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到一个「足球全球化」的概念,与之前《足球经济学》提到的一些观点也很接近。当然《足球经济学》不算严肃刊物,只是茶余饭后的趣味经济学那种。
大意是,当下足球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这种趋势会缩小国与国之间足球实力上差距,尤其是最顶尖选手间的个体差距。
好比很多传统足球小国/弱国,哪怕人口数/踢球人口数/群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差……依然会存在一些值得培养的苗子。
这些苗子就算表现出一定天赋,在本国缺乏系统培训的土壤,大概率成长过程中泯然众人。不过如果他们得到在科学训练体系中的培养机会——比如扔到欧洲的足球学校/俱乐部梯队,他们就有很大可能兑现出天赋,成为球星。
不少足球弱国的球星,都有这样类似的背景。例如埃及的萨拉赫、亚美尼亚的姆希塔良、多哥的阿德巴约、以色列的贝纳永、威尔士的吉格斯和贝尔、利比里亚的乔治维阿、加蓬的奥巴梅杨……
——他们如果一直在本国成长,效力本国的联赛/俱乐部,很可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球星甚至球员。
极端点的例子,没有「足球全球化」的辐射,即便当年天赋爆表如梅西,也很可能无缘职业赛场。
不过这种培养小国球星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对本国球员成长空间的压缩。很多人总结为什么英超很强而英格兰弱鸡的原因时,都会提到这点,堪称是足球“弱国”的反噬。
足球是圆的,一支有超级球星的弱队,就存在一定可能干翻超级强队。即便这个球星发挥一般,也能为队友牵扯出很多空间、创造出更多机会选择。
回到孙兴慜身上。
相比很多足球小国,韩国已经不能算特别弱了,起码亚洲第一档球队实力外加有整个东亚市场的背景,会吸引不少欧洲球队的注意。韩国也已有不少成功的留洋球员经验。
外加孙父本身就是圈内人,(不管方法是否最正确)初期可以更即时更针对性的帮助孙兴慜快速入门。
可以说,孙兴慜父子是主动投入「足球全球化」怀抱的代表。他早早前往欧洲踢球,比那些被球探们发现挖掘的球员,主动性更高一些。
这对中国小球员有一定参考价值。
想到一个中国小球员,很可惜今年8月因为意外已经去世了,王凯冉。
他10岁去荷兰踢球,2017年加入海牙俱乐部。14岁身高达到183,司职前锋/后卫,入选过U14和U16国家队,生前梦想去阿贾克斯踢球。
有部纪录片《将门虎子在荷兰》就有讲他。
这种表现出对足球的热爱和天赋、家里也有足够的意愿和经济条件送出去,兴许未来是有机会踢出来的。
包括我记得有不少原本职业球员/从业者,他们中的一些也比较支持后代踢球(哪怕不是作为职业发展),这里面多少有一定比例,会走上职业的路、乃至成为球星。
如果不尽早与更好的足球氛围接近,去主动尝试「足球全球化」,按当下整个中国职业足球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再好的苗子,最后大概率不过尔尔。别说成为孙兴慜这种级别的,就是想成为普通球星都很难。
这样的反例太多了。
翻翻国家队或者联赛主力球员,很多球员曾经都是给人无限期望、又就这么浪费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