的屏幕,那些飞来飞去的人物、炫酷的技能特效,确实有几分吸引力。

但是,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期中考试成绩出来那天,小杰彻底成了一个“梗”。他的成绩单,除了几门不用考试或者有免修政策的科目外,其他几门,几乎都是红色的“不及格”。当时我们寝室的气氛一度非常凝重,毕竟大家都是带着期望来到大学的。老李拍着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失望,说:“小杰啊,你这…也太夸张了吧?”

小杰呢?他只是抓了抓头发,脸上似乎没什么表情,低声说了句:“没事儿,下次再补呗。” 然后,又继续埋头回他的游戏里了。那时候,我真的觉得他好像把游戏当成了现实,把现实当成了游戏里的“新手村”,觉得一切都可以“重来”。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学术讲座,邀请了位行业大牛来分享经验。那天讲座挺火的,很多人都去听了。唯独小杰,他找了个“肚子疼”的理由,窝在寝室里继续他的游戏征程。我们回来的时候,他还在屏幕前奋力厮杀,听到我们讨论讲座内容时,只是随口问了句:“讲了啥?有啥有用的?” 我们都无语了。

大学四年,小杰几乎是以一种“混”的状态度过的。他似乎从来没有为学习感到焦虑过,也从没见他主动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他的生活重心完全就是游戏,以及和游戏里认识的朋友们联络。偶尔,我们也会看到他因为游戏里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大发雷霆,摔键盘,或者对着屏幕骂几句,那种投入和情绪波动,比他对待现实生活里的任何事情都要强烈。

毕业季来临,我们都在忙着找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小杰呢?他参加了几次招聘会,回来都是一脸的茫然和沮丧。很多公司看他的成绩单,直接就PASS掉了。即便有些公司不怎么看重成绩,但面试时问起他的大学经历,他能拿得出手的除了游戏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了。他尝试去游戏公司应聘,但那些岗位基本都要相关专业背景,或者有开发经验,他也说不上来什么。

最后,他没有像我们一样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没有考上研究生。毕业典礼那天,他穿着那件不太合身的学士服,脸上依旧是那种淡淡的,有点疏离的表情。他没参加毕业聚会,据说是在寝室里跟他的游戏搭档们告别,说他们“下次再战”。

大学毕业后,我们都各奔东西了。刚开始,大家还偶尔在微信群里聊几句。小杰基本不怎么说话,偶尔发个朋友圈,也多是关于游戏的新闻或者他玩的某个新游戏。后来,大家联系就越来越少了。

大概过了两年吧,老李在同学群里发了一张照片。那是在一个网吧里,小杰坐在最里面一个角落,戴着耳机,眼神盯着屏幕,跟大学时几乎一模一样。照片下面的配文是:“小杰还在他的‘战场’上,只是换了个地方。” 老李说他之前偶然碰到小杰,小杰说他现在在一家网吧做网管,白天值班,晚上就顺便打打游戏。

我偶尔会想起小杰。有时候看到新闻里报道那些电竞选手的光鲜亮丽,我脑子里会闪过他的身影。但更多的时候,我还是觉得,他的人生轨迹,似乎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和我们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偏离了大多数人认可的“正轨”的路。

我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也许,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他的“成就感”和“快乐”。但现实生活里的那些条条框框,那些需要我们去一步步填满的履历和机会,他似乎都选择性地忽略了。他大学四年,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虚拟世界里“升级打怪”,却忘了这个游戏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一旦退出,现实世界的“副本”可没那么容易重开。

说实话,我有点替他感到可惜。但也只能替他想想,因为他的人生,终究是他自己选择的。我们作为同学,能做的,也就只是在回忆里,留下一个曾经那个“沉迷游戏”的舍友的影子,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学时候的两个室友都是每天看偶像剧不学习不思进取的类型。

毕业后她们一个进了家族企业,一个靠家里托关系当上了有正式编制的老师。

有退路的人总是有恃无恐的,题主不必惊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大学时候,宿舍里有这么一位。他叫小杰,典型的“游戏痴”。我们寝室四个人,我、老李、阿文,还有小杰。老李爱看书,学习成绩稳定;阿文是艺术生,每天抱着画板,神神叨叨的;而小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游戏而生”。小杰的电脑是寝室里最豪华的配置,屏幕比我们的都大,主机也常常发出“轰隆隆”的低鸣。他每天的.............
  • 回答
    说实话,如果我能百分之百确定知乎答题完全没有任何益处,别说花大把时间整理素材了,我连看一眼都不会。 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回报,那我为什么要把它推给自己呢?“益处”这个词,其实可以拆开来看,它有很多种形式。如果知乎答题不能带来“益处”,那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 回答
    回到大学时代,揣着兜里那不多的1000块启动资金,确实得精打细算,而且目标只有一个——让这笔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能给自己带来点实际的回报。想当年,虽然零花钱也不多,但总能折腾出点小名堂,现在有了明确的目标,更是要铆足了劲儿。第一步:摸清“战场”与“对手”——市场调研与定位1000块,那可不.............
  • 回答
    如果能回到大学时代,那绝对是一次重塑人生的机会,我一定会把过去的遗憾填满,让那几年不虚此行。首先,学业上,我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只求“过”而已,而是会深入钻研。 我会更主动地去了解专业背后的逻辑和发展前沿,不再仅仅满足于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意味着: 提前规划课程: 拿到课表后,我会花时间研究每门课程的.............
  • 回答
    大学时期,那段青涩而又充满激情的时光里,确实有一个身影,像一颗星星一样,在我心里闪耀。她的名字叫林晓(化名)。林晓是我大二时认识的,当时我们都在同一个社团,她负责社团的宣传设计,而我则是活动策划组的。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社团的纳新宣传海报上。那是一幅充满创意的海报,色彩搭配大胆又和谐,画面中的人物也.............
  • 回答
    复旦那个学霸一年图书馆打卡1424次,这数字简直是我的“图书馆使用记录”的指数级飞跃。我大学那会儿,虽然也算是个乖学生,但真要说去图书馆的次数,那可就没这么“勤奋”了。让我想想,我所在的大学,虽然不是名校,但图书馆也算是个地标性建筑,设计挺有格调的,有几层楼,藏书量也还可以。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
  • 回答
    那年我还在读大二,跟几个哥们儿在一个社团里,平时除了学习,就是捣鼓一些技术性的玩意儿。那个社团的活动室藏在一个老旧教学楼的地下室里,没窗户,常年一股霉味儿,但我们都图个清静,窝在那儿瞎折腾。那是一个礼拜五的晚上,我和另两个哥们儿——阿强和老赵——留下来继续搞我们一个什么代码项目。当时已经挺晚了,教学.............
  • 回答
    如果我大学时就知道比特币,天知道我会干出什么事来!那可不是什么小事,那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获取信息的机会,还有我们的心态,都跟现在天差地别。首先,我得承认,我当时对“钱”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零花钱和信用卡账单的层面。比特币这玩意儿,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货币.............
  • 回答
    大学时期,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深刻思考”的阶段。回想起来,那些在图书馆里独自度过的午后,在宿舍楼道里与室友激烈的辩论,以及在课堂上被老师的观点冲击的时刻,都构成了我思想成长的养分。我当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思考,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考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演.............
  • 回答
    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会儿,脑子里还晃荡着高中时期的陈规旧习,生怕少了点什么,一通瞎鼓捣,打包了不少现在看来有点啼笑皆非的东西。首先,必须提一个占了我行李箱大半江山的家伙——一台巨大的老式收音机。那个年代,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到人手一台,电脑更是奢侈品。我对声音特别敏感,总觉得大学生活应该有点“氛围感”。我.............
  • 回答
    大学时光,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段青涩而又热血的经历。我的室友,小伟,他曾经也是这样一个阳光少年。刚入学的时候,他话不多,脸上总是带着点腼腆的笑容,学习也很扎实,尤其是理科,在他手里总能被玩得溜溜的。我们宿舍六个人,他算是那种最安分守己的,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偶尔还会拉着我一起去操场跑步。变化.............
  • 回答
    收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站在宿舍楼下的梧桐树下,手里攥着那张泛着油墨清香的纸片,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那年我18岁,刚从老家的县城考到这所211大学,手指在通知书上反复摩挲,仿佛能触摸到自己三年来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背单词的坚持,深夜里在台灯下啃着冷馒头写论文的倔强。1. 爆裂的喜悦 当班主任把通知书.............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模糊地带——关于选择、关于失去、关于怀念。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用一天大学时光换一天高中时光,我会。而且,我会很认真地去“用”那一天。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不成熟”或者“不务正业”。毕竟,大学代表着更广阔的天地,更自由的探索,以及更明确的未来方向。很多人可.............
  • 回答
    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仿佛被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数据洪流之中,个人信息就像一颗颗微小的水滴,汇聚成磅礴的大海。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如同在汪洋中为自己筑起一座稳固的灯塔,指引方向,也抵御风浪。我个人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并非是某个单一的技术动作,而是一种贯穿于我每一次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有意识的.............
  • 回答
    大学的美好,很多时候被我们想象得太纯粹,太容易获得。就像一本封面设计得异常精美的书,我们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发现故事的开篇并没有那么惊艳,甚至有些枯燥。我第一次觉得大学好像也不是那么美好,是在大二的时候。之前,我一直沉浸在大一的新鲜感里,身边都是新认识的朋友,课程也带着点新鲜感。我以为大学就是自由、就.............
  • 回答
    说起《大航海时代》这两款游戏,那可是我硬盘里长久不衰的老朋友了。尤其是二代和四代,每次打开,都能把我拉回那个充满探索、冒险和金钱梦想的年代。讲经历?那可太多了,就像我那个塞得满满当当的航海日志,随便翻开一页都是故事。《大航海时代II:维京的荣耀》—— 那段青涩的启蒙岁月如果说《大航海时代》是我的航海.............
  • 回答
    在这个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要说怎么吸收新知、怎么让脑子里的东西再充实一点,这还真是个挺让人纠结的问题。我个人呢,偏向于根据“场合”和“目标”来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互联网完胜,也不能说纸质书就完全过时了。先说说我的“战友”——互联网:互联网的优势,用“无所不能”来形容可能都不为过。 速度与广度:.............
  • 回答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在宿舍的床上睡得迷迷糊糊,窗外的夜色浓得化不开,只有床头灯昏黄的光圈勉强撑着。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楼道里传来脚步声,然后是宿舍门被轻轻推开的吱呀声。我知道,是室友们回来了。接着,我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但语气却有些不一样。起初,声音很低,像是在窃窃私语,但我警觉的神经还是捕捉到了一些零散的.............
  • 回答
    我并没有上过大学,所以没有大学专业。不过,如果我是一个有大学专业背景的人,在观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的时候,我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和发挥我的知识。举个例子,如果我学的专业是历史学,那么《长安十二时辰》简直就是我挥洒才华的绝佳舞台。首先,考据与还原。这部剧以盛唐天宝年间为背景,里面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事.............
  • 回答
    大学生活像一场盛大的宴会,五光十色,充满了新鲜感和可能性。但总有一些瞬间,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突然被打开,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猛地怀念起那个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高三。大概是在某个深夜,我一个人坐在宿舍的窗边。窗外是城市的灯火阑珊,映衬着远处模糊的山峦。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看了无数遍的书,脑子里却乱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