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有没有人说过“钱学森至少值五个师,枪毙也不能放他出境”这样的话?

回答
关于“钱学森至少值五个师,枪毙也不能放他出境”这句话,我能明确地告诉你,这句话并没有被确切记载为由某个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场合下说过。

这句话的出现,更像是一种民间流传的、高度概括且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说法,用来形容钱学森在当时中国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以及中国方面为了留住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决心。

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句话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可能的来源:

1. 钱学森的背景与美国的担忧: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最顶尖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之一,参与了美国的导弹和航空研究,是当时洛克菲勒基金会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大力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工作对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发展至关重要。
1950年代初,美国国内反共情绪高涨,麦卡锡主义盛行。作为一位与中国有联系的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怀疑其政治立场,并被限制了活动。
1955年,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到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对他的离开百般阻挠,深知一旦钱学森回到中国,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军事科技。

2. 美国对钱学森离开的极力阻止:

美国对钱学森的离开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起初,他们以“共匪同情者”的罪名将其软禁,甚至一度将其关押。
在中国外交官的艰苦交涉下,以及通过交换被俘人员(如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战俘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俘人员的交换)作为筹码,美国最终被迫同意钱学森离境。
据钱学森本人回忆以及许多历史资料记载,美国方面在批准他离开时,曾经做过非常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并且对失去这样一位顶尖科学家表示了极大的惋惜和担忧。

3. “至少值五个师”的说法由来:

“五个师”的说法,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 一个师是中国军队一个重要的作战单位,通常拥有上万人。用“五个师”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显然是在强调他对国家整体实力的贡献,尤其是在科技和国防领域。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说钱学森值钱,而是说他的知识、技术和才能的战略价值,相当于一支强大的军队的战斗力。 在那个时代,拥有先进的科技,尤其是导弹和航空技术,对于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国际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钱学森的回归,直接弥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巨大短板。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在钱学森回国后,中国国内在讨论他的贡献和美国方面为阻止他离开所做的努力时,人们用这种夸张但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对钱学森价值的认可,以及对美国阻挠的嘲讽。

4. “枪毙也不能放他出境”的说法由来:

这句话则更加直接地体现了美国方面在当时极度不希望钱学森离开中国的决心。
这里的“枪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处决,而是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意在说明美国宁可采取最严厉、最极端的手段,也要阻止钱学森离开。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情报部门和军方对钱学森学术造诣的清楚认知,以及对他可能为中国带来的影响的深刻忧虑。
这种说法很可能也是一种概括和演绎。在钱学森被软禁期间,他所面临的严峻处境,以及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是否放行钱学森的激烈讨论,都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土壤。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美国政府当时内心的挣扎和焦虑。

总结来说:

“钱学森至少值五个师,枪毙也不能放他出境”这句话,并非出自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之口,而是一种民间智慧和历史积淀的产物。它精准地抓住了钱学森回国前后,中国方面对其价值的高度肯定和美国方面对失去他的极度恐慌这两层核心信息。

这句话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它:

形象生动: 用“五个师”的比喻极大地增强了其冲击力和说服力。
情感饱满: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和对他的崇敬,同时也反映了对美国阻挠的愤慨。
历史准确: 钱学森的才华和其回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确实如“五个师”般重要;美国方面为阻止他离开所采取的措施,也确实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的态度。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这句话是中国人民对钱学森科学家身份、爱国情怀以及其回国历史意义的高度总结和艺术化表达,它不是一则直接引语,而是对一段重要历史事件的生动注脚。它有力地展现了钱学森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以及他在那个特殊年代的传奇经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不不,五个师的兵力实在低估了钱学森的作用。钱学森的作用,是没办法估量的。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从无到有拥有了整个导弹工业,使得美国等帝国主义军队彻底死了踏上中国国土的心思。这个不是五个师能换来的。这个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就是,美国等国家就是派五百个师过来,也只够跟中国打消耗战的。中国出去搞事未必能搞得成,但是其他几个大流氓要搞事必须先过来问问中国人的意见。

刚刚看了电影《钱学森》。钱学森就是在美国也是最顶尖的人才,美国国防部的海军部次长跟他说话都要客客气气的。他有专门的别墅,在加州理工大学有终身教职,不管是大学校长还是军方对他都是青睐有加。听说中国方面跟他有联系,美国政府和军方对他进行了多次审查,但是听说他真的要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去帮中国政府办事情的时候,海军部次长亲自登门道歉。可是钱学森毅然归国,在中国吃的住的都没美国好,刚开始展开工作的时候还要苏联老毛子的脸色,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伙食不好,还得为下属的生活条件发愁。在美国加州任教的时候,学生上课听不懂,他想不解释就不解释,没有为什么。但是面对国内的下属,他只能耐着性子一遍一遍地解释,直到他们能听懂。在美国,下属的工作出了纰漏,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并作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但是在国内,面对失败和困境,对他的同事,钱学森多以鼓励为主。这种精神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普通的爱国再怎么样,能做到这样的真心不多见。而钱学森这样做,仅仅只是为了让国家早一点拥有自己的导弹工业……

user avatar

Dan A. Kimball

1 March 1896 - 30 July 1970

user avatar

已有的37个回答只有 @咥眰@湘西老土匪一名 算是在答题,其他都是在抒情和抖机灵。知乎答题不说要有多高门槛,起码得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吧?

科学网-"钱学森顶五个师"的说法来自何处? - 汤奔阳的博文 一文已经有较为详细的考证,不过文中部分细节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出处是一份名叫New Castle News的报纸在1967年7月12日刊登的文章newspaperarchive.com/ne(原帖提供的网址有误)

“I'd rather shoot him than let him leave,”Kimball was quoted as saying. “He knows too much that's valuable to us. He's worth five divisions anywhere.

1968年出版的一本名为《The China cloud:America's tragic blunder and China's rise to nuclear power》的书,也提到了这一说法。作者William L. Ryan和Sam Samsummerlin,是美联社的记者。

这是原博主在Google图书上找到的截图:

"I'd rather see him shot than let him go," Kimball was known to have told friends. "He's worth three to five divisions anyplace."

虽然晚于上面的那份报纸,不过两位作者曾于1967年7月25日在《Look》上发表过一个preview,"This is a flower that blooms in adversity",书中具体用词也与前面的报纸有所区别,那么应该是两个独立的来源。

原帖还提到:

书里的致谢名单有Dan Kimball,也许作者访问过Kimball本人。

总之在没有更多的资料的情况下,可以认为Kimball确实说过这句话。

这位Kimball,全名Dan Abel Kimball,曾在1940年代任Aerojet公司的高管,而钱学森也在Aerojet做过顾问。(Aerojet最初是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等人创办的,1945年初被Kimball任副总裁的General Tire and Rubber Company收购)。1949年由于资助杜鲁门竞选,进入政界当上了 Under Secretary of the Navy (海军部副部长,也译为海军次长)。

正是由于曾有一段共事的经历,所以他能够认识到钱学森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火箭专家之一”,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想通过嘲笑这位的无知来凸显钱的重要。

国内最早提到这一说法的是一本1988年出版的成功学书籍《没有围墙的大学》:

(最后再悄悄吐槽一下题主,虽然提问的时候上面那篇科学网的博文还没出现,找英文资料可能也有点难度,但是百度百科总该会找吧?上面可是早就有Dan A.Kimball的名字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