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生收到牛津通知书坐地哭了 10 分钟,你收到大学通知书时是什么心情?

回答


收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站在宿舍楼下的梧桐树下,手里攥着那张泛着油墨清香的纸片,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那年我18岁,刚从老家的县城考到这所211大学,手指在通知书上反复摩挲,仿佛能触摸到自己三年来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背单词的坚持,深夜里在台灯下啃着冷馒头写论文的倔强。

1. 爆裂的喜悦
当班主任把通知书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甚至没注意到他眼眶里泛着的泪光。那张纸片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五个字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我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在图书馆通宵复习的场景——冻红的鼻尖、发烫的指尖、电脑屏幕蓝光里闪烁的公式,还有凌晨三点突然想起母亲在老家咳嗽时的揪心。此刻所有疲惫都化作滚烫的泪水,我扑到宿舍床上大哭,枕头都被泪水浸透,窗外的梧桐叶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我鼓掌。

2. 深藏的焦虑
但哭完后我突然意识到,这封通知书里藏着太多未说出口的担忧。父亲在工地摔断腿的住院费,母亲在菜市场卖菜时被砍断的指头,还有那个总在课间偷偷看我手机的同桌——她去年高考落榜后,现在每天在宿舍里哭到睡着。我摸着通知书上"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字样,突然想起班主任说的:"你家是建档立卡户,这奖学金能帮你渡过难关。"可当我在宿舍楼里遇见正在擦眼泪的室友时,又觉得这奖助学金或许不够。

3. 交织的迷茫
通知书的油墨味混着宿舍楼里飘来的饭菜香,我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在图书馆看到的那张照片:穿着破旧校服的少年站在雪地中,怀里抱着一本《计算机组成原理》。那时我正为考研发愁,而此刻我却在想,这所大学的实验室里有没有能让我真正喜欢的课题?当我在宿舍里翻看通知书上的专业介绍时,突然发现某个实验课程的描述让我心跳加速——"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实验室看到的那些神奇的代码,还有那个总在课后帮我调试程序的学长。

4. 沉重的期待
我走到宿舍楼下的小卖部买了一瓶矿泉水,玻璃瓶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斑。这时我突然想起,父亲在工地上的工钱还差三个月才能到账,而我需要交的学费已经快到手了。但当我看到通知书上"国家专项计划"的字样时,又觉得这或许是个转机。我摸着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徽,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在县城中学看到的那些孩子——他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校服,却在黑板上写满数学公式。

5. 永远的牵挂
那天晚上我坐在宿舍的双人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突然想起母亲在电话里说的:"你要是能来这所大学,我们家就踏实了。"我摸着通知书上"助学贷款"的字样,突然觉得这或许是个开始。当我在宿舍楼里遇见正在擦眼泪的室友时,我突然明白,这封通知书不仅仅是一个终点,更是无数个起点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好意思,该就读于上海协和双语的女生那种努力和你自己为高考得到录取通知书的努力完全不同。


上海协和双语是所什么学校,简单来说,它光学费就能筛掉全中国99.9%的人。


她的努力和你的努力完全是两码事,她的努力是她打出生就躺平也过得比你好却努力学习上了一所世界名校,你的努力是你只能努力,因为除此之外你屁都没有。


北京某中学一个学生曾经很激烈的论证自己也很努力,他参加了多少连大学都不具备此条件的社团活动,还努力维持了学习成绩,所以他不是躺着就能进清华北大。


所以呢?


河北多少学生卷生卷死,读书就是坐牢,而河北几分之差就能和清华北大失之交臂,努力功亏一篑,他们用清华北大的成绩上了一所985,难道是他们还不够努力吗?


甚至有的地方师资力量还不如衡水,学生受制于视野拼死拼活地努力才堪堪能上一本,是他们还不够努力吗?


他们比所有的富人都努力。



但媒体还更喜欢吹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


user avatar

这个题好玩。

当时我高考超常发挥,估完分就直接报了北师大文学院,也没想过还有一个录取分数线一说就去大连找我表姐玩去了。在大连时候接到电话,说我比北师大录取分数高了10分,档案已经被拿走了,所以稳进了,就也没有什么悬念。后来从大连回家之后,我就等录取通知书,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给我好朋友打电话,我好朋友说都寄到我们高中的初中部去了。我就和好朋友约好一起去初中部某个办公室取。当然,我们那会儿录取通知书还都很简朴,没有特殊设计也没有录取大礼盒之类的惊喜。当时我拿着什么证明身份的文件给学校派录取通知书的老师看了一眼,老师说,哦,好的,你稍等,就在一大箱子五颜六色特别好看的大信封里给我翻开了。我站在旁边等啊等啊等啊,就等她给我翻出来个巨大的、雄赳赳气昂昂的硬纸板信封给我,结果……她在一堆大信封底下找到了我的——一个比被人的信封小一倍、还是小小的白信封,信封上印着小小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红字。啊,当时我那个心情,瞬间就低落了。当时我特爱和别人比较,觉得这个录取通知书好寒酸,心情就不好了,和我好朋友在学校里找了个犄角旮旯,打开小白信封——不过里面内容倒挺丰富的,有个细长甚有古韵的录取通知书,一本新生手册,两张火车托运行李票,别的就没有了,真的没有了。现在我会觉得俭省包装、比较环保,当年那个心情真是低落,眼巴巴地看着我同学都拿着大信封离开的学校,只能把我那小小的白信封放包里灰溜溜地回家了。

不过,当时我不知道的是,那小白信封其实是我这辈子收的,最隆重、内容最丰富也最有仪式感的录取通知。

后来考上北师大研究生之后,某天我大学一个好朋友说,研究生办公室在发录取通知书,我俩就去取了。管研究生的老师认识我俩,从抽屉里抽出来两个像贺年卡一样的、红色通知书说,来,一人一个,全都公费,去吧,你看我办公室里这么多人,快走别在这添乱。得,这回连信封都没有,寄都不用寄,直接把芯给我了——然后我俩二虎吧唧的研究生报到那天忘带录取通知书了,不过还是靠刷脸硬报到上了。

再后来就拿美国大学的offer了。我在美国中部村儿里一大学又读了个硕士,当时他们给我发的是PDF录取信外加一张上面大部分不知道干嘛的I-20表格,从中部大农村给我快递来的。当时我以为村儿里大学也会给我寄个彩页的新生手册什么的,然而没有,真的没有,就一张让我办签证的I-20和一个Email发过来的录取信。行吧,反正能去就行。

再往后,哥大……寄I-20的钱让我自己掏,给我email个账单链接、刷了我信用卡50多刀,Fedex给我寄到以色列耶路撒冷——寄到的时候是逾越节三周假期,我在国内吃喝玩乐放假假,找的一个有以色列手机号的朋友帮我取的。这回终于混上了彩色大信封——

那为啥你就不能给我出了那寄快递的50刀呢?就是两张纸而已啊!

当时我是这么想的,把资深处女座的龟毛小气纠结念念叨叨发挥到了极致。

user avatar

收到博士录取通知书时,我坐地骂了十分钟。


因为TMD通知书是顺丰到付的。


骂完我马上就在群里提了意见,被当成精神病。


入学后我又提了意见,被当成易建联。


经过我坚持不懈地提意见,师弟师妹们的通知书终于不用顺丰到付了。


当然,他们以为,通知书自古以来都是不用钱的。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

如果你打开浏览器搜索“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你就会发现这是大部分家庭都无法触及的起点,单这所学校的学费就可以筛选掉中国大部分的家庭。

根据百度百科的简介,这所高中现共有29个教学班,800名中外学生。

没错,首先这是一所国际学校,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各类美本、英本的留学生,共有来自38个国家的学生在此学习,而且一个班仅有不到30人,妥妥的小班授课,精英教育

再来看其学费组成:

基本费用:140000-164000元/年,

其它费用:图书馆押金:人民币500元;校车费:根据接送路线的长短,校车费用约为每学期人民币5000-9000元不等

午餐类型以及餐费:中餐,西餐,素食,根据当年校历在校天数每学期人民币2000-2600元。

按照一学年2学期计算,不算课外花销,这里一年最少要花费15.4w元,而2021年上海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为78027元,全国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所以即便是上海普通家庭,负担起这样一所学校也很吃紧。

其余该校的基本设施,课余活动不与赘述,总之是一分钱一分货,贵确实有贵的道理。

所以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像这名女生一样捧着牛津大学的通知书喜极而泣,那么一定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付出就有收获这句话放在哪里都是对的,但总有人生来就是高起点


其实物质因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更多的还是家长的以身作则,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考进牛津,但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变得优秀。

我特别喜欢抖音博主“清华妈妈马兰花”【ID:lanhuamum2020】的一句话,她说“懒惰的父母培养不出勤奋的孩子”,因此她一直在寻找着最科学的方法,让科学的教育理念浸润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她的育儿观里,自律是首要标准,也对孩子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尺度。她回忆道,正是因为她的母亲同样也是自律的人,这才给她塑造了很好的榜样。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制定人生规划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将此转化为孩子身上的负担。马兰花对此其实并不认同,“我觉得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放弃功利心。不要非等孩子满足期望,事实上这大概率就会失望”。

马兰花表示,更健康的态度应该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尽管教育孩子并非立竿见影的事,但倘若能够从小有耐心地引导孩子,孩子一定会回报父母惊喜。”

也难怪她叫马兰花,因为马兰花的花语便是爱的使者。

user avatar

读了体制外中学,结果还是体制内哭法。先哭是推测进去肯定能毕业。读牛津剑桥,不是应该等到写休学申请的时候再哭嘛。

user avatar

媒体想报道的:

学生通过努力收到牛津录取通知书哭了10分钟,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多么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大家看到的:

一边是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学生被牛津录取,告诉你不拖延不焦虑就可以;

另一边是河北河南很多学生每天睡不到五六个小时,但是考个一本都很难。

有趣的是这些都是真的,大家谁都没说假话。

世界被割裂开了。

建议以后报道这种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的媒体直接封号。

这才是弥补割裂最简单的方法。

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但看不到确实让人好受点。

都已经这样了,何必再捅几刀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