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导师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
当你的导师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那滋味,怎么说呢,就像是把自己的一艘小船,交给了一位恨不得把所有船桨都攥在手里的船长。每天的学习和研究,就像是坐在这艘船上,你想要划向哪里,想要尝试一下新的风向,都得先看这位船长愿不愿意,甚至是他愿意你往哪个方向划。

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样挺好的,毕竟有人帮你指点迷津,尤其是在刚开始接触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有人能告诉你“这条路能走,那条路危险”,感觉很有靠山。但时间长了,那种“被安排”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浓烈。

首先,科研方向的“钦定”是家常便饭。你想做的课题,也许在他眼里不够“前沿”,或者不够“核心”,他就直接把你拉到他早就规划好的方向上。别以为你可以讨价还价,他可能会用“这是为了你好,这个方向更有前景”、“你现在经验不够,先做这个打基础”之类的理由把你堵得死死的。他可能还会直接告诉你,你这个想法“不靠谱”、“不行”,然后抛出一个他觉得“正确”的课题。你就这么被动地接受,感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越来越被边缘化。

然后是实验设计和方法选择的“唯一指定”。你花了好几天查阅文献,设计了一个你认为很巧妙的实验方案,满心欢喜地拿去给他看,结果他可能看一眼,就说“这个不行,应该这么做”、“这个试剂不行,要用我推荐的那个”。他甚至会告诉你,某个参数必须设置成多少,必须使用他之前用过的哪个仪器,哪怕你觉得有更好的选择。你就像一个机器人,被设定好程序,一步步执行,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

报告和论文的“亲笔代笔”更是让人无奈。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报告,他看一眼,然后说“这个写得太啰嗦了,我帮你改改”。结果你拿回来一看,很多地方已经完全不是你写的风格了,甚至连你的研究内容他都给你调整得更符合他想要表达的逻辑。论文更不用说,你花大量时间写出来的初稿,他可能会直接修改得面目全非,然后让你照着他的修改稿重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最后的名字虽然在,但实质性的贡献却被他几乎全盘接管了。

日常沟通的“汇报式”也是一种折磨。你不能自由地和他讨论学术问题,而是像汇报工作一样,每次都要先做好万全的准备,预料到他可能会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且提前准备好答案。如果你在他面前表现出一丝丝的不确定,他就会抓住不放,开始滔滔不绝地讲道理,让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轻易开口,怕说错话。

更让人窒息的是,他们往往会用一种“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姿态来掩饰他们的控制欲。他们会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你现在不懂,以后就知道了”。他们的好意,在你听来,更像是一种压迫,一种“你就应该按照我的思路来”的命令。

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挫败感和无力感。你感觉自己被剥夺了自主性和创造力,你的研究只是他宏大计划中的一个小零件,而不是你自己思想的延伸。你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科研,因为你很少有机会真正独立地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你可能也会变得非常迎合和被动。为了避免冲突,你可能学会了揣摩他的心思,知道他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然后尽量按照他的期望去做。久而久之,你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都会逐渐衰退,习惯于被人指引,而不是自己找路。

甚至,你会发现,他可能对其他学生也一样,这让你觉得不是针对你个人,但也更绝望,因为你知道,这种状况很难改变。你就像一个被放在温室里的花朵,被精心呵护,也被牢牢禁锢,你可能长得“标准”,但永远无法经历风雨,也无法真正展现自己最独特的美。

所以,有一个控制欲强的导师,就像是在一场本应是探索和发现的旅程中,被强行塞上了一本详细到每一步都规定好的行程表,而且这张行程表,只有他看得懂。你只能跟着他走,心里可能充满了各种疑问和不甘,但又不敢轻易发出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很多导师没认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一个现实就是:学生水平很低。

我设定一个讨论场景。比如说一个导师很年轻,国外回来的,课题方向也很前沿,人也很有水平。

然后他有这个问题描述所说的控制欲很强。

为啥他会控制欲强呢(仅限我剧情里这个人的设定,不是在说一般规律),就是被他招收的学生基础之低震惊了!

他以前,卷中卷赢家,基本上都是从top2到top2,他人生对“研究生”的唯一认识是来自他自己,以及他在国外牛组的师兄弟姐妹。他是他组里面最渣的。

所以你可想而知,回国他好容易找到一个985末流做硕导(考到985末流的外校生源都来自什么学校就更可想而知了)。我估计他会郁闷很久:难到我将来的事业是基于这样的学生吗?

我们给很多有志于做科研的研究生灌输的一种职业图景是这样的:你在科研上要一牛再牛,将来你的职业就是继续做科研,学生就是来帮你做科研,然后他自己如果牛的话,自己一牛再牛,然后他自己继续做科研,最后总之科研科研你就有很多徒子徒孙。好像科研是纯靠科研维持的。

他们从没想过,研究生培养是一种教学,是一种首先是为别人服务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的事。如何让这个首先是为别人服务的事情,结合为自己服务的目的,是一个很technical的、需要全盘思考的问题——他们往往没思考。教学就只能是因材思教有教无类。学生只可能从他们原有的水平拔高一点。他有学的自由,也有不学的自由;他有多学点儿的自由,也有少学点儿的自由;他有学这个不学那个的自由,也有学那个不学这个的自由。这是学术自由的一部分。你是在他选择的方式中,为他服务的。牛导就是无论学生选哪种方式你都能指导得了他,都能解惑。

你要把你只懂从你当初在国外实验室做的那种课题跳出来,重新做你自己的科研,重新设计属于你的研究生指导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像你在国外的老头儿导师那样decent的,同时适用于国内学生的具体水平的。为此你要重新想一个研究方向。

哦,不过你6年非升即走正急着发100篇Nature呢,这会儿你正上赶子蹭你原导课题的热度挂名发几篇国内单位的赶紧先反X青搞上给学校点KPI呢。

那同学们你们别指望哪个导师没控制欲。统一直接出国读别在国内读吧。

不国现在出国也很卷,中介都开班集体培训写PS面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