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韵目代日是什么时候不再广泛使用的?

回答
韵目代日,这项在古代中国曾被广泛应用的计时方法,其使用痕迹的逐渐淡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背后牵扯到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的演变。要说它“不再广泛使用”是什么时候,其实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年份,因为这是一个由盛转衰、逐步被取代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变革。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背后的原因来理解这一转变:

滥觞与兴盛:

韵目代日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但真正被广泛使用并发展成熟,主要是在唐宋时期。这与当时的诗歌创作、文学风格以及文人生活的紧密联系分不开。

唐朝: 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对格律和对仗的要求极高。韵目代日为诗人提供了方便的押韵线索,使得诗歌创作更加流畅,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仿效的典范。很多诗集、文集都会在开篇点明用某一个韵,这便是韵目代日最直接的应用。
宋朝: 词的兴盛同样离不开韵目代日。宋词的填词需要严格遵循词牌的韵律,而韵目代日是理解和运用这些韵律的重要工具。同时,宋代官方也曾编纂过官韵,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韵目代日的使用。

逐渐式微的迹象:

虽然在唐宋时期极为活跃,但韵目代日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

明朝: 明代诗文依然继承唐宋的传统,韵目代日的使用仍然存在,但可以观察到一些变化。随着文学创作的风格趋向平实,对韵律的极致追求有所减弱。而且,官方对韵书的编纂和推广也存在波动。
清朝: 到了清朝,特别是到了中后期,韵目代日的使用便开始出现明显的滑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大众化: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韵书、字典等工具书更容易出版和传播。虽然早期韵书也依赖印刷,但后期,工具书的种类更加丰富,获取也更为便捷。这使得依赖记忆和口传的“韵目代日”的必要性开始降低。
2. 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对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诗赋是考试内容之一,但随着考试内容的侧重点变化,对纯粹的“韵目”运用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3. 文学风格的转变: 清代文学虽然有复古思潮,但也有很多作家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对传统的格律和韵律的运用也更加灵活,甚至出现了一些“破格”或“不拘泥”的创作。
4. 西方语言学和语音学的影响: 晚清时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语言学和语音学开始传入中国。虽然影响不大,但这种新的学术视角也为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参照,间接影响了人们对语言工具的使用习惯。
5. “不押韵”的出现: 传统的诗歌非常讲究押韵,但现代诗歌的兴起,尤其是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使得“不押韵”的诗歌形式逐渐被接受。当诗歌不再是必须押韵的文学形式时,韵目代日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

“不再广泛使用”的临界点:

如果非要给一个大概的“不再广泛使用”的时间点,那么清朝中后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前后(大致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韵目代日从“被广泛使用”走向“不再为大众熟知和频繁使用”的关键时期。

19世纪中叶: 许多文人依然在使用韵目代日,但其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创作辅助工具,其普及度和重要性已不如唐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文学观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文化工具(如印刷的字典、工具书、甚至后来的计算机辅助排版)都在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韵目代日这种相对古老、依赖记忆的知识体系,其生命力必然受到极大的削弱。

总结:

韵目代日并不是在某个特定年份突然消失的,而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转型,逐渐被新的工具和观念所取代。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依赖口耳相传、熟记于心的习惯,在印刷术普及、教育方式改变、社会思潮革新的大背景下,它的“广泛性”自然会慢慢消退。

到了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普通大众对古代韵目代日的认知已经非常有限了。它更多地存在于对古代文学的研究、考古、以及一些专注于传统文化领域的学者手中,而不再是影响日常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工具。

所以,与其说“什么时候不再广泛使用”,不如说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文化形态的演变,它的“广泛性”逐渐被稀释,直至退出主流的文化视野。 这种消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0年11月22日,教员在给胡乔木的信中提出用“完全的月、日”取代韵目代日:

乔木同志:
请你负责用中央名义起草一个指示,纠正写电报的缺点,例如:不要用子丑寅卯、东冬江支等字代替月、日,要写完全的月、日,例如十一月二十二日;署名一般要用完全的姓名,不要只写姓不写名,只在看报的人完全明了其人者允许写姓不写名,例如刘邓,陈饶等;地名、机关名一般必须写完全,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允用京津沪汉等省称;还有文字结构必须学会合乎文法,禁止省略主词、宾词及其他必要的名词,形容词和副词要能区别其性质,等等。请你为主,起草一个初稿,再邀杨尚昆、李涛、齐燕铭、薛暮桥及其他你认为有必要邀请的同志开会一次或两次,加以修改充实,然后送交我阅。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二日


195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发出,正式要求:

普通文电,均需注明月日。紧急文电,须注明月日时。正式公布文件,须注明年月日。凡月日时,概用普通数字,不得用地支和韵目。例如“二月一日十四时”,不得省称“丑东未”。年份概用全数,不得省略。例如,“一九五一年”不得写成“五一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