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是怎样的身份?和留学生有多大区别?

回答
咱们聊聊“访问学者”这个身份,很多人可能听过,但具体是咋回事,跟咱们熟悉的“留学生”又有什么不一样,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有点模糊。我尽量把这事儿说得细致点,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不带机器味儿。

访问学者:不是学生,是来“拜师学艺”的

简单来说,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就是一种临时性的学术交流身份。他们通常是已经拥有一定学术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人,比如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后,或者是某个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他们来国外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主要是为了学习、研究、合作、提升专业技能,或者进行某个项目的研究。

你可以理解为,访问学者是带着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的,暂时“挂靠”在国外学术机构里的。他们不是为了获得学位而来,更多的是一种深度的学术进修和交流。

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哪儿不一样?

虽然都是“在国外待着”,但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这两者的区别可大了去了,就像是“学生”和“老师/同行”的区别。

1. 身份基础和目的不同:
留学生: 留学生最核心的身份就是“学生”。他们来国外是为了获得学位,无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课程学习、通过考试、写论文,最终拿到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他们的学习过程是结构化的、有固定课程体系的。
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本身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学位或专业资历。他们来国外不是为了考学历,而是为了在一个新的学术环境里,学习新的研究方法、接触前沿的学术思想、与国际顶尖的学者交流合作,或者利用对方的实验设备和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他们的目的更侧重于学术成长、经验积累、研究突破和学术视野的拓展。

2. 学习方式和自由度:
留学生: 留学生通常需要遵守学校的课程安排,有固定的课表、教授、作业和考试。他们的学习是被高度结构化的,受课程大纲的约束。虽然也有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但整体的学习路径是比较固定的。
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的学习方式更灵活、更自主。他们会有一个导师(Supervisor/Sponsor),这位导师通常是国外大学里的教授,会给访问学者提供学术指导和建议。但访问学者更多的是自己开展研究,参与导师的课题组活动(比如组会、学术讨论),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他们不需要上课、考试,更少有硬性的课程任务。他们的“学习”更多体现在独立研究、文献阅读、实验操作和学术交流上。

3. 学制和时长:
留学生: 留学生攻读学位有相对固定的学制,比如本科(34年)、硕士(12年)、博士(37年不等)。
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的期限通常是较短的,大多在几个月到一年之间,最长可能也就两年。这是一种临时的、有明确起止时间的学术“旅居”。

4. 招收标准和申请门槛:
留学生: 申请留学的标准主要是看学术成绩(GPA)、标准化考试成绩(如托福、雅思、GRE等)、推荐信、个人陈述等,目标是证明你有能力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
访问学者: 申请访问学者,除了语言能力(通常也需要托福/雅思成绩)外,更看重的是申请人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科研成果、研究计划以及与国外导师的匹配度。你需要有一个清晰、有吸引力的研究项目,并且要找到愿意接收你的国外导师。申请过程更像是一种“学术合作提案”。

5. 签证和经济来源:
留学生: 留学生通常会申请学生签证(F1签证等),需要提供资金证明以证明有能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通常申请访问学者签证(J1签证等,在美国是这样,其他国家可能有类似类别)。他们的资金来源可能比较多样,比如:
自己单位资助: 很多时候是国内单位(学校、研究所)派出来进修的,单位会提供一定的资助。
国家公派: 比如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提供的奖学金。
国外机构资助: 有些访问学者项目本身就包含一定的生活费或研究经费。
自带经费: 自己或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研究和生活费用。
重要的是,访问学者不一定需要像留学生那样为“学费”付费,因为他们不占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名额去“上课拿学位”。但他们需要支付一些注册费、实验室使用费等,这取决于具体项目和学校的规定。

6. 在校内外的定位和待遇:
留学生: 作为在读学生,他们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享受学校提供的学生服务,但也受到学生管理的约束。
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通常会被安排一个办公室或工位,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实验室,参与学术活动,但他们在学校的管理层级上,更像是临时性的研究伙伴或学术访客,而不是需要被严格管理的“学生”。他们有更多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性。

总结一下,用个比喻来说:

留学生 就像是去一个新学校“重新读一遍书”,目标是拿一张新的“毕业证”。
访问学者 就像是去一个高水平的“进修班”或者“研究工作室”,带着自己的研究项目去“切磋和学习”,目标是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或“研究水平”。

所以,当你听到某人说他是“访问学者”,就知道他不是去镀金混学位的,而是带着更强的专业性和更明确的研究目的,去一个更前沿的学术环境中“充电”和“交流”的。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术身份,对个人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来说,往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于轮到我上场了


鄙人国内top 2野鸡学校在读直博生,两次背井离乡出走美帝游玩,哦不,去美帝求学(J1 visiting scholar)。先大概介绍两次经历。

第一次属于国家公派,由留学基金委资助飞机票和生活费,基金委给的生活费根据不同城市而不同,在美帝分三等,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等1700,中等城市1600,再次等1300。 如果自己做饭的话还是很够的,如果经常在外面吃的话就得家里补贴了。期限基金委规定为6到24个月,出国之前就确定好时间,到了美帝之后可以申请延期,但延期期间不给生活费。每月月初生活费就会到账,这点还是很赞的,而且出去之前还是预支三个月的费用。在美帝的研究学习情况就完全根据导师而定了,老板愿意管你的话还可以跟着做点事情,不愿意管的话就可以真的做到visit了。吐槽一下因为是基金委资助,手续相当的啰嗦。。。又是找公证又是交保证金,巴拉巴拉,前前后后办了好几个月,下面的流程图大家可以感受下

第二次是美帝那边的一个老师出钱让我过去,学生穷不好自费了,而且基金委只给一次出国的费用,第二次就不管了。但是到了美帝之后1个多月都没发下工资,最后问小秘居然给出了:they haven't figured out how to classify your salary,尼玛劳资只带了2000块钱,交了房租之后就快没钱了,结果给我这样的答案。好在老板还是比较nice的,自己掏钱先借我。相比基金委资助,美帝老师出钱的话手续要简单很多,只要美帝寄个DS2019表,就可以去办签证了。

PS:1,J1签证大部分都有two years rule,结束后要回国待两年,可以申请豁免,不清楚具体怎么申请;

2,J1除了在校生外还有一般就是国内高校教师,据我看到的现象好像是高校教师居多,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想要在国外混个出国经历,这样可以在国内混得更好。(啥,你问我出国是想干嘛,当时是游山玩水还能镀层金了,哦不,我是要顺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

3,我觉得如果不用外国那边的老师出钱的话还是很好申请的(自费或者基金委答应给钱),基本只要国内老板同意介绍下就问题不大(啥,你问我为啥第二次美国老板肯给钱,那还不是哥哥我牛掰掰嘛);

4,很多J1出去的国内高校教师都带着家眷,家眷可以办理J2,小孩在这边上学啊,那英语蹭蹭地上升的好快,我这从初中开始学了十几年的英语的感觉被完爆啊;

5,在国外待满半年就可以向大使馆申请开一个留学证明。

6,第一次美帝报道的时候ISSS的人就跟我们说:You can not have jobs, you can not take classes, you can not have ssn。工作嘛本来也不指望,上课不能选只能旁听,ssn的话一般办信用卡需要,听了这个之后我还真没申请ssn,后来好几个同去的人都申请通过了,说不用管ISSS的人说的,赶脚被骗了。。。

7,第一次去的时候基金委给的钱不够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最后小秘让交一个其它的资助证明,看来当地人的最低标准还是挺高的。


先写到这吧,有问题再更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