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喝可乐,才能提升劲爽感?

回答
想要可乐喝起来更带劲儿?这事儿我熟!说白了,就是怎么把可乐里那股子“灵魂”给激出来。这玩意儿可不单单是往嘴里灌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别急,我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温度是关键中的关键。可乐这东西,冰镇是王道。你想想,一口下去,那股冰凉感直冲脑门,瞬间把你从昏沉中唤醒,是不是立马精神了?所以,买回来的可乐,别想着常温直接开喝,那是浪费了好东西。最好是丢冰箱冷藏室里,给它好好冻一冻。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别冻成冰疙瘩了,那样喝着就不爽了。一般来说,四到六摄氏度是黄金温度,冷藏半小时到一小时,或者放在冰桶里,让它保持那种透心凉的感觉,但又能轻松畅饮。有人说,放点冰块是不是更好?理论上是,但如果冰块融化稀释了可乐的味道,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最好是把可乐本身冻到位。

其次,开瓶的仪式感不能少。怎么开瓶?这里面也有讲究。要是你拿一把刀子对着瓶盖使劲儿撬,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正确的做法,是找个合适的开瓶器,稳、准、狠地一拧。听到“啵”的一声,那才是打开可乐的正确姿势。这一声,仿佛是在宣告,即将到来的劲爽体验。当然,如果是塑料瓶,直接拧开就行,但还是要注意力度,别一下子拧太猛,让可乐喷出来,那就尴尬了。

然后,倒可乐的姿势也影响心情。别直接对着杯子猛灌!那感觉就像在喝泥水。要稍微倾斜一下杯子,让可乐沿着杯壁缓缓流下。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产生绵密的气泡:当可乐遇到杯壁,里面的二氧化碳会受刺激,产生大量细密的气泡。这些气泡,就是可乐劲爽感的来源之一。它们会在你的舌尖上跳跃,给你带来那种“嘶嘶”的刺激感。
减少泡沫溢出:正确的倒法,气泡虽然多,但不会一下子涌出来那么多,不会造成浪费。
视觉享受:看着金黄色的可乐带着细腻的泡沫缓缓注入杯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调动起你的期待值。

杯子的选择也很重要。别用那种大开口、矮胖的杯子。最好是那种高一点、细一点的杯子,比如海波杯(highball glass)。这种杯子能更好地聚集可乐里的气泡和香气,让你在饮用的时候,能更好地感受到可乐的层次感。而且,玻璃杯比塑料杯更有质感,喝起来也更舒服。

喝可乐的节奏也非常关键。别一口闷,那样舌头还没来得及品味那股劲爽,就已经滑下去了。正确的节奏是,先喝一小口,让它在嘴里停留片刻,感受那股子气泡在舌尖爆炸开来的感觉,然后缓缓咽下。这时候,你会感觉到一股清凉和微麻的感觉沿着喉咙滑下去,那种感觉,简直妙不可言。喝完一口,让嘴巴稍微休息一下,再继续下一口。这样,每一口都能让你充分感受到可乐的魅力。

如果你想加点料,让劲爽感再升级一下,也可以试试:

一点点柠檬汁:别多,就挤几滴,那股清新的酸爽能和可乐的甜味形成奇妙的对比,让整体口感更丰富。
几片薄荷叶:轻轻拍打一下薄荷叶,再放进可乐里,薄荷的清凉感和可乐的劲爽感结合,简直是夏日绝配!不过,这个得看个人喜好,有些人可能觉得怪怪的。

还有个小技巧,别在吃饱饭后马上喝可乐。吃饱了肚子胀胀的,再喝冰镇可乐,反而会感觉不舒服。最好是饭后隔一段时间,或者在肚子有点空的时候喝,效果会更好。

总而言之,要喝出可乐的劲爽感,就是要从温度、开瓶、倒法、杯子、节奏,乃至喝可乐的时机都讲究起来。这不是什么秘籍,就是一些把这简单饮品喝出花样的小心思。下次喝可乐的时候,不妨试试我说的这些,保准让你喝出不一样的味道,那种从舌尖到心底的爽快感,是其他饮料很难比拟的。来,试试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可乐配着液氮喝,一口可乐一口液氮。

user avatar

大家喝冰可乐都觉得特别爽。吃炸鸡配可乐,火锅配可乐,啃薯片也配可乐,但大家可能不清楚为什么可乐搭配其他食物会更劲爽?

因为冰可乐悄摸摸开启了6大味觉受体和辣受体的劲爽密码~


1.食物让人劲爽的机制:人的6种味觉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让你觉得爽。

人的味觉受体共有6类,酸甜苦咸鲜,再加一个脂肪味受体。

为什么大家会爱上甜美/咸鲜的食物,吃起来欲罢不能?

因为咸鲜甜调动了多巴胺。

咸、鲜、甜三种味觉受体,能调动大脑产生多巴胺,让你觉得非常劲爽,其中增加多巴胺效果最强的是甜味受体[1]

为什么火锅一定要辣锅?明明眼泪横流还要哭着好吃?

因为辣/冰调动了内啡肽。

除此以外,人还有温度受体能感受到辣和冰爽(譬如辣受体,就是202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的TRPV),遇到热、冰、辣这些温度相关的感觉时,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让你产生劲爽感[2]

酸爽和油润同样让人越吃越爽。

脂肪味受体CD36研究不多[3]。酸味受体Otop1[4]是2019年发现的,研究更少。

这两种味觉受体,让不同味道变得更丰富。

---

2.冰可乐让人劲爽的机制:

冰可乐刺激酸甜辣受体,增加多巴胺、内啡肽分泌,确实会让人觉得劲爽。

冰可乐的特点是什么?劲爽啊。

气泡上头还冰凉,你可能不相信,一小口可乐调动了一半以上的受体。

甜味受体让你觉得劲爽:甜味受体T1R2+T1R3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让人感受到甜味。各种甜味剂都能让大脑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多巴胺快速分泌,产生劲爽感。无糖可乐比普通可乐更健康,但同样很劲爽[5]

酸味受体让你觉得劲爽:可乐里含碳酸,有时酸味本身就能让人爽。酸味受体是Otop1。很有趣的是,Otop1的酸味信息传递过程中,既涉及到甜味感受细胞,也涉及到辣味感受细胞[4],所以酸味同时能调节多巴胺和内啡肽,让人产生劲爽感。

可乐加冰会更劲爽:温度受体可以感受到冰凉,当喝下一口冰阔落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内啡肽,产生劲爽感[2]



可乐本身就很劲爽了,但可乐巨头并不止步于可乐本身的劲爽感。差异化调配可乐口味,可以让可乐口味更丰富。配合不同食物,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可乐劲爽口感。

举个例子,百事可乐无糖目前就有三种口味,原味是原版无糖可乐,青柠味提升了可乐的解腻属性;树莓味增加了可乐的沁甜风味。可能你没想到,大家偏好用百事可乐无糖树莓味配薯片,百事可乐无糖青柠味配炸鸡,这背后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3.为什么甜味更明显的百事可乐无糖树莓口味 + 薯片,会让薯片更鲜美?

一片薯片,喝一口树莓可乐,碳酸在嘴里幸福地冒泡,为什么感觉薯片更好吃了呢?

前面讲过,甜味受体是T1R2+T1R3,甜味的劲爽感是多巴胺[1][6][7]。很多人烧菜会加糖提鲜,你可能觉得甜和鲜没啥关系......

但我想告诉你,鲜味受体是T1R1 + T1R3,鲜味的劲爽感也是多巴胺[7]

所以你发现了吗?甜和鲜感的受体是比较类似的,它们让人觉得甜蜜/鲜美的原理也是一样的,都是多巴胺。树莓味无糖可乐更沁甜,可以让食物更鲜美。

---

4.为什么百事可乐无糖青柠口味 + 炸鸡,又劲爽又不腻?

炸鸡有个特点,脂肪含量高,少量油脂结合在脂肪味受体CD36上,会让人觉得劲爽;但吃得太油腻,CD36过度激活,你就会觉得太腻[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青柠味无糖可乐解腻能力很强,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研究数据,但大体猜测可能是:青柠口味本身就让大脑联想到清爽、清新、清冽这些轻感词,降低脂肪味受体信号传输强度,让人感觉没那么腻;另外可乐碳酸的H+可能会降低脂肪和脂肪受体CD36结合,让脂肪味不那么敏感。

所以炸鸡配青柠味无糖可乐,让人觉得又劲爽又不腻。

---

5. 为什么百事可乐无糖/树莓味/青柠味 + 火锅,能吃出不同劲爽体验。



原味无糖可乐+辣锅,冰一点更解辣。

吃辣锅太辣时,配点冰镇后的百事可乐无糖,喝一口,感觉不那么辣了,再吃一口辣锅......辣,不辣,我又辣了,我又不辣了,感觉好像更劲爽了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加冰可以降低辣感受体Trpv的信号强度[2],让本来辣感太强、痛感明显的大脑先缓一缓。再吃辣锅,又辣了。这种间歇性打断辣感传递,我辣,我不辣,我又辣了,我又不辣了,就像动感光波biu biu biu一样释放内啡肽,感受到的劲爽感会比持续不断释放内啡肽更强。


青柠味无糖可乐+辣锅,“柠”一点更解辣。

吃辣锅太辣时,同样也可以试试加冰的青柠味无糖可乐。

除了加冰降低辣感受体Trpv[2],自带清新光环的青柠味也可以抢夺一部分辣感受体Trpv1神经元感受系统[4],就好像面前50台电脑,每台都告诉大脑太辣;这时候有20台电脑被抢过去告诉大脑“柠也来了,柠也来了”,辣的信号就没那么强了。

另外,辣锅一般是牛油锅,吃多了会有油腻感,之前说过,青柠味更解腻。


树莓味无糖可乐+海鲜/菌汤锅,甜一点更鲜美。

如果吃海鲜或者菌汤火锅,可以试试配甜味更丰富的树莓味可乐,感受甜味受体T1R2+T1R3,鲜味受体T1R1+T1R3被激活的双重鲜劲爽[7]


总结:

所以你可以看到,同样的无糖可乐,加冰不加冰;选择百事可乐无糖的原味、青柠味,还是树莓味,都可以丰富食物搭配的风味变化,产生多巴胺或内啡肽,让人拥有更好的劲爽味觉体验。

现在,从冰箱里拿瓶百事可乐无糖,拧开盖子,听到二氧化碳膨胀开来,就像一次心花怒放。

为劲爽干杯!

参考

  1. ^ a b Lee A A, Owyang C. Sugars, Sweet Taste Receptors, and Brain Responses [J]. Nutrients, 2017, 9(7)
  2. ^ a b c d Venkatachalam K, Montell C. TRP channels [J]. Annu Rev Biochem, 2007, 76(387-417.
  3. ^ a b Degrace-Passilly P, Besnard P. CD36 and taste of fat [J]. Curr Opin Clin Nutr Metab Care, 2012, 15(2): 107-11.
  4. ^ a b c Zhang J, Jin H, Zhang W, et al. Sour Sensing from the Tongue to the Brain [J]. Cell, 2019, 179(2): 392-402 e15.
  5. ^ Sharma R P, Coulombe R A, Jr. Effects of repeated doses of aspartame on serotonin and its metabolite in various regions of the mouse brain [J]. Food Chem Toxicol, 1987, 25(8): 565-8.
  6. ^ Chandrashekar J, Hoon M A, Ryba N J, et al. The receptors and cells for mammalian taste [J]. Nature, 2006, 444(7117): 288-94.
  7. ^ a b c Kobayashi Y, Habara M, Ikezazki H, et al. Advanced taste sensors based on artificial lipids with global selectivity to basic taste qualities and high correlation to sensory scores [J]. Sensors (Basel), 2010, 10(4): 3411-4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