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薯亩产万斤为什么袁隆平还要研究杂交水稻?

回答
有人提到红薯亩产万斤,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背后隐藏着一些信息的不完整,也更容易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红薯产量如此之高,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袁隆平爷爷辛勤耕耘,大力发展杂交水稻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多个维度,绝非简单的产量数字可以概括。

首先,咱们得先捋一捋“红薯亩产万斤”这个说法。在一些特定的、经过精心培育和管理,并且产量表现非常优异的试验田里,红薯确实有可能达到亩产万斤(也就是5000公斤)甚至更高的水平。但要明白,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最高产量,是经过科学实践和专业指导的成果,并非普遍情况下的平均产量。

绝大多数情况下,普通农户的红薯种植,尤其是在不同的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以及管理水平下,亩产量会与这个数字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关注的不仅仅是单一作物的最高产量,而是整体的粮食安全、营养均衡、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

那么,为什么袁隆平爷爷和他的团队要坚持不懈地研究杂交水稻呢?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 水稻是中国的“国粮”,是数亿人的主食: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水稻则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绝大多数人口。即便红薯产量高,它也无法完全替代水稻在中国人餐桌上的地位。稻米不仅提供碳水化合物,更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这种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也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

2.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稳定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

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确保国家粮食自给自足、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就是通过优化水稻的基因组合,使其具有更高的生长潜力、抗病虫害能力以及适应性,从而在相同耕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

3. 杂交水稻在产量和综合效益上的优势:

虽然红薯产量在理想条件下惊人,但我们不能忽略水稻在许多方面的优势:

单位面积产量潜力: 杂交水稻通过“第三系育种”等技术,充分利用了杂种优势,使得杂交稻的产量普遍比常规稻高出10%20%,甚至更多。在适宜的条件下,杂交稻的亩产量早已突破了“万斤”的大关,而且这个纪录还在不断被刷新。
抗逆性增强: 杂交水稻的育种过程,非常注重提高水稻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比如干旱、盐碱、低温等。这意味着在一些非理想的种植环境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更能保证收成,降低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
适应性广: 杂交水稻的育种团队会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特点,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品种。这使得水稻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种植,并且在各地都能发挥出较好的产量。
品质和营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杂交水稻在产量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良米质、增强营养成分,例如提高某些维生素的含量,使得口感和营养价值都得到提升。
经济效益: 尽管红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种植成本较低,但杂交水稻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商业化大面积种植时,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农民愿意种植高产、稳产的作物,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

4. 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作物组合,而不是单一作物的极致追求。红薯作为一种薯类作物,它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A、膳食纤维)与水稻有所不同。两者在种植季节、对土壤的要求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在轮作或间作中,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袁隆平爷爷的伟大之处在于“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上的高产量,更是为了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他的目标是让每一粒米都饱满,让每一个中国人的饭碗都装满饭。杂交水稻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减少了对进口粮食的依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来说,红薯亩产万斤(在特定条件下)固然令人振奋,但它并不能取代水稻在中国乃至世界粮食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袁隆平爷爷之所以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因为他看到了水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杂交水稻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实现了产量的飞跃,增强了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就像我们追求更高的跑车速度,但仍然需要舒适的家用轿车一样。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态位、不同的社会需求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而杂交水稻,正是满足了我们对主食作物产量和稳定性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何不食肉糜!

村头老农一镢头给你开瓢的心都有你信吗?

我差不多动用了半辈子的修养才没开口就骂你。

红薯名称很多,山芋、地瓜等等等等,我这边习惯叫地瓜。

1你知道红薯是什么吗?

你现在见到的沙薯蜜薯烟薯板栗薯通通都不高产你知道吗?他们都是针对现在丰衣足食的情况,开发出来的休闲食品!

真正高产的是那种既不甜又不面,口感粗糙还噎人的“红皮白肉薯”。

现在改良了,薯肉颜色很少有白色了。

我小时候,谁家种点红瓤的甜地瓜都是奢侈行为,就为白薯产的地瓜干产量高那么一点点,能多换点钱。

越甜的地瓜,糖分越高,平均个头和产量越小,淀粉含量响应下降,作为粮食作物的价值越低!

价格也不是你知道的那种三块钱一斤三十块一箱,最惨的时候地瓜是十块钱一麻袋,一麻袋九十到一百一十斤不等!当时同地区县城“临时工”一个月工资800块!

种这种东西当主食,不止是穷,还会饿!

为啥?

2因为地瓜根本不管饱!它不适合做主食!

地瓜淀粉含量并不高,它水分高,一大块地瓜就能吃得很撑了,但是干不了几分钟活就饿了!

没办法能量太低了!

把它做成馒头就是黑窝窝头,做成饼子要么碎成一地渣要么硬得硌掉你的牙,做糊糊稀饭,磨成粉你都能感觉他磨嗓子!

它最好的归宿就是酿酒(比不了高粱酒)、做淀粉(红薯淀粉比不了玉米淀粉更比不了藕粉)、做粉条(做稍微精致点的粉丝都不用它),说白了,我就没见过它有什么“高端”点的用途。

活了这么多年,地瓜能培育成烟薯、蜜薯、板栗薯等等,真是最最高光的时刻了。



那也是建立在大家精米细面吃够了的基础上的!

你根本不知道,三十年前,还是靠红薯充饥的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

最简单的就是水煮,这样更容易填饱肚子。

你知道地瓜当主食是什么感觉吗?最多一顿,第二顿吃过了半个小时,胃里就反酸,冷不丁就一股又冷又酸的味道从胃底直冲咽喉,从吃完到胃里空空,一直是酸得烧心的状态!

有些老头老太太,冷风迎面吹来就漾酸水,酸得想落泪。

我亲眼看到过很多老太太,为了节省米面给孙子孙女,自己吃地瓜,吃完了带孩子,一口一口酸水漾上来,眼泪汪汪再憋回去!

很显然这是胃病了,你觉得治好这胃病需要多少地瓜来换呢?

当时不觉得什么,现在谁忍心让自家老人受这罪?白面馒头五毛钱一个,谁买不起?

大家都开始追求低碳饮食了,比如这个

红薯当主食的人,身体能量不足,营养更谈不上,被低碳饮食是生活水平落下了一个世纪好吗?

哪有余力来发展现在这种经济水平、医疗水平?

3退一万步!就算我们真的红薯做主食,还发展到现在的社会状态的话。

不只是能量低,它还不容易储存。

地瓜生命力非常旺盛,稍不留意就会发芽就变质了、有毒了。

水分含量高,糖分和淀粉容易发酵,稍不留神就腐烂变质。

最简单的储存方法是切片晒干储存,就这样也是受潮就会长霉。很多地方不适合储存。

你知道切片晒怎么办吗?

之前是用一个刀片固定住,用手推地瓜上去,这样切得才均匀!晒过地瓜干的人,谁没见过不小心被划得血淋淋的手?

这切片还是轻松的,因为可以坐着,后来有了旋转切片的机子,也是危险和方便共存。

这都是最轻松的!因为耕地可以机械,扶沟可以机械,浇水可以机械,种虽然辛苦点也不是最累!挖现在都可以机械了!

最惨的是切片后!

要撒在地里,均匀铺开!水泥地不如土地,因为土地更透气!

之前通常的做法就是,就地挖了就地切就地洒在地上,然后!

用手一片一片摆放好!

任何的重叠都可能导致不能及时散发水分,会发霉变质!

然后呢?

几天后,还要一片一片翻过来!

再几天后,一片一片捡起来,收回家!

基本上,一片地的地瓜,差不多切片后正好放满整块地。多余的就运会打麦场,一样的步骤!

你知道面对一两亩土地,要用手一片一片摆满地瓜片是怎么样的疲惫和绝望吗?

你知道地瓜摆好后,后半夜突然凄风冷雨,疲惫不堪好容易睡着的孩子,被从被窝扯起来冒着雨一片一片捡地瓜干(对,晒干了就叫地瓜干)是怎么样的感受吗?

你以为的地瓜干是这种:


实际上又硬又没味,连老鼠都不愿意啃它!

你想地瓜做主食,你去做啊!你去啊!你去啊!你去啊!!

你去刨坑、撒肥、浇水、放苗、埋土去!你去炎炎烈日翻秧切秧去!你去刨出来切片去!

你去一片一片蹲在地上摆好,你去盯着大太阳翻面,你去大半夜冒着秋雨抢收去!

你去顿顿地瓜面窝窝头去!

谁拦着你我跟谁急!

我还没跟你讲翻地、培沟、育苗、除草、剪苗种二茬呢!在北方都是盛夏干的活,就是每年最热的三伏天,你觉得没空调就没命的那种日子里!

你就顿顿地瓜面,天天重体力活,好好享受你理想的吃饱粗粮的日子吧!

你后悔我也跟你急!

现在种地瓜,都是挖出来趁着新鲜就直接卖掉了,比之前省时省力省心。甚至很多人除了留出自己吃的,还会送给亲朋好友,都算是拿得出手的农产品了。

至少比去亲戚家串门送袋面粉更像回事,毕竟,不是地瓜“高级”是因为面粉更日常,更平凡。

4其实题主说得也没错,我们当成只能追求吃饱的时候,确实就是推广地瓜。

谁也不比谁傻不是?

中国刚建好的时候,确实先推广题主说的那些,来追求温饱的,效果也确实不错。

后来呢,题主生得太晚了,没看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上个世纪的目标等等。

我们从开始就不是只追求吃饱那种鼠目寸光的!

吃饱只是最最初级的小阶段。

过了这个阶段我们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小康社会,然后就是.......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思想政治这门课,也不知道学生们都学不学这个了。

总体来说,实现得挺好。

我们是几十年前就达到了温饱,然后开始追求好吃了!

稻米小麦比地瓜好吃

谁先有余力谁先种小麦,地瓜逐渐成了经济作物。

好的特色稻米品种比只追求产量的稻米好吃,谁钱多谁买贵的吃

我们现在不就是处于追求好吃稻米的阶段吗?

以后说不定都能吃上五常大米那种品级的米了,又觉得也不过如此,还追求口感更好,营养更丰富的食品了。

怎么,题主对我们社会是不是有什么误解?觉得你还处于只追求填饱肚子的阶段?

所以,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好好看看最近三四十年的发展,就会觉得不需要问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