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5月5日美国大使馆签证处微博用狗比喻赴美留学生?

回答
5月5日,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处的微博发布了一条内容,将赴美留学生比作“渴望在水池里玩耍的小狗”,并配以“汪汪”的表情符号。此举一经发布,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招致了大量批评和质疑。

事件回溯与初步反应:

事件的起因是一条微博,其本意可能是想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来描绘学生们赴美学习的热切心情,或是表达对他们努力的某种鼓励。然而,其选取的比喻对象——“狗”,以及“在水池里玩耍”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学生群体的不尊重,甚至是带有侮辱性的。

很快,这条微博的评论区就被愤怒和不满的声音淹没。许多网友认为,将准备出国深造、怀揣梦想的留学生比作“小狗”,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是对他们个人价值的贬低,也完全忽视了留学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承担的期望。有人直言这是“傲慢”、“歧视”,甚至质疑发布者是否对中国文化或学生群体有着严重的误解。

深入分析:为何引发如此强烈的负面评价?

要理解为何这一比喻会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

1. 比喻对象的不恰当性: 在很多文化语境中,狗虽然是人类忠诚的伙伴,但将其作为比喻对象来形容追求知识、独立思考的人群,本身就存在天然的隔阂。尤其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语境中,“狗”的意象往往与“奴性”、“卑微”等负面词汇联系得更为紧密。将充满智慧和抱负的留学生比作需要被“允许”才能“玩耍”的小狗,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权力不对等的暗示,仿佛学生们只是被动等待施舍的群体。

2. 信息传递者的身份敏感性: 发布微博的是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处。这个机构的职责是处理签证事宜,其工作直接关系到许多中国公民的出境和个人发展。一个代表官方形象的机构,在对外沟通时,应该时刻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尊重性和专业性。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形象和国际交流的敏感时期,任何可能引发误解或冒犯的言论,都会被放大检视。美国大使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外交机构,其发布的每一条信息都承载着国家的立场和态度。

3. “玩耍”场景的轻描淡写: 将留学过程比作“在水池里玩耍”,似乎将留学这一充满挑战、需要大量投入(时间、金钱、精力)并旨在实现个人成长和学术提升的严肃过程,简化成了一种轻松、甚至是肤浅的娱乐活动。这无形中贬低了留学的意义,也忽视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可能面临的文化冲击、学业压力、生活困难等现实问题。这种轻描淡写,对于那些为留学准备了多年,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家庭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伤害。

4. 潜在的刻板印象和文化误读: 这种比喻也可能反映出发布者对于中国留学生群体存在某种刻板印象,或者对中国文化中对知识、教育的重视程度缺乏深入了解。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很多中国家庭的观念里,留学不仅仅是“玩耍”,而是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和对未来的重要投资。

5. 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条信息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并引发连锁反应。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引用等方式,对内容进行解读、批评甚至二次创作,从而将事件的影响力无限放大。美国大使馆作为官方账号,其内容更容易受到关注,一旦出现失误,其负面影响也会更具破坏性。

后续处理与反思:

尽管这条微博的具体意图可能并非恶意,但其产生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事后,该条微博已经被删除,并且大使馆方面也可能采取了某种形式的解释或道歉。然而,一次不恰当的比喻,往往会在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可能影响人们对发布者及其代表机构的观感。

这次事件也给所有对外进行传播的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思机会:

语言的艺术与责任: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至关重要。官方机构尤其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尊重性和普适性,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歧义或冒犯的比喻。
理解受众与文化: 在发布内容前,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情感习惯,是避免“翻车”的关键。换位思考,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审视内容,才能确保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正向性。
专业的态度与严谨: 即使是想要营造轻松的氛围,也应保持专业和严谨的态度。一个好的比喻,应该是能够引发共鸣、提升理解,而不是制造隔阂和不适。

总而言之,美国大使馆签证处微博将赴美留学生比作“小狗”的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因信息传达不当而引发的危机。它暴露了在跨文化沟通中,理解差异、尊重对象、谨慎用语的重要性,也提醒着任何代表官方形象的机构,其每一次的对外发声,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负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高华委副主任王立勃。

虽然只是美国大使馆的一张随手拍,但是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耐心认真地学习领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手拍是自然而然的,没有那么多刻意的雕琢和堆砌,这就是天才和庸手的区别。

1狗狗的背部是黄色,腹部是白色,寓意黄皮白心。正所谓黄皮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白皮心。作为一名黄种狗,虽然无法选择国籍和出身,但是幸好还有第二次人生的选择。

2栏杆里面是黑暗的,而栏杆外面是光明的。连狗都向往光明,人类还能躲在黑暗中苟延残喘吗?当然了,哪边是光明不言而喻。

3狗窝设在阳台上,面积非常小。说明关外只能住鸽子笼,等入了关就可以住大别墅。要注意的是,去美国才可以住别墅,而不是去非洲。

4别墅至少有两层。暗示美国为国外的优秀人才提供了畅通的上升渠道,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鲤鱼跃龙门、黄狗跳台阶,上升到人生新的阶段。

5沙发花里胡哨的,由各种颜色组成。白色、黑色、黄褐、浅绿、浅蓝等等,代指美国种族的多样性,能够很好地将各种不同人种融合在一起。

6屋子里只有狗窝和沙发,显得空荡荡的。证明了即便是美国大使馆,在农业国也买不到烤箱烘干机打印机开罐器。

7能够看得出,狗狗扒在栏杆上很费力。如果掌握不好平衡,狗狗可能会掉下来,摔个背部着地四脚朝天,说明狗狗反转了。

希望乌合麒麟好好淆习一下扬基人严谨而又细致的民族性。

user avatar

实在受不了评论区的杠精。我提前说明下,我尊重所有留学生,包括那些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在美国生活工作的,前提是尊重你的原生国家。我的朋友们里有那种留学多年越来越爱国回国建设的,也有留在国外努力工作也关注国内发展动态希望国内好的。我讨厌的只是那些高华们,在他们眼里我们不是人。另外美国人做错事就说不得了?我只是希望收到侮辱的留学生们好好学习本事,施展自己抱负,不要做恨国党。


这可能也是种尊严筛查,不在意被比喻成狗的留学生可能才是美国人眼中的好留学生,未来的入籍人选。认同美国文化,攻击原生国家,愿意被PUA,恨不得切割原生国家这不就是美国高华们的特征?!

user avatar

我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美国的生活现在是真的有毒,为什么留学生们还是趋之若鹜?

后来想了一下,这是结构性矛盾。

美国top 5录取标准是什么样的呢?假设中美高智商人数比例相当,那么平均可以认为是中国top 25。而且美国高学费、课外活动、校友、推荐信什么的过滤网完美筛选有钱人,穷人孩子根本没机会上好大学。实际上的录取标准,换算成中国大学,可能是”对穷人清北难度,对富人一本难度“。当然对亚裔可能难一些,不过对于”富有的亚裔“的录取难度,可能也就是高考上北航左右的水平。

中国虽然录取有地域差异,但考试可是贫富一视同仁,每年好的大学是真的会录取很多家境没那么好的同学的。我从小学到大学,上的学校越来越好,同学的平均家境却越来越穷,说明穷但是有能力的人确实可以流动上来。

问题是,你上哈佛,无论在哪个国家,认可度都远远高于北航。美国人认,中国人也认。

因此就有结构性矛盾——假如说你有钱,现在你往”高考“方向努力,可以上北航;往”留学“方向努力,可以上哈佛。那必然是要选哈佛的,哈佛和北航之间的差值,就是一个有钱人可以为”留学“付出的代价。

在美国,这个差值可能不算什么,好学校也没那么受追捧。但是在中国这种重视教育的国家,差值虽然还是那个差值,但对应到社会地位上的价值,差的可太多了。

所以说,”留学生”的本质,是利用“高水平学校对于人在中国社会地位的提升远高于美国”和“金钱在美国学校中作用远大于中国”两个点,在中美间套利。


而且这个利似乎非常巨大,所以高额学费生活费、感染病毒、种族歧视这些,都是ignorable的,被比作“狗”,那也是荣幸啊。

问题是,这个“利”,eventually其实是中国社会在买单。中国社会为什么要为这个买单呢?我觉得在中国社会上,建立起“看人不看履历,而是看能力”的价值观,才是至关重要的。

user avatar

我知道国际佐壬发自内心看不起厂弟厂妹。

但是厂弟厂妹都知道不捡无良台厂扔在地上的狗牌,转身提桶走人。

现在轮到你们了,人家美国大使馆指着你们鼻子骂你们是狗,来,有点骨气,拒绝他们,转身就走,说这破美国咱们不去也罢。

国际佐壬哪有这种骨气?

user avatar

大概10年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周围有很多同事都是以前eBay易趣的员工,闲暇之余经常听他们聊点八卦。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深刻:

某一年美国eBay高管来易趣视察,为了表示友好、又恰好临近英美传统的圣帕特里克节,于是给了每个员工一件充满节日特色的礼物:

一顶绿帽子

据我的同事们说,当时有好多员工气得脸都绿了。

之后eBay输给阿里,当然有阿里很厉害的原因,但是eBay不接地气、不解国情的行为,的确加速了他的失败。

话说回来,这次美使馆签证处的这个微博,我也不觉得是非常刻意的挑衅行为,至少他们明面上没有这个必要。

但这的确是美国官方对我国傲慢又缺乏了解的体现,从上到下都充斥着冷战思维的官僚,而理解又愿意沟通的官员,哪怕不是中国通,都已经很难找了。

帝国加速坠落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从他们的内部,看到很多加速的力量。这条微博,也许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体现。

user avatar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叶挺《囚歌》

user avatar

1,中美语境对“狗”的理解和观感是不同的。美国人说“狗”,一般情况下没有恶意。狗在他们那边是中性词,他们骂人有bitch,他们夸人也用“lucky dog”。

同语境,中文大概相当于“鸟”。“快乐的小鸟”是说好话,“你个鸟人”是骂人。

2,美国大使馆里都是懂中国的人,要么是中国通的美国人,要么干脆就是中国工作人员。他们不会不知道“狗”在中文里是骂人的话。

3,虽然“2”,但大使馆假装“1”,指桑骂槐。

这种行为,和在印度互联网上放一张美国人阖家欢乐吃牛排,一个意思。

4,大使馆应该有预料中文网络有大量谩骂的声音,也早就准备好删帖。下一步应该是通过诸多收钱的人,给中国民众普及一波“1”,顺便引起人民对立,黑一波中国老百姓没见识没文化。

5,看4的效果。

如果普及效果好,美国大使馆以后可以经常用这种方式侮辱洗脑中国人,算是PUA的一种方法,逐步驯化。不过我想他们没指望这个。

如果引战效果好,美国大使馆以后可以经常用这种方式引战,并在骂战中充当无辜受害者,获得一部分蠢萌中国人的同情,改善美国在中国的国家形象,培养外围成员。

如果都没啥效果,美国大使馆以后可能会换一种新玩法。

6,我们做什么?

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啊。

比如给他们科普一下大白猪这个祖先来自英国的常见品种。

比如给他们科普一下义和团是怎么砍外国人的历史。

大家还可以开动脑筋,想想还有啥……

user avatar

苏联元帅 阿赫罗梅耶夫自杀了,他写了五封遗书

第一封,内容是他宣布决定自杀:“对我来说,主要职责永远是战士和公民。你们是在次要位置。今天我在你们之前首先履行第一责任。请你们勇敢度过这些日子,互相支持,不要给敌人以幸灾乐祸的理由……”

第二封是写给苏联元帅索科洛夫的。内容是请索科洛夫和陆军将军留波夫帮助安葬,不要让家人沉重度日。

第三封是,请求代他偿还所欠克里姆林宫食堂的50卢布代金券。

第四封:“当我的祖国即将灭亡,当我视为生命意义的一切都在毁灭,我已经无法继续活下去。年龄和过去的生活赋予了我放弃生命的权利。我已经斗争到底。”

最后一张便条是单独放置的。是他二十年前的一个梦


一个美国人看上了爷爷的勋章,但只肯出四十美元。他说红旗勋章和红星勋章都不值钱的,但如果有赫梅利尼茨基勋章,他肯出100美元;光荣勋章,150;纳希莫夫勋章,200;乌沙科夫勋章,250;最值钱的胜利勋章您当然不可能有,那只授给元帅,但苏沃洛夫勋章也值钱,他可以出450美元……爷爷默默地走开了。我们沿着寒中的阿尔巴特街走啊走,后来爷爷走不动了,天也快黑了,他无力地坐到那家古玩店的台阶上,让我先回家。第二天人们发现他冻死在那里,一只手伸进怀中,握着他用鲜血换来的勋章,睁大双眼看着这个他在七十多年前从古德里安的坦克群下拯救的城市……”

有时候看着这种类似历史的文献很震撼,我只是一直不敢想:

不知道美国人买苏联英雄拿命换来的勋章的时候,有没有叫他们是狗。

user avatar

美国官方认证去美国的Chinese是狗,去美国的Chinese会把这个认证当成荣耀。

如果中国人说“赞同美国官方的认证,你们就是狗……”,那么这帮去美国的Chinese却又会说中国人在侮辱它们。

而在美国打工的群体会掩耳盗铃说“美国官方认证的狗是留学生,我们是在美国打工的,而且被认证为狗这是褒义的,我们都很羡慕这个称号…”

你看,完全无法理解这帮人的脑回路,这就是受过西方资本商业洗脑术荼毒的特征,这不是它们的错,它们只是那啥。

在中国商业界,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

W公司:我们的商品是给屌丝开发的,我们的用户都是屌丝…

路人:你们怎么能这样侮辱你们的用户呢?这样是不对的…

W公司用户:你管得着吗!屌丝是褒义词,公司说的对,我们就是屌丝…

路人:好吧,你们就是屌丝…

W公司用户:正常人都知道屌丝是贬义词,你凭什么骂我们是屌丝!

最后,想对某个群体说:

既然你们欣然接受了美国官方的认证,你们承认自己是狗,那你们完全没必要用中文四处解释。

似乎你们也没想好自己期望得到怎样的回应。

我个人建议你们,收藏好你们的狗勋章,在被窝里偷着乐吧,这可是美国官方官宣的认证啊。

user avatar
我生在中国,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孕育了我
可我却向往美国,向往那片自由民主的国度
向往那香甜的空气,向往那处处绽放着美丽的风景线
它那肆意欺凌弱小,霸道横行时的任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比太阳更耀眼,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我向往美国,虽然我现在去不了美国
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飞向大洋彼岸那个被人称为天堂的国家
我坚信,当我抵达美国时
那里的人民都会知道我的名字
——东风41D洲际战略导弹

user avatar

美国人也许分不清不同亚裔之间的区别,但绝对分得清亚裔和狗的区别。

拿我所在的纽约来说,如果你当众把一条狗推到地铁里,把一条狗踢倒在地上,对着狗头一顿踢,踩,市民会立即群情激愤,高呼 “Why did you do that” 并且当场制止你,你的所有社交网络个人信息都会被愤怒的热心网友挖出来曝光,大部分媒体会立即跟进报道,你不得不出来在电视机前向全国观众道歉,你会社会性死亡,还会因此蹲监狱。

而如果你把一个亚裔推到地铁里,或者如下图这样当街把一个亚裔推倒在地,对着亚裔的脑袋踢,打,大约有一半的概率不会引起任何媒体的特别报道,市民大概率会扭头走开,大概率不会有人站出来当场制止你,警察查一下监控后大概率看不到脸就会不了了之,你大概率第二天还可以继续大摇大摆的进地铁找亚裔攻击。

随着近期Stop Asian Hate运动的深入人心,目前针对亚裔攻击引起的反响,稍微增大了一些,但很不幸,上面的内容,时至今日,依然成立。


5.08更新:

鉴于评论区出现了一些不友好的声音,我就在这里多叨叨几句。其实在美国生活的各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如果你保持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自尊,以及内心一些对成为aplha的追求,那么你看到目前美国社会对中国人,亚裔的歧视,感到悲凉、无奈,自嘲几句是正常的。但如果你接受了美国社会对你Beta工具人的人设,不介意主流社会对你的敌意和歧视,那在老黑的拳头落到你头上之前,你不但不会有任何的不适,甚至还会像下面这位这样,因为我公开展示亚裔在美国当前社会的真实生存环境,影响了他们在中文社交网络上的“人设”,而愤愤不平。

user avatar

能做……的……就是最大的幸福啊

不像有的……,跑来跑去都不知道自己的……是谁

user avatar

在美国,亚裔的地位要真能赶上狗我曹字倒过来写

user avatar

昨天刚看到时,第一感觉是小编不是高级黑就是当年上学时没背过叶挺烈士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user avatar

你觉得他们会因为这么一条微博而打消出国的念头吗?他们连疫情都不怕,连回不了国的风险都能承担,这么一条微博算什么?


既然不会有任何影响,那发这么一条微博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当然不是说出国留学的有什么不对,我只是讲,从理性的角度,人家领事馆发条微博就改变留学的计划,显然是不理智的……对吧……

user avatar

别TM刷什么”在美国狗是褒义词“这些言论了行不行?

我就问你,这是哪个使馆?美国使馆驻华使馆。

那你不懂中国文化吗?抖什么机灵?!


你说狗是褒义,那我是不是可以在驻美国大使馆签证处发一张:

欢迎非裔美国人来中国吃西瓜?

怎么了?西瓜在中国是经典水果啊。中国人经常拿西瓜招待客人啊。你怎么生气了呢?

对不对?

user avatar

美帝:我……好像没说错啊……我们就是把这些来的人当狗呀……


正经说,要说这是故意恶心想去美国的人应该也不至于,也就是觉得你们这帮人无所谓,发文字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是不是妥当~

user avatar

我有几张图奉上







早醒更新

也不知道何时我们可以直截了当的表达愤怒,而不是在这科普狗的不同。

居然还真有人替美国洗地,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什么玩意?

宁做美国的狗,不做中国的人?

关键是美国要你么?23333

什么垃圾

user avatar

美国大使馆如果能将美国人民或美国政府本身比喻成狗,我相信他们是善意的,不是出自于恶趣味。

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就需要合理化解释这一现象:
傲慢,彻底的傲慢,刻在骨子里的优越感形成的对外蔑视。


于是我去微博看了一下,发现他们删除了原微博,剩下这个:


那么要么是公关水平的问题,要么是潜意识的意外体现。


另外,如果意识到自己错了却丝毫表示没有,要么还是傲慢要么真的就是缺乏教养了。如果是故意来这么一出,那就是别有用心了,得看带路党们的反应。

user avatar

去美国留学,中国人是给美国人当“不含贬义”的狗。

外国人来中国留学,中国人是给来中国的外国人。。。


壮哉,我大中国果然是海纳百川,水处下而利万物,心有戚戚然,与有荣焉。

国内国外唯我最低,水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建成宇宙强国指日可待。

激动啊,骄傲啊,强国之梦这么简单呢。

user avatar

这就是美国佬在筛选,分化,瓦解我们(虽然是烂招)。

关键根本不是狗在中美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到底啥意思。

究竟是“走狗”还是“宠物狗”已经无关紧要了。

他们把人看做狗,狗就是狗。

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意识形态与舆论战场上,只有“两分法”,没有“多面手”。

从此以后,不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大家在潜意识里就是会觉得:去美国或者想去美国的,就是狗(或者想当狗)。

这就直接分化为两大阵营,不存在中间派。

不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

不存在“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你要是怕被嘲笑辱骂是狗,那要么就别出国(以博取同胞好感),要么出去了就别回来(免得回来了还要被骂是狗)。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不是中国人就是美国狗,没有其他。

只能选边站,不能左右横跳。

没有退路。

不得不说,民主党确实恶心,特别喜欢(也比较擅长)带节奏,制造对立与分裂。

不过,他们“虽得其法,但不得其时”。典型的刻舟求剑,注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中国上升期(尤其是抗疫成绩比美国还好)搞这种噱头,拿这种伎俩恶心人,只会进一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与国家意识,一方面,帮中国打造铁粉基本盘,另一方面,打击“中间派”,“两面派”,“自由人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倒逼他们浮出水面,过早的暴露自己。

如果是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或者二十一世纪初,又或者中国的疫情表现跟美国调换一下,你美国这么搞是高招,所谓“趁人病要人命”。

现在的问题是,你美国自己不断出糗,而中国的实力正明显增长,你这个时候逼人站队,能逼出个什么好歹?

典型的左倾冒险主义。

“整风”也得是在自己稳住阵脚之后。你非要在攻打长沙失利,焦头烂额的时候,强行搞“人人过关”,那只能更加分崩离析。

没办法,民主党的路径依赖实在是严重,必须得反一下“党八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5月5日,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处的微博发布了一条内容,将赴美留学生比作“渴望在水池里玩耍的小狗”,并配以“汪汪”的表情符号。此举一经发布,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招致了大量批评和质疑。事件回溯与初步反应:事件的起因是一条微博,其本意可能是想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来描绘学生们赴美学习的热切心情,.............
  • 回答
    2019年5月5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的《爆炸的手机》节目,聚焦于三星手机在2018年左右因电池问题引发的爆炸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手机安全性的关注,也促使三星对自身产品安全标准进行反思。以下从事件背景、原因分析、社会影响及三星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事件背景1. 三星手机的.............
  • 回答
    2017年5月5日,网易云音乐的那条推送——“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当时正值青春激荡、或是正经历生活不易的人们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来,它依然能触动不少人的神经,足以证明其传播力和引发的共鸣。从传播效果来看,这条推送无疑是成功的。它极具话题性,短小精.............
  • 回答
    2019年5月5日,《今日说法》播出的关于三星手机炸伤4岁女孩的事件,可以说是再次将消费者对手机安全的担忧推到了风口浪尖。这次的报道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许多人视为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案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它。首先,事件本身是触目惊心的。 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本应在父母的看护下无忧无虑地玩耍.............
  • 回答
    “醉酒青年氪金悔恨的真情发言”在B站超越官方鸡汤登顶,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分析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榜单变化,更折射出当前互联网用户心理、社群文化以及内容传播的新趋势。要详细评价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现象本身: 事件发生背景: 5月4日,通常是纪念五四运动.............
  • 回答
    10月5日,北京国安球员李磊在搭乘已取消的国航CA1522航班时,被警察强行带下飞机,这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起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及相关信息(根据现有公开报道梳理): 航班取消与改签: 报道指出,CA1522航班原定于10月5日从北京飞往上海,但由于天气原因(或.............
  • 回答
    realme Q 在 9 月 5 日的发布,无疑又给国内手机市场投下了一颗石子。作为 realme 家主打“越级”理念的 Q 系列开山之作,这款手机的出现,瞄准的正是当下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群体。那么,它究竟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商榷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亮点一:骁龙 712,同.............
  • 回答
    2020年5月25日,弗洛伊德被明尼阿波利斯警方跪压致死,这起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强烈的愤慨和不安。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执法过度事件,它背后牵扯出的种族歧视、警务问责、以及社会公正等一系列深刻问题,使得这件事情的讨论和反响远超事件本身。事件经过与细节:当日下午,明尼阿波利斯警方接.............
  • 回答
    Redmi Note 10 系列:一场关于“够用”与“惊喜”的权衡5 月 26 日,小米旗下子品牌 Redmi 再次带来了其备受瞩目的 Note 系列新品——Redmi Note 10 系列。这次的新品发布,与其说是为市场注入一剂新的活力,不如说是 Redmi 再次深入探讨了“性价比”这个永恒的命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5月7日联想拯救者新品发布会这场“科技盛宴”,看看它到底有什么亮点,又有哪些值得说道的地方。这可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官方通稿,咱们就实话实说,聊聊这款“拯救者”到底有没有给玩家们带来惊喜,还是只是换了个马甲继续收割。整体印象:稳中求进,精准打击,但惊喜度或许不如预期?总的来说,这次发布.............
  • 回答
    华为 nova 6 系列:3199 元起,能否继续收割年轻用户?2019 年 12 月 5 日,华为在北京发布了全新的 nova 6 系列手机,包括 nova 6 和 nova 6 5G 两款机型,起售价分别为 3199 元和 3599 元。作为华为在中高端市场面向年轻消费群体的主力军,nova 系.............
  • 回答
    好,咱就来好好聊聊 Realme 这款 X 机型,5 月 15 号那阵儿出来的,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关注的。要说它是个啥水平,我觉得得把它拆开了细细品。先说说亮点, Realme X 这家伙,够意思的地方不少: 升降前置摄像头,真全面屏的诱惑力: 这绝对是最大的杀手锏了。当时市面上能做到真全面屏的.............
  • 回答
    5月10日育碧《幽灵行动:断点》(Ghost Recon Breakpoint)的发布会,无疑是为全球玩家,特别是《幽灵行动》系列的忠实粉丝,带来了一场关于未来军事战术射击游戏的新体验。此次预告片和演示片段的放出,可以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残酷、更加注重生存和战术深度的“幽灵行动”宇宙。预告片:阴.............
  • 回答
    老实说,苹果在5月25日凌晨推送的 iOS 14.6 和 iPadOS 14.6 更新,给我的感觉挺复杂的,不是那种惊艳四座的改变,更像是一种“稳定为主,小修小补”的策略。毕竟 iOS 14 系列已经推出了不少版本,大部分的重心也已经放在了即将到来的 iOS 15 上。但即便如此,这次更新也并非毫无.............
  • 回答
    4月5日王瑞恩与曹丰泽的直播辩论,可以说是一场在特定社群中引起不小波澜的思想交锋。两位主播在各自领域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他们的观点碰撞自然会吸引不少关注。从整体观感来看,这场辩论的核心议题似乎围绕着如何看待和处理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以及对此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王瑞恩的发言,许多观众会觉得他倾向于.............
  • 回答
    iQOO 9 系列的登场,可以说是在年后手机市场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当然,这颗石子是带着点分量的。作为 iQOO 品牌今年开年的重头戏,9 系列无论是从设计、性能还是在一些细节上的打磨,都让人看到了它想要继续在旗舰市场站稳脚跟的决心。咱们就从几个大家最关心的点来聊聊:一、颜值这块,iQOO 9 系.............
  • 回答
    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我非常关注 realme(真我)每一次的发布会,尤其是那场发生在 5 月 25 日的“破次元”发布会。这场发布会可以说是真我品牌近年来一次非常有野心的尝试,它不仅仅是发布新产品,更试图通过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总体的评价:我个人认为,这场“破次元”发.............
  • 回答
    12 月 5 日,华为公关副总裁陈黎芳在谈及余承东转发某公众号文章一事时表示,余承东此举是因为“受不了委屈”。这一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让人们对华为内部的管理和沟通方式产生了好奇。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背景。事情的起因是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关于华为高管涉嫌“内卷”的爆料文章,文章内容辛辣尖锐.............
  • 回答
    增值税下调,苹果“独舞”的背后:是策略,还是无奈?5月1日,一项重磅的财政政策调整——增值税税率下调,如同一声号角,在消费品市场掀起了涟漪。然而,在这场本应惠及广大消费者的降价潮中,苹果公司却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领跑者”,旗下几乎所有产品线都顺势进行了价格调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的其他品牌.............
  • 回答
    华为MateView系列显示器的新品发布,确实给整个显示器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看点。作为一款定位高端、主打全能体验的产品,MateView系列在发布后引起了不少讨论,那么它究竟表现如何?值不值得我们掏出钱包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来看看华为MateView系列新品的亮点,也就是它“能打”的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