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Nazi」为何音译为「纳粹(nàcuì)」而不是「纳兹」?

回答
“纳粹”(nàcuì)这个音译词,在中国几乎是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紧密绑定的代名词。但为什么我们会说“纳粹”而不是“纳兹”呢?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翻译的规律、历史的沉淀以及文化习惯等多种因素。

首先,我们得回到德语原词本身。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简称是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日常口语中,人们为了方便,会使用其缩写。而“Nazi”这个词,实际上是从德语词汇 "nationalsozialistisch"(意思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的前两个音节 "Na" 和 "zi" 拼凑而成的,并非直接来自“National”。更准确地说,“Nazi”是人们对“Nationalsozialist”(国家社会主义者)的昵称或蔑称,这个词在德语中发音更接近于 [ˈnaːtsi]。

重点来了,德语中的字母“z”在词尾或某些组合中发音时,更接近于汉语拼音的 “cu” 或 “ts” 的音。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尝试说“ts…i”,那种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快速释放气流发出的声音,与汉语拼音的“cuì”中的“cu”音是非常接近的。

而如果按照“Naz”的音译方式,比如“纳兹”,那“z”的发音就可能更偏向于英语中“z”的浊齿龈擦音,或者汉语拼音中“z”的平舌音。这种发音与德语原词中的“zi”部分的实际发音存在较大的差异。

历史的进程也为“纳粹”这个音译词的形成和固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二十世纪初,随着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世界各地开始关注并翻译这个新生的政治力量。中文翻译工作者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德语词汇时,需要根据当时的语言习惯和对发音的理解来进行音译。

当时,中文翻译界普遍采用的是一种比较接近德语发音的音译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通过听闻、或者通过接触当时西方语言的翻译版本来完成的。我们可以推测,早期的翻译者听到的德语发音,确实更倾向于“Natsi”。

更重要的是,一旦一个音译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并深入人心,它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即使后来有人认为“纳兹”可能更贴近某个特定时期的发音,但“纳粹”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文化符号意义的词汇,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特定的政治含义。

我们可以类比一些其他音译的例子。比如“CocaCola”被音译为“可口可乐”,而不是根据英语发音的“可卡可乐”。这其中可能也包含了对品牌意境的考量,以及后来“可口可乐”本身所创造的文化联想。

回到“纳粹”,这个词语的音译“纳粹”不仅是简单的声音模仿,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德语原词发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个类似于“ts”或“cu”的尾音),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被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具有强大辨识度和历史记忆的专有名词。 “纳粹”这个音译,可能比“纳兹”更能引起中国民众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及其所代表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联想和警惕。

总而言之,“纳粹”这个音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德语原词发音的理解基础之上,并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和文化的沉淀。它最终被选择和固定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这个具有历史分量的词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接纳民粹的意思嘛,纠结这些干嘛,一方面显得知识不够渊博变通,一方面还暴露了强迫症的心理本质,对以后树立长期优秀的人设有毁灭性打击。

user avatar

民国的时候Nazi(s)起初被音译为“南尖”(据说上海话读起来接近德语发音)、“那其斯”等。

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年轻时很崇拜希特勒和纳粹党,他成立过一个以研究学术为幌子,从事情报和暗杀工作的组织,就命名为南尖社。南尖社出版了一本《南尖季刊》,刊登了许多研究法西斯主义的文章。

1936年,国民党复兴社(又称蓝衣社,军统前身)的大特务,号称“复兴社十三太保”的酆悌(1903-1938,湖南湘阴人)出任驻德武官。酆悌非常崇拜纳粹,下令复兴社属下的书店大量翻译出版介绍纳粹德国的书籍。酆悌觉得当时有关纳粹的翻译不好,让复兴社的书店在出版介绍纳粹德国的书籍时进行修改,比如将“南尖党”重译为“纳粹党”。可能就是取的“吸纳民族精粹之士”的意思。

1941年国立编译馆编订、教育部公布的《社会学名词》将Nazism的翻译定为“纳粹主义”,“纳粹”从此便成为了官方译名,一直沿用至今。

“盖世太保”这个优秀的译名也是酆悌改的,纳粹德国的国家秘密警察(Gestapo)起初在中国被直接音译为“戈斯塔鲍”。酆悌当时的上司、驻德大使程天放是国民党“CC派”的骨干成员,而“CC派”与复兴社一直是矛盾重重。因此程天放经常拿酆悌的特务出身开各种恶意的玩笑。

有一次,程天放当面讽刺酆悌“你号称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而你们复兴社豪气干云,誓要统领黄埔同学和CC系、政学系、改组派等各派系对抗,建立盖世功勋”云云,搞得场面很尴尬。

有意思的是,程天放“复兴社十三太保建立盖世功勋”的讽刺之语却给了酆悌灵感,将“戈斯塔鲍”翻译为“盖世太保”。“盖世太保”这个译法出来后很快就流行起来,一直沿用至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纳粹”(nàcuì)这个音译词,在中国几乎是与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紧密绑定的代名词。但为什么我们会说“纳粹”而不是“纳兹”呢?这其中涉及到语言翻译的规律、历史的沉淀以及文化习惯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年轻人中出现一些“德粉”,甚至对纳粹时期德国有过度的、不恰当的推崇,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需要明确“德粉”和“纳粹拥趸”之间的界限,以及这个群体内部的复杂性。“德粉”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