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水」有国籍吗?如何看待莫迪称不让一滴印度水流向巴基斯坦?

回答
“水”有国籍吗?莫迪的“滴水不漏”与背后的人与国

“水”,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生命之源,它流淌、蒸腾、凝结,周而复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然而,当它一旦被划入国界线,它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H₂O,而是承载着政治、经济、历史甚至民族情感的复杂符号。于是,我们不得不问:“水”有国籍吗?

从物理属性上来说,水本身是没有国籍的。一滴水,无论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还是在恒河的源头涌动,亦或是飘洋过海来到印度洋,它依然是水,没有属于某个国家的特定身份。大自然的河流、湖泊、地下水,它们跨境流淌,连接着不同的土地和人民,本身就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自然现象。

然而,一旦人类将领土的概念引入,水便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归属”的意义。河流的流域、湖泊的边界、地下水层的分布,这些都与国家的领土范围紧密相连。水资源的使用权、分配权,也因此成为国家间重要的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在政治和法律的语境下,被赋予了“国籍”的属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国家对其拥有主权和管理权。

莫迪的“滴水不漏”:一场博弈与民族主义的交织

莫迪总理那句“不让一滴印度水流向巴基斯坦”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长期以来围绕水资源分配问题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句话的分量,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以及民族情感。

1. 历史遗留的《印度河水条约》: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水资源主要依赖于印度河水系,这是一个跨越两国,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庞大河流系统。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印度河水系的合理分配成为了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世界银行出面调解,促成了1960年的《印度河水条约》。

根据该条约,印度河、杰纳布河、杰卢姆河这三条“西部河流”的水资源主要分配给了巴基斯坦,而拉维河、比斯河、萨特卢季河这三条“东部河流”的水资源则主要归印度使用。条约还规定,印度可以利用西部河流的水进行灌溉和发电,但不得阻碍其流向巴基斯坦。

2. 莫迪表态的背景与动机:

莫迪的表态,并非在签署条约后首次出现,但这次的言辞更为激烈和直接。其背后的考量是多方面的:

地缘政治的考量: 长期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地区等问题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状态。巴基斯坦被认为是印度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控制水资源,尤其是通过控制上游的水流来影响下游的巴基斯坦,被一些印度决策者视为一种潜在的“战略武器”。
国内政治的考量: 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BJP)以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而闻名。在印度国内,将水资源视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来对巴基斯坦施压,能够有效迎合一部分民族主义情绪,巩固其政治支持。将“水”与“国家利益”挂钩,能够轻易地触动民众的爱国情怀。
“上游国家”的优势: 印度地处印度河水系的上游。这意味着印度对流经其境内的河流拥有更大的控制权。理论上,印度可以通过修建水坝、改变河流流向等方式,影响下游巴基斯坦的水量。莫迪的表态,可以被解读为印度在“利用”其作为上游国家的地理优势,向巴基斯坦传递一个强硬的信号。
对巴基斯坦的反制: 印度也常常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并认为巴基斯坦利用水资源作为政治工具,向印度施压。莫迪的言论,也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指控的一种反击,表明印度也有能力以牙还牙。

3. “一滴水”背后的人与国:

莫迪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关于水的物理流向,更是关于“人”和“国”的博弈:

对巴基斯坦人民的影响: 印度河水系是巴基斯坦农业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干旱的旁遮普省和信德省。如果印度真的大规模地截留或阻碍水源,将会对巴基斯坦的农业、粮食安全、经济以及民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对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水资源是生存必需品,一旦被用作政治工具,其破坏性远超一般的贸易争端。莫迪的强硬表态,无疑会加剧两国之间的不信任和敌意,让本已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
国际法与道义的挑战: 《印度河水条约》是经过国际社会认可的条约,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其基本框架仍然是两国和平共处的重要依据。单方面威胁要撕毁条约或以极端方式改变水流,是对国际法和负责任国家行为的挑战,可能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民族主义的驱动: “不让一滴印度水流向巴基斯坦”这种带有强烈排他性和对抗性的语言,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宣示。它将“我们”(印度)与“他们”(巴基斯坦)的界限划得更清楚,并试图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体现国家的强大和意志。

如何看待?

看待莫迪的这一表态,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务实层面: 从印度的角度看,控制水资源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考量,尤其是在与地缘政治对手的紧张关系中。河流作为跨境资源,上游国家拥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这本身是地理事实。
策略层面: 这种表态更像是一种政治宣言和外交施压,而非立即付诸实施的行动。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水资源安全和跨境水资源管理的背景下,任何单方面、粗暴的行动都会付出巨大的政治和外交代价。
人道主义层面: 必须认识到,水资源不仅仅是国家利益,更是数百万人民生存的基础。任何以牺牲下游人民的生存为代价的资源控制,都将面临严峻的人道主义和道义上的谴责。
长远影响: 长期来看,利用水资源作为政治武器,只会加剧地区的不稳定,阻碍合作,最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冲突。负责任的国家应该寻求通过对话、合作和遵守国际条约来解决跨境水资源问题,而不是将其武器化。

总而言之,“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国籍。但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版图中,它被赋予了国家主权的色彩,并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重要筹码。莫迪的“滴水不漏”言论,是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民族主义情感以及国内政治考量的复杂交织,它传递了一种强硬的信号,但也可能为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更大的风险。理解这样的言论,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水源分配,去看到背后更深层的人与国之间的互动与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没有这样欺负印度的条件,中印水纷争是伪命题。雅鲁藏布江出境流量约为马什么名字长河入海流量的五分之一,各种脑洞方案的雅江取水计划拿不走入海流量的十分之一,而且这条河在孟加拉国入海。雅江大峡谷狭窄且降比大,筑坝蓄水的经济性很差。这种海拔高度经常变化的地质活跃地带,什么工程都有一堆不可行方案。真要是能修出截面积几百平方米的雅江调水隧道,一个工程能评两位数院士。

user avatar

你们对某港人民也说过这种话,应该很能理解他吧。

user avatar

产生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流经印度的河流并不完全只经过印度,而且与印度有水流争端的也不止巴基斯坦。

提到恒河,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国家一定是印度。恒河似乎成为了印度的专属标签,印度政府也乐于巩固这一刻板印象。

但恒河事实上是一条国际河流,流经的国家也不止印度,它对于流域内的国家而言也都是重要的河流。

让女神和恒河相互加持一下

让恒河越来越成为印度的恒河

(图片:Rudra Narayan Mitra / Shutterstock)▼

然而恒河流域降水并不稳定,恒河水对于人口密集的沿岸国家来说是越来越宝贵的资源,而这些国家因为宗教、历史与政治原因带来的不信任,也加剧了抢水大战的紧张感。

“干了这碗恒河水”的背后,是沿岸国家de 斗争与妥协。

南亚最重要的两条大河:印度河、恒河

印度河流域印度只占了小部分

恒河流域印度占了大部分▼

历史遗留问题

在印度教文化中,恒河被视为母亲河、圣河,河水也被赋予了神圣的意味。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水可以净化污秽、救赎亡灵,将恒河视为朝圣的目的地,印度教的重要节日也常围绕其开展。

仿佛连灵魂都被净化了

(图片:Yavuz Sariyildiz / Shutterstock)▼

经过千年的文化积累,印度教圣城往往分布在恒河周边,更抬高了恒河在印度教中的地位。同样,这也给了很多印度教徒以暗示,让他们误认为恒河属于印度,甚至应该只属于印度。

著名的圣城瓦拉纳西临近恒河

这里也被很多人视为印度的精神首都

(印度-瓦拉纳西,在日出时向恒河祈祷)

(图片:Roop_Dey / Shutterstock.com)▼

恒河地处南亚,北方喜马拉雅山冰川融水与夏季西南季风带来的降雨,为恒河提供了无数支流,和108万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恒河带来的水源与沃土养育了稠密的人口,历史上南亚次大陆的强大政权,往往以恒河流域为核心地带。

印度历史上的大帝国往往来自西北南下民族

所以他们往往同时控制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不过恒河流量并不稳定,流域内降雨集中在6-10月,其他月份恒河及其支流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灌溉水源。在1-5月的枯水期,恒河的水资源尤其紧张,水资源的使用权成为了发展权甚至是生存权,沿岸国家对恒河水斤斤计较也就不足为奇了。

枯水期的水量大幅减少

如何能维持沿岸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用水

是恒河流域各国的共同难题

(干旱炎热的中央邦-一条趋于干涸的细小支流)

(图片:S B Stock / shutterstock)▼

众多支流也让恒河源头的判定变得困难,在政治、宗教的影响下尤其有操作空间。较早了解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规范的国家,可以以此获得主动,并利用先发优势巩固、合理化这些利益。

所以,在不同国家的标准下,恒河的长度也是飘忽不定的。国际上通常认为恒河2601千米长,但是印度长期将其长度定义为1925千米长。这也说明了印度人对恒河的野心,因为如果按照印度的定义,恒河流域面积的99%和人口的94%在都印度境内,印度对恒河的支配权力好像是无可争议的。

恒河流域众多支流,可以大致分为东西两支

恒河干流以及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贾木纳河▼

但不管人们怎么定义源头问题,恒河的出海口是确定的,即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所以孟加拉国也是无可争辩的流域国家。由于孟加拉在印巴分治之后长期属于东巴基斯坦,所以恒河的使用问题就变成了两个老冤家之间的主权问题,长期僵持难下。

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角洲

甚至可以是孟加拉国的本质所在

这既是难得的福分,也是巨大的灾难

(底图来自:NASA)▼

但印度也明白直接把恒河定义为属于印度的河流怎么说都是牵强的,所以印度留下了“对话”的窗口(并强调不是谈判),利用自身上游国家的地位与强势的态度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而除了明显的流域国家孟加拉国,尼泊尔其实也是恒河水问题的参与者。这个山地小国境内有6000多条支流最终汇入恒河,再加上巨大的地势落差,它对恒河水量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尼泊尔是个真正的上游国家

其境内河流为恒河贡献了巨大的径流量

同时也非常适合开发水电资源

(底图来自:shutterstock)▼

只是,小国寡民的尼泊尔很难独立开发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因此不得不与印度进行合作。它也因此被印度卷入了恒河水源的争端之中。

一家独霸的状态

出现水资源纠纷的三方中,印度是毫无疑问的强势者。但这个强势者在支配水资源时却没有表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以至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们都对它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质疑。

尼泊尔拥有83000兆瓦水电开发潜能,但其主要的水电设施中大多有印度的身影。比如在50年代,印度与尼泊尔合作建造了柯西大坝与甘大基大坝,二者皆为印度出钱,尼泊尔出地,在相关条约签订后,都在尼泊尔引起了轩然大波。

尼印边界地带尼泊尔一侧的柯西大坝

(来自:google map)▼

特别是1954年的柯西大坝修筑时,尼泊尔缺乏相关经验,本应是平等合作的协议,签出了卖国条约的味道:大坝附近的土地变成印度财产,大坝修筑后印度增加的灌溉收益也是尼泊尔的50倍。尼泊尔虽然分得了发电量的五分之四,却不是免费供应,而要以高价购买。

在《柯西协议》中,尼泊尔被要求提供工程用地

且授予了印度此工程用地的所有权

国土都给出去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图片:Subhmanish / Wikipedia)▼

修在自家门口的大坝,反倒变成了印度人的摇钱树。

经过几次类似的合作,尼泊尔人心中留下了印度以合作开发自然资源之名,行侵犯主权之实的印象,将与印度的水问题上升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高度。

不过好在尼泊尔在上游位置

可以委托私企或者其他大国修建水电站

拥有流量控制权

(图片:Milan GC / Wikipedia)▼

如果说与尼泊尔的纠纷源于以大欺小,试图暗戳戳占便宜,那么印度与老对手的水纠纷,就是明目张胆的针锋相对了。

1951年,印度就计划让恒河流入孟加拉之前强行改道,把恒河水最大限度留在国内。最终敲定在法拉卡修大坝,将部分恒河水汇入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帕吉勒提河。

注意下图柯西大坝与法拉卡大坝的位置

柯西大坝在尼泊尔一侧,法拉卡大坝在印度一侧

法拉卡大坝对流入孟加拉的恒河水量有显著影响▼

而按照孟加拉方面的计算,不修大坝,恒河在旱季水量也足够印度方面的消耗,而在大坝启用之后,旱季恒河进入下游孟加拉的水量将大大减少,严重影响灌溉用水。这与其说是水利工程,不如说是政治工程。

稻米是孟加拉国的主要农作物

这得益于足量的水供应

若是在旱季上流下来的流量大幅减少

将会影响孟加拉国的农业基盘

(图片:Sk Hasan Ali / Shutterstock.com)▼

1971年法拉卡大坝完工,同年孟加拉独立,与印度的关系有所缓和,但水资源的谈判依旧举步维艰。印度依旧认为自己对恒河拥有所有权,恒河并不是国际河流,使用作为上游的印度兴修什么样的水利工程都是内政问题。

法拉卡大坝坐落在印孟交界处的印度西孟加拉邦

可以直接控制流向孟加拉的水量

刚独立的孟加拉在和印度的水资源纠纷中

自然是没什么话语权

(图片:Krishna8412 / shutterstock )▼

而拥有1.7亿人口的孟加拉,94%的水资源来源于境外,而且必然流经印度,如果印度对这些河流都持有绝对主权的观点——即自己领土内的河流怎么造都行,孟加拉就可能无水可用。所以独立之后的孟加拉几次试图与印度交涉,但都成果有限。

孟加拉国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河流的水量和稳定性是孟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

就算面对南亚小霸王,也要争上一争

(图片:Zabed Hasnain Chowdhury / Shutterstock.com)▼

无奈之下,孟加拉国只能把这个问题抛到了国际上,希望外国来仲裁。

这是印度最不想看到的,因为如果限制在南亚内部,则印度不论对孟加拉或是对尼泊尔都拥有绝对优势,可一旦变成多方谈判,印度就可能会面对邻国联合的情况,甚至受到域外大国的干绕。一旦这种合作达成,如果延伸到政治领域,就会动摇南亚一家独霸的局面。

恒河在印度教徒心中和他们信奉的三神一样至高无上

能取得教徒的信赖和支持是也成为执政者的基础

(图片:Henk Bogaard / Shutterstock.com)▼

这虽然是不合逻辑的滑坡谬误,但是印度绝对不会用国运冒险,这导致印度的态度更加强硬。不过孟加拉也不甘示弱,也就让谈判处在了停滞状态。

印度与尼泊尔出现水问题争议时,往往会强调下游国家同样具有国际河流的使用权。而到了下游,印度却又用绝对主权论针对孟加拉国。长此以往,印度的双重标准逐渐就被两个邻国看穿了,其地区国际声誉也越来越难以维持。

并不稳定的转机

转机发生在1996年,那时印人党政府初次上台,远未像今日这般强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比较融洽。

此时印度看待国际流域水问题的思路稍有转变,从锱铢必较的水量分配,转向不以零和博弈视角看待问题的收益共享。那时候的印人党内部也强调,如果因为水问题给周边国家留下霸权色彩的印象,长期看也许得不偿失。

印人党初次上台,对国内外都采取了温和政策

而若干年后上台的同为印人党的莫迪

却以强硬手段著称

(第一位印人党总理瓦杰帕伊)

(图片:Government of India)▼

同年,印度与尼泊尔签订了以平等、共享、不伤害为原则的《马哈卡利河综合发展条约》,既让印度获得了2.9公顷土地的使用权,参与水利设施管理,又让尼泊尔获得了满意的经济利益,包括7000万千瓦时的免费电力供应、灌溉用水和必要时从印度补给水资源的承诺。

马哈卡利河也称萨拉达河

在条约中,尼、印双方承认其为边界河

并按照协议共同开发

(图片:Gautam Sanka / wikipeida)▼

这一时期,面对谈判无果、投诉无门的状态,孟加拉国也转变了谈判思路,放弃了多边谈判的主张。印度则释放善意承认孟加拉人是下游河岸居民,不再否认恒河的国际河流定义。

最终,二者在1996年达成恒河水协议:印度与孟加拉共享恒河,法拉卡大坝不论旱季或雨季都要释放一半左右流量给孟加拉,为期三十年。

恒河流域的水纠纷随着互相让步的协议,达成了并不稳定的和解。

然而近年来,提斯塔河(Teesta River)水资源分配问题又引起了印度孟加拉新的争议,孟加拉方不时有高官敦促印度履行之前的约定。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的小矛盾不会消失,甚至可能变得常态化。

提斯塔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在孟加拉国境内与贾木纳河交汇,最终汇入孟加拉湾

若是印度在上游大肆兴建水坝

孟国内的主河流流量能否稳定就很难说了

(将印度东北部与其他地区连接起来的加冕桥正是在提斯塔河上)

(图片:Ujjayan Purkayastha / shutterstock)▼

恒河流域承载了4亿以上的人口,而且显然还会继续增长,人均用水量也会水涨船高。同时随着气候变化、恒河污染问题加剧,印度水资源必将变得更加稀缺。印度国防研究院在2010年出版的水资源报告中给出了非常悲观的判断:2025年印度会变得水资源紧张,到2050年印度成为水资源短缺国家。

水源不光紧张,还很脏

但只要有信仰,或许也能忍受

(图片:Salvacampillo / Shutterstock)▼

与印度共享54条河流的孟加拉国,情况并不会比印度好,从历史看,找南亚小水塔尼泊尔要水几乎是必然。问题只在于能否以尼泊尔乐于接受的方式达成合作,如果处理不好水资源共享的问题,这一地区的政治关系会自然会愈发紧张。

更现实的问题是,1996年的恒河水协议将在2026年失效,如今的印人党领袖与当年风格明显不同,印度教民族主义也随着印度经济实力的上升而膨胀。届时,恒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恐怕会被民族主义裹挟,变得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韩叶. 国际河流: 规范竞争下的水资源分配[J]. 外交评论 (外交学院学报), 2019 (6): 8.

insamer.com/en/teesta-r

isnblog.ethz.ch/globa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来自:RIJU RAY / Shutterstock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