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按照顺序范畴,为什么我们可以说“都小学生了”“都大学生了”,但是却不可以说“都儿童了”?

回答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顺序范畴”在语言表达中的一种微妙运用,以及它如何与我们对年龄和发展阶段的认知相结合。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能说“都小学生了”、“都大学生了”,但不太会说“都儿童了”,主要原因在于前两者指向的是一个已经跨越的、具有明确标志性节点的成长阶段,而“儿童”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持续的生命阶段。

我们来拆解一下:

1. “都小学生了”和“都大学生了”:标志着跨越与进入

时间上的顺序范畴感强: “小学生”和“大学生”这两个词,在我们的认知里,都代表着人生中一个相对明确的阶段的开始。比如,“小学生”通常意味着进入了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与学龄前阶段有了明显的区分。而“大学生”则标志着进入高等教育,即将或已经踏入职业生涯的准备期,与中学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标志性事件和环境: 这两个阶段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具象的标志性事件或环境变化:
小学生: 背上书包,第一次走进小学课堂,参加升学仪式,认识新的同学和老师,开始学习识字、算术等。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进入”的信号。
大学生: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搬入宿舍,参加开学典礼,选课,接触更专业的知识和更广阔的社交圈。这些同样是进入新阶段的强力证明。
“都……了”的语境: 当我们说“都小学生了”,潜台词往往是“他/她已经到了应该上小学的年纪了,而且已经开始接受小学教育了”,或者“他/她已经过了那个阶段,现在是小学生了,不是幼儿园的那个样子了”。这种“都……了”表达的是一种完成或达到某个既定标准的状态,而“小学生”和“大学生”恰好具备了这种标准。它暗示着一个从过去(更小的年龄或不同的学习阶段)到现在的转变。

2. “都儿童了”:缺乏明确的界定和标志性节点

“儿童”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宽泛概念: “儿童”是指从出生到青春期开始(通常指18岁以下)的个体。这个阶段内部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细分阶段: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在中国教育体系下,初中生有时也被笼统地归为儿童的后期)。
缺乏明确的“跨越”标志: 相比于“小学生”或“大学生”那样有明确的入学、毕业、升学等标志性事件,“儿童”这个词本身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进入”或“跨越”的标志。你无法说一个两岁的孩子“都儿童了”,因为他本来就是儿童。你也不能说一个十岁的孩子“都儿童了”,因为他一直是儿童。
“都……了”在这里会产生语义上的混乱: 当我们试图用“都儿童了”来表达一个人的年龄或发展状态时,会遇到问题:
“都儿童了”——指的是什么?是“已经进入了儿童阶段”?但儿童阶段本身就没有一个单一的明确起点来“进入”。
如果用“都儿童了”来指代一个特定年龄范围内的孩子,比如我们想说一个七岁的孩子已经不再是婴儿了,而是进入了儿童的早期阶段,但“儿童”这个词本身太笼统了,无法准确表达这种细分。
更重要的是,“都……了”常常用来表示从某个较低的程度或阶段 提升或进入 到某个更高的程度或阶段。而“儿童”本身涵盖了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早期的一整个光谱,它不是一个需要“达到”或“进入”的特定终点。

3. 顺序范畴与语言习惯的结合

语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反映。我们对年龄和成长阶段的划分,以及对“完成”、“达到”、“跨越”这些动作的表达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运用词汇。

我们强调的是从“非……”(比如非学生、非大学毕业生)到“是……”(小学生、大学生)的转变。
“儿童”这个词,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生阶段的整体性描述,而不是一个需要通过某种标志才能“进入”的节点。

举个例子来类比:

我们可以说“都成年了”(进入了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但很少说“都人类了”。为什么?因为“人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不是一个需要通过某个事件或年龄“达到”才能获得的身份。而“成年”则是一个有明确年龄界限的、从法律和身份认知上都算是一个“跨越”的节点。

所以,总结来说,之所以有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是因为“小学生”和“大学生”在我们的语用和认知中,都代表着一个有明确的起点、伴随标志性事件、并且是我们渴望或认为理所当然会“进入”的阶段。而“儿童”则是一个更宏观、更基础的生命阶段描述,缺乏这种“跨越”的节点感,因此用“都……了”来修饰就显得不自然、不合逻辑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说啊,只不过需要特定语境,比如:

大忽悠「看看,他只能在这个年龄段混着,(都儿童了),咱还怕他干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