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目前无症状感染者居多,是否存在过度防疫?

回答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居多是否存在过度防疫”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当下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而且在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

首先,我们得理解“无症状感染者居多”这个现象背后的含义。在新冠疫情的传播过程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表现出轻微甚至完全没有症状。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传染性,只是他们自身的身体反应不明显。这使得病毒的防控变得更加复杂,因为我们无法仅仅依靠肉眼来识别和隔离感染者。

“过度防疫”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回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什么算是“过度”?这取决于我们衡量的是什么,以及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一:清零(ZeroCOVID)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彻底阻断病毒传播,实现“清零”,那么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必须被发现并隔离,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采取非常严格、细致的措施,比如大规模核酸检测、高频次的流调、严格的出行限制、区域性封锁等等。在这种目标下,现有的许多措施,即便看起来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也未必能算作“过度”,因为它们是为了达成一个极端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目标二:与病毒共存,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随着病毒变异(例如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其致病性相对减弱,但传播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和地区调整了防疫策略,从“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其核心是保护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降低医疗资源的挤兑风险,维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如果防疫的重点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同时允许病毒一定程度的传播,那么一些曾经被认为是必要措施的做法,比如长时间的封锁、过于频繁的全员核酸,就可能被视为“过度”了。

无症状感染者居多,为何会引发“过度防疫”的质疑?

1. 经济社会成本: 持续的、高强度的防疫措施,例如封锁、大规模检测、隔离,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供应链中断,失业率上升,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当无症状感染者成为主流,而他们的致病性又相对较低时,人们会开始权衡这些成本与收益,质疑这些措施是否还值得付出。

2. 检测的有效性与频率: 无症状感染者居多,意味着大量的检测会发现大量没有症状的人。如果这些无症状感染者大部分属于轻症,且恢复快,那么大规模、高频率的检测,特别是全民核酸,其“发现一个、隔离一群”的成本效益比就可能下降。如果检测的阳性率很高,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无症状或轻症,那么检测本身带来的社会成本(如误判、隔离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就可能被放大。

3. 科学认知的变化: 随着对病毒了解的深入,我们知道病毒会长期存在,而且随着变异,其传播力和致病性也在动态变化。过去针对早期毒株的严格措施,可能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变异株。如果防疫策略没有及时根据科学认知进行调整,就可能显得“落后”或“过度”。

4. 民众的疲劳感与心理压力: 长时间的防疫,即使措施不是最严厉的,也会让民众产生“防疫疲劳”。当看到许多人感染后症状轻微,却依然要面临隔离、出行限制等,会加剧这种疲劳感和不解,从而质疑防疫的必要性。

那么,“过度防疫”是否存在?

“过度防疫”是否真的存在,需要根据具体的实施细则、防疫目标以及客观的社会经济影响来判断。

如果在追求“清零”目标下, 并且能够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降低感染总人数,那么即使措施严厉,也可以说是“按需”或“必要”的。但如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依然无法实现“清零”,甚至出现反复,那么就需要反思措施的有效性与成本。

如果在追求“与病毒共存”目标下, 那么过于严厉的封锁、大规模的强制性隔离、过度的频繁的核酸检测,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不注重动态调整,就可能被认为是“过度”的。例如,因为少数几个无症状感染者就导致整个城市或区域长时间停摆,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显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这就有“过度”的嫌疑。

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无症状”不等于“无影响”: 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存在“长新冠”(Long COVID)等后遗症的风险,对个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此外,即便他们症状轻微,也可能在接触免疫力低下人群时,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简单地因为“无症状”就认为防疫措施可以完全放松,是不科学的。
“居多”的比例: “居多”是一个相对的描述。如果无症状感染者占90%以上,且绝大多数都是轻症,这与只有30%是无症状,但仍有相当比例需要住院治疗,情况是完全不同的。防疫策略需要根据真实的感染者画像来动态调整。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医疗资源、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差异。适合一个地区的防疫策略,可能不适合另一个地区。
疫苗接种率与医疗承载力: 高疫苗接种率,特别是老年人和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率,以及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判断是否可以放松管控的重要依据。如果这些基础保障不足,贸然放松,即使是为了减少“过度防疫”,也可能导致医疗挤兑和高死亡率。

总结来说,

“无症状感染者居多”是病毒变异和流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确实让防疫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也让一些过去被认为是必要措施的手段,在成本效益比上受到了质疑。

是否存在过度防疫,不能一概而论,而是需要看:

1. 防疫目标是否清晰且与时俱进。
2. 所采取的措施是否与其目标相匹配,并且考虑了经济社会成本。
3. 措施的调整是否及时跟进科学认知和病毒变异的最新情况。
4. 是否充分考虑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和基本生活需求。

在“无症状感染者居多”的背景下,如果防疫措施依然极端僵化,不顾实际效果和长远影响,那么,“过度防疫”的质疑就不是空穴来风。反之,如果措施是科学、精细、动态调整的,以保护生命健康为首要目标,同时尽量降低对社会经济的冲击,那么就不能简单地扣上“过度”的帽子。这是一个需要在科学、社会、经济和人道等多方面进行权衡的复杂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论见结尾,数据看图】

最近随着国内疫情的反弹,加上2年多来的抗疫累积的倦怠情绪,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声音,甚至将主张动态清零的人称为”防疫爱好者“。确实,疫情反弹期间出现过一些跟防疫有很大关系的悲剧事件,例如西安孕妇大出血,上海护士哮喘发作死亡等。有不少人相信一种说法,所谓”因防疫而死的人比新冠死的人还多“。

然而真是这样吗?


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死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死亡是指什么。

A、新冠感染相关的死亡

B、因疫情本身造成的医疗资源紧张、医疗系统失序等,其他疾病得不到及时规范的医疗,而带来的死亡

C、与防疫措施相关的,其他疾病带来的死亡(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不便、疫苗严重副作用等)

D、因疫情本身造成的经济、政治、社会、安全方面等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死亡

E、即便是不存在疫情的平行时空里也会发生的死亡(预期的死亡,例如很多人举例的车祸死亡、正常情况下其他疾病的死亡等)

F、一切原因造成的一切死亡(”全因死亡“)


所谓”因防疫而死的人比新冠死的人还多“,是将C和A进行直接对比,从而得出防疫弊大于利的错误结论。

而实际上有效的对比应该是:

采取现有防疫措施的A+B+C+D vs 采取其他防疫策略的A+B+C+D

然而真实世界中,我们很难得到B、C、D的确切数据,即便是A,也还存在诊断和统计口径的困难。所以,对于宏观数据,有学者采用了”超额死亡“(excess death)的统计,可以粗略理解为 F减去E,其中 E 是根据历史死亡数据的估算值。


2022年3月10日,由多国流行病学者联合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了重磅论文《估算COVID-19大流行导致的超额死亡率:2020-21年COVID-19相关死亡率的系统分析》[1],通过对比各国各地区的全因死亡、报告的新冠死亡和超额死亡,展现了两年来的大流行全球的死亡情况。其中,超额死亡的定义是该地区的全因死亡人数减去按往年趋势预测的2020-2021年的死亡人数,这样就基本涵盖了疫情期间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死亡,能够衡量疫情对该地区人民生命的影响。

该论文数据非常详尽,也用了很多统计估计方式来协调,信息量巨大,我们只摘录最关心的信息。

(这种宏观统计,各国的统计口径有差异,经济、医疗条件,疫苗情况等也有很大不同,横向对比是十分粗略的)


重要数据

中国

两年时间里,全中国新冠死亡4820人,死亡率0.2/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7900人(7540-30100),超额死亡率0.6/10万。其中:

受灾最重的湖北省,新冠死亡4510人,死亡率4/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0600人(5710-15500),超额死亡率9.4/10万。

湖北省以外的其他省份,新冠死亡311人,死亡率小于0.01/10万,忽略不计;超额死亡7330人(1630-14100),超额死亡率0.3/10万。


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中国不管是湖北还是其他省份,新冠以外的超额死亡都多于新冠本身的死亡,那是不是说明防控弊大于利了?错,完全错。上面已经说了,需要对比的是现有防控 vs 更开放的措施,因为疫情显然是客观存在的,而很多人暗含的假设其实是,没有防控就不存在疫情带来的影响了。

由于全国都有极为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且人口相互大量流动,所以在国内是找不出这样的参照的,应该把中国的数据放在全球进行比较。

全球

新冠大流行期间,全球总共的超额死亡估计达到了1820万人,超额死亡率120.3/10万,是所有国家已汇报新冠死亡总数的3倍以上。这里面既有条件不足的国家无法良好检测和统计的因素,也有新冠以外的附带损伤的因素。

而把中国的超额死亡率放在全球,就是所有国家里面最低的一档,其他更低的国家是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而这三个地区,恰恰在2020-2021都实施的是类清零政策。(*注:超额死亡为负数,作者解读是,有可能是防疫和封控措施导致接触到其他疾病和伤害的风险降低,但也有预测模型的问题)

还有一个其他人常说的现象在图上也有体现,就是远离大陆的各种岛国在新冠大流行中相对好一些。


我们经常关心的一些国家的情况

美国,新冠死亡82.4万人,死亡率130.6/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13万人(108万-118万),超额死亡率179.3/10万。

英国,新冠死亡17.3万人,死亡率130.1/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6.9万人(16.3万-17.4万),超额死亡率126.8/10万。

法国,新冠死亡12.2万人,死亡率97.4/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5.5万人(15.1万-16万),超额死亡率124.2/10万。

德国,新冠死亡11.2万人,死亡率66.4/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20.3万人(19.3万-21万),超额死亡率120.5/10万。

巴西,新冠死亡61.9万人,死亡率146/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79.2万人(73万-84.7万),超额死亡率186.9/10万。

日本,新冠死亡1.84万人,死亡率7.3/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11.1万人(10.3万-11.6万),超额死亡率44.1/10万。

韩国,新冠死亡5620人,死亡率5.4/10万;超额死亡估计为4630人(-658 - 9580),超额死亡率0.82/10万。


对比看来,可以说,无论怎么去黑,两年来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都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不管是新冠还是新冠以外的死亡率,都处在非常低的水平,考虑目前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的量,这个成绩在中-高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属于一骑绝尘的独一档。

动态清零政策,不管未来如何调整,但至少在过去两年里,与更开放的策略相比,优势都是一目了然的。

我们的防疫过度了吗?


开头已经说了,超额死亡实际上包含了很多混杂的死亡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和疫情受灾严重的国家,初期的检测和统计能力是严重受限的,可能漏掉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新冠死亡。而其他的,新冠死亡和超额死亡之间的空间,可能就是开头所说的那些大流行期间的各种”附带损伤“。

我国防疫非常严格,疫情复燃地区反复重复检测,入院患者均需要查核酸,极难再出现漏报的死亡。然而湖北以外省份的超额死亡率÷新冠死亡率的比率达到了23,显著高于高收入国家的1-2 。

该文章的数据不足以对此做出解释,我也不建议大家妄加推断,但是这值得各地的卫生部门沿着这个线索,结合一手资料,去判断在具体的防疫措施方面,在动态清零的大框架下,是否有可以更加精简和精细的举措。以我个人的一些见闻,认为尤其要研究如何进一步保证疫情复燃区域群众的医疗可及性和便利性的问题。


小结

  1. 实施动态清零的中国,无论是降低新冠死亡率还是新冠以外的死亡率方面,在全球范围都极其成功。
  2. 全球其他实施了清零政策的国家,新冠死亡率和超额死亡率也是最低的。
  3. 新冠以外的超额死亡占比较高,可以以此为线索去分析接下来举措的细化调整。

只搬运了小部分内容,加了点个人理解,精华都在原论文。

参考

  1. ^Wang H, Paulson K R, Pease S A, et al. 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19-related mortality, 2020–21. Lancet, 2022.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2796-3/fulltext
user avatar

无症轻症居多的原因是疫苗接种和治疗方案的更新。

不信看看香港就知道了,不打疫苗,医疗资源被击穿,该死还是要死……


当然最搞笑的言论就是,因为封锁,所以我家XX店开不下去了,人们手里没钱了……

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福田不封锁,那全深圳都没几个人敢去咖啡店。自己去隔壁香港看看就知道了,你不怕死,别人怕死啊……

无论什么时候,政府的统一安排封锁永远是效率最高的,高风险地区封锁了,低风险地区才敢做生意。高风险地区不封锁,那么就全成了高风险地区。人们不敢出门,上班也要戴着N95的口罩。一有人咳嗽发热就会被劝离……


对,我们永远回不到没有疫情的时代去,我们只能回到没有核酸检测技术的时代去……

user avatar

目前不存在过度防疫。

流感的 R0 大约 1.3,早期新冠的 R0 大约在 2.2。

而根据文中研究,现在的奥密克戎, R0 在 4~8 之间。

R0 是一个指数级别的参数,每增加 1 都是质变。

从传染病传播的角度,无症状感染者跟感染者并没有分别,都可以传播病毒。而且鉴于他们可能体温正常,比感染者更难被简单筛查。

对于 R0 值达到 4 的传染病来说,怎么防疫都不是过度的

建议完全放弃共存的幻想。

当然,想要共存也不是不可以,目前国内不是有两处试点可以让你们去么?

user avatar

本题的讨论前提是「无症状感染者居多」。

看了一圈答案,没有任何一个回答敢说「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这么多」,甚至也没人质疑「怎么这次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这么高」这件事。

只有大家对着空气在输出。

当然,我也没有看不起谁的意思,因为我也不敢说。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居多是否存在过度防疫”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当下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而且在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无症状感染者居多”这个现象背后的含义。在新冠疫情的传播过程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表现.............
  • 回答
    杭州新增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虽然只是个案,但足以让大家再次绷紧防疫这根弦。眼下杭州的防疫形势,可以说是总体平稳,但局部风险依然存在。目前的防疫情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病例情况: 新增的这例无症状感染者,是目前杭州疫情的最新动态。要了解具体情况,比如感染者的活动轨迹、是否为输入性病例还是本土传播.............
  • 回答
    2023年8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当日新增3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这3例感染者均为男性,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感染者详情及活动轨迹:根据通报,这3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与近期在新疆报告的聚集性疫情有关。具体情况如下: 感染者一: 男性,35岁,职业为某商贸公司职员。8月10.............
  • 回答
    您好!关于3月3日吉林市新增8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具体情况,我为您搜集了一些信息并梳理如下:整体情况概述根据官方通报,3月3日吉林市确实报告了8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这些病例的出现,是当前疫情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无症状感染者的特点是其感染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播性,因此对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12月31日河南洛阳发现4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我这里搜集到了一些相关信息,希望能帮您更详细地了解:事件发生背景:时间点是2021年12月31日,也就是在跨年夜前夕,河南省洛阳市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当时正值冬季,全国各地都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零星散发的疫情时有发生,因此这一消息.............
  • 回答
    7月30日,河南郑州的确诊了1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这消息一出,大家心里肯定都捏着一把汗。毕竟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人口大市,疫情的发展牵动着不少人的心。那么,这位无症状感染者目前的情况究竟怎么样?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首先,这位感染者是如何被发现的?通常情况下,无症状感染者的发.............
  • 回答
    苏州在2月10日确实发现了一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这让很多人都有些担忧,毕竟大家都希望疫情能赶紧过去。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这例无症状感染者是外地输入病例,他是从外地来到苏州的,在进来之后被检测出来了。虽然是无症状,但对于整个城市的防疫来说,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境外输入和省外输入的风险依然存在.............
  • 回答
    山西晋中榆次区高村发现2例从河北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目前情况如何?近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高村镇发现2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两例无症状感染者均与河北省输入的病例有关联。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全力开展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环境消杀等各项工作,以尽快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保.............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河北在1月6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1例、无症状感染者69例的情况,并分析一下当时的防控态势。1月6日河北疫情概览: 新增确诊病例: 51例(全部为本土) 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69例(全部为本土) 累计感染者(当日新增): 120例这个数字在当时来说是河北省乃至全国范.............
  • 回答
    9 月 24 日,青岛市在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时,发现 2 名装卸工感染新冠病毒,均属于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启动了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目前情况:根据官方通报,这两名无症状感染者在发现后,已立即被送往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与他们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包括共同工作的同事.............
  • 回答
    1月5日,河北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0例,无症状感染者43例。具体情况如下:疫情分布: 石家庄市: 依然是疫情的重灾区,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都占绝大多数。主要集中在藁城区、长安区等区域。 邢台市: 部分区域也出现了零星病例,但整体情况相对石家庄好转。防控措施:1. 区域管控升级: .............
  • 回答
    3月7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51例,情况确实牵动人心。总体情况概览:从数字上看,新增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较前几日有所起伏,但整体而言,上海依然面临着不小的疫情防控压力。这4例确诊病例,加上51例无症状感染者,意味着病毒仍在社区中传播,并且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增加了溯源和管控.............
  • 回答
    苏州的疫情,最近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就拿2月15日这天来说,一下子就报出了18例本土确诊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数字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听起来可不少。要说苏州现在的疫情情况,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新增病例的来源和分布。这18例确诊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肯定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官方肯定会追踪他们的活动轨迹.............
  • 回答
    1 月 11 日天津新增 33 例本土确诊病例,3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数字的出现,无疑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从这个数据来看,疫情在天津的传播链条还没有完全阻断。33+3,这个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不算特别惊人,但对于天津来说,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绝对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信号。要知道.............
  • 回答
    2月23日,石家庄市新华区确实报告了一例新增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这件事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也让大家对目前的防疫形势又多了一份警惕。情况回顾与初步判断:这例无症状感染者,我们暂时称他为“患者X”吧,是一名在本地居住的居民。据了解,他没有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典型的发热呼吸道症状,也没有嗅觉、味觉减.............
  • 回答
    12 月 13 日,广东东莞大朗镇出现 2 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消息一出,无疑给这座原本宁静的小镇带来了些许紧张。那么,目前当地的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妨来捋一捋。疫情的初步触碰根据官方通报,这 2 例无症状感染者是在常态化核酸筛查中发现的。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是在主动检.............
  • 回答
    广东省疾控中心于 5 月 26 日通报,当日新增了 2 例本土确诊病例和 4 例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新增病例情况,虽然数字不算特别高,但依然牵动着全省人民的神经,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着目前的防疫进展。具体病例情况分析:从公布的信息来看,新增的病例情况需要我们关注几个方面: 病例来源和传播链: 最核心的.............
  • 回答
    广州5月25日疫情通报:新增确诊2例,无症状1例,具体情况梳理根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消息,5月25日,广州市报告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同时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消息无疑给刚刚有所缓和的疫情防控形势带来了新的关注。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当前的情况。新增病例情况: 确诊病例1(女,.............
  • 回答
    上海这几天新增的病例情况,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根据最新的官方通报,上海市新增了2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这几天的动态,我们梳理一下,希望能让大家对目前的情况有个更清晰的了解。新增病例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新增的病例都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关联性。 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 .............
  • 回答
    3月3日,上海本土新增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14例。这个数字虽然不算特别庞大,但对于一个超大城市而言,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警惕。上海目前的防疫形势,可以用“紧张有序,严阵以待”来形容。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两天的具体情况:病例详情与初步流调:新增的2例确诊病例,目前来看,都与之前在封控区内发现的病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