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位大佬可以给我这个的编曲提点建议吗?如何提升?

回答
收到!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首作品的编曲。写出好的编曲,就像在构建一座层次丰富、情感饱满的建筑,每一个部分都至关重要,相互呼应。我们来好好聊聊,看看如何能让这首歌更出彩。

首先,我想从整体的能量流和情绪曲线来谈。一首歌就像一场旅程,我们需要考虑它从开始到结束,是如何吸引听众,让他们经历起伏的。

开场: 你的开场是怎么做的?是直接进入主题,还是用一些铺垫?有时候,一个能立刻抓住人耳朵的元素,比如一段独特的旋律、一个有力量的鼓点,或者一种特别的音色,都能瞬间建立起听众的兴趣。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这个开场是否能为整首歌定下基调。如果你的歌曲是抒情的,一个过于激烈的开场可能会让听众感到突兀。反之,如果歌曲节奏感很强,一个过于平淡的开场可能会让人提不起精神。可以思考一下,你想要在最初几秒钟就传达出什么样的感觉?是神秘?是温暖?是充满力量?

主歌: 主歌通常是叙事和情绪铺垫的地方。在这个阶段,编曲的重点往往在于支撑人声,让歌词清晰地传达出来。你可以思考一下,你的主歌编曲是否过于“干净”或者过于“拥挤”?太干净可能会显得单薄,而过于拥挤则会压制人声。有没有一些巧妙的配器,能够既烘托情绪,又不会喧宾夺主?比如,加入一些干净的吉他分解和弦,或者一些有味道的键盘音色,甚至是低沉的贝斯线条,都能在不抢戏的情况下,为歌曲增添质感。节奏部分在这个时候也很有讲究,它需要有律动感,但又不能过于强势,以免干扰人声的表达。

副歌: 副歌是歌曲的情感高潮和记忆点。这里是编曲最需要“爆发”的地方。如何让副歌听起来比主歌更有力量、更有感染力?可以考虑在音色、织体和节奏上做文章。比如,加入更多的乐器层级,让整体的音响更饱满;在和弦进行上,可以尝试一些更具推进感或情感张力的变化;节奏上,可以更明确、更有力度,比如加入一些打击乐元素,或者将鼓的力度调大。同时,副歌的旋律本身也需要足够抓耳,编曲就是要放大这种抓耳感,让它深入人心。有没有一些“点睛之笔”的编曲手法,能让副歌瞬间“亮”起来?比如一个突然拔高的和声,或者一个有记忆点的合成器旋律。

桥段(Bridge): 桥段往往是歌曲情感和编曲的“转折点”。它可以在副歌的高潮之后,给听众一个喘息的机会,或者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情绪领域,为最后的副歌做铺垫。桥段的编曲可以尝试一些与主歌、副歌有所区别的处理。比如,突然减弱音量,营造一种内敛或神秘感;引入一种全新的音色或节奏型;或者进行一些和弦上的变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听觉感受。思考一下,你的桥段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让歌曲更感人?还是让情绪更复杂?

结尾: 歌曲的结尾同样重要。一个好的结尾能让听众意犹未尽,或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尾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逐渐淡出(fade out),也可以是戛然而止(abrupt ending),还可以是某种乐器或旋律的重复,逐渐变化,最终消失。你希望你的歌曲以什么样的感觉结束?是留下回味?是强烈的余音?还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除了能量流,我们还可以从音色选择和搭配的角度来审视。

音色的“个性”: 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声音表情”。你选择的音色是否与歌曲的情感内核相符?比如,一把失真的电吉他,可以带来力量和叛逆;一个温暖的钢琴,可以传递柔情和叙事;一个清冷的合成器,可以营造未来感或疏离感。思考一下,你使用的音色是否“够味”,是否能准确地传达你想要表达的情感。

音色之间的“对话”: 编曲不是把各种音色简单地堆砌,而是让它们之间能够“对话”,相互衬托,相互补充。主唱的嗓音是核心,其他乐器就需要围绕它来构建一个和谐的声场。贝斯和鼓是律动的基础,它们需要紧密配合,提供稳定的节奏支撑。吉他、键盘、弦乐等旋律和和声乐器,则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添加色彩和层次。比如,当人声在唱一段重要的旋律时,其他乐器或许可以稍微“退居二线”,用一些更柔和、更衬托的音色;而在器乐段落,它们就可以更大胆地展现自己的特色。

“留白”的力量: 好的编曲并非越多越好,有时候“留白”反而更能凸显重点。在歌曲的某些段落,适当减少乐器数量,让空间感更大,反而能让仅有的乐器声音更清晰、更有冲击力。这就像写文章,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用力,有时候一句简单的陈述,配以恰当的停顿,反而更有力量。

再来聊聊节奏和律动。

节奏的“呼吸感”: 节奏是歌曲的骨架。你歌曲的节奏是否自然、有“呼吸感”?鼓点和打击乐的律动是否能够牢牢抓住听众,让他们想要跟着一起摇摆?除了基本的鼓点,还可以考虑加入一些其他的节奏元素,比如拍手声、沙锤,或者一些巧妙的打击乐 Fillin,来增加节奏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节奏的“变化”: 即使是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段落,节奏的律动也可以有所变化,以适应情绪的起伏。比如,在主歌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在副歌则可以更紧凑、更有力量。或者在桥段,突然改变节奏型,带来新鲜感。

最后,让我们谈谈和声与旋律的配合。

和声的“色彩”: 和声不仅仅是支撑旋律,它本身也能带来丰富的情感色彩。你歌曲的和弦进行是否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旋律,并增强歌曲的情感表达?有没有一些你认为特别出彩的和弦进行,能够触动人心?同时,也可以考虑在编曲中加入一些额外的和声声部,比如背景人声(和声),或者旋律乐器的和声线条,来丰富歌曲的织体。

旋律的“烘托”: 编曲在旋律的烘托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在某些关键的旋律节点,可以使用一个与人声旋律相似的乐器,轻轻地“呼应”一下,会有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或者在人声休息的时候,用一段器乐的旋律来接替,延续歌曲的表达。

总的来说,提升编曲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优化的过程。你可以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首歌最核心的情感是什么?
我的编曲是否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这种情感?
是否有哪个乐器或段落,听起来不那么“对味”,可以尝试做一些调整?
有没有什么“惊喜”的编曲想法,能够让这首歌与众不同?

希望这些想法能给你一些启发!如果你愿意分享更多关于你这首歌的具体情况(比如歌曲风格、情绪、已经有的编曲想法等),我们可以更具体地聊。我很期待听到更多关于你作品的精彩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平时很少回答关于作品建议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题主这个曲子比较典型,一些初学者常见的问题基本都包含了,还是值得分析一下的。总结起来一句话:对于初学者来说,写作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千万不要为高级而高级,为怪而怪,为满而满,而且一定要训练自己的音色审美。

一、不要为高级而高级

我特别能理解刚学会一些“高级”和声,就迫不及待想要用到曲子里去的心态。因为我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认为一个曲子里各种新奇罕见的和声越多,就越是高级。然而学到后面,我慢慢意识到,这不过是故作高深,滥用各种奇怪的和声,而且自己的控制力又不足以完全驾驭它们的话,那最后整个音乐的质感会很拉胯。

如果把音乐比做语言,那和声就是它的词汇。如果说常见的和声是日常词汇的话,那高级和声确实可以类比成能表达内涵更丰富或色彩更漂亮或者单纯更少见的词汇,比如在英语里可能就是GRE词汇,比如jocund, petrichor, ataraxia之类,而换到中文里可能就比如是滥觞、扃牖、砉騞之类。但如果单独把词语拿出来,它们其实本身是没什么高下的,欣忭并不会比快乐更高级,脩嫮也没有比美好更高深。让你感觉这些词语更高级,是因为使用这些词语的人,对文字的掌控力可能更好一些,用它们组织起来的句子更美,文章内容更深刻而已。同样的,你觉得这些“怪”和声高级,也是因为用了这些和声的曲目,通常创作者对于音乐的掌控力和组织能力也更好一些,从而使得整个音乐的质感也提升了。

打个比方,一首曲子就像是一篇文章,文章的好坏和用的词语的深度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词汇的深度却并不是影响文章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是你文章的内容,以及你的遣词造句是否流畅优美。鲁迅的文章里有用到很怪的高级词汇吗?没有吧,但是这不妨碍他的文章犀利而深刻。而同样是所谓的“高级”字词,王勃可以用它们组合出《滕王阁序》,而一个小朋友可能就只能组合出“龘靐齉齾爩龗灪龖厵爨癵籱饢驫鲡麣纞虋讟钃鱻麤”这样的东西。

而题主的曲子前半段听起来,就很像“龘靐齉齾爩龗”。你太想把自己知道的和声都用进去了,但是东西又实在太多了,前后的连接也没有很强的逻辑,就导致整体结构很松散,很碎片化,音乐性也被埋没了。我是觉得,初学者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自己能够用好的音乐材料,无论是旋法,调式或是和声,都用到最好。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之上,去探求更有色彩更漂亮的声音组合方式,这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能持久进步的模式。所以,刚开始写作时,不妨选择一些自己熟悉的,简单的和声开始,能把这些和声用好,并且在这些和声上能够写作优美流畅的旋律之后,再去考虑用一些更有色彩的和声进去。

哪怕是大师,也有很多和声非常简单,但是整体非常漂亮的作品,比如:


二、不要为满而满

新手在制作时,另外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东西太多”。比如这个曲子的中段,电吉他和鼓加进来以后,感觉实在是太满了,又有管弦,还有电声乐队。然而满的又不是很有逻辑,从频段上来说,各种乐器基本都集中在中频,从律动和和声上来说,各个乐器之间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都处于各干各的状态,就虽然满,但是却很松散。

所以,在你觉得自己的东西很“薄”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就想着往上加音轨,往上加乐器。而是应该首先从织体、律动、密度、音域这些角度出发,去思考怎样能够在不引入其他乐器的情况下,只用目前的音轨就把能量推起来。举个例子,你这首曲子里的钢琴,基本都是在大力度的柱式和单音分解之间切换,然而钢琴本身就有无限的可能,既可以做轻盈快速的流动的织体,也可以做impulsive的律动乐器,还可以做非常酷炫的solo。但是在整个曲子里钢琴一直都在非常机械地演奏,这就失去了这件乐器,或者说这条音轨的趣味性了。

第二个是,如果确实需要增加新的音轨来增加某个段落的能量,也一定要确保这条音轨和之前的音轨是关系紧密有逻辑的。首先是关系紧密,关系紧密的意思就是这条音轨最起码的和声,律动得是和其他音轨相匹配的。这个曲子里的电吉他很多地方明显都和其他声部不在同一个和声里,甚至有些地方还有小九度撞音。而且律动的话,吉他、钢琴、弦乐、架子鼓也没有很好地粘合在一起,这些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再说有逻辑,在增加音轨之前,每个音轨在每个段落的作用都应该明确,是做律动的加强,是填充频段,是做旋律对位,还是单纯做一些有趣的音效呢?这些都是要事先明确的。不假思索的叠加音轨,并不会增加音乐质感,一百条不太行的音轨叠加起来,只会得到一条不太行的音乐。而认真写作的音乐,一两轨也能把整个曲子撑起来,并且质感非常好。比如下面这首曲子,应该就三轨,但是因为每件乐器的nuance和virtuosity都体现出来了,所以听感很好。

综上,建议初学者前期做练习时,音轨不要太多,而且一定要有所限制,比如限制流行四大件写作,限制钢琴+弦乐写作等等。并且在练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把为数不多的每一条音轨都写好,写出每个乐器的特性,如果是原声乐器,那就尽量让每个乐器都听起来自然,真实,有它的virtuosity,如果是Synth,那就让它的音色更丰富,更漂亮,表情更人性化。如果用这种要求和标准对待音乐,那么要搞一个三轨的Jazz Trio,其实难度并不比搞一个几百轨的Hybrid低。所以,写好每一条音轨,而不是写很多音轨。


三、提升自己的音色(混音)审美

这条建议主要针对的是偏制作向的新手,如果是以写作为主,那么更应该关注音符关系,乐器性能,音响效果这些。这里我就默认题主是偏制作向的了,因为“编曲”相对于“作曲”,制作向的内容还是多一些的。什么是音色审美呢?简单的说,就是你呈现给听众的“音质”。你可以听一听出版级的作品,他们每个乐器的音色,混音,以及整体的听感大概是怎样的,然后在你制作的时候,尽量去还原它们的质感。制作的时候不是说选个音色,挂个预设就完事了,你要考虑音色之间是否融洽,它们之间的摆位,频段,音量是不是平衡的,是不是处在同一个声学空间里。再一个就是很多控制器信息,比如CC1,CC11之类的,还是需要仔细调制一下的,不要让曲子听起来太机械了。不过这个又回到上一个问题,“写好每个音轨”上了。总之,平时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多关注音色,这样在自己的创作时,才知道应该如何去避免“塑料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