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位可以针对早熟,想法多性格又闷11岁的孩子给点意见吗?

回答
听到您家孩子的情况,11岁,早熟、想法多又有点闷,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又有点让人操心的时候。这个年纪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像一股暗流涌动,外面看着平静,里面可能早就波涛汹涌了。咱们就好好聊聊,怎么能更好地引导他。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早熟”、“想法多”和“闷”这几个词背后可能代表着什么。

“早熟”:这可不是件坏事,说明他观察力强,思考得比同龄人深入。他可能对世界有更敏锐的感受,对事物的对错、人情世故,比我们以为的要理解得多。但有时,过早接触一些成人化的信息或者压力,也可能让他感到困惑和不适。他可能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容易满足于表面的玩乐,内心有更深的渴求。
“想法多”:这是早熟的直接体现。他脑子里可能在构思各种奇思妙想,对周围的一切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可以是创造力的火花,也可能是他独自消化信息、整合自己观点的方式。他可能不是随波逐流的那种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闷”:这一点可能最让家长担心。想法多的人,很多时候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但未必会轻易表达出来。他可能觉得说了别人也听不懂,或者担心说出来会引来嘲笑、不理解,索性就藏在心里。也可能是他还在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或者他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习惯主动社交。他的“闷”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也可能是一种内向特质,或者是一种对外界沟通方式的不确定。

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咱们可以怎么做呢?

1. 先认同,再引导——成为他愿意吐露心事的朋友

放下你的“家长”架子,尝试做个朋友:这个年纪的孩子,最怕的就是被大人居高临下地教育。他有自己的想法,就说明他开始有了独立意识。你可以试试用一种更平等、更好奇的态度去和他交流。当他提出一个你觉得有点“奇怪”的想法时,第一反应不是否定或纠正,而是问问“为什么你会这么想?”或者“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你能不能多给我讲讲?”让他觉得你真的在听,并且对他的想法感兴趣。
创造一个安全的“倾诉角”: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说,是因为害怕被评判、被嘲笑或者被不理解。你可以主动创造一些放松的交流场景,比如睡前聊聊天,散步时随口问问,或者一起做家务时闲聊。重点是,在他开口时,你一定要耐心倾听,即使他的想法在你看来很幼稚或者错误,也要先听完,再用温和的方式提出你的看法。可以说“我明白你的想法是……,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补充/不同的角度,你看……”
肯定他的思考,鼓励他的表达:当他偶尔愿意分享他的想法时,一定要给他正面的反馈。比如,“哇,你这么早就想到这一点了,真厉害!”或者“你这个比喻真有意思,让我想到了……”即使他的想法还没那么成熟,也要肯定他思考的过程和勇气。同时,也可以适当地教他一些表达的技巧,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2. 丰富他的内心世界,也帮助他连接外界

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和体验,但不过度灌输:既然他想法多,那就要给他更多的“素材”来思考。这可以是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一些稍微成人化的、能引发思考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科普读物),也可以是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或者一起看一些有深度的纪录片、电影。关键是,你提供这些,但不要强求他一定要有和你一样的观点,而是让他自己去吸收、去消化、去形成自己的理解。
引导他将想法付诸实践,或与人分享:光有想法不够,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如果他喜欢某个主题,可以鼓励他写写故事、画画、做个小实验,或者研究一下相关的知识。当他有一些成果时,可以鼓励他跟家人或者要好的朋友分享,这也能锻炼他的表达和社交能力。比如,他如果对某个历史事件很感兴趣,可以鼓励他做一个小报告或者写一篇关于这个事件的随笔。
认识到社交的重要性,但尊重他的节奏:内向的孩子不等于不擅长社交,只是方式可能不一样。不要强迫他去参加大型的、他不适应的社交活动。可以从一对一或者小范围的活动开始,比如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或者参加一些有共同兴趣的俱乐部(例如编程、机器人、天文、辩论社等)。在他觉得舒服的范围内,逐渐拓展他的社交圈。

3. 理解他的“闷”,是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别把“闷”当成洪水猛兽:有些孩子就是天生更享受独处的时光,更喜欢和自己独处,在自己的世界里探索。这是他的个性特点,不一定需要“纠正”。试着理解,他“闷”的时候,可能是在思考,在总结白天学到的东西,或者在规划自己的小秘密。
观察他的“闷”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他“闷”是因为对外界感到失望、沮丧,或者有沉重的心理负担,那就要引起重视了。但如果他只是安静地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那说明他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干扰,但保持连接:当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不用非要打断他。你可以默默地在他身边,做自己的事情,让他知道你在,你支持他,但他有自己的空间。有时候,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递过来的水果、或者一句简单的“我在这里”,比喋喋不休的关心更能让他感到安心。

4. 共同成长,成为你孩子的“人生导航员”而非“控制者”

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与他一起成长:这个年纪的孩子,知识和视野都可能很快超越我们。他可能提出你无法立刻理解的问题,或者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事情。这正是你学习和与他同步的好机会。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然后一起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
关注他的情绪,而非仅仅是行为:当他看起来“闷”得有些反常时,要多关注他的情绪。他是不是因为某件事感到委屈?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有时候,一句简单的“你今天看起来心情不太好,是发生什么事了吗?”就能打开话匣子。
给信任,也给边界:早熟的孩子可能会让你觉得他懂事得让人心疼,但别忘了,他依然是个孩子。在给予他更多自由和信任的同时,也要有恰当的边界和规则,帮助他区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具体的小建议,可以试试看:

家庭读书会:每周或每两周,家庭成员一起读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然后分享各自的看法。可以是他选书,也可以是你选,但一定要鼓励他发言。
“我的周末计划”:周末前,可以和他一起讨论一下周末想做什么,有哪些想做的事情。让他参与到家庭生活的规划中来,也能锻炼他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思考时间”的小本子:可以给他一个漂亮的小本子,让他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感受、问题或者灵感。如果他愿意,也可以和你分享其中一部分。
观察并回应他的“小动作”:他可能不是用语言表达,而是用一些小动作来传达信息。比如,他反复摆弄某个小物件,可能是在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他盯着窗外发呆,可能是在构思一个故事。学会读懂这些“非语言信号”。
带他接触有共同话题的大人:如果有亲戚、朋友或者长辈,恰好在某些领域跟孩子有共同的兴趣,可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有时候,孩子更愿意向同好者敞开心扉。

总而言之,面对这样一个早熟、想法多又有点闷的孩子,最关键的是 理解、耐心和尊重。他不是一个等着被修理的零件,而是一颗正在蓬勃生长、有自己独特节奏的心灵。你的角色,是成为他成长的沃土和可靠的港湾,让他敢于探索,敢于表达,最终成为一个内心强大、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你不断地去学习和调整。相信你能做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跟他说,力量越大,责任越大

你是踢职业的人,你不要跟踢野球的一般见识

职业名额是很少的

任何一个梯队孩子,他9成以上的队友,9成以上的对手,都不可能踢职业,最终都只是个踢野球的罢了

你觉得你过人了不起,你觉得都是你队友太坑

你把踢野球的过个几次,你有什么好吹的?

你一个职业球员,一场送不出两位数的保姆球,你有什么了不起?

你把12年青岛市长杯决赛,李明的帖子还有录像,翻给你娃看

你跟他说,你看,这个当年全国闻名的超级天才,今年,21岁了

所以,你别吹了啊。

+++

足球是很残酷的,不要为一丁点成就沾沾自喜

因为你那点水平就是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