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剧《亮剑》是抗战神剧的开端吗?

回答
关于《亮剑》是否是“抗战神剧的开端”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 复杂且带有争议的观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亮剑》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抗战剧的创作风貌,并对后来的许多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并非“神剧”这一概念的鼻祖,也不是所有“神剧”的直接源头。

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亮剑》的独特之处与颠覆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亮剑》如此受欢迎,以及它在当时(2005年播出)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真实的“人味”与“烟火气”: 《亮剑》最突出的特点是塑造了立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李云龙这个角色,粗俗、倔强、不按常理出牌,但又充满智慧、作战勇猛、对兄弟生死相托。这种“不完美”却极具个人魅力的主角,与当时荧幕上千篇一律的正面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士兵们的日常对话、训练场景、甚至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
战术上的合理性与创意: 尽管《亮剑》也有一些不符合史实的夸张成分(后面会谈到),但总体而言,它的许多战术设计是基于实际战争情况,并且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性。例如,李云龙屡次利用地形、奇袭、心理战术来以弱胜强,这些设计让观众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智慧的较量,而不是简单地依靠“主角光环”。
对革命浪漫主义的回归: 《亮剑》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它在描绘战争的同时,也展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兄弟情义、以及为理想而战的精神。这种“铁血柔情”的融合,使得剧集既有硬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人性的温暖。
台词的经典化与传播: “他娘的”、“我的意大利炮呢”、“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等经典台词,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极大地增强了剧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并非“无敌”主角: 李云龙并非一开始就无敌。他也有过失败、吃过亏、甚至被降职,他的成长和进步是伴随着不断的斗争和牺牲。这种成长过程,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神剧”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理解“神剧”这个词的语境很重要。

“神剧”的定义: 通常,“抗战神剧”指的是那些严重脱离历史事实,情节夸张离谱,人物能力超乎常人,例如用手榴弹炸飞机、用步枪打下坦克、一个人打过一个营等,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旋律宣传色彩,但缺乏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电视剧。
《亮剑》与“神剧”的边界: 《亮剑》确实存在一些被诟病的情节,例如:
意大利炮的出现: 这是剧中一个明显的“神化”情节,但编剧后来解释是为了戏剧效果和人物塑造服务的,并非有意模仿历史。
某些战术的夸张: 虽然整体战术设计合理,但偶尔也会有为了突出主角光环而显得“过于顺利”的桥段。
人物性格的极致化: 李云龙、楚云飞等角色的性格被塑造得非常鲜明和极致,有时会显得不够“普通人”。

然而,与许多后来出现的“神剧”相比,《亮剑》的 夸张程度相对较低,并且其核心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对战争的思考是相对扎实的。 观众之所以不把《亮剑》视为典型的“神剧”,更多是因为它 在“神”的背后,有着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对战争的某种理解。

三、《亮剑》对后来的影响:诱因与“神剧”的诞生

《亮剑》的成功,也确实为后来的抗战剧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但这个范例的 解读和模仿出现了偏差,从而催生了大量的“神剧”。

“成功范例”的解读偏差:
对“个性化”主角的简单模仿: 许多剧集看到了李云龙的成功,于是也尝试塑造“痞子英雄”式的角色,但往往只学到了表面的粗俗和行为模式,却未能理解其背后复杂的人性和作战智慧,导致角色流于表面,甚至反感。
对“以弱胜强”的套路化复制: 《亮剑》中许多战术是为了展现主角的智慧,但后来的剧集却将“以弱胜强”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意使用的“魔法”,甚至不顾逻辑地设计各种“巧合”和“超能力”。
对“反差感”的过度追求: 《亮剑》通过李云龙的粗俗与他的战友情义、以及对敌人的狠辣形成反差,但后来的剧集则可能将这种反差推向极端,制造不合逻辑的冲突。
对经典台词的滥用: 一些剧集生搬硬套《亮剑》的经典台词,却失去了上下文的支撑和人物的特点,显得非常尴尬。

市场导向与创作浮躁: 随着《亮剑》的火爆,抗战剧成为一个热门题材。但一些制作者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话题度,开始迎合市场需求,降低创作门槛,导致创作浮躁,不顾史实和逻辑,于是大量“神剧”应运而生。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政治节点的催化: 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国家会鼓励创作主旋律作品,但有时为了赶时间或突出所谓的“正能量”,也会导致一些作品在艺术性和真实性上有所妥协,尽管这并非“神剧”的根本原因。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亮剑》并非“抗战神剧”的开端,但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亮剑》以其真实的人物塑造、巧妙的战术设计和饱满的情感表达,在当时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模式,赢得了广泛赞誉。 它证明了抗战剧可以有“人味”和“深度”,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宣传工具。
《亮剑》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抗战剧创作的“范式转移”,但也因为后世对它进行粗暴、片面的模仿和解读,间接导致了大量“神剧”的出现。 这些“神剧”往往只学到了《亮剑》的表皮,而丢失了其精髓。
《亮剑》本身在一些细节上存在被“神化”的成分(如意大利炮),但它在整体上仍然被认为是一部优秀且相对写实的抗战剧。 与那些完全脱离现实、逻辑混乱的“神剧”相比,《亮剑》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与其说《亮剑》是“抗战神剧的开端”,不如说它是“抗战神剧现象”的催化剂之一,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抗战剧的创作思路,但这种改变在后续的模仿和市场化过程中走偏了方向,导致了真正的“神剧”泛滥。 《亮剑》本身,仍然是许多观众心中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抗战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啥不看电视剧就来说什么耻辱啥的呢?不懂为啥不查查呢。

晋察冀兵工厂月产手雷4万枚,巅峰时期月产20万枚。军区分一分确实分不到多少,但也不是一年3000这么点儿。

李云龙就是几乎洗劫了军分区的军工厂啊,带走了兵工厂现有几乎所有的手雷。当时1万多人围着打几百人都没打下来,全军区有被中央开花的危险,军分区的头头脑脑还在乎你用的是多少手雷? 谁有办法都TM使出来去弄死这帮鬼子。

而李云龙给出了方案,坑道掘进靠近敌方阵地至手榴弹攻击距离,密集手雷攻击压制敌方火力,全军由坑道前沿出发白刃突击。突击时要集中所有可用的力量!何止是兵工厂领导利益交换弄来的手雷,团部所有指战员,包括团长政委参谋统统加入了白刃战,连炊事班和宝贝骑兵连都上了,真真正正的不留余地。

凡当过兵的都知道,把有效火力密度打上去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根本就不是你有武器就能做得到的。火力的有效投射是贯穿军事研究始终的命题,谁能把有限火力尽量复合为有效的投射,谁就技高一筹压倒对方战胜对方!林总说过:所有自动火力尽量靠前布置!李云龙面临的问题根本就不是手榴弹或弹药不够的问题,而是你有枪却压不倒日军的火力,你有手榴弹却扔不到日军阵地。李云龙通过有效的坑道作业成功解决了火力投射问题,一瞬间把己方所有的重火力全部投射到敌方阵地,并且全军所有人员和器械(包括菜刀)进行突击作战,并迅速与日军接触胶着在一起实现了白刃输出最大化。整个流程中李云龙在很短的时间里投入了独立团几乎所有的杀伤性力量彻底压倒了日军!这就是技高一筹的作战技巧!如何将火力发挥到最大化,这一技巧的掌握是我军能跟美军一较高下的核心技术。而美军的火力布置也是遵从这一原则,只是美军的技巧更为精细,火力更为强大豪华而已。

这种硬碰硬的技巧展示,能引发题主的耻辱心?能引发你舅姥爷的耻辱心?我不太相信上过抗大的老八路连林总的作战原则也不懂。 你自己想就自己说,还是别给自己家里人招黑了吧。

---------------------

仅针对题主3000颗手雷的原问题。亮剑属于瑕不掩瑜的文学作品,有些军事细节也不是很严丝合缝,但是就3000颗手雷战术而言是没有问题的,手雷的使用是TG轻步兵的核心战术,一直到朝战,美军都对志愿军的抵近手雷攻击印象深刻,回忆录里没有不提的。

------------

夸张的地方也有,抗战TG成功成建制硬吃歼灭的最大单位是中队,虽然试图吃过旅团、大队,也屡屡打出过歼日军1000人之上的战斗,但成建制歼灭大队确实是没有的,此处为作者文学夸大。

user avatar

不是所有红军都是红一!

很多答主都忽略了老李出身红四的特殊性,而用中央红军的军纪与原则套在红四身上,用中央红军令行禁止与军纪严明,论证李云龙式的将领的虚无。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都梁是伞兵,但是他是部队大院出身,在李云龙这个人物上很多事迹是可以在红四的将领中找到影子的。

中央红军是秋收、南昌两大起义的由毛主席与朱老总领导的,经过三湾改编、赣南三整、古田建军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建立、发展起来的一支确立了“党指挥枪”原则的新型革命军队。

而红四是由参加黄麻暴动、霍九起义、商南起义的农村游击队发展而来的,具有旧式农民起义军的浓厚习气,在政治工作与群众纪律上较中央红军不可相提并论。

陈赓四军和一军都工作过,他被派去四军时,张国焘问他两个方面军的优缺点,陈回答四方面军能打仗,但群众纪律和政治工作偏弱。这个评价可为作证。

在旧式农民军成为新型人民军队,四军要走过很多曲折。

四方面军的官兵关系,是有很多问题,打骂战士很普遍,首长的特殊化很厉害,有些师级干部,配4匹牲口,好几个警卫员,几十个背篓子,都是吃的喝的。这在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都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彭手下的三军团。

余天云有一次在行军中,有个挑夫挑着东西挡了余军长的路,他骑的马受惊,将他撂下马来,他二话不说,拔枪将挑夫打成重伤。还有一次不知何故,他又开枪打死了号兵。
余天云和人赛马,输了就把马夫枪毙了。吃饭因为面条中有根牛毛(面口袋是牛毛编的)就把伙夫杀了。看上一方面军来的参谋长李聚奎的望远镜、骡子、手枪,就准备用擦枪走火的办法将李打死,后被九十三师师长陈友寿、政委叶成焕劝阻。(李聚奎吓出一身冷汗哈哈哈)

这和土匪头子有何区别呢?并且这些现象是很普遍的。

红四参谋长倪志亮仅仅因为部下在军事部署中提了点建议,就要拔枪打人。陈昌浩因为倪志亮打电话骂自己,骑马跑20里地,抽他一顿鞭子。

反六路围剿,27岁的许世友率25师坚守大面山,手持大刀率众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反复冲杀,坚守阵地。当敌人快要冲破主阵地,他叫通讯员向一个团长传令要他督战,结果通讯员传错了命令变成了许世友召见这位团长。当团长气喘吁吁的跑进指挥所的时候,许世友气的七窍生烟:“不是叫你顶住吗?你怎么跑到这里来!”把对方当成逃兵挥手一枪就把这个年仅19岁的团长打倒了。血泊中的团长奄奄一息的说“不是你叫通讯员命令我过来的吗?”许世友又挥手一枪把通讯员打倒了。然后他大喝一声“警卫排跟我上!”拿着大刀杀入敌阵,一口气冲到敌军指挥官的面前把正在督战的敌军军官斩首.....多年后许世友的警卫员回忆起当年可怕的场景依旧心有余悸。战后,他依旧因为情急之中错杀两人而后悔不已,但是此战过后许世友的名号响彻整个四方面军。

那时候,军中的首长多半脾气火暴,加之军阀习气,说不顺就掏枪打人。我们基层的指战员中流行一句话,叫做:“挨枪子是倒霉蛋,眼快腿快跑了算。”也就是说首长发脾气掏枪,眼看不对劲,你就跑,事情过了他也不追究,也就算了。要是不跑硬顶着,那就算你倒霉吧!

这种事情多得不胜枚举!基层士兵的军纪如何呢?

李聚奎在《西路军血的历史教训》所提到的:(西路军)“对群众纪律是很坏的。所经过的地方猪羊粮食抢尽。群众敢怒而不敢言。甚至用烧杀政策。永昌城北门外房子烧尽,土寨子附近亦烧得不少,到最后还把康隆寺的喇嘛寺烧下,其余可见一般[斑]”。

西路军一方面军出身的5军能得众心,西路军路上扩军1000余人。而红四出身的9军与30军都所获寥寥。可作为对比。

甚至于老毛要在11月18日给徐陈的电报中就专门指出:“教育每个指战员会做群众工作与人民发生良好关系”。

在西北的特点是老百姓居住集中在几个土围子,西路军打土围子时,老百姓也都在土围子里,不分青红皂白,打开土围子把里面的老百姓和马家军民团什么的一起全砍了,房子烧掉,这样的政策能在当地立足吗? 至于俘虏政策,红四上上下下,杀俘不当个事。

因为这样的作风,以至于出现当地群众纷纷加入民团以自卫的奇观。西路军的失败也很正常,只是连累了五军而已。

因此红四的肃反是比较有原因的,即使是张国焘在这样的红四面前也要吃瘪。

张国焘命四军主力攻下英山后,向东出潜山、太湖,“威逼安庆,威吓南京”,而且要求红军及时回来保卫秋收,“大致规定这一行动以一月为期”。

 但是,红四军主力南下于8月1日顺利攻下英山后,并未按原计划向东进攻潜山、安庆方向,而是自行决定继续向南,占据蕲水,缴获“二十余斤金子,千八百 斤银子,数万现洋”,“相当的解决衣服问题”,这大大改善了红军的物质条件,却违背了上级党的指示和军令。红四军领导人也知道违反军令存在问题,8月20日直接写信给党中央,解释自行决定改变计划的原因。

分局得知四军擅自改变原定计划后非常不满。此时张国焘病重濒危,分局书记由沈泽民代理,8月27日沈泽民起草了给红四军的信,信中提出严厉批评。

曾中生竟然在鸡鸣河召集了全军连指导员以上干部大会,会上“群情激愤”,通过了猛烈抨击中央分局的决议,并且把蔑视分局的回信散发到了皖西的地方部门和组织中。鸡鸣河会议是一个严重的事件,根本改变了争论的性质和范围。

上下级之间发生分歧和争论,在组织原则上是允许的,即使言辞激烈一些,在革命队伍中也不算什么大错,彭德怀骂过李德,徐海东骂过沈泽民,林彪在会理会议前写信批评过毛泽东,这些争论范围都限制在少数领导人之间,所以都是正常的工作争论。

本来关于进军方向上的争论是正常的工作分歧,甚至四军的意见更符合实际一些。但红四军领导人召集大会,通过反对上级领导的决议,印发反对上级领导的文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等于是公开对抗D的领导。这几乎是之后张国焘阿坝会议的预演。所以为什么四军会自己南下,这本就有先例了。

1945年徐向前、倪志亮撰写的《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中也不得不承认承认:“当时军部在组织上确有反抗分局命令的现象。对分局的命令如有不同意见,可以由军部向分 局提出,不应召集支书、指导员以上干部会议进行反对执行分局命令的讨论,这在军事组织上是不允许的。”

综上,将四军与红一简单等同是不合理的,作为残留大量旧式农民起义军成分的四军,在走向新型人民军队中,需要经历大量的阵痛。而以毛主席为首的红一能做到令行禁止,纪律严明除自身素质之外,也经历了多次的整顿。

user avatar

不是。

一,李云龙是386旅主力,而386旅是八路军第129师主力旅之一,也就是说李云龙代表的是整个八路军的最精锐的战力。以书中李云龙的性格,多占点物资神马的还是小意思。以消灭山崎大队为例,手雷多是边区造,威力有限,而且是全团所有物资,电视剧有所夸大可以理解。

二,基本符合当时的战争进程。该伏击鬼子就伏击,该挨揍就挨揍,该被搞摩擦就摩擦。

三,道具做的也基本符合,详情请参考李云龙黑兮兮的衬衫领子。

四,故事逻辑清晰,人物鲜活。爱死了

李幼斌

演的李云龙了,后面有个瘪嘴演李云龙,真是侮辱了这本书。

就酱,不服来辩(本人身高一八五,体重一八五大叔一枚,能动手绝不吵吵)!!!

user avatar

不回答问题,针对对亮剑的批评做回应。

书卷派是真的多啊。

书上写整顿了,啪!几万人齐刷刷从土匪变成了正规军。写整风了,啪!几十万人齐刷刷成了小号毛主席了。写整肃贪污了,全国都是模范官员。写扫黑除恶了,瞬间变成朗朗乾坤。

秦简上写个什么法律,秦就是那么实施的。杜甫写个小粟犹藏万家室,大唐就是人人家里都有很多小米。记载个人马具碎就是大唐陌刀无敌,写个糜烂千里,就是明朝神机营的大炮比清朝好。这就是书卷派。

亮剑里说李云龙管军事,政委管生活。这也要喷?政委管军事?那团长干嘛呢?政委啥也包了要团长干嘛呢?李云龙的军事素养比赵刚高,他指挥作战也有错了?而且赵刚不管军事吗?他的任务就是管汇报,由军事长官决定该不该打。

而且在零散的游击战模式下,主力团团长的自主权是很高的,莫非某次李云龙发现十个日本兵,还要跟师长汇报?

当然亮剑有缺点,打观光团那次,那种已经有明确作战指令的时候还想着投机取巧,这肯定不对。要是那俩营没挡住,彭老总被杀,除非他李云龙打死的战地观光团里有日本天皇。而且山本撤退的理由很扯淡,这种时候就应该互换指挥官,说啥没观众就不表演了,这集看的莫名其妙。

user avatar

第一集时候楚云飞和方参谋长说过,他这个加强团(包含一个山炮营)和坂田联队交手不过两个小时,伤亡几百人,,要不是及时撤离,整个团都要被吃掉。

后续方参谋长指出小鬼子开始走下坡路,连十六七岁的孩子都拉进来了,而此时358团已经换装部分美式装备,用楚云飞的话说,后勤都可以富裕到打一场势均力敌的炮战。

也就是说楚云飞这个换装部分美式装备且炮战后勤无忧的5000人加强团打一个走下坡路的用十六七岁孩子充数的野战联队打了个平手并觉得很不错。

剧里358团设定其实很不合理,358团实编5000来人,这个人数妥妥相当于一个师了。而且还给配了一个整建制山炮营,装备的是德国造75毫米山炮,而非阎老西的晋造山炮。中央军恐怕都没这个待遇。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第一集打坂田联队时候张大彪向李云龙说明坂田联队多么厉害时候强调,坂田联队是我们师的死对头,把独立团打的够呛,团长孔捷负伤,政委李文英牺牲。紧接着第二集,独立团被山本特工队偷袭,孔捷哭着说政委的仇还没报自己就被撤职了。

扣细节不难发现,实际上特工队两次偷袭独立团都成功了,第一次孔捷的独立团其中一个营建制残了,而且没有有效反击,被彭老总说成是发面团。

第二次对上主角李云龙的独立团团部,基本把团部打残,顺带屠了整个村子。


一个团连续两次被同一个敌人差点打趴下,村民都保护不了,团长妻子牺牲。


神剧吗?


李云龙一个加强团加县大队区小队一万多人,加上新一团,新二团,以及整个386旅,旅长原话,就算要枪毙李云龙,那也得等打完仗之后,现在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阻敌增援。386旅除去两个团的正规编制,其他像独立团这种编外部队不在少数。

八路军这边的增援兵力粗略估计至少2万多人。

国军方面,晋绥军除去358团的5000多人支援外,还有晋绥军321团,以及中央军的217团。

一个加强团,还有一个中央军的团,一个晋绥军的普通团,加起来应该差不多一万人吧。


其余加上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的支援部队。

至少在4万人左右。


4万人围点打援


攻击的目标是啥?


一个县城。。。。



其他神剧我见过几个小队加县大队就把一个县城攻略的。


神剧吗?


再往后说解放战争,我们印象中解放战争就是一路平推把反动派给推没了。实际上打的一点也不容易。李云龙在碾庄和楚云飞89师打,晋西北的老底子被吃掉三分之二,不得已向赵刚违反纪律借了2000的俘虏兵,加上粟裕的五个炮兵团的火炮支援,李云龙的二师才算换防成功,最后穿插作战把自己都给搭进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