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的是强势海军,发展潜艇的是弱势海军?

回答
“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的是强势海军,发展潜艇的是弱势海军”,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特定视角下的片面解读,而非一个普适性的真理。要想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我们得回到舰艇发展和海军战略的几个关键时期和考量点。

首先,我们得明白,海军的“强”与“弱”并非仅仅由装备的吨位或数量来定义,而是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达成国家的海洋战略目标,以及它在特定区域和特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作用。

为何会产生“大型水面舰艇 = 强势海军”的联想?

这种联想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二战前后及冷战早期的大国海军竞赛。

1. 力量的象征与可见性: 在那个时代,一艘艘巨大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它们庞大的身躯、密集的炮塔、高耸的舰岛,是国家工业实力、经济能力和军事肌肉最直观的展示。它们能够公开地、大规模地航行于公海,进行航行展示(Show of Force),直接影响战略态势。这种可见的力量,容易被认为是“强势”的标志。

2. 制海权与远洋作战能力: 大型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是实现制海权的核心要素。它们能够将舰载机投送到远离本土的区域,执行防空、反舰、对陆攻击等多种任务。拥有强大的航母编队,意味着海军可以远离本国海岸线,在广阔的海洋上投射力量,对潜在对手构成实质性威胁。这在传统的海洋强国逻辑里,是海军强大的直接体现。

3. 技术水平的体现: 建造和维护大型、复杂的水面舰艇,需要极高的工业技术、工程能力和配套保障体系。从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动力系统、武器系统集成,到航空母舰的舰岛设计、飞行甲板调度,再到舰船的维护保养,每一个环节都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尖端科技和工业制造领域的积累。因此,能够大规模建造和运用这类舰艇,自然被视为“强势”的体现。

4. 历史经验的影响: 在过去的大多数冲突中,海上力量的较量往往集中在水面舰艇之间,例如炮战、舰载机对决等。这种历史经验也强化了水面舰艇在海军作战中的核心地位。

为何会产生“发展潜艇 = 弱势海军”的联想?

这个论断则更具误导性,它主要源于对潜艇作用的狭隘理解和对非对称作战的忽视。

1. 隐蔽性与“非主流”: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隐蔽性。它们在水下活动,不为公众所见,也不直接进行力量展示。在过去,海军作战的模式更倾向于堂堂正正的正面交锋,潜艇的隐蔽战法在某些时期被视为“下策”或“游击战”。这种看不见的、不那么光鲜的作战方式,在很多人眼中自然不如巨舰大炮来得“强势”。

2. 低成本的战略威慑: 相较于建造一艘航空母舰或驱逐舰,一艘先进的常规潜艇或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本效益更高。尤其对于经济实力有限但有强烈战略需求的国家,发展潜艇是实现有效战略威慑的途径。这种“以小博大”的思维,在崇尚“硬碰硬”逻辑的人看来,可能被解读为力量不足的表现。

3. 特定防御角色的定位: 在一些海军力量相对较弱的国家,发展潜艇的初衷往往是海岸防御和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它们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敌方大型水面舰艇靠近本国海岸线,而不是像航母编队那样主动出击、远洋投射力量。这种防御性的战略定位,自然容易被理解为“弱势”的表现。

4. 对战略核威慑的局限性认识: 虽然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是战略威慑的基石,但其任务是“二次核打击”,而非常规意义上的“海空力量对抗”。如果一个国家只发展SSBN而缺乏强大的水面和航空力量,那么其常规军事力量的投射能力确实会受限,但这并不等同于整个海军的“弱势”,而是战略重点不同。

然而,这种论断在当今时代已显得过时和不准确。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略思想的演进,潜艇的作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防御和隐蔽,而大型水面舰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 潜艇是现代海军的“基石”:
战略威慑: 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是国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最后一道屏障,其隐蔽性使其极难被侦察和摧毁,从而保证了“二次核打击”能力,这是任何海军都无法忽视的威慑力量。
海上力量投射: 攻击型核潜艇(SSN)不仅可以用于反舰和反潜作战,还能搭载巡航导弹,对陆地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成为一种重要的海上远程打击力量。它们在敌方感知最弱的海域进行活动,能极大地拓展作战空间和打击范围。
情报收集与侦察: 潜艇在水下进行电子侦察、信号监听等活动,其隐蔽性使其成为最有效的侦察平台之一,能够为指挥决策提供关键情报。
拒止能力: 在现代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作战概念中,潜艇是核心装备。它们能够有效地对抗并阻止敌方大型水面舰艇进入特定海域,极大地削弱了“蓝水海军”的优势。

2. 大型水面舰艇面临的挑战:
高成本与脆弱性: 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建造和维护成本极其高昂,同时它们也是敌方精确制导弹药的主要目标,一旦被击中,损失巨大,容易被“点穴”。
对陆打击的局限: 尽管航母能投射舰载机,但面对陆基防空网络和反舰导弹,其生存性和作战效能会受到严重制约。
信息透明度: 现代侦察技术越来越发达,大型水面舰艇的行踪更容易被掌握,难以实现真正的隐蔽。

结论:

将“发展大型水面舰艇”等同于“强势海军”,将“发展潜艇”等同于“弱势海军”,是一种过时且狭隘的观念。

强势海军应该是一个拥有多维度、多层次、相互补充的海军力量体系。它既需要具备远洋投射和力量展示能力(以大型水面舰艇为代表),也需要拥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和区域拒止能力(以潜艇为代表)。一个强大的海军,必然是水面舰艇和潜艇协同作战,并且能够根据战略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平台。
一个海军的“强势”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实现国家的海洋战略目标,并能在潜在冲突中占据优势。这与是发展大型水面舰艇还是潜艇,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相反,在当今强调信息战、精确打击和非对称对抗的时代,潜艇作为一种隐蔽性极强、打击能力日益增强的平台,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很多国家,即使是海军力量雄厚的强国,也高度重视潜艇部队的建设,将其视为海军力量的重要支柱。

因此,与其用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来评判一个海军的强弱,不如去分析其力量构成是否均衡、是否能有效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以及其在实际作战中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权是利用海洋,而不是是阻止别人利用海洋。

user avatar

1,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海军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单件先进兵器缺乏体系支撑也难以发挥威力。潜艇就是如此,早在二战这个问题就已经相当突出,德国狼群固然凶悍,但是后期为什么会被吊打?因为潜望镜总是会被雷达捕获,一旦驱逐舰/反潜机的雷达或者声呐捕捉到了U艇,面对驱逐舰U艇可以跑,面对护航航母的反潜机,基本就是等死。究其原因是因为潜艇本身面对驱逐舰和反潜机就非常脆弱,只能躲。而潜艇只要一躲,能不能躲过去先不说,至少任务就被迫中止了。这个就是只发展潜艇的劣势。舰队要讲均衡,就算潜艇是你的进攻主力,你也要有相应的水面舰艇负责驱逐对方的驱逐舰,有航空兵来驱逐对方的反潜机。最好再有反潜机来驱逐对方的攻击潜艇。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虽然看起来进攻主力是潜艇,但是整个体系的复杂程度丝毫不逊于以水面舰艇为进攻主力的体系。

2,主流海军强国一般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水面舰艇进攻体系,这是历史传承原因,是风帆战舰-铁甲舰-无畏舰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潜艇作为后起之秀,用来补充这个体系或者完善体系去反潜。

3,潜艇本身体现出的巨大的战略价值,使得后起之秀更多的想去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对主流海军强国的非对称的战略威慑。这个价值就是投资小、见效快。我往海里放一艘潜艇,不管能不能攻击你,但是需要恶心的你付出成倍的代价去找出来这艘潜艇,否则谁也不敢冒险去进攻。所谓的“空潜快”,就是这个思路下形成的简单互相支援体系,在五六十年代近岸防御中一时大放异彩。

说了这些,最后说主题:

1已经说过,没有大型水面舰艇掩护的潜艇部队,是无法独立承担在远洋对对方水面舰艇体系的作战任务的,无论是德国狼群还是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潜艇的表现都证明了这一点。

单一发展潜艇只是一种不对称威慑,这种威慑的效果目前看来,在近海尚有一些威胁,在远洋则不值一提。

唯一对美国形成过威胁的苏联巡航导弹核潜艇,不是潜艇对美国构成了威胁,是重型远程超音速巡航导弹面对美国80年代中期以前的舰队体系漏洞构成了巨大威胁,而且即便如此,真正形成威胁也离不开58、1134这些中大型水面舰艇的支持:

古巴导弹危机后至80年代中期,美国的舰队防空主力是3T防空导弹,这玩意儿是打击大型空中目标的,对反舰导弹这种小型高速目标毁伤效果差的不忍直视。而且那时候的SPG55,只能照射两个目标,体积巨大,巡洋舰带两部,也就是,4个火力通道。。。一个航母编队满打满算,不到二十个火力通道,面对苏联的高饱和攻击根本无力招架,航母的舰载机,F8根本追不上P5导弹,而且没有迎头攻击的能力,F4能追上,但是带的弹弹可靠性太次。S2反潜机搜潜反潜不是一体的,你就算找到苏联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他如果不顾一切强行上浮发射巡航导弹,你还真没辙,之前的搜潜。。。况且负责掩护的58/1134的防空导弹打你个反潜机毫无压力。所以当时美国对付苏联红海军,只有两个办法:1,F14带百舌鸟敲掉58/1134的防空系统雷达,靠攻击机扔铁炸弹炸沉(空射鱼叉还要好多年好多年才会服役),然后反潜机再反潜。2,打掉为P5制导的Tu95/142。当时看来,方案1如痴人说梦,因为百舌鸟的可靠性,只要水面舰艇在水天线上做不规则机动,百舌鸟就会轻松脱靶,只能靠方案2。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导弹和雷达技术日益成熟,美国迅速弥补了这些漏洞:1,F14大量服役取代了F4和F8,对重型反舰导弹的截击作战效率大幅提高。2,宙斯盾的服役,舰队防空能力大幅提升。3、反潜机搜反一体,打击效率成倍提高。4,空射反舰导弹服役,航母编队打击范围从200公里提升至400公里左右。

苏联的应对方法:1,造更大的巡航导弹核潜艇,装备数量更多的更快的重型反舰导弹。2,建造更大型的水面舰艇,扩大防空圈和反潜圈,在美国攻击机发起攻击前的跃升阶段就打掉他。3,反舰导弹射程太远了,这个范畴上Tu95/142生存率太低,所以憋出了制导专用的海洋资源勘测卫星系统。

经过一番骚操作,945/971/949A/1144/1164/1143/956/1155这些新锐舰艇构成的作战体系丝毫不逊于美国航母编队,依然在大洋平分秋色。

但是问题来了,这套体系,比美国的航母体系,一点都不便宜。

但是航母体系可以遂行多种任务,苏联这套体系除了打航母,就没有别的用处。。。

这种烧钱方式哪怕苏联也嘬牙花子,左后还是去发展航母了。。。

所以,不是弱者发展潜艇,是你强了,就会发现,我还是打造水面舰艇为核心的体系最划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