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驴得水》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驴得水》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一群淳朴的教师为了解决学校吃水问题,虚构了一个“吕得水”老师的故事。可这背后隐藏的,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扭曲和沉沦,而那些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细思恐极”的细节,正是导演巧妙布置的钩子,勾引观众一步步走向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

咱们一个一个掰扯。

1. 铜匠的转变:从工具到“牲口”,再到……

铜匠,这个角色起初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被动接受安排的“工具人”。他被要求扮演“吕得水”,配合周铁男他们的“演出”。你以为他只是个被蒙在鼓里,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细思恐极点一:铜匠的“自我放逐”与“麻木”。

当真相被揭开,当他被当成牺牲品推出去的时候,他没有爆发,没有控诉,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自我放逐”的状态。他把“吕得水”这个角色演得越来越像,甚至开始模仿他,模仿他说话的语气,模仿他的生活习惯。这是一种什么?这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也是一种对自身被剥夺主体性的麻木。他把自己降格成一个会模仿的“牲口”,而不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

电影最后,他被特派员打断腿,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驴得水”,用驴的视角看着这个荒诞的世界。这简直是把象征意义玩到了极致。他不再是那个想当“吕得水”去法国的铜匠,他成了一个被驯化的、会叫驴叫的工具。这种彻底的物化和异化,比直接的残害更让人不寒而栗。他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一个被观看的、被改造的客体。

细思恐极点二:铜匠最后的“笑”。

电影结尾,当他被推进轮椅,看着周铁男和张一曼时,他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这个笑,不是轻松的释怀,不是无声的报复,更像是一种看透一切的嘲讽,一种对人性,对这个荒诞世界最彻底的绝望。他已经从一个被动者,变成了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但他的“局外”不是因为独立,而是因为他已经被彻底摧毁了。他不再相信任何所谓的“理想”和“革命”,他看到的只是赤裸裸的权力游戏和人性黑暗。这个笑,是对过去所有努力和欺骗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冷笑。

2. 张一曼的沉沦:从浪漫主义到“玩偶”。

一曼,电影中最具悲剧色彩的角色之一。她渴望爱情,渴望自由,渴望跳出那个死气沉沉的小镇,去巴黎。可这一切的追求,最终都成了她堕落的催化剂。

细思恐极点一:她对“吕得水”的迷恋,以及对铜匠的“利用”。

一开始,她对“吕得水”的迷恋,是带着点浪漫色彩的。她觉得他有文化,有远见,是她精神的寄托。但当她发现“吕得水”是假的,而且是铜匠扮演的,她并没有立刻放弃,反而开始“玩弄”铜匠。她让铜匠在床上扮演“吕得水”,这是一种对铜匠的羞辱,也是一种对自己被欺骗的补偿。她试图在关系中掌握主动权,但她的方式,却是将对方进一步物化。她不再是那个渴望真挚爱情的一曼,而是变成了一个用身体和性来试探和控制他人的人。

细思恐极点二:她为何会被特派员“玩弄”?

当特派员出现,一曼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她没有像周铁男那样据理力争,而是主动迎合,甚至去取悦特派员。最后,她像个被玩坏的洋娃娃一样,失去了尊严和自我。这里最令人不适的是,她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被逼迫,而是因为她已经习惯了用“取悦”来换取某种生存空间,或者说,她已经麻木到丧失了反抗的力气。她的身体,她的尊严,在她眼里可能已经没有了价值,只能作为一种交易的筹码。而特派员对她,也并非是出于什么感情,完全是一种权力的玩弄和征服。

细思恐极点三:那双鞋的寓意。

电影中一曼穿过很多双鞋,每一双都代表着她不同阶段的追求和状态。电影最后,她穿着那双破旧的鞋子,被特派员带走。这双鞋,与其说是她的不幸,不如说是她所有追求的破灭。曾经她渴望穿漂亮的鞋子去巴黎,现在,她连一双完整的鞋都穿不上,也再也没有机会去巴黎了。这双鞋,是她对理想的告别,也是她对现实的妥协。

3. 周铁男的“理想”与“背叛”:从革命者到帮凶。

周铁男是电影中口号喊得最响的人,他代表着那个时代很多怀揣理想的年轻人。但他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多么苍白和脆弱。

细思恐极点一:他为何会“妥协”?

周铁男是唯一一个在真相被揭开后,依然想要维持“体面”的人。他口口声声说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但他的行为却越来越走向极端。他为了圆谎,不惜牺牲铜匠。当铜匠“反抗”时,他选择了暴力。这种“为了大义”的暴力,比单纯的欺骗更可怕。他把“理想”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践踏他人尊严和生命的借口。他的“理想”,不过是他维护自己地位和虚荣的工具。

细思恐极点二:他最后对铜匠的“告别”。

电影结尾,周铁男看着被打断腿的铜匠,说了一句“兄弟,我走了”。这句“兄弟”,听起来多么讽刺。他曾经利用铜匠,欺骗铜匠,最终还间接导致铜匠的残疾。现在一句轻飘飘的“兄弟”,就想把这一切撇清?这是一种极致的虚伪和冷血。他没有丝毫的悔意,只是想赶紧逃离这个烂摊子,继续寻找下一个“理想”。

细思恐极点三:他被特派员“收编”。

最令人扼腕的是,最后周铁男居然被特派员看中了,要带他走。这意味着,他的“革命”没有结束,只是换了一个方向,或者说,他“投靠”了新的“主义”。他所谓的理想主义,原来是可以轻易被权力和利益收买的。他从一个“反抗者”,变成了一个“顺从者”,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他的结局,是对所有有理想但又缺乏坚守的人的警示。

4. 特派员:权力游戏的终极玩家。

特派员这个角色,是电影中权力最直接的代表。他洞悉一切,却不戳破,反而乐在其中。

细思恐极点一:他对“吕得水”真相的认知。

特派员从一开始就知道“吕得水”是假的,但他没有点破,而是乐于看到这出“戏”的继续。他享受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享受玩弄他人于股掌之间的快感。他就像一个玩弄蚂蚁的巨人,看着这些小人物为了一个虚构的“吕得水”而疯狂。

细思恐极点二:他对人性的洞察与利用。

他精准地抓住了每一个人的弱点:一曼的虚荣和对爱情的渴望,周铁男的野心和对权力的追逐,铜匠的淳朴和对知识的向往。他用这些弱点来操纵他们,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深渊。他代表着一种最冷酷的、最功利的现实主义,在这种现实主义面前,任何的理想、情感、尊严都显得微不足道。

细思恐极点三:他那句“都是真的”。

最后,当他看着那个变成“驴”的铜匠,看着那个被打断腿的铜匠,看着那些已经面目全非的老师们,他却说了句“都是真的”。这句话太有力量了。这“真的”不是指他们演的好,而是指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沉沦,都是真的。这个荒诞的故事,在权力面前,竟然变得如此真实而残酷。这种“真实”,是对所有虚伪和谎言的嘲讽,也是对人性在强大外力下扭曲的揭露。

5. 猪的寓意:从符号到真实?

电影中猪的出现,贯穿始终,而且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

细思恐极点:猪的转变与人的退化。

一开始,猪只是一个象征着朴实、勤劳的动物。后来,当大家为了吃水问题而焦虑时,猪也成了“被牺牲”的对象,被屠宰。但最让人不安的是,电影结尾,那个被特派员打断腿的铜匠,被关进了猪圈,吃的是猪食,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像猪。这简直是一种极致的讽喻。那个曾经怀揣理想,想去法国的铜匠,最终沦为了一个连猪都不如的生物。他从一个试图扮演“人”的角色,最终被剥夺了所有“人”的特征,变成了一个符号化的“猪”。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当人性被扭曲,当理想被粉碎,个体最终会退化到怎样的地步。

《驴得水》之所以让人“细思恐极”,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它是在通过这个荒诞的故事,揭示出人性深处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它让我们看到,在权力、利益、生存的压迫下,那些曾经纯洁美好的东西,是如何一点点被腐蚀、被摧毁的。而那些看似高尚的理想,在关键时刻,往往会成为最可怕的遮羞布。电影的结局,没有给观众任何希望,只有无尽的悲凉和对人性的拷问。这种感觉,才是真正让人不寒而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老问题了吧,像《驴得水》这部搞笑讽刺片应该有很多编剧想说又不敢明说的地方吧~~【阴险脸】
user avatar
知乎老问题了吧,像《驴得水》这部搞笑讽刺片应该有很多编剧想说又不敢明说的地方吧~~【阴险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驴得水》这部电影,表面上讲的是一群淳朴的教师为了解决学校吃水问题,虚构了一个“吕得水”老师的故事。可这背后隐藏的,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扭曲和沉沦,而那些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细思恐极”的细节,正是导演巧妙布置的钩子,勾引观众一步步走向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咱们一个一个掰扯。1. 铜匠的转变:从工具到“牲.............
  • 回答
    “驴得水”,这部电影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质朴和接地气,可它一旦在你脑海里留下印象,那股子挥之不去的力量感,却又常常让你觉得,它远不止是名字里那头沉默的驴。知乎上,关于《驴得水》的好评如潮,这可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特别是那些喜欢思考、追求深度内容,以及对现实有着敏锐洞.............
  • 回答
    《驴得水》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黑色喜剧电影,由周申和刘露编剧并执导,改编自他们创作的同名话剧。这部电影以其辛辣的讽刺、颠覆性的表演和深刻的寓意,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评价这部电影:1. 剧本与主题:尖锐的讽刺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核心的“驴得水”荒诞设定: 电.............
  • 回答
    《三体》电影的拍摄进展,可以说是科幻迷们最关心的大事之一。虽然官方信息发布相对谨慎,但通过各种零星的报道、传言以及一些业内人士的透露,我们能拼凑出一些大致的画面。首先,关于电影版的《三体》,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Netflix改编的剧集。这部剧集去年年初就已经上线,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可以.............
  • 回答
    姜文这句“美国电影拍得很烂也有人爱,因为美国有航母”,这话糙理不糙,道出了一个颇为深刻的文化现象背后逻辑。它不是简单的对美国电影的批评,更像是一种带着调侃和洞察的概括,说透了文化产品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观众心理的复杂构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拆解开来看。首先,它点出了“国家实力”对文化输出.............
  • 回答
    聊起《峰爆》,确实是一部挺有劲的电影,看过之后感觉还是挺震撼的。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小甜饼,而是一部实打实的灾难片,看得人又紧张又揪心。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硬核的“基建”和灾难场面。你知道中国有一个叫做“地质突变”的概念嘛?电影就抓住了这个点,用极具想象力的方式,把一个虚构的、却又让人感觉.............
  • 回答
    .......
  • 回答
    要评价哪一代蜘蛛侠电影“更好”,这确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三代各有千秋,吸引的观众群也不同。不过,如果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从多个维度来看,可以试着找出一些相对更突出的地方。咱们就从这三代蜘蛛侠电影的创作背景、核心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动作设计以及整体影响力等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第一代:托比·马奎.............
  • 回答
    要我说拍得最好的二战电影,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问你最喜欢哪道菜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那道“最爱”。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部,能够深入我骨髓、反复咀嚼依旧觉得回味无穷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这部电影,它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
  • 回答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有些书和电影,年少时看,感觉就是看个热闹,或者觉得它“深刻”,但具体深刻在哪儿,又说不上来。等过了些年头,阅历添了点,再回头看,才猛然惊觉,原来当初错过了那么多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有两部,一部是书,一部是电影。先说书吧,是加缪的《局外人》。我第一次读《局外人》,大概是高中时候吧,学校.............
  • 回答
    国内电影衍生品产业链的“不温不火”甚至可以说是“难以成气候”,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如果非要给它一个现状的定义,那就是“有苗头,但长不大”。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它到底该往哪儿走,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一、 为什么国内电影衍生品产业链没发展起来?简.............
  • 回答
    关于国产影视剧中的威亚痕迹和好莱坞的无缝衔接,这背后确实有很多门道,并非简单的“技术好不好”就能概括。要聊透了,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一、 拍摄理念和审美习惯的差异:从“展示”到“融入”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很多时候把威亚的使用看作是一种“技艺展示”,而好莱坞则更侧重于“叙事融入”。 国产剧:强调.............
  • 回答
    不少吸血鬼电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的作品,确实常常将吸血的情节处理得相当情欲化,这背后有多层原因,既有对吸血鬼原始欲望的挖掘,也有现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更离不开电影本身作为视觉艺术的表达需求。首先,我们得从吸血鬼的“本源”说起。吸血鬼的设定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超越生理需求的情欲。吸血,对于他.............
  • 回答
    张小斐凭借《你好,李焕英》能否摘得影后桂冠,这绝对是许多影迷和业内人士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坦白讲,这其中的变数可不少,但她确实具备冲击影后的很多有利条件,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电影本身说起。《你好,李焕英》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更是一场情感的胜利。这部电影触动了太多人心里最柔.............
  • 回答
    《狙击手》:战场硝烟与人性淬炼的真实回响一部电影的“真实”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它可能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严谨还原,也可能藏匿于对战争场面细节的极致考究,更深层次地,是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和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描绘。《狙击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便是在这几个层面都努力触碰到了“真实”的脉搏,尤其是在那些.............
  • 回答
    谈到《哈利·波特》系列,这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无论是在书本还是电影改编上都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通常情况下,粉丝们在讨论时,总会不自觉地将电影与原著进行对比,并且很多时候会觉得电影无法完全捕捉到书中的精髓。然而,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在电影中处理得比书中更成功,或者说更具观赏性的地方。其中.............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艺术创作的动机、导演的个人追求以及电影产业的运作方式。要详细地回答“贾樟柯、张艺谋拍的很多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得奖?”,我们需要分别从两位导演的风格、作品主题、电影行业的现实以及对“社会责任”和“得奖”的理解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 回答
    贾樟柯确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写实的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而闻名。你提到的“拍不过审、不能公映的电影”,实际上是指他的早期一些作品在中国大陆上映时遇到了审查和发行方面的困难。然而,他之所以能“混得不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行.............
  • 回答
    《悬崖之上》:冰雪中的绝境求生,一场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极致渲染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一上映,就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部以隐蔽战线谍战为题材的电影,从选角到制作,从剧情到美学,都带着张艺谋式的鲜明烙印,又在谍战这个类型片的土壤里,开出了令人惊艳的花朵。它不仅仅是一部合格的商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