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律师是不是都不想接劳动纠纷的案子?

回答
“哎,你问这事儿啊,确实是不少同行都有这个感觉。”

这年头,说律师“都不想接劳动纠纷的案子”,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仔细琢磨琢磨,确实有它存在的道理。不是说律师真的对打官司这事儿没热情,而是劳动纠纷这块儿,怎么说呢,有点“鸡肋”的味道,让人又爱又恨,最终不少律师还是会选择性回避。

让咱们掰扯掰扯,这里头到底有什么门道。

首先,最现实的问题:钱。

劳动纠纷,尤其是那些涉及普通劳动者权益的案子,赔偿金额往往不高。你想啊,一个普通工人,工资条上的数字摆在那儿,即便因为拖欠工资、非法解雇或者工伤赔偿,算来算去,能拿到手的钱,跟律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比,性价比真的不高。

律师的收入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靠风险代理或者按时收费。按时收费的话,一天下来,就算收费不高,累积起来也能有那么点意思。可劳动纠纷的案子,很多时候都是事实清楚,证据链也相对完整(比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证人证言等),不太需要律师在复杂的法律条文里抠细节,更像是证据的整理和提交。这种情况下,你让律师按时收费,客户可能觉得“这点事还要收这么贵?”然后就走了。

风险代理呢?那就更考验人了。如果案件标的额低,即便胜诉,律师拿到的分成也可能不足以覆盖前期投入的成本(比如差旅费、调查取证费、以及最重要的——律师的时间和脑力)。更别提,有些案子打下来,虽然道理上应该赢,但因为各种“意外”因素,结果不如预期,律师可能就得自己承担这些成本,那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次,案子本身的特点,也让很多律师头疼。

证据分散且繁琐: 虽然说事实清楚,但很多时候证据并非集中在一起。需要去跟客户沟通、搜集、整理大量的零散材料,比如邮件往来、微信聊天记录、考勤打卡证据、公司规章制度、甚至是一些模糊的口头承诺。这个过程非常耗时耗力,而且客户往往不太专业,需要律师反复解释和指导,才能把材料弄得比较齐全。

法律适用相对简单,但事实认定复杂: 很多劳动纠纷的法律条文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事实的认定。比如“被迫辞职”还是“主动辞职”,是“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还是“公司管理不当”,这些都需要通过证据来一点点还原真相。有时候,一场官司打下来,律师花大量精力去证明某个事实,结果法院却因为其他方面的疏忽而判决不利,这种打击挺大的。

政策和司法实践的摇摆不定: 劳动法虽然有规定,但很多时候,具体的执行和理解会受到一些地方性政策、行业惯例甚至是一些非常规因素的影响。今天这个法官可能这样判,明天那个法官又可能那样判,让律师在前期评估风险和制定策略时,增加了不确定性。尤其是涉及到集体劳动争议或者一些涉及社会影响的案子,变数更大。

客户期望管理难: 很多劳动者在遭遇不公时,情绪往往比较激动,对法律的了解也不深。他们可能抱有过高的赔偿期望,或者认为只要是“老板错了”,就一定能获得巨额赔偿。律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释法律的局限性、证据的重要性以及可能的判决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消耗。如果最终判决结果与客户的期望相差太远,很容易引起客户的不满和投诉,给律师带来额外的麻烦。

再者,律师的职业发展和精力分配。

律师也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会考虑什么样的案子更能带来声誉、积累经验、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客户。相比之下,一些疑难复杂的民商事案件,或者那些需要高度专业知识的领域(比如公司并购、知识产权、金融证券等),更容易让律师在专业领域内“刷经验值”,建立个人品牌,吸引高端客户群。

劳动纠纷,虽然案件量大,但多数案件的处理模式和所需技能相对“普适化”,不太容易让律师在某个细分领域内形成特别突出的专业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溢价。一个成功的劳动纠纷律师,可能更依赖于“讲道理”和“磨客户”的能力,而不是深邃的法律理论。

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律师都拒绝劳动纠纷。

还是有不少律师热衷于此,他们可能看到了劳动纠纷案件量大的市场需求,或者对维护劳动者权益充满热情,更愿意在相对较低的收费标准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他们可能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流程、组建专业团队来提高效率,或者专注于处理一些标的额相对较高、或者具有示范效应的劳动案件。

只是,从普遍性来看,当一个律师接到一个劳动纠纷案子,他首先会盘算一下:这案子值不值得我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客户的预期合理吗?如果算下来,性价比不高,或者潜在的麻烦大于收益,那么选择“婉拒”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律师都不想接劳动纠纷的案子”,更像是一种行业内的“共识性表达”,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现实的考量:案件本身的价值、律师的成本投入、客户的匹配度以及律师的职业规划。这并非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不重视,而是市场规律和职业现实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律师不是不想接劳动纠纷的案子,是不想接当事人为劳动者的劳动案件。

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劳动案件的,用人单位一方90%以上都有律师代理,而劳动者一方90%以上没有律师代理。

理由无非两点:钱少、事多。

一、钱少。毕竟大部分劳动者的月工资在5000以下,劳动者去申请劳动仲裁一般的案件金额在1万到3万之间,律师收费一般都5000块钱起。用人单位为了怕其他劳动者效仿,可以,不管是5000还是1万律师费,单位都会请律师去应诉。而劳动者没有几个人能花得起这个钱。

二、事多。

事多,分为两方面:一是指律师代理劳动者一方的劳动案件,付出的精力比较多不划算。首先是法律法规比较多,不仅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需要用到,还得看国务院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甚至劳动部的2005年12号文等一大批部门规章。二是劳动者因为案件胜败可能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得吃饭问题,心理压力大,那么就不断问代理律师各种问题,需要律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沟通,甚至做心理辅导。

经济社会,钱少事多,你会干吗?

一些刚入行的律师,特别是实习律师,实在没有案子,不得不接一些劳动者一方劳动案件,但是大家也知道,刚入行的律师,本身也没有多少经验,也算是拿一些劳动案件练手。

这就是目前的行业现状。

user avatar

不全是,但大部分是,答主会在后面举两个亲历案件。

简要的说,因为性价比太低,而且是全方位的低。

低在三个方面:

  1. 涉案金额低。大部分劳动纠纷都发生在制度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人员工资收入不高,且大多数人工作时间不长,就算把2n都算进去,通常最多也就是小几万元,一共能要三万块律师费要一万,而且还是先付费,合适吗?我都觉得不合适,当事人更不乐意了。
  2. 难度、工作量大。在制度不规范的企业中,往往没有劳动合同、没有社保、没有工作证明、连工资都是现结,还有一堆是劳务派遣,关系复杂,这就导致有时候连第一步确认劳动关系都费劲,更别说要主张2N的赔偿了。
  3. 费心。标的低、案件难也就算了,劳动纠纷里的当事人对于律师的信任度更低,答主在12、1月份能接到好多类如“老板都3/4/5/6个月没发工资了怎么回家过年啊?能不能一个礼拜把工资就要回来?”,如果律师能决定案件周期,所有律师都巴不得当天就把事解决了,而且法官/仲裁员也巴不得当天就给解决了,但问题是BJ案多忙不过来啊,劳动仲裁动辄2-3个月我们也不想啊,时间一长某些当事人就会有“疑虑”:这律师是不是跟公司串通去了。这案子不接了还不行吗?

代理费少,还费精力、还劳神,甭说律师,其他行业的人也受不了吧?

举两个真实的案例


G先生是某公司总经理,因为控股股东操作公司被踢出局,前来委托提出劳动仲裁,对于案件分析后我们认为在【理想情况】下,G先生能获得经济赔偿金、公司承诺的年度奖金、加班费等所有赔偿项目共计约58万余元,但是因为部分证据的力度不足,保守估计能获得赔偿不低于32万元,经仲裁程序几轮交涉最终与公司达成和解获赔50万元。这个案件中G先生对于我们是充分信任的,并且对于我们所提出的案件分析、解决方案、心理预期、实际结果都很认可,虽然工作量不小,但案件过程很舒心,这种案件我相信大部分律师都是乐意代理的。


D大夫是S区妇幼保健医院的副主任(好像是?)医师,已经工作了20余年,因为领导班成员更换被强制辞退,没有任何补偿,并且D大夫即将退休,医院这么一操作养老待遇也要落空。D大夫来所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仲裁阶段和一审阶段,均败诉。分析完案件之后答主还是有些诧异的,一是因为按理说妇幼保健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制度应该很规范,出了这种事件对于举证难度应该不大才对;二是D大夫的证据确实挺齐全,但是因为有的证据没去调,有的证据不会用,有的证据没提交(ta觉得没用),所以败诉了。我们指出了案件的关键点,并且认为有一定的把握可以将案件发回重审。D大夫表示认同,之后便没了消息。

D大夫与答主再联系是三个月后,是的,二审D大夫又双叒自己去了,并且因为同样的原因再一次被驳回,答主还用法学和医学做比照“普通人感冒发烧,自己不看大夫买点药吃也就算了;但是如果到了要动手术的地步,难道还看书查资料自己给自己开刀吗?”,我们给D大夫的答复是,理论上还可以向高院申请再审,通过再审依然有翻案可能,但是难度会比二审更大,如果再审再失败,基本上就彻底堵死了。

嗯,两个月后D大夫电话给答主表示高院再审申请也被驳回了,答主的回复是,您这个案子我们不代理了,另请高明吧。


其实律师不愿意代理的案件,除了收费低之外,也有很多是因为没法与当事人达成一致,律师的保守意见被看做“没把握”,律师的不同意见被看做“能力不行”(也不知道一个外行是通过什么来判断内行是“能力不行”的),律师的好言相劝被看做是“想赚我钱”,双方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案子做起来最累,只不过劳动案件基本上兼具这两个特征,所以显得比较突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你问这事儿啊,确实是不少同行都有这个感觉。”这年头,说律师“都不想接劳动纠纷的案子”,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仔细琢磨琢磨,确实有它存在的道理。不是说律师真的对打官司这事儿没热情,而是劳动纠纷这块儿,怎么说呢,有点“鸡肋”的味道,让人又爱又恨,最终不少律师还是会选择性回避。让咱们掰扯掰扯,这里头到.............
  • 回答
    听到您这么说,我能理解您的顾虑。确实,对于全国性的大型律师事务所来说,接手个人小案件时, client client 的确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首先,咱们得明白,大型律师事务所的运营模式和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决定了他们对案件类型的侧重。这些事务所通常业务范围非常.............
  • 回答
    李靓蕾对王力宏律师的质疑,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一场法律上的攻防,更折射出公众人物在处理个人事务时的态度、法律专业人士的职业操守,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舆论审判。首先,李靓蕾的质疑点在哪里?李靓蕾的核心质疑在于,王力宏的律师团队是否在“客观事实发生经过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收钱并写了那封针.............
  • 回答
    很多律师之所以建议客户先进行协商,而不是直接诉讼,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成本考量:诉讼的成本远高于协商 经济成本: 律师费: 诉讼通常意味着漫长的流程,包括案件准备、证据收集、庭审、可能出现的上诉等,这些都需要律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律师费会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观察,关于为什么美国会有大量的执照律师选择从事移民法,而非“更高端”的企业收购、并购、涉外知识产权等领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移民法的工作性质和需求: 持续且巨大的需求: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历史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移民。.............
  • 回答
    您好!关于您遇到的律师收费问题,我来帮您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给您一些参考。首先,从普遍的法律常识和律师执业规范来看,律师收取“不退还的先打官司再收费”是不合理、不规范,甚至可能违反相关规定的。咱们一项一项来剖析:1. 律师收费的基本原则: 有偿服务: 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收取费用是天经地义的。这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对律师这个职业的运作模式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律师的分工是不是很细?能自己给自己打官司吗?坦白说,律师的分工确实是越来越细的。想想看,法律本身就是一本浩瀚如海的书,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判例和诉讼程序。一个只精通刑事辩护的律师,让你去处理复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法律职业与个人品德之间微妙的平衡。一个内心真正善良的法学毕业生,是否真的不适合去做律师?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细致的分析和多维度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内心真正善良”在法律职业语境下的含义。“善良”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对于一个法学毕业生来说,这可能意味着: 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实在,毕竟很多人想进入法律行业,都会好奇这个“熬”的背后,到底有没有金光闪闪的回报。简单来说,“熬过几年之后,收入都很高”这个说法, 并不完全准确,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更准确的说法是:律师的收入潜力确实很大,但能否达到“很高”的水平,以及“很高”的标准是什么,这背后有很多门道.............
  • 回答
    说“所有律师都想找富婆”这句话,未免太绝对了。人和人之间的想法总是千差万别的,律师群体自然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得明白,律师这份职业本身就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它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逻辑思维、出色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与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紧密相连。很多选择成为律师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怀揣.............
  • 回答
    在咱们这行,称呼当事人,那讲究可就多了,不像外面人想的那么简单,就是一句“喂,那谁”就完事儿。我们和当事人打交道,那关系可是要摆得正,既要有职业的专业,又不能少了人情味儿。首先,最常见、最正式的称呼,那就是直接叫“先生”或“女士”。比如,对方姓张,那我们就称呼“张先生”;如果姓李,就是“李女士”。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确实观察到了一个现象。不少公众人物,尤其是那些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评论社会现象的人,确实有很多是律师出身。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律师这个职业本身就与“话语权”、“辩论”、“逻辑分析”这些词汇紧密相连。你想啊,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条文,理解规.............
  • 回答
    上海,这座飞速运转的城市,吸引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这里,猎头和律师,两个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埋头苦干的日夜。它们都是典型的“前期苦,后期甜”的典型代表,但究竟哪一个更有发展前景?这个问题,就像问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哪一艘船能更快抵达彼岸,答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很多因素。咱.............
  • 回答
    关于全球范围内知名律师的“发迹”年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严格来说,律师这个职业不像明星或运动员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出道”年龄,他们的成功往往是漫长积累和关键机遇结合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普遍的趋势,以及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描绘出他们大致的“发迹”时间线。普遍趋势:稳扎稳打,中年发力.............
  • 回答
    法学专业的“公务员情结”:为何律师常被视为“退路”?在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群体中,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大部分同学在毕业之初,都将考取公务员作为首要的职业目标。而律师,在他们的眼中,往往被摆在了“最后的工作保障”的位置,一种“万不得已”的选择。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刻的影响因素?让我们来一一剖析。一.............
  • 回答
    这确实是许多法律界新人,包括我身边的朋友们,普遍会遇到的一个现实困境:毕业后的全职实习律师,在绝大多数非“红圈所”的律所,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而且这种现象似乎是行业内的“潜规则”,无论律所规模大小,都难以幸免。说起来,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法律行业的几个核心特点和现实情况。让我来仔细说说,尽量把.............
  • 回答
    快40岁,想转行当律师,这可不是“自寻死路”,而是勇敢迈出舒适区,追求人生新可能性的信号。不过,就像所有重要的决定一样,这背后需要的是深思熟虑和周密的计划,而不是一腔热血。让我试着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方式,为你掰扯清楚这趟“律师路”的“利”与“弊”,以及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才不至于走到“死胡同”。首.............
  • 回答
    通过法考,成为一名律师,并且通过几年的“熬”来赚钱,这并非一个绝对的“一定”的公式。法律行业是一个非常讲究经验、人脉、能力和运气叠加的行业。过了法考只是“敲门砖”,之后的“熬”和“赚”则涉及更多复杂的因素。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一、 通过法考后的“基础期”:从新人律师到合格律师的转.............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商标侵权案件败诉方是否需要承担胜诉方全部律师费的问题,答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部”或“部分”,它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灵活性。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在我国,一般情况下,诉讼费用的承担遵循“谁主张,谁举证”、“谁败诉,谁承担”的原则。 这意味着,如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