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大格局?大格局的人有哪些表现和思维模式?

回答
什么是大格局?很多人听到这个词,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伟大的领导者,他们似乎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远方,做出令人称道的决策。但究竟什么是“大格局”,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质呢?

大格局,你可以理解为一种“视野的辽阔”与“境界的提升”。 它不是简单地做大事,也不是盲目地追求规模。大格局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看到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和长远趋势;它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格局,能够将个人利益与更广阔的群体、更长远的目标连接起来;它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能够规划全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最优解。

就好比我们站在山顶,看到的景象自然比站在山脚下要开阔得多。大格局的人,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因此他们的思考和行动自然与众不同。

那么,拥有大格局的人,通常会有哪些表现和思维模式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品味:

一、 宏观的视野与长远的眼光:

他们不拘泥于眼前得失: 相比于计较一时的输赢、眼前的蝇头小利,大格局的人更关注长期价值和战略性发展。他们愿意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而做出短期的牺牲或调整。比如,一个企业宁可牺牲当季的利润,也要加大研发投入,为未来的技术领先奠定基础。
他们善于把握趋势: 大格局的人对时代脉搏有着敏锐的感知,他们能够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顺势而为。他们不是追逐潮流,而是引领潮流。想想那些在互联网时代早期就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将其融入商业模式的企业家们。
他们思考的是“系统”而非“片段”: 在处理问题时,他们不会孤立地看待一个事件或一个人,而是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考虑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他们明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二、 超越性的思维与整合能力:

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态: 大格局的人从不故步自封,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甚至是对自己原有认知产生挑战的想法。他们知道,认识的边界在哪里,进步的阶梯就在哪里。
他们善于整合资源与人才: 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有限,大格局的人懂得汇聚他人的智慧和力量。他们能够看到不同个体的优势和潜力,并巧妙地将他们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这包括组建优秀的团队,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他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真正的大格局,不是一个人独舞,而是能够与他人协同发展。他们能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努力寻找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建立长期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三、 强大的心理素质与内在驱动:

他们拥有坚定的目标感和使命感: 大格局的人往往被一种更宏大的目标或使命所驱动,这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韧性和专注。他们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信念,而非外部的评价。
他们能够容忍不确定性: 未来是充满变数的,大格局的人不会因为未知而止步不前。他们能够接受事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和波折,并从中学习和调整。
他们敢于承担责任,但不畏惧失败: 他们勇于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也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而不是将其归咎于外部因素。他们明白,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他们拥有强大的内驱力,而非被动接受: 大格局的人往往是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并会积极地去实现它们。

四、 行为上的体现:

他们不会急于求成: 成功的路往往是漫长的,大格局的人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挫折而放弃,也不会沉溺于眼前的成就而停止前进。
他们善于授权与赋能: 他们信任自己的团队,愿意给予下属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挑起大梁。
他们注重长远合作与共赢: 在与他人交往或合作时,他们更看重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而非一次性的交易。
他们能够超越个人情绪进行理性判断: 即使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他们也能努力保持冷静,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决策。

总而言之,大格局是一种能力的集合,更是一种境界的体现。 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来培养和提升的。拥有大格局的人,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树,即使风吹雨打,也能傲然挺立,并向着更广阔的天空生长。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展现出更壮丽的图景。

要拥有大格局,我们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学会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这注定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解释水平(construal level),解释水平高的人更有可能有大“格局”。

心理学如何解释“格局” | 解释水平

我们常常在各处看到“格局”这个词,有人说它是指思想的深度,有人说它是指承受委屈的能力,有人说它是大局观。字典对“格局”的解释是“事物的认知范围”,格局大的人更能看到事物的全貌,更能从长远考虑。其实,心理学中也有类似“格局”的理论,用以描述“人们对同一事件的表征的抽象水平”,即解释水平(construal level)[1]

“格局”有大小,解释水平有高低,可以按抽象水平划分。解释水平高的人,在理解事物时更抽象,在前文读文献的这个例子中,“接触前沿知识”就比“认识文献中的词”更抽象,也更接近于事物本质,并且更显得与目标相关——不然读文献是为了干啥,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学单词吗?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也就是说,“抽象”是一种更晚出现、更高级的思维方式。的确,在研究中,解释水平高的人们好像也能更“厉害”。

“格局”越大,越易成事 | 解释水平与自控

同样是读一篇新发表的英文文献,学霸会觉得自己是在接触前沿知识,顺便学习论文的写作结构,为学术奠基,学渣觉得自己是在记住几个新英语单词;后来,学霸早早发了paper拿了奖学金,学渣还在挣扎“这句话里又有一个新单词”。

同样是规划未来,有人关注自己有多想做这份工作,而有人盘算这份工作有多容易得到;后来,出于渴望去找工作的人升职加薪,承担了许多重要的项目,把“容易拿offer”排第一位去找工作的人,每年把同样的工作日重复三百遍。

许多故事也告诉我们“格局”大的人有多厉害,多能坐怀不乱、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大样本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这样的结果。

心理学实验发现,高解释水平的人更容易做到延迟满足[2],放弃眼前的诱惑而选择等待更有价值的回报;也更能坚持健康行为,在锻炼时坚持的时间更长[3],更能抵抗巧克力糖这种不健康食品的诱惑[4]。高解释水平的人们甚至会更反感诱惑,因为面前的诱惑让他们想起的不是一时享乐,反而是他们的远端目标,相比之下眼前的蝇头小利根本不值一提,于是他们更容易抵制诱惑,促进了自我控制。

不过,研究者也认为,这也可能是一种双向的影响。当我们打了鸡血活力满满时,是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在做的事情没有意义的,出现这种念头,往往是在这些情境下:改了许多遍简历还是收到拒信,debug到深夜依然报错,从早到晚做了一天实验,发现费了很大力气收集的数据从一开始就不能用……做这些事情已经让我们精神紧绷了很久,以至于精疲力竭、自我耗竭(ego-depletion)。当我们耗竭时、本身就无力自控时,我们才更容易觉得“不值得”。

也就是说,迷茫时的自我怀疑其实算是正常情况,许多人都会有——你并不是自己在战斗。

当我们没有力气自控时,我们就会变得解释水平低下,难以去考虑大局、抽象思考;而降低的解释水平,又让我们更不愿意控制自己,进一步阻碍了我们的表现[5]

如何“做大事” | 操纵解释水平

虽然我们有时会疑惑,我们做手头这些琐碎的小事到底有什么用,甚至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但也许,开始这样的思考就已经迈出了提高解释水平的第一步。

在实验室研究中,心理学家想要操纵解释水平,就要让参与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参与者“怎么做”是启动低解释水平的方法,而“为什么要做”,就可以启动参与者的高解释水平[6]

生活是免不了琐碎的,从起床穿衣洗漱,到读书作业实验,一天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细小的组成部分,更别说需要数月时间完成的论文、数年时间拿到的学位、几十年追寻的人生目标。当我们只关注到怎么做的时候,我们就淹没在这些琐事里;而当我们可以偶尔从琐碎中跳出来,思考它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迈上了更高一级的台阶了。

“我什么要做这件事?”提出这个问题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细节模糊掉,为它找一个抽象而指向目标的解释。如果今天的任务是完成统计学作业,那么在翻开教材、看一个艰涩的公式、做几道计算题的时候,比起抓狂烦躁,想一想“我这是在学一门有用的学科,是为了看懂文献中的数据分析部分,是在为我自己的研究方法铺路,是科研路上的一小步”。即便这样写出来有一点中二,但相信它,真的能让我们更有继续做的动力。

下次再怀疑自己“我做这个有什么意义”时,不妨温柔而坚定地回答自己:“我在完成一件大事!”


作者: @木棉959

相关原文:如果你也迷茫“做这些有什么意义”,那新的一年,做点“大事”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参考

  1. ^ 孙晓玲, 张云, 吴明证. (2007). 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应用心理学, 13(2).
  2. ^ Yi, R. , Stuppysullivan, A. , Pickover, A. , & Landes, R. D. . (2017). Impact of construal level manipulations on delay discounting. Plos One, 12(5), e0177240.
  3. ^ Magen, E. , & Gross, J. J. . (2007). Harnessing the need for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cognitive reconstrual modulates the reward value of temptations. Emotion, 7(2), 415-428.
  4. ^ Van Beek, J. , Handgraaf, M. J. J. , & Antonides, G. . (2016). Time orientation and construal level: effects on eating and exercising behaviour and prefer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41(1), 54–60.
  5. ^ 张玥,窦东徽,辛自强. (2018). 解释水平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6(10), 1878-1889.
  6. ^ Freitas, A. L. , Gollwitzer, P. , & Trope, Y. . (2004). The influence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 mindsets on anticipating and guiding others’ self-regulatory effor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6), 0-752.
user avatar

世上哪有什么所谓的大格局。

曾有好几个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兄弟,我发达了,绝对不会忘记你!

第一次我信了,第二次我还是信了,第三次我将信将疑,第四次以后,听见类似的言论保证,我都是需要压住正在不停翻滚的胃酸,强控自己的情绪。

这世上有什么所谓的大格局?

乔布斯格局够大不?他创造了世界上最大市值的公司。但他第一次把创业合作伙伴踢出局,他第二次被合作伙伴踢出局。你看到的,满满都是勾心斗角小人心肠之小格局,待到苹果真成了世界最大的公司之时,乔布斯早已辞别人世,成为只吃冷猪肉的偶像。

所以,我最终的总结就是,一个人想要拥有终极大格局,他是断不能只是一个活着的现实中的人的,他必须是一个死者,只要是死者,你想赋予他多大的格局,多半都不会让你失望。

因为死人有完美的气质与条件。女人只要死了,她就不会衰老和变丑,现在还流行古代四大美女的意淫,但若现实中一个百岁千岁的西施黛玉们出现在你眼前,你还能跟水墨画里的她们对上号吗?显然不能。中国现在还有关于什么‘两个半圣人’的言辞和论调,又或者无脑膜拜某个历史人物格局无双,但若这些圣人真出现在与你同时代的现实社会里,还会因为薪资问题与你发生最直接的冲突,你觉得两个半圣人能够浓缩成半个你现实中的同事或者领导形象吗?

我想,这是绝无可能的。我想,你也绝对会同意,那两个半圣人无法浓缩成你现实中认识的那半个圣人。

要不然,在耶稣活着的时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朝他吐口水掷石块的群氓?要不然,为什么孔子在世的时候,他要活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那就是当时的人们一如现在活着的你们那样凭直觉认为,你身边的那个活人不配为圣为神。而现实中被你们尊奉为圣为神者,在过后又往往被批臭成烂人恶棍。比如被多少时人建生祠供养的魏忠贤,现在谁还敢公然以他为信仰?

所以,不要轻易套用活着的标准去看待事物,若你遵循以眼前所见为实而做鉴定标准,给某人套上大格局的光环,那你大概率会成为过街老鼠,就像那些吹嘘李嘉诚,柳传志,马云一众大格局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接受被唾弃,那么,你们现在所贬低的人,是否会在将来被奉为大格局人中之龙呢?

目光短浅的你们,大概率是无法活久见了。但你们生出来的后代,很有幸将会遇见五千年难见的逆转。

user avatar

动力学功底不错

user avatar

看了些答案。真是无知者无畏。

商人有资格谈大格局吗?

运气好,赶上风起飞了,赚了点钱,包装一下自己都是先知先觉的,这就大格局了?

哎。如果大格局能用话说出来,就不是格局了,那叫割韭菜宣言。

道可道非常道。

首先去看明白《资治通鉴》、《智囊》。

再去看明白德胜天书第五卷。去读一下冯诺依曼的博弈论。

然后去创业赚上几百万,赔掉几千万。

好了,这时候你就明白什么叫格局了。

大格局。就更难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格局的人一定不会跟人普及啥叫大格局,因为没几个人听得懂。

你要碰到普及啥叫大格局的,如果不是你爹,嗯,打他一顿。

打脸

user avatar

毛泽东毋庸置疑是一个大格局的人,他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他总是先相信再行动,而大多数人总是先行动再相信,或者行动了也不相信,或者既不相信也不行动。

01

毛泽东在刚离开井冈山的时候就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我们可以好好感受一下这段话。

那个时候,刚开始建立瑞金红色革命根据地,还没有开始长征,还没有到达陕北,更没有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就是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毛泽东就知道革命一定胜利。

其实,比这更早,在学生时代结束之际,毛就知道革命一定胜利。

在参加上海建党的一大之前,他曾经劝说自己的“好兄弟”萧子升一起入党并参加这次会议。不过,萧子升后来搭上了国民党的船,还当过国民党农政部次长,走了另外一条路。

萧子升是谁?他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学,是他们的老师杨昌济最得意的几个门生之一,萧子升、毛泽东、蔡和森被并称为“杨门三杰”。只不过,当杨昌济当年像章士钊推荐救国人才的时候,没有提到萧子升,只提到了毛泽东和蔡和森,或许那个时候杨昌济就有所觉察。

萧子升同样也是新民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也是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人员之一,当年是新民学会派往北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的代表。他曾经和毛泽东一起“游学”,徒步考察了湖南的很多地方,一起经历过青葱岁月,关系相当不一般。

当萧子升从法国回来以后,毛泽东与他彻夜长谈,他们一起搭船离开长沙,那天乌云密布、山雨欲来,他们共处一个舱室,睡一张床,一个上铺,一个下铺。

萧子升后来回忆说,“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一直劝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到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改变中国。”

你看,这个预见,多么的精准,在一大还没有召开之前,毛泽东就预见到中国革命将在30年到40年的时间内获得成功。那是192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28年,也就是说,还不到30年,提前完成了心中的大计,这是何等的一种远见卓识。

而这次见面,也成了毛泽东和萧子升分道扬镳的分水岭。

第二天一早,萧子升醒来,发现下铺的床位空着,当他走出舱门,发现毛泽东正一个人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一本《资本主义制度大纲》。萧子升回忆说,“我当时知道,那次毛泽东去上海,是为了参加一次会议,但我并不知道这次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我也不像毛泽东那样认为这次会议很重要。”在当时的萧子升看来,毛泽东的计划不过是天方夜谭。

可是我们今天回头去看这一段历史,不得不令人惊叹的是,那个时候,毛泽东对于未来就有了一个清晰的画面,这是一个有着怎样格局的人啊!

这里无意美化,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大格局的人总是先相信再行动,他们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并且对此坚信不疑,他们的行动,只不过是把自己心中早就相信、早就看见的画面呈现出来而已。


02

秋收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要将一支不到1000人的队伍拉向井冈山,要知道这支队伍,可并非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觉悟的革命军队,而是一支游兵散勇拼凑起来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有原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有农民武装,有工人武装,要想改造他们,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而此时的毛泽东,并非在新民学会,与他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都并不熟悉他,甚至他在和战士一起行军的过程中,还有士兵不认识他,以为他是老百姓,让毛泽东帮他们挑担子。可以说,毛泽东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要在一个陌生人群中建立自己的威信并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人民子弟兵”,将这支本来要打大城市轰轰烈烈干一番的队伍带向山沟丛林里过土匪一般的生活,大部分人心里是打鼓的,不少人情绪低落、意志薄弱,去井冈山的路上,不少人不辞而别开了小差。

在开往井冈山途中,当时的总指挥卢德铭在一次敌人的伏击中壮烈牺牲,这给队部带来不小的震动,加之生活艰苦、疾病流行、内部矛盾重重、屡吃败仗,很多人已经坚持不下去,部队被悲观情绪所笼罩。毛泽东及时在三湾对部队进行了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它是新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起点,建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党指挥枪”等后来被广泛采用的组织制度。

在改编大会上,面对悲观的论调,毛泽东站到一块大石板上,发表了一番坚定有力的讲话,并用“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鼓励大家艰苦创业。他说,“敌人只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现在不只有两把菜刀,我们还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1个可以当敌人10个,10个可以当他100个。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

毛泽东的话顿时鼓舞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觉得贺龙两把菜刀都可以起家,我们这些人还怕干不出个名堂吗?!

可以说,毛泽东并没有说大话,他是坚信自己所说的话的,就是这几百个人,开启了中国新型人民军队的先河,开启了百万大兵逐鹿中原的序幕,开启了中国革命丰功伟业的历史篇章。

毛不愧是胸有百万兵,当他还只有1000人的时候,他就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这就是格局。

03

毛泽东带领部队上井冈山以后,始终以一个普通战士的姿态出现,他和战士穿一样的衣服,身背斗笠、脚穿草鞋,睡硬板床,吃的也是红米饭、南瓜汤和野菜。那时由于敌人的封锁,井冈山物资短缺,连灯油供给都很有限。毛泽东习惯于白天指挥战斗、深入战士、百姓中间调查访问,晚上彻夜工作。当时毛泽东晚上工作可以用三根灯芯,但是他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就是在这样一根灯芯的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巨作。

我们可以想象,深夜里的一盏发出微弱之光的小油灯,照见的并非方寸之地,在毛泽东眼里,照见的是整个中国和世界。

真正的看见一定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直觉,用必胜的信念。

毛泽东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他并没有以读书人自傲,跟一般的读书人不一样,他能够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他能够卷起袖子裤腿,和战士一起干活。当时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解决粮食问题,毛泽东脚穿草鞋,经常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去山下挑粮,常常往返100多里路。今天,你去井冈山,一定能见到当年的挑粮小道,这个小道里发生过很多动人的故事。

有一次大家挑粮走到黄洋界的时候,他们就在一颗树下休息,毛泽东和战士们聊天,他问大家,“站在这里,能看到什么地方啊?”

有的战士说,能看到湖南,有的说能看到江西。因为井冈山就是处于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由于山高皇帝远,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毛泽东才选择了到这里来保存实力、以图发展壮大。

毛泽东和大家看到的不太一样,他说,“应该看得更远,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我们挑粮上山,就是为了把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进行到底。”

你看,站在同一个山头,一个看到的是山下的土地,最多不过“一览众山小”,不过毛泽东早就穿越了这山山水水,看到了全国、全世界,可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大格局的人总是能穿越当下的环境和局限,洞察事物的发展趋势,见人之未见,然后先相信并行动,这或许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

user avatar

作为地上的蝼蚁,斗胆记录一篇。

这个问题描述的人呐,首先要是人精,能看透人性;其次能把握社会趋势,知道人性之外驱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像不像某些现代理论,那个什么量子理论。


再回来说说什么是大格局?

说白了就是基于上面两点,推算出一个层数较多的网络,由量子,到原子,到分子,到化合物,到有机质,到生物系统,到生理化学极限,到社会群体,到社会组织,到时间长河,一般人不会去考虑这些算命的事情,显得很牛逼。其实那些下围棋的人算的层数比这多。


大格局的人有什么表现和思维模式?

表现就是像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言必称副国 级常委人民,天下大事,匹夫有责。

思维模式就是跳跃,想想上面那些关系,全盘推算出来怕是一张A4纸写不下吧,只能跳跃着挑着感兴趣的讲。


好吧。就这样吧。说多了会被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什么是大格局?很多人听到这个词,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伟大的领导者,他们似乎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远方,做出令人称道的决策。但究竟什么是“大格局”,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质呢?大格局,你可以理解为一种“视野的辽阔”与“境界的提升”。 它不是简单地做大事,也不是盲目地追求规模。大格.............
  • 回答
    一个有大格局的人,绝不是那种只盯着眼前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的模样。他们身上有一种沉静而坚韧的气质,目光所及,早已穿透了眼前的迷雾,看到了更远的风景。首先,视野的开阔是他们最显著的特征。 他们的思维不受限于个人恩怨、短期得失,而是能跳出“小我”,去观察更宏观的趋势,理解更深层的原因。想象一下,一个站在山.............
  • 回答
    什么是“大格局”的小说?“大格局”这个词,听上去有点虚,但用在文学创作上,却能直指小说的核心魅力之一。它不是简单地指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多宏大,人物有多少,更不是指作者有多么宏伟的志向。它是一种渗透在小说方方面面的“气象”,是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深刻洞察后,所呈现出的一种辽阔、深邃、包容的精神力量.............
  • 回答
    格局大的女生,在我看来,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不仅仅是她自身的存在感很强,更重要的是她能为周围的人和事提供庇护和滋养。她不是那种只顾低头埋头苦干,或者只盯着眼前蝇头小利的人。她的眼光放得远,心胸也开阔。首先,她们的视野很开阔,不局限于眼前。 你会发现,她们不太会为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耿耿于怀,也不会.............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更像是对一个人内在与外在综合修炼的描绘。一个女生如果真的具备了“有涵养、格局大、又有气质”,那她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越接触越让人心生敬意。首先,我们来聊聊“有涵养”。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老派,但它其实非常实在。它不是那种死板的书本知识堆砌,而是贯.............
  • 回答
    说到让我“念念不忘,大呼过瘾”的格斗搏击视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画面,并不是那些炫技到极致、花里胡哨的组合拳,也不是那种一边倒的压制,而是那种充满了韧性、智慧和绝不放弃的意志的较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UFC 雏量级的一场经典对决,具体是哪一场可能有点模糊了,但其中的细节和传递出的精神,至今依旧能.............
  • 回答
    面对比自己块头大、力气足的对手,选对格斗术至关重要。这不是靠蛮力硬碰硬,而是要扬长避短,用技巧、速度和智慧来弥补体格上的劣势。下面我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哪些格斗术在面对体格占优的对手时表现突出,以及为什么:核心思路:在体格劣势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不是试图用力量去压倒对方,而是要做到: 降低被控制的.............
  • 回答
    哎呀,说到最让人抓狂的大结局啊,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权力的游戏》。不是说它不好看,前面几季真的太精彩了,权谋、战争、魔法、龙,什么都有,看得我热血沸腾。我可是追了好多年,每天都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结果呢?最后几季,尤其是最后一季,简直是给我当头一棒。就拿龙妈来说吧,她前面是怎么一个人孤军奋.............
  • 回答
    要说对《名侦探柯南》结局的期盼,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一个简短的列表,而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我希望它能给这么多年来陪伴着新一和小兰的我们一个足够 satisfying 的交代,一个既符合故事逻辑,又不失温情与热血的终局。我最希望看到的,自然是那个让无数观众魂牵梦绕的时刻——工藤新一变回高中生的样子,光.............
  • 回答
    如果地球的体积像木星或土星那样庞大,整个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改变将触及物理、生物、社会、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甚至彻底颠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一、 物理层面的剧变:重塑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首先,最直接的改变在于地球自身的物理属性。 引力巨增: 想象一下,地球的质量会随着体积的增大而.............
  • 回答
    世界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其说是一个单一事件,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交织、深刻影响全球格局的复杂变化。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安全等多个维度,其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正在重塑着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一、 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多极化趋势的加速与挑战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全球力.............
  • 回答
    最近关于字节跳动 CEO 考虑调整 TikTok 方案的传闻,着实让人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国家安全”大戏的结局充满了好奇。这事儿闹了这么久,牵扯到的利益方错综复杂,最终会走向何方,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咱们先梳理一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美国政府,特别是前任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来就对 TikTok.............
  • 回答
    《亲爱的,热爱的》这个夏天真是让人又酸又甜,尤其是看到最后大结局,感觉心里五味杂陈,既圆满又有点小失落,就像追了好久的一部剧突然就结束了,有点不舍。韩商言和佟年的爱情,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后来两个人坚定地在一起,真的挺让人感动。记得前面韩商言总是一副“冰山脸”,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可是在佟年面.............
  • 回答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说法,自提出以来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它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技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深刻变革的概括,预示着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与重塑。对于中国而言,这股滚滚而来的时代浪潮,既带来了挑战,更蕴藏着巨大的机遇。理解这些机遇,并把握住它们,是中国在新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