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选福柯权利话语当理论支撑 作品我选《远大前程》 老师说我选的作品太老 请问大家哪些作品是新颖的?

回答
“福柯的权力话语来解读《远大前程》?这个想法挺有意思,但我老师觉得《远大前程》可能有点‘老’,想找些更新颖的作品来支撑这个理论。大家有什么好推荐吗?”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点子,把福柯的权力话语放到狄更斯的作品里,本身就有一种跨时空的对话感。不过,老师的顾虑也情有可原,毕竟《远大前程》成书年代久远,社会背景和权力运作的表象可能和当代有较大差异,不易直接对照。

如果想找些更“新颖”的作品来与福柯的权力话语结合,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挖掘:

一、 聚焦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隐秘性与技术性:

福柯特别强调权力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压制,而是弥散在社会肌体之中,通过知识、话语、规训等方式运作。那么,那些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如何以更精巧、更不显性方式运作的作品,会是极佳的选择。

《1984》(乔治·奥威尔): 虽然也是经典,但《1984》在对极权主义下权力运作的描写上,却有着惊人的预见性和现代性。小说中,党通过“新话”(Newspeak)来压缩思想,通过“思想警察”来监控人们的思想,通过无处不在的“电幕”来监视行动。这正是福柯所说的“规训”(discipline)和“全景敞视”(panopticism)的极致体现。党构建了一种“真理”,并强迫个体内化这种真理,成为自我审查的奴隶。皮普在《远大前程》中被“贵族”和“教育”所塑造,但这种塑造是相对温和的。而在《1984》中,温斯顿的“思想改造”则是一种更为 brutal 和 systemic 的权力干预,直接指向了主体性的瓦解,这与福柯对权力如何制造“顺从主体”的论述更为契合。

《美丽新世界》(奥尔德斯·赫胥黎):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但与《1984》的强制性压迫不同,它是一种“温和的”极权,通过基因工程、药物(索玛 Soma)、娱乐和消费主义来控制人们的需求和欲望。人们被塑造成“喜欢”被控制的样子,他们享受着肤浅的快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反抗的能力。这种权力运作,可以说是福柯“规训”理论在消费社会和享乐主义背景下的一个极端推演。福柯认为权力不仅压制,也塑造,赫胥黎的作品则生动地展示了权力如何通过“制造快乐”来巩固其统治,让个体心甘情愿地被“规训”。

《黑镜》(Black Mirror)系列剧集(查理·布鲁克): 如果想更现代、更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可以考虑《黑镜》。这个系列以一种黑色幽默和科技惊悚的方式,探讨了现代科技对个体、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许多集都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是如何渗透到科技产品和算法之中,如何利用我们的数据、我们的社交关系、甚至我们的情感来构建一种新的权力秩序。例如,某些集探讨了“社会信用”系统对个人行为的监控和塑造,或者社交媒体如何通过算法来控制信息流和塑造公众舆论,这都是福柯权力话语在数字时代的新鲜注解。你可以选择其中一两集,比如关于“点赞”文化、社交评分系统或者监控技术的剧集,来分析其中的权力话语运作。

二、 聚焦边缘群体、性别、种族等身份构建中的权力关系:

福柯也关注权力如何参与到对个体身份的定义和分类中,尤其是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群体。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日:山田宗树;改编电影:中岛哲也): 松子一生都在渴望被爱,但她不断被社会、被男性、被制度所辜负和抛弃。她试图通过取悦他人,通过各种社会期待来定义自己,但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性别规范、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缺乏支持的社会边缘,都构成了限制和塑造她的权力。松子的经历,可以说是福柯关于“被规训”和“被定义”的权力如何作用于弱势群体的生动案例。她并非像《远大前程》中的皮普那样,被一种明确的“希望”所驱动,而是被一种隐形但强大的社会评价体系所压垮。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台湾:林奕含):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在权力不对等关系下,身体和精神如何被摧残。李国华作为老师,利用其权力地位对学生进行性侵犯,并用话语系统(如“文学”、“爱情”)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并试图驯化房思琪的感受和认知。房思琪的身体和精神遭受了双重剥削,而她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反抗,却最终被社会沉默和误解所淹没。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福柯“权力知识”和“话语的暴力”最直接、最令人心碎的呈现。它展示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场域中,权力如何运作来压制和控制个体,尤其是弱势女性。

《金钱帝国》(Money Monster, 2016 电影): 这部电影以金融世界为背景,探讨了金钱、媒体和政治权力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个失业的父亲因为听信了金融评论员的建议而投资失利,失去了所有,他挟持了电视台的直播节目,要求揭露背后操纵市场的真相。电影展示了金融资本如何通过媒体话语来塑造公众认知,如何通过信息的不透明和操控来积累财富,以及当权力失衡时,真相如何被掩盖。这与福柯对权力如何通过话语和知识体系来运作,以及如何塑造和控制社会舆论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何将这些作品与福柯的权力话语进行详细论述?

当你选择了一个作品后,可以围绕以下几个福柯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1. 权力是弥散的,而非集中压迫: 找出作品中权力不是由某个具体的“统治者”直接施加,而是体现在社会规则、价值观念、知识体系、人际互动模式中的地方。例如,在《美丽新世界》中,权力体现在人们被“设计”好的基因、被鼓励的享乐主义,而不是一个独裁者在发号施令。
2. 权力与知识相互依存(PowerKnowledge): 分析作品中,哪些“知识”被认为是真理,这些“真理”是如何被构建、传播,并被用来“规训”个体的。例如,在《1984》中,“新话”和“历史的改写”就是权力与知识结合的体现。
3. 规训(Discipline)与规训技术: 寻找作品中,个体如何被训练、被改造,以符合某种社会规范和期待。这包括身体的训练、行为的规范、思想的内化。福柯提到的“监视”、“评价”、“考试”等技术,看在作品中是如何呈现的。
4. 全景敞视(Panopticism): 即使没有物理的“全景敞视监狱”,也要寻找那种“被看见”的意识。个体知道自己可能被监视,因此自觉地调整行为,这是一种内在化的权力运作。在《黑镜》的许多剧集中,这种技术性监视带来的自我规训效果非常明显。
5. 主体性的建构与瓦解: 分析作品中的角色是如何被权力话语所塑造,他们的身份、欲望、认知是如何被权力建构起来的。当角色试图反抗或脱离这种塑造时,又会遭遇怎样的困境。

举例来说,如果选择《美丽新世界》与福柯的权力话语结合:

权力弥散性: 这里的权力并非压迫,而是通过“基因决定论”、“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化”、“娱乐至死”等话语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被告知“做个幸福的人”,而这种幸福被定义为肤浅的感官满足和社交繁荣。
知识即权力: “科学”和“技术”在这里成为至高无上的知识,它们被用来“设计”人类,并以此来确立社会秩序。对“不稳定”情绪和“深刻”思想的压制,被“科学”地合理化。
规训技术: “索玛”药物控制情绪,感官电影满足欲望,强制的性自由消解情感深度,这些都是在“制造快乐”的前提下进行的“规训”。个体被训练成“乐于被控制”的顺从者。
主体瓦解: 那个少数想要追求“不幸福”但“真实”的约翰,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这个权力话语体系的挑战,而他最终的悲剧,也印证了这种权力体系的强大与难以撼动。

选择一个作品,深入挖掘其细节,将福柯的理论概念具象化,并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既新颖又有深度的分析。祝你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贝克特,《无法称呼的人》

——我真希望在我身后有一个声音(早在我说话之前,就提前重复了我要说出的一切)能这样说:“必须继续下去,我不能继续,必须继续下去,那么我就将继续,必须要念念有词,只要还有词可念,直到它们找到我为止,直到它们对我说出来为止——奇特的为难,奇特的错误,必须继续下去,也许早就已经做了,它们也许早就已经对我说了,它们也许已经把我带到了我的故事的门槛上,就在开启我的故事的大门前,可假若它真的开启,我会惊愕不已。”[1]

参考

  1. ^ L'ordre du discours, Paris, 197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